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個穿梭香港與南洋的家庭故事──讀《蔡瀾家族》

2016-11-03

我們認識的蔡瀾,是位美食評論家,經常與女伴穿州過省介紹美食,說帶有口音的廣東話,肩上總帶著個黃色和尚袋。他還長年從事電影製作,清談節目《今夜不設防》是不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


我們較少認識的,是他的出身和家庭,儘管他在不同文章說了很多。《蔡瀾家族》和《蔡瀾家族(貳)》是兩本完整記錄他和家人過百年橫跨潮州、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的家族史,側寫二戰和冷戰時期如何改變一個家庭,以至香港和新加坡的影藝事業。蔡瀾在東南亞的蹤跡,大部份也跟電影相關。他的父親蔡文玄和邵逸夫,對他的電影之路影響至深。


蔡文玄、邵仁枚、邵逸夫

蔡文玄於 1905 年出生於廣東潮安金石市。自小飽讀詩書,年少曾經參加北伐,後來回汕頭。當時他的四哥被國民政府通緝後南逃馬來亞,之後,特務不斷跟縱和盤問蔡文玄,逼問他四哥的下落,他唯有離開汕頭離開一切紛擾。1927 年,蔡文玄經香港南渡馬來亞當校長,兩年後在新加坡與伙伴創立畫室,替商家繪畫電影廣告、海報和其他宣傳品。有位顧客稱讚作品好,於是在他的幾張名片寫上推薦話。他靠著名片招生意,其中一次就到海星公司,見了邵仁枚和邵逸夫兩兄弟。


邵仁枚在 1924 至 25 年之間抵新加坡,而弟弟邵逸夫則約在一年後由上海會合,協助他開拓影片發行工作。後來兩人又租用一家戲院來放映旗下影片


三人首次見面詳談生氣,不料竟未能成事,因為當時海星公司已有專人負責宣傳事宜。但邵逸夫沒有忘記,後來專誠聘請蔡文玄製作影視宣傳品,還兼做書記,晚上更要看管戲院,放映完後才放工。


1930 年,蔡文玄患胃病於是辭職,翌年回到老家汕頭,教書辦雜誌,也認識了後來的妻子並結婚,生下大女兒蔡亮與大兒子蔡丹。1937 年日軍侵華後,中國局勢不穩,適逢邵氏兄弟再次邀請他回新加坡工作,他答應,並在兩年後接妻兒一起至新加坡團聚。


蔡文玄的工作是每兩星期編撰電影雜誌《電影圈》。邵氏兄弟特別欣賞他們的文筆,專門替他們寫信。一年後,蔡文玄替公司買賣影片和發行,之後負責審視劇本。


二子蔡瀾出生後的翌年,日本佔領新加坡。全家見證無數家庭日本屠殺或餓死,他們盡全力地避開日軍追捕,全家因而得以保命。日本佔領新加坡期間,電影院並無中斷運作,蔡文玄被邵氏公司派去管理戲院。全家住進戲院的小房間。


蔡瀾從小愛看電影,「逃學也去看」;他愛看父親買來的翻譯文學作品,因而累積文字功力。據蔡亮所述,父親偷偷借用戲院經理室後的密室學習英文,再加上他早年來新加坡後,就學習馬來語、可蘭經、爪夷文,因而對南洋文化與社會十分了解。戰爭結束後,蔡文玄任職中文部經理,替公司到香港、臺灣、日本、印尼去買賣影片。另一項重要工作是作電影的守門員。在香港拍攝的電影劇本,因為考慮到內容可能和新馬社會民情有抵觸,拍攝前劇本都會送交蔡文玄處審閱,並建議修改內容,必要時還得剪底片。


除此之外,蔡文玄的文學造憶也相當高。他用筆名「蘇來曼」,以華語寫馬來電影的劇本,票房還不錯,他因而向邵仁枚和邵逸夫建議在新加坡馬來語電影。蔡文玄的另個興趣是寫詩,他以另一個筆名「柳北岸」,找香港的出版社發表新詩,例如《十二城之旅》、《夢土》、《旅心》。

 
dsc_1510

冷戰背景

根據冷戰年代下的新加坡和香港華語電影研究,當時新馬地區正處於建立馬來亞民族主義的階段,縱使華語電影需求不低,但國泰和邵氏在新加坡的片廠,都以出產馬來語電影為主,所以要向香港進口電影。電影(和粵語)也成為兩地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以及新馬華人尋找海外華人歸屬的途徑。更重要的是,港英政府有意在四、五十年代,國民政府和中共政府查禁港產片的限制下,在戰後打開非左派的東南亞電影市場。到六十年代,因為馬來亞華語電影本土化,再加上邵氏和國泰的新港兩廠分家與新馬兩國分家等因素,香港在新馬電影的重要地位便開始衰落。


1958 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電影王國。蔡文玄在邵氏打工至 1973 年退休,之後仍擔任公司董事和顧問,主要專心於寫作。蔡丹大學畢業後,進入邵氏兄弟電影公司在父親身旁工作。父親退休後,他接任為中文部經理。蔡文玄於 1995 年 1 月 6 日過世,而那天剛好是他的九十一歲生日。


順帶一提,蔡文玄收蔵的電影劇本,子女在 1997 年送出三分之二給香港電影資料館,其餘三分之一(538本)則於 2007 年送給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包括《獨臂刀》。


蔡文玄照

蔡瀾、日本、邵氏

蔡瀾真正開始與邵氏合作是在他 18 歲留學日本後,他半工半讀(兼且享受當地的清酒),一邊求學一邊擔任邵氏電影得駐日本經理,購買日本片到香港放映,後來安排邵氏電影的香港明星到日本拍攝港產片。


書中蔡瀾只用數十字介紹妻子張瓊文:「為電影監製,已退休,結婚數十年,相敬如賓」,倒是在新加坡從事電視製作的弟弟蔡萱寫得比較多,而且同樣跟邵氏的工作有關。


有一次,臺灣的電影公司與邵氏合作,他出差時遇上任職製片的張瓊文,她幫助他處理公事,日久生情。母親見蔡瀾年齡漸長,一個人在外地沒人照顧而逼婚他,後來二人總算結婚了。弟弟總結兄嫂相處之道:「二嫂也一向低調且聰明,深知二哥野馬性格,她從不約束二哥,任他闖蕩江湖,知馬兒終會回家歸槽。」


1980 年代初,邵逸夫收縮電影生產,轉向電視,蔡瀾於是離開工作廿年的邵氏。他記得當時「邵爵士還送了我一筆巨款,在當年是蠻嚇人的數目字。」不久轉投嘉禾,接任製片經理約二十年。成龍在海外拍的戲,多由蔡瀾監製。拍電影也給他旅行機會。


後來因為何冠昌逝世加上電影盜版猖獗,他就不拍電影了,轉攻旅遊和飲食生意。2005 年入籍澳門。到了今天,仍然相當活躍,嚐鮮、寫字、與友共聚。九月中才與鍾楚紅在皇后街的熟食市場食飯,幾天後到廣州出席牛肉火鍋店開業禮。


蔡瀾年輕時照

蔡瀾的去與留

究竟蔡瀾會留在香港,還是回新加坡,與姊弟團聚?他在三年前一個場合給了答案:不會回來新加坡,因為「不認為新加坡能夠給我什麼樂趣」,也找不到以往在新加坡有的東西,例如安靜,細小,但有「馬來人的甘榜,到處有老老實實在炒和燜的小販」。


關於去留這個問題,或許現代社會,不論自願與否,流動才是常態。蔡瀾家族的經歷,遠遠不止於「去留」兩字如此簡單,蔡瀾家族的家族故事精彩豐富,且扣緊著大時代的脈絡發展,而他們的故事還會如何寫下去呢?

 

本文原刊載於一健小事,原標題〈蔡瀾家族,或曰一個穿梭香港與南洋的家庭故事
延伸閱讀
  1. 麥欣恩,〈再現/見南洋:香港電影與新加坡(1950-1965)〉,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
文章資訊
作者 一蚊健
刊登日期 2016-11-0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留住香港記憶
「我愛香港,可是這個香港,愈來愈不是我理解中、認知中的香港了,你說怎麼辦?」──香港作家石磊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