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八家將是當代才有的宗教產物嗎?事實上,日治時期就有八家將出陣,而且還讓「童叟驚其怪狀」,「嚇致病者」時有耳聞。到了現代,每逢香科、神明遶境,我們也都能看到一群紅臉青面,看似「兇神惡煞」的八家將,其神職為捉拿鬼魅、為神護駕,因而需要有較為兇惡的塗面,藉此嚇阻兇煞惡鬼,讓人看了也敬畏三分。
八家將是怎麼來的?他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八家將在臺灣始自清朝末年,從中國福州傳自臺南白龍庵的如意增壽堂什家將團,由其開啟了家將團的濫觴。
白龍庵的主祀神明為五福大帝,衍生而出的侍衛神祇是什家將。但臺灣的家將團主神信仰並不是只有五福大帝,不同的主神亦有不同的家將團。有五府千歲的「駕前衛兵」八家將,亦有地藏王菩薩座前的官將首團,或者,如同臺灣日日新報報導中「霞海城隍」巡境中出現的「花面散髮」的什家將。
各種不同的主神信仰,演變成不同形式樣態的侍衛神祇。但大抵而言,家將的神職是護衛主神,捉拿鬼魅,所以需要有「花面散髮」、「張形作勢」的裝扮,以嚇阻邪靈妖怪。
究竟八家將是哪八家?為什麼號稱「八家」,卻能看到十一個人出陣?
目前在臺灣的「八家將」團的組織編制,大概有兩種。一種是由「刑具爺」、「文、武差爺」、「甘、柳、范、謝」大將軍及「春、夏、秋、冬」四季大神組成,共有十一位成員。「八家」之稱,所指涉的是甘、柳、范、謝四將軍及春、夏、秋、冬四季大神。另外一種組成,多了「枷、鎖、陳、沈」四將軍,少了「春、夏、秋、冬」四季大神。
在角色任務上,刑具爺提拿刑具,文武差爺負接令傳令之責,佈達主神命令,而將軍們也多擔負懲兇緝惡的任務。除了這些任務之外,也有許多「乩將」(降駕型塗面扮神將)[1]在香科、遶境之時,會幫沿路的信徒收驚、改運,可謂功能十分齊全的侍衛神祇。其實,家將的組織編制有點類似現代的檢警體系,有警察押解犯人、檢察官負責傳喚作證,也有法官負責主審判刑。
但這些歷史悠久,功能齊全的神祇,卻也不是時時受到人們的崇敬。八家將兇惡的形象,卻隨著負面的新聞消息越來越多而被標籤化為「8+9」,在鄉民眼中,似乎家將、陣頭都與「流氓」、「低學歷」、「屁孩」等負面字眼有關。不過,對於民俗藝陣存有這樣的扁平想像,無疑是不太公平的,還是有許多陣頭、轎班或將館努力地維護自身文化傳統,在對民俗信仰不友善、圍困的世道中,努力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我們一起走進百年將館吉和堂,一探究竟
現今坐落在臺南佳里佳東路的吉和堂,淨雅脫俗,門面嶄新,但卻已有百年歷史,也曾獲臺南市政府指定為臺南市傳統藝術保存團體。據黃淑鈴口述,吉和堂創立於 1911 年(明治四十四年),最早是其曾祖父黃串先生創設,主祀仁聖大帝,李府大神及魏府大神為其家將統率。黃串原本是佳里地區大廟金唐殿的道士,邀請了來自嘉義的家將師傅林在教授陣法,也有神明「倚駕」(uá-kà),降駕處理事情的傳統。
由於吉和堂是臺南佳里地區最早的將館,也因此成為佳里「吉字輩」家將團的「祖館」,在西港、土城等地區都可見其開枝散葉的吉字輩八家將館。而我們現在看到「傳承百年」、「門面嶄新」的吉和堂,卻也有段辛酸的過往。
祝融的光臨
五年前的一個夜晚,當宮門緊閉,月黑靜闃時,吉和堂裡突然竄出叢叢火舌,吞噬了歷近百年的廟宇。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黃淑鈴至今想來仍心驚。夜半凌晨接到電話通知吉和堂失火了,黃淑鈴趕忙跑到現場,想要救回些什麼。但那場火,燒燬了吉和堂的一切,屋瓦、牆壁、神桌、神尊無一倖免,火盡之後,只剩焦黑一片。
這場火,帶給黃家人與周遭信徒莫大的震撼,因為從小到大拜拜敬仰的神明,竟然一夕之間深陷火海,遭逢祝融而燒成灰燼了。成為危樓之後的吉和堂,已成為被怪手殘忍剷平後的瓦礫殘堆。上天似乎要告訴信眾們,神明已功成身退,返回天庭述職。
三樣信物
但奇蹟的是,燒成焦黑一片的吉和堂,三位主神竟各自留下一樣信物。仁聖大帝的印章歷火不毀,完好如初。魏府大神的乾坤筆也奇蹟似的留了下來,而李府大神的令牌則因當日被請出祭祀而倖免於難。三位主神留下了三樣信物,似乎也是要告訴信眾們,吉和堂還有浴火重生的可能。上天給了眾人一道難題,傳承百年的萬丈高樓,要如何平地建起?
新血投入
遭逢祝融的吉和堂正在思索如何另起爐灶,因此拍了一部影片向外界宣傳募資,藉此重新建廟。有一位從事房仲業的青年陳席閔在網路上看到此事,也目睹有家將路過吉和堂痛哭的影片,單純地想要幫忙從小長大的佳里地區的百年老廟,因而走進吉和堂捐款。陳席閔說:「我是房仲,幫人找房子,我也想幫神明找個家。」
他就以這樣單純的動心起念,走進吉和堂,開啟了一段奇妙的緣份。從一頓 500 元的平安餐捐款開始,陳席閔成為廟宇的委員,利用他留美學行銷的專才,替吉和堂想方設法另起爐灶。他開始力推吉和堂的行銷活動,利用社群媒體作正面的報導,也鼓勵將團拍攝微電影推廣家將文化,舉辦公益舉辦彩繪活動,讓宗教藝術可以對外宣傳,吸引了不少人的注目。
相信神的孩子
千顧萬盼,八家將仍難以脫逃負面標籤,許多人一見家將,腦海中浮出的第一個印象還是「8+9」。但吉和堂身負百年招牌,怎麼可以輕言放棄?黃淑鈴和陳席閔等吉和堂委員、幹部們開始努力教導正在習將的「小家將」們,要堅守信仰傳統,要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腳步陣法,各個都不能馬虎。
陳席閔說,家將一旦喝下淨口符、畫上臉譜,便是代表神明,未下馬之前,不能隨意談話、飲酒抽煙,前一晚也不能近女色,並且需要茹素。這些規定看似簡單,但要實踐不是那麼容易。
陳席閔也提到,他的腦子裡面一直有一句話:「勇者勇於接受挑戰,唯有弱者隨波逐流。」他時常叮囑「小將腳」們,必須嚴守紀律,為神明付出,也以幽默風趣的方式鼓勵他們要顧好本業,讓吉和堂好似一個「家將社團」,溫暖而活潑。這群「相信神的孩子」們,也相當爭氣,在廟會遶境之時,吉和堂也成為神明指定來路祭壓煞的將團,表現屢獲神明肯定,甚至讓父母十分安心,還有小朋友在出陣完獲得父母的「出陣紅包」,也讓吉和堂的大人們非常欣慰。
不熄的將魂
這些將腳們,無疑已經傳承了吉和堂百年「不熄的將魂」。萬丈高樓平地起,上天給了吉和堂一道難題,一把火燒燬了吉和堂的建築形體,卻也使其「浴火重生」,努力以「人和」重現百年傳承的家將精神。
[1]參李佩儒,〈臺灣「乩將(降駕型塗面扮神將)」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特此感謝吉和堂黃淑鈴小姐、陳席閔先生接受作者訪問並授權照片使用。
-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故事》是全臺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歷史專門新媒體,擁有超過 20 萬使用者與 50 萬社群追蹤者,在輕視人文素養的時代,仍堅持專注於人文知識的傳播。
-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故事》懷抱著知識走進生活的使命,透過有趣的文筆和切角,讓臺灣與世界的歷史進入大眾日常,已經累積超過 6000 篇深入淺出的歷史文章!
-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在資訊爆炸破碎的時代,《故事》集結超過 50 位作者,以歷史人文的專業,提供理解世界的脈絡、探索議題的深度,帶領讀者在眾說紛紜中慢下來好好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