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回到1904:一個日本士兵的台南日記(二)

2015-03-26

臺南市文化協會新近出版了「回到一九〇四」的新書,內容是以一位 1904 年在臺南駐守的日本軍曹所寫之日記為藍本,由松添節也先生翻譯成臺語文,再編配協會人員所剪輯當年的報紙新聞。內容顯示當年臺南市的市民生活乃至於政治、經濟時事、節氣變遷等,主旨在呈現一百多年前臺灣社會的歷史情境。


本書的譯者是一位「灣生」,由於出生在臺灣的原鄉情結,促使他執意將日記翻譯成臺語文,加上所剪輯之新聞報紙又是明治維新以後通行的「帝國漢文」訓讀文體,而當時為了同化及教育臺灣人,所寫的訓讀體文字可藉由臺語音閱讀漢字,使得這本書必需以臺語來讀才能會意。日記本文是口語體的臺語文,新聞則是文詞較嚴謹的訓讀體,閱讀起來趣味橫生。


以訓讀體書寫而成的教育敕語,明治天皇於1890年所頒布。

所謂訓讀體源起於江戶時期,訓讀體漢文是日本人為了讀取中國漢字漢語形構的文語體之技法,為了翻譯中國儒學、佛經、禪宗或漢詩文時所產生的一種「中文日化」文體的變遷結果。至明治維新之際,日本人將汲取知識與學問的方向轉向西方,在這段時期,為了因應或傳達西方在歷經文藝復興運動與工業革命後累積的知識資產──新的概念、思想、物象、科學、哲理、法律。日本的知識分子創造為數頗多的新漢字語彙,例如「社會」、「經濟」、「權力」、「關係」、「規則」、「歸納」、「哲學」、「概念」之類的二字語彙外,例如「文明開化」、「自由平等」、「舊弊頑固」、「王政復古」、「國利民福」等,也是當時盛行或新造的四字成語。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社會崇尚西化,圖為表現鹿鳴館舞會情景的浮世繪。

訓讀體是近代日本的重要文體,是日本人吸收知識的主要通路,具有深遠的歷史脈絡,然而在江戶時期或明治初期,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具有讀寫這種文體的能力。隨著新帝國誕生及新聞報紙的發行普及,訓讀體漢字用語又多用於帝國的政令宣導,成為近代日本掌握政經運作的主要工具,因此日本學界便賦予這種文體為「帝國漢文」的新稱謂。這種文體的普及和定型剛好就在日本領有臺灣之際,在新時代潮流的衝擊下,訓讀體便引進臺灣成為媒體刊物的主要文體。


日本支配臺灣時,雖然以「國語」同化教育為重要施政方針,但為了和臺灣人溝通、傳達法令以利施政的推行,必須有一種雙方都能理解的語文工具。在臺灣這塊帝國的新領土上,漢字漢文才是知識分子書寫閱讀的主流工具,統治者必須利用在「同文」之便,把在日本媒體界已被「帝國漢文」取代的純漢文,再度搬上殖民地的政治舞台。因此治理臺灣初期,「帝國漢文」、「訓讀體」、「古典漢文」還有摻雜了假名的日文就同時出現在當時的報紙或政府文書上,直到1920年代以後才逐漸被口語化的白話文取代。


兒玉源太郎,臺灣日治時期第 4 任總督(1898-1906)。

試舉「回到一九〇四」書中的一則新聞為例:

 

「南部鐵道開通式祝辭  南部臺南斗六間鐵道開通式。以去月二十八日在嘉義舉行。前報既誌之。是日兒玉總督之祝辭如下。

國家交通機關之備不備。實於經營上有至大之關係。本官蒞任以來。留意敷設縱貫鐵道。而賴鐵道部長以下職員諸君之勤勉。與民間有志諸士之盡力。得漸完其工程。至茲以本日舉行臺南斗六開道通式。固本官所大滿足矣。夫鐵道工事。自當初至今。雖其間有遇多少障碍。而實不遇豫定之期。今電其進工殆達四分之三。本島人民。藉此利便。益努力產業之發達。又圖國利民福之增進。實所切望。聊具一言為祝。」

以上新聞的書寫可說是帝國漢文、訓讀體、古典漢文的綜合文體,文中如「機關」、「關係」、「工程」、「產業」、「發達」等均是明治維新以後產生的詞彙。


由於報紙是日常生活接觸最多,傳遞訊息最快速兼具社會現實感的重要媒介,閱讀者大部份是中上階級的知識份子,還有其他識字的平民百姓,所以新聞報導內容包含國內外的政治、經濟、社會新聞、評論與文學,其要旨在於強調近代國家的體制觀念,例如權力與義務,公法與私法的分界,如上述新聞所記「本島人民。藉此利便。益努力產業之發達。又圖國利民福之增進。實所切望。」用這種文章語來說話,萬人得宜理解的通用文體,便是當時促進臺灣人民文明開化的主要工具。


譯者松添先生於四十多年前在東京的舊書店買到這本日記,退休後又以二十年時間來臺灣學習臺語文,他所用的文體是近代逐漸定型的臺語白話文,而且全部用漢文書寫,對照書中新聞章篇的古典漢文,以臺語文言來讀形成有趣的對比。臺灣臺語文的發展有其不同時期的階段,從明清時代的漢文書寫至傳教士的羅馬拼音,至日本治臺所採用訓讀體漢字的臺語文,至後期的白話文運動,皆有其歷史連續性的關聯。


例如本書中也將日日新報所發行「臺語類編」的廣告採輯其中,其廣告詞有「此書經編者多年刻苦深案始成,精細記述音韻及轉聲、語言分類等。書中尚編有上千言的俚語,動詞資料之類別的編輯,即使小兒也淺見易學,住在本島必習本島事,是官吏教員警官職工農商賈學習本島語的最佳捷徑。」


日治時期,作為台灣訊息傳播重要媒介的《日日新報》,有效促進當時的社會文明開化。

從上述的文詞可看到日本人為了統治臺灣,同化臺灣人,當年移居臺灣的許多日本人也學習臺語,比例佔最高的是警察,其次是教員,再則商人。這些新聞報紙的文體已融入臺語文新的文化元素,也使後來的臺語白話文得以接續發展。細讀「回到一九〇四」這本書,便可隱約嗅出書中所透露的這一段歷史文化密碼。

 

(本文作者為臺南市文化協會創會理事長)



《回到一九〇四—日本兵駐臺南日記》
一本日記,牽起一段微妙的緣分,也勾勒出一個時代的故事。
此本書的譯者,松添節也先生,是日籍灣生。他與臺南的緣分始於1970年,在一次因緣際會下偶然逛了一間二手書店,買到一本用毛筆寫的日誌。此日誌的作者,於1904年被派駐於臺南的臺灣守備兵第十一大隊所屬的一個軍曹。
因著這個的緣分,松添節也先生花了二十年時間於臺北學習臺文並翻譯此日記,之後又花了五年的時間住居臺南體驗日記中的街景風貌,並在台南市文化協會協力編纂之下,催生出這一本珍貴的臺南時代紀錄。跨越了大半世紀,又冥冥中牽起這段特別的緣分,雖作者已不可考,但卻似藉由節也先生的口,再次述說他在臺南派駐時所感受的一切。
在日記中,他隨筆紀錄了派駐臺南所見的一景一物,也記載了當時天氣變化、時令節慶、漁民風光、天災人禍等等,其中亦記載著許多臺南古街道名及古地名,提供許多珍貴的臺南歷史資料,松添節也先生在勘校路線時,也按文索驥,跟著日誌作者的腳步,走過古街古樓,遙想回到 1904 的臺南,感受著那時的繁華和景況。
販售地點:台南市神農街79號、86號
洽詢電話:06-2203866 或上https://www.facebook.com/tainanstory?fref=ts
文章資訊
作者 鄭道聰
刊登日期 2015-03-26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