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日本時代,一位鄒族才子眼中的阿里山鐵道之旅

張哲翰 2018-05-01

《登山列車》

高一生.詞曲                                                  


高英傑.中文詞


阿里山の森の汽車 今発車

たちまち湾橋、鹿麻産

鹿の群れ、平埔族の村今何処

白鷺 山小屋 稲畑

 

竹崎の丘越へば、奮起湖

下ればララウヤ、イムツ社へ

遥かな空の果て、草嶺か

ヨヨリン、蛤里米(カリビ)社、雲の海

 

トロエンの森越は十字路へ

見えるはタッパン、ララチ社

ヘイシの山越は阿里山へ

先祖の御たましい、塔山に

 

祝いの山越はタータカへ

見えるはルフト社、ナマカバン

白き森、松林、羊の群れ

見るぞ聖山──パトンクオーヌ

阿里山的森林列車就要出發了

經過北門越過灣橋,來到鹿麻產

昔日鹿群、平埔村落今何處

白鷺飛翔,一望無際草原

 

越過竹崎,穿過竹林,來到奮起湖

下望是福山樂野,還有石谷盤

遙遙北邊,白雲盡處是草嶺

幼葉林、蛤里米社,雲海中

 

越過哆囉焉,穿過杉林,來到十字路

看見達邦社,還有來吉社

越過平遮那,穿過二萬坪,來到阿里山

祖先靈山大塔山就在眼前

 

越過祝山,穿過檜林,來到塔塔加

遠望可見魯富都社、楠仔腳萬

白樹林、松樹林、長鬃山羊群

終於看見白雲靄靄巴頓咕哦努

這首《登山列車》是由高一生先生作詞作曲、高先生兒子高英傑先生譯作中文詞,透過火車窗外不斷變化的景色,表達對阿里山的情感。


高一生(本名 Uyongu Yata’uyungana,日本名:矢多一夫、矢多一生),1908 年出生於阿里山,這也是總督府與藤田組中止合約的一年。他的成長過程與阿里山林業逐步發展的過程重疊。



阿里山鐵道路線概念圖。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社團法人東亞旅行社臺灣支部),頁 109

1930 年,高一生由臺南師範學校畢業,回到阿里山達邦教育所以及駐在所任職。直到他過世,他的一生始終掛念著族人們與這片山林。


歌曲中的這趟旅程,一路從嘉義市來到阿里山,遠眺塔山──鄒族人的祖靈歸處,又越過祝山來到塔塔加,望見玉山──鄒族人的聖山。如今的我們依然會坐著小火車上山,但是目前只能行駛到十字路而已,若要看日出則需要由奮起湖轉車到阿里山站、再搭小火車上祝山。(不久前阿里山森林鐵路宣布停駛三個月


其實,這條阿里山森林鐵路是日治時期連接阿里山到北門站、再到嘉義站連接縱貫鐵路的重要運材路線,是嘉義林業的動脈。阿里山林場不僅是日治時期最早官營林場的典範,阿里山材的「耐操、好凍、拚第一」更是遠近馳名。當時總督府出版的《臺灣事情》曾這麼形容:從阿里山出產的大材材質美、型體大,博得「天下一品」之稱。


也因此,在臺灣島內的官廳建設、日本造船、蓋神社等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更有部分銷往滿洲、朝鮮、中國,甚至到歐洲、印度等地,為總督府賺取利潤。


然而,這條載送木頭的產業鐵道,又如何開始讓旅客搭乘、欣賞沿路風景?高一生又為什麼要特別為它寫一首歌呢?


一、阿里山的「運客」列車

阿里山鐵道的鋪設是從 1906 年引進民間會社「藤田組」來到阿里山開發林業開始,中途雖然經過 1908 年總督府與藤田組解約、以及數次暴風雨破壞鐵道,但最後在 1914 年完成修復。與山下的嘉義製材工場串連起整個林業的運作,就像是條動脈,在各個工作區內又有如微血管般密布的輕便軌道,提供場域內的運輸所需,形成一整個產業的運輸網。這條林業鏈大致可以簡化為:


木材進入製材工場。
【圖片來源】嘉義街役場,《大嘉義》(嘉義:嘉義街役場,1929),無頁碼。

然而,這條鐵路不僅是載運木材而已。1916 年出版的《臺灣旅行案內》曾向旅客說明,若要體驗阿里山鐵道,可以從嘉義驛坐到竹頭崎,路程約略一小時,再向東就是運材的專用線(唯一要攀登玉山時,才建議可搭便車到二萬坪);直到 1924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才告訴旅客們可以繳交搭車費搭乘旅客便車上到阿里山;鐵道部又在 1930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呈現嘉義到阿里山、再到眠月的來回列車各一班的時間資訊,票價方面最便宜的一趟三等車廂就要 3 圓 23 錢,約略就是日治時期製糖工人平均月薪的十分之一。


阿里山鐵道旅客便乘列車。
【圖片來源】《營林所の事業》(臺北:臺灣總督府營林所,1939) ,無頁碼。

有趣的是,眠月線行程在 1934 年下架,鐵道部改為主打阿里山到水山的路線,尤其推薦可現場感受伐木與集木的震撼感;1935 年又改往兒玉山、1938 年改推新高口。


【圖片來源】大賀湘雲,〈雨後の新高口〉,《臺灣日日新報》,1939.04.07,第六版。

這樣推薦路線的變化,可能有著複雜的因素。像是在 1938 年的《臺灣旅行案內》出版前,1937 年 11 月 27 日《臺灣日日新報》便傳來一陣「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受指定的消息,報導中嘉義市民興喜若狂,在官民共同推動的「阿里山國立公園協會」從 1931 年成立後的長期努力下,多次舉辦研究會、展覽會、講演會、登山旅行等活動進行宣傳,總算達成多年來的願望。


雖然,我們無法就此確認《旅行案內》推介「新高口」景點與國立公園成立運動有著密切關連,不過就在 1940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中,「國立公園」的概念被提出,更可以在 1942 年出版《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看到「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在地圖上被標示出來,做為觀光推動的重要標的。


【圖片來源】〈臺灣視察案內圖〉,《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42),無頁碼。

二、鐵道部教你暢遊「嘉義」

阿里山的列車有固定班次、車數不多。以 1930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為例,每天就只有一個班次來回:從嘉義驛出發的列車是早上 7 點 5 分開車,到達眠月則已經下午 2 點 30 分,回程則是下午 4 點從眠月開車,4 點 50 分到達阿里山,隔天早上 9 點 30 分才從阿里山下山,下午 4 點 15 分到達嘉義。由此看來,旅客們一早搭乘縱貫列車,到達嘉義也近中午了,不僅上山後需要在阿里山上住一天,上山前更需要提前一天到達嘉義準備。


對於旅客來說,這段提早到達、又隔日一早 7 點 5 分才開車的時光,怎能就此浪費?其實,鐵道部早已規劃嘉義驛的熱門必訪景點,提供旅客參考,像是 1923 年鐵道部就很貼心地安排了一個「阿里山三日遊」:


第一天從臺中到達嘉義後,推薦參觀「營林所製材工場」、「嘉義神社」、「嘉義公園」,便在嘉義住下;第二天一早從嘉義北門驛搭車上阿里山,參觀「阿里山神社」、「神木」、「塔山」;第三天則是從阿里山回到嘉義,甚至到臺南。


阿里山行日程。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23),無頁碼

來到阿里山上參拜神社、參觀神木,以及眺望塔山與雲海,是不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在戰後眺望阿里山雲海、等待日出、讚嘆神木都仍是吸引旅客上山的原因,若搭對時節還能上山欣賞滿片櫻花,因而有曲「高山謠」這麼說:


阿里山,高又高,


……


貫木奪天風蕭蕭,雲海茫茫日初照,


一片朝霞天下曉,炊煙裊裊滿山坳。


……


阿里山雲海。
【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0),無頁碼。

直到今天的我們,依然會為了阿里山的雲海、日出而上山。


在嘉義市裡,則有著 1911 年盛大開園的嘉義公園,以及公園內的嘉義神社、辨財天祠(辨天堂)在蒼鬱的林蔭中,確實適合悠遊漫步。然而,進行著工場作業的「營林所製材工場」卻也成為推薦景點?


其實,製材工場不僅扮演著阿里山林業中「製材」環節的角色,同時也是代表總督府在林業投以大量心力最好的展示品。看著阿里山下來的原木大量存放在貯木池,經過工場的處理成為堆積如山、能夠販售的木材。就像從 1920 年代到 1940 年代的「旅行案內」總會如此形容嘉義製材工場:


工場內安裝有最新式的製材機械,製材年產值約是 30 萬尺,在 1930 年代堪稱全日本第一。


阿里山的木材對風害、蟻害有很強的抵抗力,因此大獲好評,在臺灣、日本甚至國外都是熱銷商品,昭和 13 年(1938)的統計中,木材銷售額達到 515 萬圓的高點,平均每年賣出 30 萬石左右的木材。


阿里山運下的巨大原木能夠在製材工場裡自如的通過各項製材環節,其壯闊更是難得一見。


營林所嘉義製材所。
貯木池存放第一級的原木,用以保存;天車負責則搬運原木。
【圖片來源】《嘉義寫真 第六輯》(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17),頁 17。

可以說,特意安排「嘉義製材工場」作為嘉義市重要景點,能夠展現總督府在林業上的成績,更是利用製材工場壯闊的場面,引起參觀者對總督府努力的共鳴。


不過,在高一生的眼中,他所看到的只是曾經的聚落、草原曠野、從竹林一路變化到檜林、穿越其中的長鬃山羊群、山上的雲海與鄒族信仰的聖地─祖靈歸處的塔山以及聖山玉山。


三、回到阿里山的高一生

也許,當高一生完成學業、回到阿里山上時,他回憶裡的許多自然景色,已經有所不同。


就像 1934 年出版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所描述,阿里山有著闊葉林到針葉林的各種美林,還有小學校、阿里山神社、阿里山寺、高山觀測所,以及附近更種植了百棵的吉野櫻,四月的花季吸引大批旅客前來。這些都是林業開發之後,伴隨著聚落的形成而逐漸興建或發展的景色。


阿里山櫻花開花。
【圖片來源】《阿里山と新高》(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7),頁 1。

而回到家鄉的他,是否看到故鄉的變化而更有感於在家鄉耕耘?這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戰後在阿里山努力許久的高一生出任吳鳳鄉鄉長,關心著家鄉與鄒族人的文化與權益,努力為家鄉人改善醫療衛生環境、拓展生存空間。二二八事件發生時,高一生與湯守仁組織民眾,來到嘉義市維持治安,守護家園。事件結束後,高一生則被捕入獄。1952 年,臺灣省保安司令部保安處又以「勾結貪汙」的名義逮捕身為鄉長的高一生,之後增加「集會叛亂」的名義進行審判,在 1954 年執行槍決。 


如今,再一次回到他所創作的《登山列車》中,也許高一生所看到的不僅僅是沿途景色而已,那還是他對於故鄉無法放下的關心與深刻的情懷吧!

 

今日的阿里山小火車(Source: Joël Fukuzawa@Flickr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哲翰
刊登專欄 夜覓大員坊
刊登日期 2018-05-0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