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吃完會紅脣黑齒,卻是良藥與宴客伴手禮:清代臺灣檳榔的奇妙功用

2024-10-24

高聳分節的灰色樹幹上,鳥羽形狀的翠綠葉子乘著風婆娑搖曳。在綠葉的下方,則垂掛著淺黃色的花穗與結實纍纍的果子。而在一株株檳榔樹的圍繞之中,坐落著草褐色的原住民家屋。來自檳榔樹的遮蔭為房子的住民們抵禦了熾熱的陽光,也作為與鄰居的分界標記,旁邊還畫著幾株芭蕉與椰子。這是《番社采風圖》中對檳榔樹的描繪,當時身在寒冷北方的康熙皇帝正是看著這些繪畫想像南國臺灣的熱帶風情。
 

雖然現代的我們經常對檳榔有著負面印象。可是你知道嗎?檳榔在清代臺灣可是治病良藥,也是重要場合的社交幫手。究竟清代的臺灣人是怎樣運用這種神奇的果實呢?


瘴癘之氣的剋星

檳榔的擴散與人類關聯性極高,就目前所知有兩條主要傳播的路徑。一是由南島語族攜帶,包括中南半島、太平洋、印尼、印度洋上的一座座小島都有它的蹤跡,最遠可達新幾內亞。另一條路徑則是在中國的南方區域傳播分佈,並進一步與中原文化產生互動。包括宋朝的蘇軾、明朝的劉伯溫與清朝的曹雪芹都曾經將檳榔寫進作品中。而臺灣的檳榔文化最為特別,臺灣既是南島語族擴散的節點、也有大量中國南方移民遷入,因此南島語族的習俗與中國南方的習俗兩條軸線在臺灣交會,讓臺灣的檳榔文化更具有在地特色。

在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後,大批漢人移民來到臺灣。而對於剛抵達臺灣的他們而言,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熱帶疾病,炎熱的氣候與蚊蟲讓移民水土不服,因而紛紛染上疾病。當時的臺灣也被移民們視為瘴癘之地,瘴癘之氣會導致身體忽冷忽熱、高燒畏寒、疲倦乏力,許多拓墾者都瘴癘而倒臥床榻,甚至死亡。苦於疾病的侵擾,人們為了預防這種可怕疾病,採取的方式便是嚼食綠色的神奇果實──檳榔。據傳類似的傳統在廣東與福建都流傳已久,出於對疾病的恐懼,人們只能相信前人的智慧;而當他們離開原鄉來到臺灣,見到熱愛檳榔的原住民們能夠在山林中矯健穿梭、不受瘴癘所苦,來臺的拓墾者們也就更相信檳榔的效果,檳榔甚至被稱為「洗瘴丹」。由於防疫的需求,也讓檳榔極為盛行,檳榔因而在臺灣的庶民文化裡紮下了深深的根系。


紅脣黑齒的天然保養品

不過,究竟清代的臺灣人是怎樣食用這種神奇果實的呢?自古以來,人們都不是單獨食用檳榔果實,大多搭配著荖藤與石灰兩種配料。在搭配荖藤時,可以分別使用荖葉、荖花、荖藤三個不同部位作為配料,在口味上會帶來很大的變化。荖葉帶有辛香的氣味,搭配檳榔咀嚼時能讓人感覺口味清爽。荖花實際上是未成熟的果實,有濃郁強烈的胡椒味,可以為檳榔帶來具有衝擊感的香氣。荖藤則是則是已經老化的枝條,味道較為溫和。三種不同的搭配各有不同的長處。

而石灰則是取自岩石或是磨碎的貝殼,檳榔中的紅色素與植物鹼會跟石灰發生化學反應,這也是檳榔汁液變成紅色的原因。在清代官員的記載當中,經常提及無論男女都帶著血紅的唇齒,顯見檳榔在社會中風行的程度。

對於許多原住民族來說,嚼食檳榔更具有美容的效果。長久嚼食檳榔雖然會讓牙齒染上一抹黑色,可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健康與清潔的象徵,尤其許多原住民族都規定成年以後才能開始吃檳榔,能讓每顆牙齒均勻的染上黑色不僅意味著美觀、同時也代表此著人已經成熟。
 
日治時期明信片中的原住民部落,可見檳榔樹經常與原住民的形象連結在一起(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敬意與歉意的承載體

那麼檳榔在社會上又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呢?許多史料都曾提及檳榔作為社交禮品使用。無論是在街頭跟友人相遇時,或當有人到家中拜訪時,檳榔便是最適合的伴手禮。當客人進屋,屋主就會先奉上檳榔,隨後再送上茶水以示歡迎,甚至還有詩文記載友人來訪時屋主會「樹頭摘得檳榔獻」,特別強調奉送上的是新鮮現摘檳榔,更是表達出主人款待客人的真心誠意。
 
時至今日,屏東三地門的排灣族仍會在婚禮等喜慶上以檳榔款待賓客
(Source:開放博物館
另外,清代的臺灣屬於移民社會,許多沒有家累、俗稱「羅漢腳」的單身年輕男子經常逞兇鬥狠,以致於社會上經常發生各種衝突。當衝突發生、爭端無法解決時,檳榔正是調停雙方爭執的不二良方。除了拳腳相向以外,在衝突的當下有些人會委請公正人士來明辨是非。在斷定是非之後,理虧的一方就必須準備檳榔作為禮物以示歉意。或者是犯錯的人必須捧著檳榔,在大街上分送給左鄰右舍享用,一方面詔告己罪、一方面展示歉意。


青綠色的愛情果實

在原住民口傳的神話中,當然也少不了檳榔的角色。像是阿美族的一則神話中,一對恩愛的夫妻遭到病魔侵襲,妻子生了重病,在跟丈夫做最後的道別時,她說她死後將會化成檳榔樹。這是檳榔起源傳說的原形。而後也延伸出了許多不同的版本,有傳說描述殉情的一對愛人中,女子化為檳榔、男子則化為荖藤,兩者伴隨著生長。檳榔也就成為了愛情的象徵。除了有淒美的情節、也增添了長伴左右的意涵,同時把檳榔與荖藤搭配的飲食文化呈現在故事中。

實際上,檳榔也在各族的定情與婚姻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阿美族的傳統上,男子與女子平時少有機會接觸。只有在豐年祭最後一天的情人之夜,青年男女才有機會認識彼此。如果一名女子看見了中意的男生,她會把檳榔當作禮物送出。如果男生沒有好感會當眾把檳榔丟棄以示拒絕,而若雙方互有好感時男生就收下檳榔當場吃下,兩人就此定情。
 
原住民傳統中,經常以檳榔作為定情之物(Source:開放博物館
另外一則阿美族太巴塱社的傳統則記載,當男子遇見有好感的女子時,會贈送檳榔與菸草給女子、並且每晚到她窗外吹奏嘴琴求愛。如果女子也有好感則會開窗讓男子進房,兩人定情之後再進一步交往或與家人討論婚事。到了要正式提親時,男方則會準備檳榔、酒、菸、黏糕、豬肉作為禮物,請求女方父母點頭答應婚事,在婚禮上也看到家長與賓客熱熱鬧鬧的共享檳榔用,無論是愛情的萌芽或是婚姻的締結,檳榔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漢人的婚禮上檳榔也被當成是一種重要的祝福物,有人說檳榔代表的是相敬如「賓」、也有人說一串結實纍纍的檳榔代表多子多孫,也有人特別用白銀製作檳榔形狀的聘禮。無論何種意涵,檳榔都隱含著祝福之意。檳榔之於當時的人們,就像現代的情人節巧克力一樣,是浪漫的愛情之果,蘊含著濃厚的愛意。


獻給神靈的果實

在原住民的傳統祭祀活動中,檳榔也有重要的功能。以阿美族為例,平時他們把檳榔叫做‘icep,但祭典中則叫做 tayo。在神聖的場合使用與普通場合不同的語言,這種轉換暗示了聖與俗之間的區別、創造出了一個專屬於神聖儀式的時間與空間。他們認為檳榔本身有名叫 mayomayo 的神靈,甚至咬破檳榔的第一口汁也有專門的美麗女神,名叫 ta’so Dongi。檳榔就是這樣被認為是具有神性的存在。而在祭儀中祭司則會準備一小團糯米飯跟一粒檳榔、用荖葉包裹起來,像是便當一樣獻給神靈或是祖靈享用。對阿美族人來說,吃完飯後還必須吃過檳榔才能算是完整的一餐,於是他們也用平時的生活習慣來對待神靈,獻上檳榔的同時,也獻上了一顆體貼的心。

雖然隨著文化的變遷,檳榔的部分社會功能已然消失,甚至備受嚴重的污名。不過回到歷史的脈絡之中,其實檳榔正是陪伴著清朝先民拓墾臺灣時的重要聖品,也環繞著人們最生活化的面向,舉凡飯後消遣、對抗惡疫、養顏美容、維繫友情、增進愛情,都少不了這顆小小的綠色果實。在知道這段過去之後,或許可以給予這項清代臺灣社會的重要物質不一樣的評價。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王學儒
刊登日期 2024-10-24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