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跟著歐巴馬來吃種族暴動下的熱狗名店「Ben's Chili Bowl」

洪德青 2016-11-15

向來都覺得熱狗很難吃。當初要不是念在一堆爵士樂大師去過 Ben's Chili Bowl,我大概會錯過華府 U 街這間熱狗店。隻身來到黑人區用餐,對 Ben's Chili Bowl 走過爵士樂、種族暴動、毒品猖獗、社區改造等風風雨雨,有了莫名的認同。


就像店家標榜「惟有吃過 Ben's Chili Bowl 才是道地華府人」,這裡的常民氣氛在華府名人餐廳裡算是非常有人情味。美國總統歐巴馬、法國前總理薩科齊、好萊塢明星羅素克洛、天才老爹 Bill Cosby、脫口秀名嘴 Larry King 都到此嚼過熱狗。聽說美國職棒國民隊或美式足球紅人隊的球員三不五時來吃,也許王建民曾和隊友來此大快朵頤呢。


黑色百老匯的美麗與哀愁

在 1920 年紐約哈林區出現之前,華府一直是全美非裔族群大本營,許多人的祖先當年都蓋過白宮或國會大廈。1865 年美國內戰結束,解放黑奴,兩年後,一群教會人士在全美黑人最多的華府成立了黑人大學 Howard University。人文薈萃帶動了附近繁榮,特別是 U 街,吸引了黑人高級知識份子如醫生、律師、文學家、改革家、藝術家在此出沒。


1896年,美國最高法院頒布種族隔離法(最諷刺的,就是黑人去林肯紀念堂得坐在隔離區內),白人的游泳池黑人不能去,白人的學校不收黑人學生,甚至公車的前排座位都保留給白人,凡此種種更激化黑人自立自強的向心力,因此黑人旅館、黑人銀行、黑人電影院、黑人文藝沙龍、黑人社交場所、黑人報社等陸續出現。U 街,遂成為當時有別於白人世界的黑人高級區,稱為「城中城」(City within a City)。


二十世紀初,美國爵士樂重鎮在華府 U 街,彼時電影院、夜總會、舞廳、俱樂部充斥,一直到 1920 年代紐約哈林區取代 U 街成為全美黑人最多的地區,爵士樂重心才逐漸移轉到紐約。因此,U 街也被稱為「黑色百老匯」,帶動了周邊餐廳生意。


許多爵士樂大師都曾在 U 街林肯劇院表演,結束後他們會到旁邊的 Ben's Chili Bowl 吃飯。

捱過種族暴動,又挺過毒品猖獗

1958 年,黑人民權運動在不到 30 歲的金恩博士帶領下如火如荼地進行,一位來自千里達、畢業於華府黑人大學 Howard University 牙醫系的 Ben Ali,偕同未婚妻在 U 街買下了一棟建於 1911 年的默片電影院,經營起 Ben's Chili Bowl。開店七週後,兩人結婚,婚後育有三子。


當時店裡最有名的客人除了艾靈頓公爵之外,Louis Armstrong、Ella Fitzgerald、Miles Davis、Nat King Cole、Sarah Vaughan、Cab Calloway、Pearl Bailey 等也都到這用餐。知名喜劇演員天才老爹 Bill Cosby 回憶起當年的盛況,當年他在馬里蘭州的海軍醫院服役,休假時常和未婚妻跑到 U 街約會聽爵士樂,順便到 Ben's Chili Bowl 用餐,他一次可吃下六個招牌熱狗 half smoke(半豬半牛煙燻),從此成為店內熟客。


1968 年 4 月 4 日,39 歲的金恩博士被人暗殺的消息一傳開,全美各地都出現種族暴動,華府是暴動最嚴重的城市之一。當晚,非裔人群聚在 U 街,起初要求附近商店歇業,以表示對金恩博士的悼念,但場面立即失控,窗戶被砸,店家遭劫,暴力蔓延,宵禁開始。


由於 Ben's Chili Bowl 對面就是黑人民權運動最重要的組織「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政府當局考量警消弟兄與民運份子都需要維持一個用餐的最大公約數,因此特許它開業。面對一觸即發的暴動,老闆 Ben Ali 在前門的窗戶用肥皂寫下「我的靈魂兄弟」,希望阻止高張的暴力與縱火。


華府 1968 年種族暴動,影片由親歷暴動的在地居民自製。

暴動地點離白宮並不遠,政府立即派出鎮暴部隊,4 天後暴動弭平,但共有六千多人被捕、一千多人受傷、千餘棟建築被燒毀、12 人死亡,損失超過一億美金。事件過後,許多原本住在市區的居民或商店紛紛搬往郊區,經濟與就業的困難,加上暴力陰影,讓這裡進入長年蕭條。接下來的七〇與八〇年代,附近毒品猖獗,警方還曾借用餐廳二樓的窗戶監視對街的毒販交易。店內最慘時,只雇用了兩名員工,但它仍像燈塔般咬牙硬撐,每天依舊營業到凌晨三點,填飽大家的肚子、靈魂與希望。


一直到 1992 年華府綠線地鐵完工後,此區才逐漸復甦。《華盛頓郵報》曾說 Ben's Chili Bowl 可能是 U 街上唯一從 1968 年種族暴動中存活下來的傳奇店家。隨著地鐵站與社區改造,犯罪率受到控制,餐廳生意也回籠,目前店內員工約有 20 人。


現在,Ben's Chili Bowl 不僅吸引了 CNN 、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的青睞,更是許多名人來華府必吃的名店,甚至有電影、小說、電視節目在這裡取景。2009 年初,美國總統歐巴馬與當時的華府市長一同到此共餐,年底 Ben Ali 過世。他在有生之年終於等到美國首位非裔總統大駕光臨,想必應該是含笑九泉。餐廳現在由第二代接手,生意仍舊興隆,也提供網購服務,隔壁還有紀念品店呢。


不加黃芥末,只佐歷史

走進餐廳,懷舊風迎面,陳設大部分維持 1950 年代的樣貌,那個種族還隔離的年代。店內處處可看到非裔人士如何走過那段「黑白分明」的歲月,擺了好多名人照片。我一整個早上都在 U 街上走,實在很餓,顧不了那些。離我最近的,是一張 2010 年法國總理薩科齊伉儷來此吃午餐的照片。


沒想到我一屁股坐下的位子,就是歐巴馬總統坐過的地方。我點了招牌 half smoke,配方從 1958 年至今沒改過,醬料看起來很像台式肉燥,但口感與味道完全不同,並不太辣,熱狗不死鹹,確實驚豔。夾熱狗的麵包很普通,薯片還可以。店內不能刷卡,但有提款機讓你領現。


坐在眾多照片下的我,首次吃到有感覺的熱狗。


文章資訊
作者 洪德青
刊登專欄 移動的頑固賦格
刊登日期 2016-11-15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