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坐北朝南」或「坐東朝西」?不只美觀,清代臺灣建築大學問

2024-10-15

相信只要在臺灣生活,無論是租房、買房、甚至不小心看到討論住宅空間的廣告或媒體時,很容易看見與「坐向」有關的關鍵字,例如坐北朝南採光好、坐西朝東富貴家等概念,總是被各種風水流派及說法敘事搞得眼花繚亂。那麼,到底什麼方位的坐向才是所謂「正確」的呢?在解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必須先討論坐向在空間發展史中所代表的意義。


坐向學問大!尊卑有別不可輕忽

空間的坐向問題歷史悠久,考古學家們在河南偃師二里頭夏宮遺址考古中發現了相當明顯與嚴謹的「坐北朝南」方位,可見早在距今將近四千年前的夏朝,中原地區的建築空間配置就出現了空間佈局與坐向的某種規則[1]。也有學者研究濮陽西水坡遺址與古籍文獻紀錄,發現中原地區的「天圓地方」及「天南地北」宇宙觀體現在這個距今約六千年的考古證據中:濮陽西水坡的墳墓主人葬於「南方正中」作為天上帝王、腳踩「北斗星」在宇宙運轉,兩側則是龍與虎作為守護星宿[2]
 
二里頭遺址宮殿地基圖(Source: Wikimedia
 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了「坐北朝南」自古以來便在中原地區形塑成為某種「尊貴坐向」、也證實了空間佈局與政治權力的關係早在上古時代就已在中原地區出現。因此,學者們普遍認為:夏、商、周時期以禮制制度與神權政治等作為當時高效的社會秩序維護與管理的統治手段,「坐北朝南」的空間方位秩序也成為禮制制度的一部分被建構及傳承後世[3]

不過另一方面,「坐西朝東」自秦漢時期起也開始具有重要的意義。東漢王充所著《論衡》四諱篇討論當時的忌諱便提到:「夫西方、長老之地,尊者之位也。尊長在西,卑幼在東。尊長、主也,卑幼、助也。主少而助多,尊無二上,卑有百下也……」。而在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描述鴻門宴的段落,清楚描述了座位安排:項羽、項伯位居西邊面東,范增坐北朝南次之,張良位於東邊面西,劉邦則是最末位的坐南朝北。

當時秦咸陽城及西漢長安城也是坐西朝東的布局、未央宮更是以東邊的宣平門作為主要出入口。這個時期以西邊為尊,可能與西周起政治中心相對偏西,其地理環境上的差異所造成。另外也有北京大覺寺出現罕見的坐西朝東坐向案例,是由其建造者為遼代的契丹人,將太陽崇拜的傳統運用在建築配置上的結果[4]

跳脫封建、禮制及宗教的角度,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位於北半球中高緯度區域,科學上以「坐北朝南偏東至南偏西 15 度」範圍內所接受的日照強度最高、最為適合民居配置。然而,綜觀整個中華文化區,在西部及東南部等日照充足的地方,居民在住宅方位選擇上顯然更應關注於風向、遮蔭、山脈等其他自然環境因素,但仍存在標準的坐北朝南的建築形式,這說明了坐向更多的是其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涵。因此,要探討臺灣的傳統建築,就必須更進一步往歷史與文化方面考察。


從閩南傳來臺灣,融入信仰的風水學

深究臺灣歷史可以知道,臺灣雖歷經各國殖民地、也長期居住著不同時期移居而來的不同族群,但整體社會而言是以閩南移民為主體,因而探討臺灣的建築,勢必得討論閩南建築傳統。

所謂的閩南文化主要指稱福建省南部地區的文化,普遍說法是西晉時期為避免北方戰亂而自中原地區移居閩越地區的「河洛人」與當地人相互影響後形塑的文化[5]。這些中原人將宗法制度帶進閩越地區,發展至宋朝時,以朱熹所代表的閩南學派建構起「家族制度模式」,使得閩南地區逐漸以家族制度作為社會管理的最基層單位,孕育出實體空間上以祠堂為中心、人際關係間以族譜為核心的文化。閩南聚落空間也隨著文化發展而形成獨有特色:聚族而居、民居更以祠堂為中心形成眾星拱月式的布局。
 
金門瓊林聚落建築群遵循宗族社會秩序排列,各甲頭以宗祠建築為核心,朝向相同,布局工整(Source: 曾逸仁網站資料開放宣言
而閩南建築除了延續中原地區的宗法制度外,更結合了閩越地區當地人傳統的多神信仰,因而帶有豐富的偶像崇拜色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沿海地區的媽祖崇拜[6]

然而,中原地區在魏晉南北朝發揚的風水理論講究建築周邊的山川形勢與依山傍水,在地形與氣候環境不同的閩南地區、尤其是聚落與民宅選址上較不實用,因此閩南地區因應而衍生風水「理氣宗」。這個風水流派更講究陰陽五行,注重天上星宮、宅主命相與宅邸本身的時空之間的關係,且仰賴風水師對址地與方位的堪輿。

簡而言之,閩南建築在方位上多不採用固定方位,而是因應風水師的測定調整角度,並且避諱坐正北朝正南的「帝王位」。此外,閩南建築也受閩越文化影響出現許多禁忌文化產生的元素,比如開間數必須為奇數、「子孫巷」或「摸乳巷」的設置、以及石敢當、風獅爺、白虎鏡或門神等「厭勝物」的設置等,都反映著閩南民系中禁忌與偶像崇拜的特色[7]

而臺灣自明清時期起大量閩粵地區移民,漢人聚落空間受到相對發展成熟的閩南傳統建築文化影響深刻,卻也在各族群的交流影響之下相互交融[8]。漢人移民臺灣初期,民宅多是簡陋的土磚地基、土埆砌牆、木條及茅草搭疊屋頂,以寺廟或宗族祠堂為中心興建。連橫《臺灣通史》中有寫道:「鄉村之屋,架竹編茅。亦有瓦屋,土墼為墻,久而愈固。」

直到了清領中末期,才逐漸改以土石地基、編竹夾泥牆或穿斗式屋架建成。而富人宅邸或宮廟等則以福建運來的石材、磚瓦等較好的材料、並以不同的屋頂或外牆裝飾展現宅邸主人的身分地位或空間的特殊性,例如雕刻、鑲嵌、彩繪等。可見儘管物資緊缺,但這些來自閩粵地區的移民仍以當時能及的方式在建築上展現原鄉的習慣與特色。

然而,如果用衛星地圖逐案搜尋會發現,臺灣現存的傳統宮廟及大家族宅邸當中,坐正北朝南的坐向案例其實不多,多半會稍微偏移、甚至轉向其他方位,符合閩南建築避諱及順應風水的特點。其中,霧峰林家宅邸園林內核心的祠堂及主要建築便是以坐東朝西的方位坐落。根據其官方說法,霧峰林家是依循俗諺「坐東向西,賺錢無人知」的說法而建成的。


融合傳統與現代,霧峰林家建築的獨特魅力

在臺灣這樣日照充足的亞熱帶地區,宅邸這種坐向面臨的問題便是嚴重西曬造成室內溫度過高的狀況,因此許多這種坐向的民宅會在建築西向做某些空間設計的處理,比如霧峰林家是以葡萄架及門前加蓋一座「軒亭」[9] 達到遮陽避雨的效果。

霧峰林家宅邸除了早期建成的閩南建築傳統的建材、開間、裝飾及雕塑等基調外,在林獻堂修建園林時引入江南庭園及西洋建築的元素[10],可以說是實體的臺灣近代建築史教科書。

《臺灣通史》中也有寫到:「霧峰林氏之萊園,依山築室,古木蕭森,頗有自然之妙也。」例如園林中的木棉橋,在 1930 年修建時,以當時在臺灣萌芽中的西式建材水泥修築;而修建於 1905 年的五桂樓,更是以傳統紅磚搭配巴洛克式的圓拱廊作為一樓立面、並在二樓保留傳統木構造,撐起中式屋頂結構;園林中的林氏祖塋則更為精彩,牆體以水泥搭建搭配洗石子牆面,建築正前方以仿西式羅馬柱撐起中式廟宇屋頂,頂蓋上更有豐富的裝飾雕塑。
 
霧峰林家的五桂樓(Source: Wikimedia
在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到臺灣傳統建築以閩南文化為底蘊,順應時代發展逐漸融入不同年代的建材與風格,建構出當代臺灣建築的樣貌。同時,我們也可以從日治時期的建築發現,隨著臺灣邁入現代化進程,建築的建造、坐向及裝飾等似乎逐漸發展出傳統風水以外的不同意義。


建築坐向映照時代風貌與社會地位

簡而言之,從臺灣建築本身的發展可以發現,無論是建築裝飾或坐向,已經沒有所謂的「正確」與否,而更多的是反映建築本身建造年代的社會背景以及宅主的社會關係。而在當代房價、地價、建材物價及工人工資皆高漲的年代,似乎可以開玩笑地用一句臺灣俗諺「生食都不夠,哪有通曝乾」描述坐向問題──大部分普通人能力所及的商品房中坐向不一定是首要考量。

因此,了解坐向背後歷史意義的認識,可以在租房或買房的時候,用不同視角安排空間、也可以自行判斷自己所中意的坐向是否有除了設計與科學解釋以外的風水意涵或社會意義。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輕忽了坐向背後的意涵,透過合理的坐向設計,我們能夠在建築中創造出更加愉悅、舒適的居住空間,同時也能夠深刻地感受到人與自然的交融,亦能體會到背後綿延多年的歷史與文化底蘊。
 

[1] 陳凱峰, 2019
[2] 陳春紅, 2021
[3] 高崇文, 2012
[4] 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1161
[5] 項夢玲, 2022
[6] 林志傑、鄭政, 2009
[7] 鄒佳旻, 2013
[8] 李乾朗, 2018
[9] https://www.thelinfamily.org.tw/page/news/show.aspx?num=45&page=2
[10] https://www.thelinfamily.org.tw/page/about/index.aspx?kind=38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林偉
刊登日期 2024-10-15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