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殺神的殞落
身處前線的白起沒料到,戰場從來不只是面對眼前的敵人,同時也存在後方的朝堂之上。
當時秦國的文臣之首──相國范雎,眼看白起軍功赫赫,如果再創下滅亡趙國的不世之功,很有可能會取而代之自己的相國寶座,於是他建議秦昭王:「我軍損失也很嚴重,是否應該暫停軍事行動,先恢復國家元氣呢?」
隨然這個建議摻雜范雎的私心,可是從某些角度來看,卻甚得秦昭王的肯定。長平之戰前後耗時兩年多,在最後決戰時,秦國為了包圍趙軍,甚至將部分地區 15 歲以上男子全都拉上戰場,這對農業社會無疑是巨大的人力耗損,當時的秦國很有可能已經消耗完國家的儲備糧食。
再加上,秦軍也有相當的耗損(白起曾在戰後指出「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身為一國之君的秦昭王考慮國家整體的營運後,最終接受了范睢的建議,否定白起速攻的提案。
根據史冊記載,白起對於秦王的決策相當不滿,在接受停戰的命令後,白起立刻對外宣稱自己生病,而他的命運也自此急轉直下。
經過一年左右的修養,秦昭王決定繼續對趙國用兵,依照過往戰績及威望,白起是主帥的不二人選,但不巧的是,白起此時患病無法掛帥。秦昭王接下來做了一件事,表示他對白起的高度信任:秦昭王親自前往白起家,詢問白起攻趙的策略。
面對昭王的諮詢,白起回答:
秦昭王表示:「我不信!」依舊下令攻打趙國首都邯鄲,結果當然非常不順利,粗估秦軍損失了 50,000 人卻沒有任何成果。此時剛好白起痊癒了,秦昭王趕緊派人見白起,對他說:
白起卻回答:
然後使者一離開,白起又對外宣布自己生病了
從事後的戰況來看,白起的分析太正確了!他不愧是「眼神銳利、分析準確、 意志堅強 」的不敗軍神。可是一向能接納臣下建議的秦昭王,反應是......大怒。
昭王怒吼:「沒有白起,我就不能消滅趙國嗎?」於是加派兵力繼續攻趙。結果先是部分援軍被趙國包圍而被迫投降,接下來當大軍包圍邯鄲後,又被楚、魏兩國的聯軍夾擊而遭受重創。
當戰況傳回到秦國,史書記錄下白起發表的言論:「秦王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了?」雖然只是短短一句話,我都能想像到白起一臉得瑟又靠北邊的語氣,這句話傳到秦昭王耳中,他的反應是......大怒。
這裡我要中斷一下,我一再指出白起分析的正確,也一再指出秦昭王「大怒」的反應。但我也想讓大家明白:秦昭王是執政幾十年的君王,從他能啟用多名人才(包含白起),並能聆聽屬下建議制訂出正確的戰略(遠交近攻),看的出他是一個有眼光的人。
一個有眼光且有長期執政經驗的君主,為何會對一個屢立戰功、分析正確而且有長期合作交情的部下,見笑轉生氣呢?這個問題解答我先賣個關子,後段會跟大家解釋清楚。
內心仇恨值接近爆表的秦昭王,親自前往白起家中要求他出戰。從這點來看,秦昭王是真心相信白起的能力,從他能克制自己的情緒去追求最大的成功來看,這人也實在是個了不得的領導人。
不過此時的昭王語氣已經差到極點:「我管你有病沒病都要給我掛帥!破趙是我的願望,你最好幫我達成,不然我恨死你!」
聽聽這語氣,如果不先告訴我昭王此時已經 70 歲,我還以為他根本是個中二小屁孩。
白起叩頭回達秦王說:
以上的對話是白起最後一次對昭王提出的建議。
在此之後,先前作壁上觀的楚、魏兩國拚死相救趙國,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魏國信陵君還趁勢組織聯軍反攻秦國,搞得秦國不敢交戰竟只能緊閉函谷關,當真是大出洋相損失國威。白起的分析當真精準的可怕。
可在當時,聽完白起建議的秦昭王,卻是一聲不吭的轉身離去,甚至隨即下令:「 免去白起官爵,將其貶為普通十卒,並命其離開首都咸陽前往困苦的邊境之地。」
有道是:「趁你病要你命。」當白起拖著老病的身軀離開咸陽,有人決定給予他致命的一擊。相國范雎向秦昭王說:「白起對於他被流放非常不爽,一路上可是不停地碎碎念抱怨呀。」於是秦昭王派遣使者,賜劍給白起命令他自殺,也就造成白起問天自答隨後揮劍自殺的場景。
殺神殞落之謎
秦王為何要殺白起?除了范睢的死亡讒言以及白起在邯鄲之戰期間時不時作死的囂張發言,還有其他的因素嗎?
如果有人對白起之死的解釋是秦昭王老糊塗了,這並不能算錯,畢竟從史書來看,秦昭王後來每次見到白起都處於憤怒的情緒中,這樣的情緒確實很容易做出衝動的決定。事實上,從秦昭王不查證范雎發言的真偽,他老人家應該真的是感情用事了。但這樣的解答似乎太過籠統,或許我們更可以進一步的詢問:白起有什麼樣的原因引發秦昭王的怒火呢?
老ㄕ的答案很芭樂:「白起的死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因為態度。」
所謂的態度,不是說白起囂張,而是白起極端的「避戰」。
避戰本身不是問題,打仗哪有百戰百勝,依據不同狀況有時避敵之鋒芒也是常理,何況在邯鄲之戰,白起的避戰方針已經被驗證是正確的措施。可問題是,白起避戰還摻有非常嚴重的利己心態。
忠臣愛其名......臣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
忠臣會愛惜自己的名聲......(中略)......我寧願受重誅而死,也不願成為敗軍之將。
這表示白起極度不願意自己不敗的戰績遭到破壞,而這樣的情形其實早有先例。
還記得老ㄕ曾說白起在伊闕之戰後,曾一度想攻打魏國首都嗎?但當時有一個叫蘇厲的辯士(他老哥是更有名的蘇秦)對白起說:
養由基可不爽了:『大家都誇我的射藝,你卻說要教我射箭?聽你在那邊嘴!有本事就給我露一手!看能不能像我一樣百步穿楊且百發百中?』路人卻說:『我其實不是要教你具體的射箭方法,而是要教你如何懂得不爭一時之快。你的確百發百中,但卻不懂得適時休息,我看你再射下去,絕對會氣力不足,到時只要任何一發不中,你前面的百發百中在觀眾眼中就不值錢,只怕結局反而要被喝倒采了。』
白起你此次出兵的確屢屢獲勝,但接下來,你還能率領已經有所損失的軍隊攻下魏國最堅固的大梁城嗎?到時萬一你吃敗仗,你前面所有的功勞及威望可就要大打折扣了。
白起聽完蘇厲的說辭,馬上就對外宣稱自己生病,結束遠征魏國的行動。
姑且不論秦國攻下大梁城的成功率有多低,因為將領顧及一己之名聲,就取消軍事行動,試問哪國君主不會動怒?白起此次裝病,連帶影響他在長平之戰後的信譽。長平之戰後,白起一樣又對外宣稱有病,如果我是昭王,很難不讓我聯想白起是否又因為愛惜名聲而故意推托。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正因為勝算不高,才需要出動王牌提高勝算;就算最後失敗,有王牌坐鎮也不會敗得過於難看。結果白起身為軍方最高統帥,以及秦軍將士的精神最高支柱,一看有困難就認輸,先是拒絕君王私人交託,後再直接拒絕國家的徵召命令,這不僅影響軍隊士氣,還動搖秦王對軍隊的指揮威望。
試想以後秦軍將領遇到硬戰就逃,回過頭來卻說:「我是學白起呀!我國軍神都不肯吃虧,我又何必打硬仗呢?」你是秦昭王,你做何感想?
因此秦王之所以對白起火大,是出於白起先有利己的避戰紀錄,後又不服君王的權威,於是白起必須死!
老ㄕ一己之見
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史記
白起是無辜的。
如果要老ㄕ選一個中國史上最令我畏懼的將領,我會毫不猶豫地說是白起。
中國歷史上,李牧、衛青、霍去病、鄧艾……這些一流的武將也是戰無不勝,但我若和他們兩軍對陣,或許還會想說據險而守或、以拖待變;只有白起,我遇到他是能走就走,甚至是不計代價的落荒而逃,因為落在他手上,不論是戰敗或投降,非但我本人命喪黃泉,我底下的士兵也會不得好死
這是他殺敵破百萬造成的心理效應,然而,這也是我對他毫無敬意的原因,以致於我看到他的結局時絲毫不覺得可惜。
伊闕戰場殺了 24 萬人,但陣亡都是士兵,將士上戰場難免死傷,既然入行了就要承受職業傷害,所以縱然兇殘,我無話可說。
在攻楚之戰中,白起殺戮了數十萬平民。但戰爭就是無差別的破壞,不分軍隊、平民、善惡,都會在當中受害;何況站在秦國將士的角度,深入敵境的他們若不獲勝就無路可活,為了爭取自己活命的機會,必須用上一切的手段,這當中還能顧得上道德嗎?所以即便我對平民的傷亡感到憤怒,考量到秦軍也得顧及自身的性命之憂,我也無話可說。
然而,白起在長平屠殺的四十多萬人,是在戰爭結束後進行的殺戮!對象除了已經失去戰力的降卒,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平民,這場殺戮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更何況大家還記得白起臨死前說什麼嗎?
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
你自己都知道自己的行為完全見不得光,可你還要做,做的原因還是因為想要成就自己的不世之功(趁勢攻打邯鄲),這種完全利己不顧他人死活的行為,你讓我還有什麼話可說的?
白起的成功,是他做絕的殺戮;白起的失敗,也正是他凡事太盡的態度。
所以用一句評價白起吧:「你是我心中不敗的最強戰將,但無法讓我有絲毫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