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爆料商周】別讓祖先不開心:甲骨文告訴你,關於中國古代祭祀的權力遊戲

野蠻小邦周 2020-06-26

奉上鮮果或三牲,跟著家族裡的其他人,一齊對著祖先牌位虔誠地祭拜,耳邊還夾雜著呼喚某位先人回來用餐的禱告辭。以上情景,大概是多數臺灣人的共同記憶。也許儀典、供品這些細節會隨著時代而改變,但祭祀祖先這件事一直都代代相傳著。


當我們在拜拜時,可能會想像祖先神靈總是慈眉善目、關愛後嗣,如同生前一樣與家人用餐,和樂融融。然而,在甲骨文的年代,對於祖先的認知和我們其實有不小的落差。商人的祖先究竟是庇蔭子孫的天使,還是喜怒無常的鬼神呢?就讓我們從甲骨文中一一揭曉。


保祐子孫大豐收

一般人的祖先關照的是一家一姓的福祐,而作為一國之君的祖先,自然要幫忙子孫度過國家難關,轉危為安。人間的禍福,在以農業為主體的中國上古社會中,以雨水的多寡最為重要。


在農業社會中,長期的乾旱甚至可能危及政權穩定。商朝沒有大氣知識,也沒有專業氣象台,更沒有人工降雨,遇到缺水他們只能求神問卜,看看哪位祖先有辦法,獻上一些土產,請他們弄點雨水出來。有一片甲骨文記載:

 

己未卜,禱雨自上甲、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中丁、祖乙、祖辛、祖丁十主,率牡。


這段卜辭大意是說:商王在己未這天鑽燒了龜殼卜問。從上甲以降十個祖先神位,都用公羊為祭品來求雨好不好?


對於農業社會來說,除了風調雨順,也要求五穀豐收。例如:「貞:禱年于大甲十牢(高級牲禮),祖乙十牢。」這是商王卜問求豐年於祖先大甲、阿乙各十套牲品好不好?又如「于高祖亥禱年」,是向商人古老的高祖「王亥」祈求豐年,對當時的國王武丁來說,遠在商湯建國之前的王亥,距離自己有十幾個世代之遙,根本是個神話傳說級別人物。可見祖先不論時代遠近,都可以用他們超自然的力量影響活人。


疑難雜症找祖先

除了上述那些國家大事要找祖先相助之外,健康出現問題也要找祖先問個明白。例如甲骨文有一條記載:「王其侑匃于祖丁」(匃,音同鈣),意思是商王詢問是否要向祖先「丁」舉行「侑」祭來匃(祈求)某些事物。


同樣是求,也有求疾病遠離的,正如同有些臺灣人會在親屬得到怪病時,到廟裡求神拜佛,使疾病消失。在巫醫不分的年代,以鬼神之力驅病,可說是再平常也不過的事。


三千年前的商代人也會生病,他們的疾病有「疾身」、「疾齒」、「疾趾」、「疾目」等等。我們之所以會知道商王身體曾經生過各種疾病,正是因為生病後要靠甲骨卜問神靈而留下紀錄的緣故。


有些關於驅病的有趣紀錄,像「貞疾耳,唯有害」,這是在卜問商王耳朵不爽快,是不是鬼神在搞怪?有些時候商王已經確定是某位祖先在不開心,因此卜問「己未卜,唯父庚害耳」,這就更直接的點名「父親阿庚」害他耳朵痛。


這也意味著祖先可以幫你,但你若讓祖先不開心,他也會害你。這種觀念和某些風水觀念很像,若是祖墳位置欠佳,讓祖先睡在潮溼陰暗不舒服的環境,祖先將會把承受的苦痛加諸子孫,以示警告。


那麼,該如何讓祖先開心,好解除病痛,就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甲骨文有「庚戌卜,朕耳鳴,有御于祖庚羊百有用」,這是條有趣的例子,庚戌這天商王卜問他耳鳴的問題,可能經過與巫師的討論後,詢問為祖先阿庚[1]舉辦「御祭」(即目的為清除不祥的祭禮),用一百頭羊好不好?在巫醫不分、醫藥水平未發達的上古時代,便已經可以辨別不同的耳朵疾病。然而,當時也只能使用巫術與祭祀來試圖解除身體病痛。


相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


「貞疾口,御于妣甲。」問口腔有病,該向女性祖先阿甲舉辦御祭嗎?


「貞疾舌,求(咎)于妣庚。」問舌頭有病,是女性祖先阿庚不開心嗎?


「貞疾齒,唯父乙害。」問牙齒痛,是因為觸怒了父親阿乙嗎?


「貞毋御齲。」問「不想」為蛀牙舉辦御祭可以嗎?


「貞子漁疾目,祼告于父乙。」問貴族阿漁眼睛有毛病,是否該為父親阿乙舉辦祼祭(一種將酒淋在香草上的祭儀。祼,音同灌)來安撫他呢?


「丁酉卜賓貞:疾身于南庚御。」問全身不舒服,該為前前前前前前任商王的叔公南庚舉辦御祭嗎?


相關的商代疾病紀錄,在甲骨文出現頗多,族繁不及備載。


惡夢連連問祖先

除了疾病外,夢也算得上是困擾人的大麻煩。人會作夢不奇怪,但夢到鬼,那就不是簡單的事了,可能是幽冥之力的警告。


在春秋時期,有位晉國君主夢到厲鬼闖進他的寢宮要殺他報仇,醒來後問了巫師與醫生,都告訴他活不過一年,可以準備辦後事了。晉國君主撐過了一年後,自鳴得意地以為破除了鬼神詛咒,孰料樂極生悲,當天在上廁所的時候,腳踏沒踩穩,跌進糞坑溺死了。(堪稱十大離奇死法之首)


因此在上古時代,有鬼入夢相擾,當然也要用求神問卜加拜拜來化解囉!

 

丙申夕卜,子有鬼夢,祼告于妣庚。


這段卜辭是一個商代大貴族「子」的占卜紀錄。據研究指出,「子」有自己的封地、家臣、僕從,與商王關係密切,地位崇高。然而即使是養尊處優的上層階級,一樣有夢中看到鬼的困擾,因此詢問是否要為女性祖先阿庚舉辦祼祭。


此外,對商朝人來說,夢見祖先是一種警告,有時候還是件壞事。商王武丁的王后,亦即大名鼎鼎的「婦好」某天夢見了過世的公公:

 

貞:婦好夢,不惟父乙?


不知是不是武丁的父親「小乙」對她的媳婦感到不滿,出現在婦好夢中,因此商王派巫師占卜,如果確認,就會舉行祭祀平息已故父親的不悅。


時時取悅老祖宗

俗語說:「平日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當祖先不開心開始降禍的時候,才想到要舉行祭祀敷衍一番,恐怕為時已晚。為了防患於未然,商人會定期舉行祭祀,時時取悅他們的先祖,不讓祖先有一絲的不開心。為此他們創立了規秩浩繁,隆重非常的祭祀制度「周祭」。


「周祭」並非商人的稱呼,是現代學者研究後擬定的名稱。過去,甲骨文學者董作賓已發現第五期甲骨文(紂王與他爸爸那一個年代的甲骨文)中,有用五種不同儀式祭祀先王先妣的紀錄,並且極有規律,依照世次與日干(甲乙丙丁)排入祀典。


今天拜父親,後天拜祖父,三天後再拜曾祖父,秩序井然,有條不紊;簡單來說,就是商王拜拜專用的「行事曆」。其後學者認為這種「周遍祭祀」先祖的行為,井然有序,故稱之為「周祭」。好啦,這樣拜過一輪總不會有祖先被當成邊緣人忽略而不開心了吧?不得不說,商人這套也是絕了。


因為祖先有數十位之多,有些祖先彼此之間的關係很疏遠,而有些是三兄弟、四兄弟的親密關係,看起來就像不同的小團體,所以商王會將數量眾多的祖先加以分類,一次祭祀指定組別的祖先。


甲骨文有記錄祭祀「五示」(五個神主)、「六示」、「十示」、「三介父」(介指旁系,即三位叔父)、「七介」、「十介」,最多可達「二十又三示」。這些都是指定祖別的祖先群,因為商王婚姻有妻有妾,另外還有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因此這種分類方式有些以嫡庶區別,有些以直系旁系區別。


在祭祀的順序上也有講究,從離自己時代較近的祖先(如父親與祖父)開始呢?還是從遠祖開始祭祀呢?這些細節都需要好好的卜問先祖的心意才能確定。

 

乙丑卜,貞王賓武乙歲,延至于上甲,卯,無吝。

 

這句甲骨文的紀錄,正是當時的商王卜問從武乙(紂王的曾祖)一路向上拜到上甲是否不會出差錯。以上可以看到商王為了趨吉避凶,是如何小心翼翼地祀奉先祖,避免觸怒了他們,造成不好的結果。


祖先名號有奧祕

上面說的「武乙」、「上甲」與文章一開始就頻繁出現的商代先王名號,什麼甲、什麼乙的,是否也讓讀者感覺莫名呢?在周人發明神文聖武的「謚號」之前,商人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代稱先公先王。其涵義為何,仍眾說紛紜,傳統說法是忌日,也有認為是生日,大抵與今日為過世長輩做忌、冥誕等相近。


神主牌位上的稱呼是很重要的,在甲骨文裡有一片記載:

 

甲戌翌上甲、乙亥翌報乙、丙子翌報丙、丁丑翌報丁、壬午翌示壬、癸未翌示癸、乙酉翌大乙、丁亥翌大丁、甲午翌大甲、丙申翌外丙、庚子翌大庚……


這份就是商王拜拜的行事曆,在甲戌日拜上甲,乙亥拜報乙……我們可以看到日子的天干與祖先的稱呼密切相關。商王需要像廟公一樣密集地主持祭祀活動,光用看的都覺得累,這也顯示出商人祭拜祖先的認真態度,可見商王真不好當啊!


各式各樣的祭品

像這樣初一拜、初三拜、初五還要拜的密集祭祀活動,必然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用的祭品除了牲畜外,還會殘忍地殺掉人類俘虜作為犧牲儘管這些俘虜其實是王國免費的勞動力。甲骨文中有關祭品的紀錄有:

 

甲戌卜,貞:畢獻百牛,皆用自上示?


這是將貴族「畢」獻上的一百頭牛提供於祭祀中,可以想像一個王國的富裕,豪邁地殺掉一百頭牛,只為了不要讓祖先不開心。

 

辛亥卜,犬延以羌一用于大甲。


這條記錄了商王派出去的馴狗班長「延」帶著「羌」回來,要不要拿「羌」去拜大甲。這裡的「羌」可不是什麼山羌,而是商王朝的異族「羌人」。負責飼養商王專用獵犬的「延」,除了獵動物,還獵來了羌族人,這些羌人將「用」於大甲的祭祀。至於如何「用」俘虜,就請讀者參見《爆料商周》一書中的第三、四篇內容吧!


這種以人獻祭的做法,在古書上也有,如《左傳》就記載,邾國把捉到的鄫(音同層)國國君殺掉來祭祀。由於此事是宋國指使的,因此宋國大臣指責這件殘忍無道之事:「事不用大牲,而況敢用人乎?」經過三百年後,還有殺人為祭品的遺風存在,但已不見容於當時的禮俗了。


祭祀的權力遊戲

商王把自己的行事曆排得這麼滿、這麼累,耗費民脂民膏,屠殺異族俘虜,消耗大量免費的勞動力,到底圖的是什麼?想來不外乎「權力」二字。


在甲骨文中,可以經常看到商王召喚某位大貴族舉辦祭祀某位先祖的紀錄。除了商王擁有對王室祖先的主祭權,商朝貴族族長也有單獨舉行祭祀的權力。祭祀,終究能使人追思先人。對商王來說,即便是古老的舊臣伊尹,商王仍然掛念著。有片甲骨文揭露了這個訊息:

 

貞:呼黃多子出牛侑于黃尹。

黃尹是伊尹的別稱,黃多子就是伊尹後代各族的族長,侑是祭名。


有句俗話這麼說:「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拜。」《左傳》也說:「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商王怎麼就插手別人家族的祭祀事務了呢?這其實是為了拉攏開國忠臣的後代,好吸納進商王室共同體當中而做出的政治動作。


主辦祭祀,是權力展現、恩惠施予和表現關懷,也能積極地凝聚祭祀對象後代的向心力。傳統大家族每逢年節慶典,往往宗親齊聚以祭祀祖先。許久不見的親戚,不論是長輩的伯伯、叔叔或是平輩的堂兄弟姐妹,不正是透過這樣的場合來凝聚感情嗎?若失去了這樣的祭典活動,恐怕便不好有理由凝聚親族向心力了。


三千年前的商王與我們一般人既相近,又相差很遠。因為商王不是一般百姓,是一國的統治者。在商、周時期,一個大家族往往就能建構出一個小國家。商王與他的親戚、親家合力統治當時這個中原最大的王國。因此,他必須依賴宗親團結一心,才能做好抵禦外敵、徵收貢賦等諸多事務。


打獵、徵兵、作戰、收取貢賦、后妃生育、求雨、祭祖等等大小雜事,靠商王一個人是做不來的,因此他必須使喚親密的宗親「王族」、遠房親戚的「多子族」與異姓貴族「多尹」來統治國家。而在布衣卿相年代到來以前,商王王權憑著層層拉出的血親、姻親展現權力,也運用祭祀這種手段,確保親族的忠誠。


最後,隨著周朝取代商朝,統治方式也隨之改變,商朝血親式的統治便如明日黃花,一去而不返了。惟獨那塊歷代祖先的神主牌與祭祀祖先的傳統,還留存至今。

 

本文摘自遠足文化《爆料商周:上古史超譯筆記》
本書以商周史為本,結合最新出土史料與考古新發現,撰成有趣又紮實的異聞錄。顛覆你的「商周印象」,邊緣力量才是歷史走向的決定者!從殷商到周朝的異聞錄,全新解讀西元前十一世紀到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精神生活。投映當代政治社會,令人不禁含笑思索。
作者野蠻小邦周用接地氣的方式闡述截然不同的上古史,讀者評其「論述紮實,卻又淺顯易懂;言談幽默又不失知識之傳遞」,讓人讀得開心又具有滿滿的知識量,是史上最萌的商周史。
參考資料
  1.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八年。
  2.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二○○四年。
  3. 常玉芝,《周祭卜辭研究》(增訂本),北京:線裝書局,二○○九年。
  4. 宋鎮豪,《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二○一○年。

[1] 從甲骨字體來看,這兩條應同為武丁時代的紀錄,因此父庚可能是武丁的「叔父」盤庚,祖庚可能是武丁的「叔祖」南庚,但南庚通常逕稱南庚,很少稱祖庚,因此也未可定論其同人與否。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你不知道的中國古代文明
刊登日期 2020-06-2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