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姓吳名夲,俗稱大道公、吳真人等,是起源於閩南地區的醫藥之神。關於保生大帝的生平,連橫在《臺灣通史》中提到:「福建同安白礁人,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茹素絕色,精醫術,以藥濟人,廉恕不苟取。景祐二年卒。里人祀之,有禱輒應。敕賜「慈濟」。慶元間,復敕為「忠顯」。開禧二年,封英惠侯。」,可以看到保生大帝在生前即是地方上精通醫術的人,死後被鄉里奉為神祭賜,因相當靈驗而興起。由於保生大帝出生於福建泉州,因此祭祀的人也多以泉州人為主,是閩南地區相當重要的信仰。明清時期,隨著不少閩南地區的人渡海來臺拓墾,保生大帝信仰也跟著漢人移民來到臺灣,成為臺灣相當重要的信仰之一。
一般提到保生大帝,除了臺南的祀典興濟宮、學甲慈濟宮外,在臺北盆地就會想到鄰近捷運圓山站的大龍峒保安宮,這些廟宇香火鼎盛,吸引無數信眾自全臺前來朝聖。不過較少人知道的是,在臺北盆地的北邊淡水、三芝一帶存在著一種特別的保生大帝信仰。
這個信仰從清代就已經存在,但長期以來都沒建立廟宇,而是神像和香爐不斷在淡水、三芝一帶的八大庄頭輪流被供奉,直到今天仍持續著這項傳統,地方俗稱八庄大道公,可以說是淡水、三芝地區相當特別的隱藏版文化。
來自何方?八庄大道公的起源
關於淡水三芝地區的八庄大道公如何出現,目前並無明確的定論,不過大致有兩種說法,起源地點都指向淡水的中寮地區。
第一種說法是與中寮的蔣家有關,相傳嘉慶年間,蔣姓人家從唐山渡海來到淡水,後蔣家人舉家回唐山,只留下一位兒子在中寮開墾,走的時候還有留下隨身帶來的大道公神像及香爐。當時蔣家所在的中寮一帶山區沒有甚麼廟宇,鄰近的農家都會來到蔣家求神祈福,此外大道公還能協助農民除蟲害,只要奉迎到大道公的村庄都會豐收,於是大受歡迎。後蔣家的後人蔣搦將神像奉獻出,讓淡水三芝一帶的庄頭輪流奉祀,因而形成八庄大道公信仰。
第二種說法則是和中寮的燕樓李家有關,相傳乾隆 6 年(1741)有泉州同安籍的移民從白礁慈濟宮分保生大帝香火來到淡水,在滬尾碼頭建草屋奉祀。嘉慶元年(1796)同安籍頭人,出身燕樓李家的李臣春將保生大帝香爐迎請至中寮演戲埔奉祀,並接受庄民迎請香爐回家消災賜福。嘉慶 7 年(1802)塑造老祖金身,咸豐 5 年(1855)李家將大爐獻出讓八庄輪祀,形成八庄大道公信仰。然而,無論從哪一種說法來看,都可以看見八庄大道公庇蔭著淡水地區的民眾,而讓大道公的香火得以在庄里間流傳並且延續至今。
八庄大道公的祭祀圈
那麼,八庄大道公的祭祀圈分佈在哪些地區呢?八庄大道公以淡水三芝一帶為八大庄頭的信仰中心,八個庄頭分別為水梘頭、北新庄子、草埔尾、土地公埔、小基隆、灰窯子、下圭柔山、淡水街等,其中北新庄子、草埔尾、土地公埔、小基隆為三芝境內的庄頭,另外四個則是淡水境內。
最初大道公在這八個庄的祭祀區中,每年會輪值到不同的庄接受奉祀,以八年為一輪。後來因光緒 11 年(1885)燕樓李家的李貽電、李宗炳叔姪中同榜武舉,接著在光緒 17 年(1891)李宗聘又中文舉人,李家接連中舉,人才輩出,中寮庄的人認為是大道公庇佑,因而想要獨立成一個輪祀區,經擲筊後獲允許,因而成為第九個輪祀區。中寮庄雖然獨立,但其過去屬於水梘頭庄的祭祀圈中,所以範圍並未改變,仍稱為八庄大道公,不過此後輪值祭祀變成一輪為九年,因而也有人將這種信仰稱為九年輪祀八庄大道公。
就連馬偕也曾躬逢其盛
八庄大道公是淡水、三芝一帶的百年信仰,就連在 1890 年代在淡水一帶傳教、行醫的馬偕也曾經在出診替病患拔牙時,看過大道公祭祀的熱鬧場景。馬偕在 1892 年 4 月 11 日的日記中提及:
「下午 2 點,人們開始翻山越嶺,從各處帶著供品來祭祀大道公。當時有 200 隻披著紅衣的豬公作為祭禮被擺上餐桌,並且設置大約 12 座 20 呎高的圓錐塔,周圍都放滿糕點,也供奉家禽與烈酒等物。」
馬偕在他的回憶錄提及,這天約有 4 萬人參加這個祭祀,有道士在做科儀,晚上還有演戲、音樂等娛樂。若從馬偕日記所提到的時間推算,這天正是農曆 3 月 15 日,也就是在保生大帝生日時。到今天,經過了一百多年,祭祀依然在農曆 3 月 15 日這天舉行,只是隨著社會整體氛圍的改變,已經不像過去一樣大量的宰殺豬公。不過多了不少由糖果、餅乾等做出的創意豬公,用新的方法來表達對神不變的敬意。
每年農曆 3 月 15 日祭祀完大道公後,隔天的 3 月 16 日則是大道公啟程前往下一個庄住一年的日子。在一早新舊爐主交接完後,大道公就啟程到下一個庄頭去,在新的庄頭先進行遶境巡庄,供信眾祭拜後,才到爐主家安座,一直到隔年的 3 月 16 日才再度啟程前往下一站。
庄頭的凝聚力:大道公信仰
最初由於大道公為泉州同安人所帶來的家鄉信仰,信眾也主要是淡水三芝一帶的泉州人。不過,在三芝也有不少的汀州永定籍客家人,他們長期居住在泉州人村落周邊,有著密切的互動。每年大道公聖誕祭祀完後,因祭品相當豐盛,泉州人都會將宰殺的豬公肉分送給鄰近村落的客家人,部分客家人覺得一直接受別人餽贈的很不好意思,所以久而久之,在 1930 年代左右,三芝的永定客家人也陸續加入了大道公的祭祀,打破了族群間的藩籬。
雖然八庄大道公的祭祀,沒有固定的廟宇,但這百年來就在淡水、三芝一帶的八個庄頭中輪流供奉,並且持續至今,是淡水三芝一帶相當特別的隱藏版信仰。倘若想要前往祭拜八庄大道公,也還得注意今年的大道公到哪位爐主家中輪值,不過這也不減大道公在淡水地區的影響力。每年農曆三月十五的祭祀和三月十六的過庄,都是地方上大動員的重要日子,不僅沿街敲鑼、出巡,信眾們也會準備豐盛的供品,場面非常熱鬧。隨著輪祀制度的持續運作,信仰的族群也從原本的泉州人為主,逐漸演變到今天已成為在地各個族群的共同信仰,八庄大道公不僅保佑信眾平安健康,也凝聚著祭祀區內的人們。
參考資料
- 連橫,1962,《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張建隆,1996,《尋找老淡水》,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 蔡維民等編纂,2013,《淡水鎮志》下冊,新北:新北市淡水區公所。
- 戴寶村,〈淡水、三芝地區的大道公信仰〉,《淡水學學術研討會》(1998年12月),頁367-388。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