熱門搜尋

破解阿里山鬼故事:樹靈塔真的是出於日人濫伐森林所設的嗎?

張家綸 2019-02-12

世界上的鬼故事和恐怖電影愛好者們通常都知道,鬼故事或恐怖電影裡要營造驚悚詭譎的氣氛,是有一套既定的「公式」的,例如哪裡看起來越危險,主角就越要往哪裡去;在浴室刷完牙抬頭一瞥,鏡中忽有鬼影飄過;感覺有東西在身後,轉身一看什麼都沒有,回過頭來鬼突然出現等等,若再搭配上瞬間放大的音樂,包準能嚇到很多人。


阿里山一景(Source: billlushana1@flickr

其實,在臺灣民間流傳的鬼故事中,也有一些經典的「歷史公式」──阿里山鬼故事就是其中一個。


迷霧驚魂

1935 年的某天,一群阿里山的伐木工人正準備下山,行至半途,突然間一陣大霧襲來,眼前頓時伸手不見五指。 正當眾人驚慌之際,耳邊突然傳來淒厲的哭喊聲,所有人彷彿中邪般的舉起手上的斧頭四處亂砍,企圖消滅發出聲音的源頭,但原本的哭喊聲並未因此停止,反而夾雜了更多的慘叫。


不知過了多久,四周逐漸安靜下來,濃霧隨之散去,發瘋的工人們也終於冷靜下來。然而,他們這才發現,他們眼前的景象宛如人間煉獄──幾位夥伴身首異處,屍塊散落一地。看到這一幕,僅存的工人都瘋了,他們四處逃竄,最後消失於森林裡,無人復還。


這樁慘案發生的原因,被歸咎於 1910 年代阿里山鐵路完工後,日本人為了興建神社大肆砍伐阿里山神木。傳說中,這些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神木深具靈性,在遭到砍伐後變成樹靈向人類報復。與此同時,林間開始出現許多異象,例如砍伐到一半的樹木汩汩地流出鮮血;午餐時工人打開飯盒發現被染成紅色的米飯;深夜裡從石頭中傳出啜泣聲──這些異象無不在警告人們必須立刻停止砍伐。


為了安定民心,1935 年時,日本政府在阿里山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樹靈塔,希望能撫慰樹靈,讓工程得以順利進行。但是很顯然地,這個舉動並沒有發揮任何作用,伐木工人們仍舊遭遇許多怪事,最後只好倉皇撤山。


有關上述的傳聞,在現有的史料中很難查到相關的蛛絲馬跡加以證實,不過類似於將「阿里山靈異故事」和「日本濫伐森林」並置的論述結構,似乎成為普遍的寫作格式。


阿里山(Source: waychen_c@flickr)

不管是在電視節目、或網路上,這種傳說都十分常見,網路上甚至也不乏有文章寫到在阿里山閣(現在的阿里山大飯店)遇到的靈異事件,據說在日本時代,有位日本大學生在飯店房間內離世,之後便陰魂不散。接著,該篇文章都會提到日人在阿里山瘋狂濫砍樹木,並且在之後建立樹靈塔等敘述。雖然文章並未明確地將鬧鬼的原因歸諸於「日人濫伐森林」,但是這樣重複的敘述卻一再加深讀者對於「日人濫伐森林」的印象,甚至可能和「阿里山發生靈異故事」的原因相互連結。


然而,「日人濫伐森林」和「樹靈塔」之設立是否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對此,我們可能要先檢證兩件事。


第一,日本政府真的有「濫伐森林」嗎?有關該問題的回答,在〈阿里山木材真的都運去日本建神社了嗎?——臺灣歷史中被遺漏的環節〉一文中已經說明過。


簡而言之,經過史料檢證,「日本並未大量將木材運到日本,反而絕大部分都留在臺灣,而且伐木並不是用來興建神社,而是為了臺灣的基礎建設」;另外,「『濫伐』的時間點並非興建明治神宮的 1910 年代,而是戰爭時期」;最後,「大量砍伐的樹木也不是用來蓋神宮的針葉林,而是闊葉林。」


總而言之,「日本濫伐森林」本身就是一句「精確性極低」的論述。


第二,據傳「樹靈塔」乃因應「日本濫伐森林」而設立。然而,若回到當時的社會脈絡,我們將會發現設立樹靈塔的初衷並非如此。


是恐懼?還是誇耀?

事實上,以往的誤傳都過於將焦點集中於 1935 年設立的樹靈塔,反而忽略了設立樹靈塔之前發生的事,設立樹靈塔的前一年──1934 年,日本政府曾在阿里山舉辦「二十五周年紀念」,並且因應紀念日大規模舉辦了「樹靈祭」。


據《臺南新報》的報導,舉辦祭典的目的一是為了撫慰曾在伐木過程死傷的 77 位殉職者,包括日本技師和臺灣工人;二是希望能安撫那些被砍伐的十萬株神木。往後的很多靈異故事都以上述兩點為想像基礎,進而延伸出更多恐怖的情節;而故事中被誇大渲染的部分,也似乎回應了當初的祭典為何如此特殊與盛大。


但是,為什麼偏偏是 25 周年?日本政府有可能單純為了「慰靈」而舉辦大規模的祭典嗎?若要解開這個謎題,必須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才能窺探一二,而其中的關鍵密碼就是「1934 年」。


這年,日本政府訂定了一個十分特別的節日──「全日本愛林日」。


近代日本原先受美國影響,在校園提倡種樹以落實自然保護。隨後,日本建立起以天皇為中心的思想,政府於是決定將愛林日定在 4 月 3 日,與神武天皇祭同一天,目的在藉由愛林以涵養愛國精神;另一方面,為了提倡林業,從中央政府到地方,「大日本山林協會」無不積極提倡植樹,以進行「綠化運動」。不過,直到昭和天皇即位以前,大多是各個地方分別進行,並沒有統一性。


1928 年昭和天皇即位後,隨即舉辦「御大典紀念綠化運動」,統籌全國各地的植樹事業,除了應付對日本造成威脅的北美進口木材業之外,也藉此強化愛林思想、天皇崇拜和祖先崇拜的關係。


隨著 1931 年滿州事變爆發,東亞局勢逐漸緊張,為加強國內及殖民地對日本帝國的向心力,原本以日本為主的「綠化運動」,在 1934 年推動廣及臺灣、滿州、朝鮮等殖民地的「愛林運動」。其中「愛」的對象不僅僅是森林,而是涵蓋鳥、獸、植物等萬物的「自然」。簡單來說,這是一個愛「帝國的自然」運動,藉此意圖在日本帝國所及的範圍內,打造一個「想像的共同體」。


同年,臺灣山林會也於 3 月 1 日也制定了「愛林運動實施要綱」,之後各地紛紛效法,舉國上下如火如荼地展開愛林運動,以山林聞名的阿里山當然也不遑多讓,準備在 3 月 24 日舉辦二十五周年紀念日,並從前兩天就開始在《臺南新報》報導宣傳。


樹靈塔(Source: Georg Chen@flickr)

到了紀念日當天,一同參加的官員在神社附近的「樹靈塔預定地」舉辦「樹靈祭」──由此可知,樹靈塔就是因為愛林運動才會設立。


到了隔年,正逢始政四十周年紀念,為擴大紀念,臺灣總督府在臺展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博覽會,向帝國列強展示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績。其中,阿里山上除了建有高山博物館之外,亦完成了樹靈塔的安置。


如此看來,從「阿里山二十五周年紀念」到「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前者在為後者鋪路的可能性極高。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出樹靈塔除了具有愛林日的強化國家認同思想功能之外,亦擁有臺灣總督府用以誇耀開發阿里山政績的宣傳效用。


簡單來說,樹靈塔絕非如民間流傳一般,因為懼怕樹靈報復而興建;相反地,它不僅帶有日本打造帝國想像共同體的意圖,甚至可說是殖民政府用來誇耀政績的象徵物!


1937 年愛林日的海報和書籤。《臺灣の山林》133號(臺北,1937.5)

文化重建工程

經過上述的檢證,「因日本人濫伐樹木以致於必須設置樹靈塔來安慰樹靈」的說法便不攻自破,因此以此為基礎延伸的靈異故事,其立論也跟著搖搖欲墜。


如今已很難考證這些靈異故事發生的確切年代,但無論是何時,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何這樣故事的論述結構流傳至今,甚至成為某些人心中的「歷史」? 這或許和戰後的文化重整有很大的關聯。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為了確立統治臺灣的正當性,強力進行了「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文化重建工程,包括文化政策、國語普及運動、組織臺灣文化協進會以及設立臺灣省編譯館等等,目的皆在置換臺灣人原先尚存的日本文化。


然而,這些政策實施之初在底層民眾的成效可能尚不明顯,因此大眾並未將阿里山的故事與「日人濫伐」的印象連結起來。舉例來說,民國 45 年的《中國時報》上刊載的兩則阿里山鬼故事。報上記載,有位來阿里山遊玩的遊客,夜晚下榻當地的旅社,正要熟睡之時,房裡突然傳來有人在走動的聲音,他睜眼一看,赫然發現一位伸長舌頭的女鬼站在床邊,接著女鬼突然向前飄來。這名遊客嚇得連滾帶爬,逃命似地奔到一樓,更可怕的是,女鬼依舊如影隨形在他身後追趕著。這位女鬼就是傳說中的「玉女」。


另一個鬼故事也是發生在阿里山上的同一間旅社。半夜時,一名即將熟睡的男子,半夢半醒間突然聽到一陣清楚的敲門聲,緊接著有「人」開門走了進來,男子悄悄地睜眼偷看,發現是一位拄著拐杖的老翁在房間裡走來走去,男子還來不及反應,突然間,老人轉頭看向他,並從眼中射出兩道白光,男子頓時被嚇得倉皇逃出房間。這名老人,就是這位人稱「髯翁」的資深阿飄,從未危害過他人,僅是鎮守在當地一隅罷了。


相較於現在,只要談論到阿里山鬼故事,就一定會出現「日人濫伐」的論述,民國 45 年時的兩則鬼故事並沒有類似的論述,報紙上甚至並未特別說明鬧鬼的原因,其理由或出於版面限制、或僅為記趣,我們無法得知,但可以推測的是,當時的執筆者的腦中可能尚未內建「日人濫伐」的論述格式。


隨著威權體制的展開,政府希望塑造的文化思想,逐漸往民間傳播,進而影響大眾對於日本時代森林史的理解,然後將其與靈異故事聯想在一起──簡單來說,這就是所謂的「掠奪史觀」。


其實類似的「掠奪史觀」,並不只顯露於靈異故事中,在史學研究、詩、散文、電影、小說等等都可窺見其蹤跡。以與阿里山有關的現代詩為例,鄉土詩人吳晟在〈樹靈塔〉中提到:

 

上蒼的懷抱何等慈愛/阻擋不了掠奪的斧鋸/沿伐木林班道入侵/橫過世紀的腰,狠狠切割/山林斷裂出巨大的傷口/殺戮之後,贖罪的樹靈塔/圓形臺階如年輪 高聳塔身如樹幹/請安靜下來,肅穆佇立/傾聽萬千樹靈無言的痛
鄉土詩人吳晟(Source: Rico Shen, from wikipedia

明顯地,該詩書寫的背景是日本時代的砍伐記憶,而有關戰後的砍伐故事卻付之闕如。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新詩作品中,陳填〈時空的虛實〉一開始就寫道:「一車車檜木運到日本去/斧鋸留下中空或分叉 」,接著下一個時空就轉換到阿里山變成森林遊樂區後,吸引許多中國客來此處遊玩的情景:「一車車遊客從大陸來/競登課本中的阿里山」。


另如陳義芝〈尋訪鄒人──阿里山夜記夢〉,此詩旨在指責殖民者對阿里山的破壞,雖然他上溯到荷蘭時代,他說「一張牛皮被荷蘭人/切成如鞭的絲縷/圈去一大塊土地」,下句承接相同的掠奪論述「一條鐵路載運日本人/鑽進檜木林追逐/樹的亡靈」,但是接下來也完全沒有關於戰後的砍伐詩句。


不論是靈異故事還是現代詩,這些文章正是利用「缺乏中華民國砍伐森林的敘述」,以讓讀者聚焦在「日人濫伐臺灣森林的印象」,並且流傳至今成為人們論述臺灣森林開發史的內建格式。看到本文的最後,讀者們是否已經一鍵清除腦中對阿里山的內建程式?


如果未來有一天,當你在阿里山聽到有人在胡亂導覽樹靈塔時,請你拿出本文,告訴他:「不要再瞎說了,阿飄正坐在你脖子上,祂很火!」

參考資料
  1. 《中國時報》
  2. 《臺南新報》
  3. 《臺灣の山林》
  4. 《臺灣日日新報》
  5. 中島弘二,〈十五年戦争期の緑化運動─総動員体制下の自然の表象─〉,《北陸史学》,49(2000),頁 1-22。
  6. 吳明勇,〈從植物園到愛林日:近代臺灣植樹制度與愛林思想之建立〉,《臺灣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殖民與近代化學術論文集》,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9,頁 215-238。
  7.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市 : 麥田,2011。
  8. 黃士娟主持,《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琴山河合博士旌功碑及樹靈塔等3處調查研究與修復再利用計畫》,嘉義:嘉義林管處,2014。
  9.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市 : 麥田,2017。
  10. 魏宏晉 ,〈山中傳奇──阿里山鬼故事〉,《獨立評論》
  11. 蘇慧霜總編輯、王雅儀執行編輯,《森林詩語:阿里山詩集》,嘉義市:農委會林務局嘉管處,2013。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家綸
刊登專欄 山林碎語
刊登日期 2019-02-12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