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高舉英屬香港旗就是殖民奴才嗎?──重訪五十年前香港的自治城邦主張

2016-08-23

2011 年底,香港學者兼知名作家陳雲,提出《香港城邦論》,主張貫徹「中港區隔」,實現「城邦自治」,並發起「香港自治運動」,開啟了近年香港的「本土主義」思潮及行動。其實,這個主張早在 1960 年代已有人提出,這個人就是先施百貨(今日旺角先達廣場,之前就是先施百貨旺角分店的所在地)創辦人馬應彪的兒子馬文輝,以及他倡議成立的「香港民主自治黨」(The Hong Kong Self-Government Party,以下簡稱民治黨)。


香港本土派的始祖──馬文輝與「香港民主自治黨」
香港本土派的始祖──馬文輝與「香港民主自治黨」

本來,關於馬文輝及其涉政經歷,年前已有署名「貝加爾」的作者撰文介紹,可是,貝氏文章稱馬文輝為「港獨之父」,並不合符史實(縱使馬文輝經常將「自治」與「獨立」相題並論),此外,對於馬文輝自治主張的歷史及現實意義,本人與貝氏亦有不同看法。因此,本人決定另行撰文介紹。為免重覆,本文與貝氏文章的內容,會有不同的側重。


圖片 1
主張英國主權下城邦自治,以民主抗赤化,反對國共干預香港

馬文輝早在 1946 年楊慕琦政改計劃公佈前後,已關心香港的民主發展,及後更有份創立「聯合國香港協會」,提倡各項社會及政治改革,並要求英國讓香港民主自治,到了 1963 年 10 月,馬文輝更與鄧漢齊、張六師、加士(P.A. Gass)、曾健士(Hopkin-Jenkins)等多名華洋人士,創立「香港民主自治黨」,並成功註冊為合法社團。該黨號稱自己為香港歷史上第一個政黨,並揭示宗旨如下:


  1. 促進香港自治政府之實現。

  2. 使香港能增進經濟的,社會的和政治的民主化,俾保證全民獲得社會的正義。

  3. 提高香港在英聯邦內成為一自治城邦。

  4. 繼續增進香港在英聯邦中互相間的文化,經濟社會及政治聯繫。

  5. 建立並保持本港與中國間的和諧關係。[1]

至於何謂「英聯邦內的自治城邦」,該黨的政綱寫得很清楚:


「(香港的)總督應由 女皇經徵詢香港各部長後,而予以選派,關於香港內政事務,總督應接受香港各部長的建議而行事。總督應召請在任何大選中獲得多數票勝的政黨組成一個政府。。。。。。英國保留其代表本港處理所有涉外交的事務權力,並由英國防衛香港,以及為此目的而得以駐軍香港。」[2]


簡單來說,就是除了國防外交歸英國管外,一切事務歸本地政府內閣指揮,而內閣由民選立法議會的多數黨組成,這種安排,就是 1959 年英屬新加坡,以及直布羅陀自 1969 年至今所實施的自治領政制。對應今日,香港人除了爭取真普選外,日後香港應採行特首權大的「總統制」,還是由立法會多數黨組成執政內閣的「議會制」,實值得思考。


另外,民治黨早已認為香港民主自治,可以對抗中國赤化香港。該黨指出相比殖民地專制,在香港建立自治政府,更能保證「此國際現狀地位之香港,得以維持」[3]


至於如何實現以上主張,馬文輝是百分百的「和理非」派(和平、理性、非暴力),亦不主張「違法達義」的公民抗命,民主自治黨章程清楚指出,須以一切合法方法來實現其宗旨,它更說明自己相信「可以用說理方法來達到我們的理想,如甘地之於印度,便是這樣成功的先例」[4]。由於民治黨認為參與建制,「無異向專政低頭」[5],所以決定不參與市政局選舉,而馬文輝終其一生,都沒有出任各級議會議員,只是每週在香港大會堂,舉行「海德公園,真言堂,民主論壇講座」,宣講其民主自治、反對殖民獨裁的理念[6]


馬文輝及民治黨的主張,可說是香港本位政治立場的先聲,該黨強調自己並非「與香港以外地區的政黨勾結」。可是,當 1964 年 8 月民治黨第一屆執委選舉時,馬文輝竟然不能當選執委[7],根據香港警察政治部的機密月報,當選民治黨執委的十五個人,有六個是中國國民黨幹部(K.M.T. officials),而其餘九位當中,大部份也被認為是國民黨支持者。[8]可見,當時香港民間政治活動,還是很難脫離國共在港勢力影響。


「你不干涉政治,政治干涉你」:香港所有問題源於殖民專制

馬文輝在 1962 年 9 月一次演講中,指出若香港有自己的自治政府,颱風溫黛造成的傷亡,就不會如此慘重[9]。民治黨指出在「殖民地制度下」,香港社會、經濟、教育及文化等各方面,均有嚴重問題。社會方面,香港貧富極度懸殊、普遍人的工時極長、大多數貧民無法就醫,「住者無住房,空樓無人問」,為此,該黨建議實施最低工資、最高工時、全民免費醫療,並提倡設立「產業售賣稅,俾對地價和房租的不斷增加,有所管制」。


在經濟方面,該黨批評港府「忽視對地產暴利與壟斷事業之增稅。對於小市民與貧民的徵稅並無削減之意」[10],並在政綱要求政府「應在經濟方面負起更大責任」,以達致充份就業、阻止「不合理的暴利和剝削」,並要做到產業多元化,更主張「盡力扶植新界農業經濟的復興」。


在教育方面,民治黨批評香港教育「愈趨資本主義化」,使窮人子弟無法升學[11],另外,又批評香港政府不培訓、不重視高級知識人才,是抱持「殖民地觀念,與英國本土所抱重視人才與提高社會文化水準,培養高級智識人才之觀念恰相反。」[12],因此,民治黨提倡建立免費而強迫的初等教育,並在大學設立「政治法律科系,以造就行政領導人才」。在文化方面,民治黨提出的批評及改善建議,對於今日港人來說,也是發人深省,值得原文引錄:


「尤為我們所憂心者,物質生活已進入現代化的香港,但社會道德,與人性溫情,則反有日趨後退之勢。。。。。。在華人固有道德文化逐漸放棄,西方優良傳統又不提倡的真空現狀下,使人有此地為精神空虛,充滿色情,唯利是圖的不良社會之感。所以如何發揮中西文化在此地交流中的潛在優點,以提高香港道德文化水平,是為目前當務之急。」[13]


由於民治黨強調「皇家殖民地制度」,即殖民專制是香港的萬惡之源,因此該黨在其第二次「民眾大會」宣傳告示上,劈頭第一句就說:「你雖不願過問政治,政治偏要來干涉你。」[14]


1954年一班香港警察合照
1954年一班香港警察合照

 殖民專制與「警察國家」造成港人政治冷感

當時,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香港人並無顯示其對香港效忠,亦對政治冷感,但民治黨就指出,就是因為香港人沒有公民權,才對本地沒有歸屬感,亦不關心本地政治。當時的香港,不要說普選權,連不屬於英籍的香港人(只有在香港出生,或已歸化英籍的香港人,才屬英籍),都可以被隨時遞解出境(這情況要到 1972 年港府確立住滿七年即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後,才有所改變),所以當時民治黨就暗示,不少人之所以對於涉足該黨活動都有所顧忌,是因為他們怕因「搞政治」而被驅逐出境[15]


至於當時唯一有民選議席的市政局,民治黨就批評民選議員的權力極為有限,甚至連這些議員也未必重視其身份,所以不能怪責合資格的選民,也對該局選舉不感興趣。[16]


另外,民治黨又批評當時香港是「警察國家」,因為「香港警察嚴密控制港人生命之多方面」,例如任何種類的集會結社,必須得警察許可;無警方事先批准,任何中文廣告及招紙均不可張貼,而當中「主要武器」,就是可無需審判就能夠隨時遞解非英籍居民出境,這「武器」令警察可以維持「幾等於極權主義之嚴厲手法,控制香港社會生活」[17]


壯年的馬文輝。 馬氏一生堅持以中式長衫示人。
壯年的馬文輝。

馬氏一生堅持以中式長衫示人。 


反對白人霸權,主張華洋平等

馬文輝英語流利,經常與洋人打交道,但他多年只以中式長衫示人,並經常強調傳統中華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優勝,時常批評當時港府歧視華人。[18] 1963 年港府提交英國殖民地部的高度機密報告中,就指馬文輝是「反外國」(Anti-foreign in attitude)的[19]


民主自治黨亦主張政府公文、議會開會、司法及教育要中英文平等並用,並主張與「中英文化習俗互異的律例,必須修改」[20]


1960年代聯合國殖民主義問題特別委員會的數名委員
1960年代聯合國殖民主義問題特別委員會的數名委員

港府及倫敦對自治主張的態度

正如筆者在〈為何英國不早給香港民主?〉一文中指出,英人早在 1950 年代末至 1960 年代初,已認定中國不容香港變成自治城邦,所以英國不能改變香港的殖民地制度。1962 年 9 月,當時民治黨尚未成立,但以馬文輝為首的聯合國香港協會「自治關注組」已去信聯合國總部,要求聯合國批准該關注組派出代表,出席之後一次的「殖民主義問題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為貫徹聯合國的反殖民地決議而設立的。


結果,該委員會在 1963 年 3 月處理關注組的要求,但委員會中的波蘭代表反對聯合國考慮該要求,因為波蘭認為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an integral part of China),但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不是聯合國成員,最後委員會認同波蘭的反對[21]。之後,負責香港事務的英國官員在內部機密書信中,指波蘭的反對,使英國「免去麻煩」(saved us trouble)[22]


數個月後,民治黨宣告成立,港督柏立基就此向殖民地大臣報告,指民治黨的主張不切實際,該黨亦不會對「負責任的意見」(responsible opinion)造成任何影響,港府亦不用對該黨認真對待。在報告中,港督又批評馬文輝是「臭名遠播的愛出風頭者」(notorious exhibitionist)[23]


毛澤東時代的羅湖邊界。
毛澤東時代的羅湖邊界。 

馬文輝批評北京支持英人殖民霸權

原來早在 1970 年代末期,馬文輝在公開演講中,已提及英方曾指中國阻止香港民主化,但當時馬文輝自稱不相信此說[24]。可是,他亦不滿北京支持英國在港的殖民統治,使香港的英國殖民霸權,固若金湯,港人無可能將之推翻:


「我們為什麼要忍耐港英的亂作胡為,好不好組織起來,不要分左、右派,所有本地人團結起來,團結就是力量,推反港英,可是在北京政府支持下的殖民地,亦難以辦到的,除非北京不要賺取香港的外匯,放棄支持港英才有可能的,在這個沒有可能消滅港英的情況之下,港英剝削人民,也應該責罵一下」[25]


或許因為如此,馬文輝終其一生,只是以演講和遊說來宣揚其民主理念,而沒有任何進一步行動。


圖片 1
直布羅陀不是英國殖民地,是內部民主自治的英國海外領土,今日直布羅陀的官方海上旗幟,仍附有英國旗(見圖左方,圖片來源:Battle for Britain面書專頁)

「英屬自治城邦」與「維多利亞式皇家殖民地」是兩回事

近年,越來越多香港抗議者拿出英屬香港旗(俗稱「港英旗」),以示對今日特區政府管治不滿,並懷念往昔香港的黃金時代,這支旗更漸漸成為所有本土主義行動的標記。但是,不少人,包括一些爭取「真普選」的人,都認為身為中國人,不應該依戀外國殖民統治,並指出在英殖年代,尤其「麥理浩時代」以前,香港社會比現在更不公義。


其實,即使是今日高舉英屬香港旗的人,相信他們也反對殖民專制,也不會接受由此而起的社會問題,他們追求的,是回到麥理浩時代以來英國人所建立的良好制度,以及於同時間形成的港人生活方式,並進而在此基礎上加以改良,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富庶、公義、華洋平等共處、中西文化共融而發放異彩的現代城邦,若然當年彭定康的改革,做得更全面更徹底,他們的理想,就能夠完全實現;而彭定康的新政,正是盡可能將香港貼近一個英屬民主自治城邦,所以彭定康上任後的作風,亦為馬文輝所讚賞[26]。(彭定康於 1992 年上任總督,兩年後馬文輝去世。)


眾所週知,1982 年中國公佈 97 年收回香港的決定,在當時絕對不得香港民心,否則就不用多次承諾「一切不變」來安撫民情。根據當年香港主要政團「香港革新會」的民調,只有4% 的受訪港人支持歸屬中國,70%人則希望維持現狀,而 15% 人就希望香港成為英國或聯合國的託管地[27]。但相信即使是當年支持「維持現狀」的港人,對於殖民專制下的種種不公,還是不滿的,可是港獨的風險及代價又太大,所以若當年讓港人自由選擇,英國主權下的城邦自治,應該是香港人最想走的道路,可是因為種種現實政治原因,最後香港沒有走上這條路。現在高舉英屬香港旗的人,就是希望、要求香港日後可以重新選擇,走那條當年最多香港人想走的路。


圖片 1
2014年3月彭定康出席香港海事博物館活動,

數十港人在門外等候他,並展示請願抗議標語。


附錄:1964 年的報章社論如何精辟地剖析香港人的政治態度

在民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第 18,輯錄了 1964 年 10 月 30 日香港《工商日報》題為〈香港人豈能再不談政治〉的社論,對香港人政治取態的分析,到今天還很適用,茲節錄如下:


「香港有許多居民,平日都不大關心『政治』,而祇知著眼自己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工商界,他們多數有一種心理,認為『在商言商,不談政治』,是適應香港『殖民地制度』生存的最好辦法。由於這些淺薄觀念的作祟,以致許多人都對『政治活動』不求甚解,並且視為畏途。這與鴕鳥埋首沙堆,以為自己看不見獵人,就會得到『安全』實為同樣的可笑。因此在外界人看來,香港人的經商才智是綽然有餘的,但香港却不像一個有『生命』的都市,原因就在香港人對現代政治認識太可憐,幾乎表現不出一點自立自主的性格。」 


究竟今日香港是否一個有生命的都市,就由各位讀者自行判斷了。


另外,本文引用的所有資料,可在香港大學 Main Library 的「香港資料特藏」中找到,該等資料只供館內閱讀,非香港八大院校師生,可聯絡康文署香港中央圖書館,查詢港大閱讀證事宜。


1959年的《工商日報》頭版
1959年的《工商日報》頭版

[1] 〈香港民主自治黨章程〉,載《香港民主自治黨成立宣言》,(香港:該黨,1964年)


[2] 〈香港民主自治黨政綱〉,載《香港民主自治黨成立宣言》


[3] 香港民主自治黨編:《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香港:該黨,1964年),頁4

[4] 〈香港民主自治黨成立宣言〉,載《香港民主自治黨成立宣言》


[5] 《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頁14


[6] 馬文輝、施應元口述,冼國池筆錄:《民主論壇》,(香港:集興書店,1990年),頁78。馬文輝在1978年10月至1979年9月間的演講內容,冼國池經他批准後,以文字紀錄下來,出版《民主論壇》一書。全書可在「香港思想資料庫」網頁閱覽,https://mathongkong.wordpress.com/tag/%E9%A6%AC%E6%96%87%E8%BC%9D/


[7] 《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頁7


[8] ‘Democratic Self-Government Party of Hong Kong, Extract from H.K. Police Special Branch Monthly Summary’, CO 1030/1611


[9] ‘The 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英國殖民地部檔案CO 1030/1608


[10] 《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頁9


[11] 〈香港民主自治黨政綱〉


[12] 《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頁9


[13] 〈香港民主自治黨成立宣言〉


[14] 《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頁7


[15] 《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頁7


[16] 〈香港民主自治黨成立宣言〉


[17] 《香港民主自治黨籌組經過報告書》,頁5、17


[18] 這種論點,在《民主論壇》中各處均可找到。


[19] ‘The 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CO 1030/1608


[20] 〈香港民主自治黨成立宣言〉


[21] ‘The United Nation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 CO 1030/1608


[22] Chi-Kwan Mark(麥志坤),’Lack of Means or Loss of Will?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Decolonization of Hong Kong 1957-1967’,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xxxi, 1: March 2009, p.53


[23] ‘From the Governor, Hong Kong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28 Oct 1963’, CO 1030/1611


[24] 《民主論壇》,頁34


[25] 《民主論壇》,頁62


[26] 黃康顯:〈從馬文輝逝世看香港民運的轉生〉,載海德公園真言宗工作委員會編:《海德公園自由言論集》(第一集),(香港:該會,1997年),頁34


[27] 林鴻達:〈82年香港革新會民調:只有4%港人希望回歸中國〉,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4/01/10/59941

文章資訊
作者 毛來由
刊登日期 2016-08-23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