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這是第一次,盲人閱讀地與明眼人一樣迅速。」布萊爾與他創造的六點點字法

2020-12-01
Dominique Archambault, via flickr
幼年時的一場意外,奪走他的視力,但無阻於他的熱情。他為盲人設計出一套點字法,解開盲人難以念書的枷鎖,他短暫的一生,成為普世千萬盲人的祝福,他被認為是在盲人教育史上,貢獻最大的一位。

意外的傷害

1809 年 1 月 4 日,布萊爾(Louis Braille)生於法國巴黎郊外的小鎮古普伯雷(Coupvray)。他的父親是個馬具工人,這是一份世襲的職業,將堅硬的牛皮加工製成馬鞍與繩索。當時搬運、耕田、驛馬車與騎兵隊都用到馬,馬的不同用途都需要不同的馬具。他的母親來自農家,刻苦耐勞,善於種植各樣的蔬菜與果樹,布萊爾在晚年時寫道:「至今依然難忘母親所種葡萄樹開花時的淡香。」他有兩個姊姊與一個哥哥。


布萊爾三歲時,有一天,他獨自進到父親的工作房,在製革的工具邊玩耍,不慎將固定牛皮的錐針刺入右眼。父母親聽到孩子的慘叫聲,急忙奔入工具房,孩子已經血流滿面。


那時,拿破崙的軍隊剛好經過鎮上,他的父母急忙將孩子帶給軍醫看,軍醫替孩子止血後,在他的兩眼塗上草藥膏,又上繃帶。軍醫說:「這種草藥膏從羅馬時代用到現在,非常有效。」幾天後,母親取下孩子的繃帶,發現孩子不僅受傷的右眼瞎了,左眼受到感染也瞎了。布萊爾後來寫道:

 

我從三歲以後就全盲,我依稀記得藍天的樣子,但是我不知道媽媽的長相,這是我一生最遺憾的事。

學習識字

他的父母親非常地難過,總覺得孩子成為盲人,與他們的疏忽有關。但這對夫妻決定走出自責,要盡其所能地教育這個孩子。首先布萊爾的父親以製造馬具的巧藝,在木頭上彫刻出文字的形狀,他們將客廳的牆壁空出,在上面釘著木雕的字母,讓孩子一邊摸木頭的形狀,一邊識字。同時,要他學習觸摸皮革,他後來寫道:「觸摸的敏銳能力是可以增進的,我從小就學習由皮革表皮的細柔度,判斷加工的程度,父親也教我刷皮革。我邊刷邊摸,知道皮革會愈刷愈光滑。」


母親教他擺自己的椅子,每天整理自己的床,他逐漸有自己的方位感,愈來愈有信心面對黑暗的世界。後來,家裡用餐時擺設盤子、碗、湯匙、叉子的工作都交給他,這期間,他摔破了許多碗盤,他的母親說:「不用道歉,家裡還有許多碗盤,再拿來擺。」他後來寫道:

 

盲人不用別人可憐他們,也不用別人自覺虧欠他們,盲人需要別人像正常人一樣教育他們。

在黑暗裡飛翔

他逐漸長大,漸漸體會自己與別的孩子不同,例如沒有小孩找他玩捉迷藏,當他開始覺得難過時,他的母親對他說:「有一種動物叫蝙蝠,牠們什麼也看不見,但是牠們一邊飛行,一邊發出聲音,由聲音的回聲判斷前面是什麼,結果蝙蝠成為全世界最靈敏的動物。」他的母親牽著他的手,帶他走遍鎮上的每個角落,告訴他馬車聲多的地方是馬路,人聲嘈雜的地方是市場,悅耳的鐘聲來自教堂⋯⋯他像蝙蝠一樣學習用耳朵聞聲判位。


當鄰居的孩子們進入小學時,布萊爾沒有進小學的機會,當時的學校不收盲生。他經常坐在家門口,聽路上行人的聲音,猜測經過的人是誰,並與他們打招呼。他後來寫下這一段有趣的經驗:「馬車夫經過時,總傳來清楚的馬蹄聲;農夫牽牛經過時,牛蹄的聲音與馬蹄的聲音不同;有位先生,經常咳嗽,甚至他不咳嗽時,喉嚨也會咕嚕作響;有一個人,他總是一邊走路一邊吹口哨;有一個人走路時腳步一腳重一腳輕⋯⋯辨認這些聲音是何等的容易,與他們打招呼並不困難。」他的友善,獲得鎮民的喜愛。


主動學習的孩子

鎮上保祿易(Jacques Palluy)神父看到這麼好的孩子卻沒去受教育,他向布萊爾的父母親說道:「這孩子失學,是人才的浪費。」神父每星期來家裡讀書給他聽,但是長期下去,也不是辦法,他牽著孩子的手到鎮上的小學,請求年輕的新任校長比契雷特(Antoine Becheret)收這個學生。老神父一再地拜託,校長只好破例收下這名盲生。


由於盲生沒有課本,學習完全靠聽覺,所以老師要非常有耐心地一遍又一遍重覆地唸,要扶著學生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書寫,布萊爾後來寫道:「老師的耐心是擴展盲生學習界限的要素,但是經過這些反覆練習的過程,手的觸覺會愈來愈敏銳,記憶力會愈來愈好,知道如何集中精神去學習,而且會愈來愈有信心。」有次,輪到布萊爾負責提水的值日生工作,他到教室旁邊的一口水井提水,剛開始時走路不穩,水自桶中潑出來,他自動回到井邊再加水,一而再地自我訓練,直到水不再潑出。


老師非常喜歡布萊爾,這孩子對知識的學習非常主動,但是學校裡沒有盲生用的書籍,擁有盲人書籍的只有在巴黎的「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這是全世界的第一所盲生學校,由「盲人教育之父」郝毅(Valentin Hauy, 1745-1822)所創。


「盲人教育之父」郝毅(Valentin Hauy, 1745-1822)(Source: Wikimedia

盲人教育的起源

在十八世紀以前,盲人幾乎是乞丐的代名詞,他們成群地蹲坐在馬路旁待人救濟。盲人被視為懶人或被上天懲罰的人,只有少數富有家庭的盲人,能受教育。此外,大多數的盲人只能流落街頭,或被收養在收容所。


郝毅是個信仰虔誠的人,年輕時受教於巴黎大學,專攻語言翻譯。畢業後,他在貿易事務所為商人將法文譯成其他的文字,以及負責法國國王亨利十四世的翻譯事務,後因表現優異而升任為 Breau Academique d'Ecriture 的翻譯學教授,他被視為法國翻譯學的權威。在他事業正值巔峰之際,遇到一件事,使他後半生顛沛流離,幾乎成為亡命之徒。


1771 年,郝毅參加一場音樂劇,劇中有 12 個盲人充當小丑,讓觀眾嘲笑取樂,目睹如此毫無人道地羞辱盲人,令他深感憤怒,他決定為盲人設立一所學校教育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力更生,在社會中重獲尊嚴。但是在過去,只有盲人收容所,沒有盲人學校,他知道這種想法不易獲得社會的支持,因此他開始存錢。

 

第一所盲人學校的設立

幾年後,有一天郝毅經過一間教會,看到路邊蹲著一個盲人乞丐,就給他一枚銀幣,那個乞丐用手一摸銀幣,就說:「先生,你給的錢太多了,我只需一枚小幣。」郝毅發現這位盲人用手一摸凸出的地方,就知道這枚錢的幣值,因此開始思索,為什麼不將這種凸出印鑄用在文字印刷,用來教育盲人識字呢?而且這個盲人心地善良、並不貪多。


郝毅將這名乞丐接到家裡,支持他的生活費用,並教他念書。這位盲人當時 17 歲,名叫雷斯爾(Francois Lesueur),他成為普世第一位盲人學生。前來求學的盲人愈來愈多,1784 年,郝毅成立「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


1784 年郝毅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盲人學校,日後改稱「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 Institution Royale des Jeunes Aveugles)」(Source: Wikimedia

1806 年,因著信仰的緣故,郝毅被法國的革命政府通緝,他連夜逃到普魯士,又在該地成立一所盲人學校。不久普法戰爭開打,他逃到俄羅斯,在該地成立一所盲人學校。因著逃亡,郝毅建立了德國與俄國的第一所盲人學校。


郝毅流亡後,巴黎盲人學校遭到解散。到了拿破崙時代,政府才以一間中世紀的修道院,成立「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學生限 70 名。入校的資格非常嚴苛,只收資質特優的盲生。


年紀最小的新生

起初布萊爾的父母捨不得他離家,孩子在家裡有很好的照顧,且鎮上的人都喜歡他,為何需要前往巴黎的盲人學校就讀呢?保祿易神父與比契雷特老師卻力勸:「盲生只有受教育,才有回到社會的機會。」布萊爾一聽有專為盲人設立的學校,臉孔立刻流露出他心裡的渴望,他的父母知道孩子的期待。布萊爾後來寫道:

 

我雖然眼不能見,卻擁有家人最多的愛。

1818 年 10 月,他的父母親向皇家青少年盲人學校提出申請,除了保祿易神父與比契雷特老師的推薦函外,連鎮長都為他推薦。隔年 1 月 4 日,布萊爾獲得入學許可,他的父親在 2 月 15 日,帶他坐了四小時的驛馬車,前往報到。他的學號是 70 號,是學校裡年紀最小的學生。


依照學校的規定,所有的盲生都要住校,父親離去後,布萊爾非常想家,夜裡在床上哭泣,鄰床的同學高第爾(Gabriel Gauthier)遞給他一條手帕,安慰他說:「我剛來的時候也曾哭過,明天上午就會好多了。」後來倆人成為終生摯友,一同為盲人教育奮鬥。


盲人教育的瓶頸

盲校的課程有語文學、數學、歷史、地理與音樂課。語文學的課最重,學生要花許多時間學習用手觸摸凸出的印刷字體,辨認字母。有些字母,如 A,很易辨認,但是 B 與 R,O 與 Q,I 與 T,就不易辨認,尤其摸久之後,字模的邊緣會逐漸剝蝕,字型模糊,不易用手的觸覺區分。冬天時,學生冷得手指僵硬,更失去觸摸的靈敏性。


為了便於盲人用手觸摸字型,要用厚紙板印刷,方能印出凸出的字體,加上字體很大,因此書本又大又厚,平均每本書約有九公斤重。每次取書來讀,需要兩、三個學生才搬得動。


當時該校是法國盲生的教育中心,但是圖書館裡的書只有八本,而且每一本都非常昂貴,每印一本書都需要校長四處籌款。為了省錢、省事,給盲生閱讀的書籍非常少,教育的方式仍是老師一句一句地口述給高年級的學生聽,高年級學生背誦後,再一句句地口述給低年級的學生聽。學習的方式是這麼困難,學生們卻拚命地學,他們知道若學不成,就得到街頭當乞丐。教育能重拾盲人的自尊,但是盲人教育依然原始落後。


音樂的教育

布萊爾最喜愛音樂課,他在學校主修管風琴,他後來寫道:「音樂是流洩在空氣中的文字,是一般人無法看到的,盲人卻能更敏銳地感受到。」他特別喜愛海頓的鋼琴曲,當時有位著名的管風琴家伯葛女士(Madame van der Burgh)特別欣賞布萊爾與高爾第,伯葛女士認為演奏家是適合盲人的高貴工作,每星期固定到盲校指導他們。1820 年,他們已在教堂為詩班伴奏。


1821 年,布萊爾在盲校每科的考試都得第一名,高爾第緊跟其後。同年,新校長比格尼爾(Andre Pignier)博士上任,他立刻發現盲生中有許多學習天才,只是沒有被外界發掘,他向政府爭取更多的教育經費,他提出:「教育是國家首要的責任,即使國家財政不穩定,教育經費也應優先。」他也認為:

 

讓盲生接觸更多的外面世界,是盲人教育重要的部分。

戶外教學

比格尼爾教學生使用手杖,聞聲判位,再帶全校學生到戶外教學。他常帶他們去森林聽蟲鳴鳥叫,到花園聞花草芬芳,到空曠的地方呼吸清新空氣,到科學博物館觸摸生物標本,他鼓勵學生有個人的收藏——尤其是石頭。他也請手工藝者來學校開設手工編織的課程,他認為盲人雙手靈敏,日後能成為編織的巧匠,增加獲得好工作的機會。


同年 8 月 21 日,郝毅回到他所建立的盲校,全校師生列隊歌唱歡迎他。郝毅感動得邊走邊哭,他與每位盲生握手,他說:「這些歌聲是給上帝的。」一個月後,郝毅病逝,他臨終前說:「我把一生最好的部分都給了盲生。」他不知道在列隊歡迎中的一個男孩,將持續他的這一棒,將盲人教育傳到全世界。


軍中指令

不久,比格尼爾校長邀請巴比爾(Charles Barbier)到校訪問,巴比爾曾經在拿破崙的步兵軍團當指揮官。當時指揮官常將指令寫在紙上傳與下屬,在白天時,這些指令容易閱讀,在黑夜時就不易閱讀。有一晚,法軍正與敵方對陣時,有一個士兵看不清指令,點燈觀看,對方一看見燈光忽然自黑夜中亮起,就以燈亮之處為靶子,往那邊炮轟,後來那名士兵以「洩露行蹤給敵方」的罪名,被判死刑。巴比爾深感難過,因為他覺得這名士兵的死與在黑夜中不易閱讀指令有關。


巴比爾(Charles Barbier)(Source: Wikimedia

巴比爾開始研究夜間可以閱讀的指令,他用鵝毛筆的筆尖在厚紙板上點出凸點,這些凸點有兩排,凸點的位置代表發音時嘴巴的形狀,這樣士兵只需要用手觸摸就可以唸出指令。


他的同仁笑他是在寫「鴿子洞穴」,巴比爾卻愈來愈沈湎於這種語言符號的研究。戰後,他繼續發展他的符號系統,並在 1819 年前往巴黎皇家科學院發表,但是在座的科學家對此成果不感興趣。只有電學大師安培認為這可能成為幫助盲人閱讀的一大改革,並將巴比爾的夜間閱讀法推薦給盲人學校。


盲人的共鳴

布萊爾與高第爾首先前往學習,學會後再教給其他盲生。起初盲生非常高興,他們可以用此法快速地彼此書寫溝通,而且科學院也出錢資助新式的巴比爾符號印刷書籍。不久,盲生即發現這套閱讀系統有不少缺點,例如無法表示同音異義字,無法表示標點符號,無法區分輕重音等,因此在短句時問題不大,但是在長句子的表達上就很困難。盲生向巴比爾反應,巴比爾卻認為盲生沒有好好學就抱怨,是不知感恩的行為。


比格尼爾支持盲生,他寫道:


 
巴比爾對自己的方法太自滿,以致聽不進盲人真正的需求,他不能用軍人在黑夜裡溝通的簡短句子,去代表盲人心靈所要表達的內容。盲人教育的關鍵,是必須完全進入盲人的感覺與需求裡,才能真正地幫助他們。

六點點字法

布萊爾知道盲人學習閱讀的障礙在哪裡,他經常拿支鵝毛筆,用筆尖在紙上打洞,研究如何讓同學更方便閱讀。1824 年夏天,學校放暑假,他回到家中,大部分的時間他都坐在鎮上教堂的青草地上,辛勤地在厚紙板上打洞。暑假後,他回到學校,立刻與高第爾分享他自創的「六點」(six dots)點字法,他們並未料到,這是盲人教育史上最大的改革–讓盲人能以簡潔、便利的方法書寫與閱讀。


布萊爾的「六點」點字法

這是全新的思考,他用六個點在兩列直線排列上的相對位置,去表示字母、數字與標點符號。而且六點涵蓋的面積只有一平方公分,只要用食指觸摸就可以判讀。這麼重大的發明,竟是來自一個 15 歲的少年。


高第爾在一天之內,就學會了「六點」點字法,他認為用鵝毛筆尖點字,不易控制凸字的大小、粗細,就設計裝配了一臺「點字機」,能夠打出相同大小的凸點,這是盲人教育史上的第一臺「輔具」。


盲人的文字

有了點字法與點字機,他們倆人開始教導其他的同學。不久,比格尼爾校長發現學生四處都在傳紙板。布萊爾向校長解釋,他們是在紙板上點字溝通。校長隨即取書唸了一段,布萊爾邊聽邊點字,校長唸完後,布萊爾立刻覆唸一遍,校長聽後大為讚賞,並說道:

 

這是第一次,藉由布萊爾點字法,盲人閱讀的速度與明眼人一樣的迅速。

點字書,利用觸摸點字的方式來閱讀

他立刻寫信給內政部,邀請官員來看盲生所發展出的點字閱讀,官員回函行程已滿,抽不出時間前往,校長又寫信給一些有錢的人,請求資助印刷新式點字的書籍,當時正值法國經濟不景氣,所有的信都石沈大海,了無回音。


1825 年的冬天似乎特別漫長,來自北海的寒風直吹盲校破舊的窗戶,內政部卻以經費短絀,停止盲校裡夜間煤油的供應。夜間,盲生提早上床,在被窩裡禦寒,但是盲生學習布萊爾點字法的熱情更為旺盛,高第爾寫道:


 
似乎只有上帝知道,盲人是何等地期待能在紙上表達出他們心中深刻的思考與感情。

逆境裡的祝福

1826 年,布萊爾與高第爾自盲校畢業,學校立刻聘請他們倆人留校擔任老師。布萊爾教文法、歷史、地理、代數與鋼琴,他也開始研究以點字法表示音符。


他在開學時對新生致詞,題目是〈成為盲人的幸運事〉。他說道:我們在年幼時就看不見,這是一件幸運的事,因為人年紀愈大才愈看不見,就愈難適應。隨著成長,我們卻愈能適應失明,體會失明只是有一點不方便、並非苦難。許多人愈到晚年視力愈差,心裡就愈沈重,但我們沒有這種問題,早在年少時期,我們已能挑起看不見的重擔。我們不會因為看不見,就從這個世界退縮,不會因為別人的忽視,而自暴自棄,我們不想成為眾人憐恤的對象,而向人祈求。我們要努力學習,方能與眾人一致,願你們從年幼就了解知識的重要,而我的任務是竭盡所能地讓你們達到這目的。我相信全能的上帝,祂創造天地,祂創造可見的,也創造看不見的。


為了改善盲校環境,校長向內政部申請遷校,1828 年,巴黎醫學會派人來視察盲校的衛生狀況,發現屋況老舊,污濁的空氣在學校內處處可聞,視察小組提出:「此處環境已不適合孩子居住與學習。」但是政府又以財政困難,拖延執行,有人譏笑再提申請也無濟於事,因為「你們既然看不見世界,世界也看不見你們。」


 

父親最後的勉勵

雖然外界反應冷淡,布萊爾的點字改革仍然持續地進行。1829 年,他以四個點在空間的分布,表示音樂八個主要音,從此盲人可以閱讀歌譜,而且可以自己作曲。


1831 年,布萊爾的父親病逝,他給布萊爾的遺言是:「我以你為榮,因為你幫助了許多人。」父親過世後,家裡的經濟陷入困境,布萊爾只好離開教職,在各教堂擔任巡迴管風琴師,賺錢支持家計。兩年後,家庭經濟獲得改善,他又回到盲校當老師,這時學校出版《盲人在語言書寫、詠吟與樂曲撰寫的點字法》,這是盲人教育史上第一本點字法的書籍,這書有 32 頁,作者是布萊爾。


與時間競步

這本書出版後,在社會上並沒有引起什麼回應,關鍵在於一般人的偏見,認為:「盲人發現的方法了無貢獻,只有明眼人可以幫助盲人,盲人若使用盲人的方法,將回到更深的黑暗中。」1835 年,布萊爾咳到吐出血來,醫生判斷是肺結核,肺結核在當時是絕症,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了,更加緊教育盲生點字法。


校長請他回鄉靜養,他身體略為復原後,又返校教書。1839 年,奧地利皇家請他前往皇宮教導盲人,並提供更好的環境、待遇與出名的機會,他寫信婉拒,寫道:


 
身為一個經過苦難的人,我期待與相似背景的學生分享,讓學生學會點字與閱讀,對我就是莫大的榮譽。

1841 年,盲校更換新校長杜弗(P. -A. Dufau)。杜弗校長對於布萊爾非常不友善,他下令搬出舊有的大本書籍,並禁止使用點字法,盲生大大地抗議。杜弗甚至把布萊爾點字的課本丟入火爐裡燒掉,布萊爾安撫學生:「在爭執中需要有人讓步才有和平,願我們是讓步犧牲的一方。」杜弗卻不如此想,他將布萊爾開除,並且下令不得有人再提這個名字。


優秀的督學

布萊爾離去後,學生抗爭得更厲害,不斷地有學生被處罰。這引起該區教育督學高迪特(Joseph Gaudet)的注意,他與被處罰的學生交談後,決定自己學習布萊爾點字法。學會之後,他立刻知道這是盲人學習閱讀的最佳方法,他親自去遊說杜弗,並且將布萊爾聘回。


高迪特想出一個點子,他將盲校搬到更好的地方,為了慶祝新校落成,他舉辦「盲生使用凸點閱讀發表會」,邀請政府官員、貴族、記者、出版商等共襄盛會,並在邀請卡上印著「限關心盲人教育的慈善人士參加」。


成功的發表會

1844 年 2 月 22 日,發表會盛大舉行,會場冠蓋雲集。最後重頭戲上場了,杜弗校長與一個女盲生上臺,全場安靜,杜弗取出一本書快速朗讀,女孩用打孔機迅速打點,杜弗讀一段後,把書本合起來,女孩用手觸摸打孔紙,把校長剛剛唸的又重新覆誦。女孩唸完後,來賓大聲鼓噪,噓聲四起,他們認為這是事先串通好的騙人把戲,有些來賓甚至要憤而離席。


杜弗請觀眾安靜,他請抗議最大聲的一位觀眾上臺,請他自盲生中任選二位,一位上臺,一位站到大廳外面。再請這位觀眾任挑一本書,選出其中的一段唸出,臺上的盲生立刻邊聽邊打凸洞。那位觀眾朗誦一段後,立刻將外面的學生帶回大廳,這位盲生上臺,用手觸摸凸點,清清楚楚地將全文唸出。唸完後,觀眾席上一片寂靜,臺下的盲生一個個地掉下淚來,這一場聚會終於洗刷了他們的冤屈,忽然掌聲四起,所有的來賓擁上前去與杜弗握手,祝賀他教育成功。


收穫的日子

這一天是盲人教育史上的轉捩點,布萊爾點字法的書籍如雪片般地印出,這些教材,布萊爾除了用來教學生以外,也教路邊的盲人乞丐、礦坑裡的盲人礦工,掃煙囪的盲人工人,雜耍團的盲人小丑等,這些人學會後,又立刻教給其他的盲人。閱讀的喜悅,如火燒般地傳到社會各角落,許多失明的乞丐、礦工、工人到學校向他道謝,他們淚流雙頰,布萊爾的回應是:「教育盲人是上帝給我的責任與義務。」他轉而主編盲人教育的期刊《盲人的教師》(Teacher of the Blind),並出版聖經的盲人點字版。


1848 年,他的身體逐漸衰弱,他寫信給母親:

 

這是一個收割的日子,是那麼美好,過去長期的期待都是值得的。但今天似乎稍冷些,又是陰天,所以媽媽最好留在家裡。我在這裡也沒有出去,屋外有些人在雪中慶祝法國又進入新共和時期,我很快樂,靜靜地在屋裡,傾聽他們燃放鞭炮的聲音。我們必須繼續勇敢地走下去,我期待再見您,因此我會度過這冬天,以便在見面時,分享更多的喜悅。

完成任務

1851 年 12 月,許多學生來感謝他,他說道:

 

上帝恩待我,何等的喜樂,使我的一生能為盲人有些貢獻。我終於知道,失明對我的心靈是何等的祝福,所以親愛的朋友,讓我們訴說上帝為我們所做的。

他病逝於 1852 年 1 月 6 日,臨終前他說:「我相信我在地上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從此,再也沒有什麼讓我掛心的了。我祈求上帝引我回家,過去我可能說得不夠大聲,但這一次上帝聽了我的禱告。」那一天,許許多多的盲人都失聲痛哭。


布萊爾生前沒有看到:


1854 年,布萊爾點字法成為盲人公定的世界通用文字;1868 年,阿米鐵吉(Thomas Rhodes Armitage, 1824-1890)成立皇家國際協會(Royal National Institute),推動普世盲人閱讀運動;豪斯門(Baron George Haussmann, 1809-1901)推動無障礙空間與導盲道路;1874 年,美國長老會牧師莫里(William Moore)前往北京,成立中國第一間盲人學校。1931 年,國際獅子會推動白色盲杖為國際盲人行路工具標誌;1934 年,成立導盲犬協會;1946 年,臺灣以布萊爾點字法點寫注音符號;1952 年,著名的盲人文學家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1968)說:「上帝將路易斯‧布萊爾賜給盲人。」


迄今,全世界至少有四千萬個盲人深受其惠,盲人中也出了許多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與音樂家。法國最大的影響力,不是拿破崙建立的帝國,而是布萊爾在普世的影響力。


 

深度閱讀

  1. Bickel, L. (1988) Triumph Over Darkness - The Life of Louis Braill, Allen & Unwin, Australia.
  2. Davidson, M. (1971) Louis Braille - The Boy Who Invented Books for the Blind. Scholastic Book Service, U.S.A.
  3. http://www.braille.org/papers/lorimer/chap1.html.
(本文作者為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
文章資訊
作者 張文亮
刊登專欄 科技大觀園
刊登日期 2020-12-0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