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東京奧運在一波三折之後終於圓滿結束,雖然時隔數月,臺灣好手們拿下歷史最佳成績,一口氣奪得 2 金 4 銀 6 銅,共 12 面獎牌,還是讓全臺熱血沸騰,也讓島上的運動風氣大開!
在期待法國巴黎奧運的同時,就不得不提到該屆奧運將增設的霹靂舞競賽!大家知道源自紐約、屬於嘻哈文化一環的霹靂舞,其實要尊稱「巴西」的「傳統戰舞」為一聲師父嗎?
巴西戰舞又稱為卡波耶拉(Capoeira),由非洲奴隸從西非帶往巴西。
由於殖民母國禁止非裔人口保存自己的文化慶典以及武術,巴西戰舞因而巧妙地被轉型成舞蹈,有力的攻擊步伐變成熱情的舞步、多元融合的元素也讓葡萄牙殖民政府看不出非洲特定的文化脈絡,而得以被保存下來。
以舞蹈方式保存這項武術也造福不少逃離奴隸農場的黑奴,他們透過持續鍛鍊卡波耶拉,維持體能與靈活度,得以和殖民政府對抗。
1888 年葡萄牙結束對巴西的殖民,卡波耶拉的命運卻沒有就此好轉。
突然間獲得自由的非裔奴隸們重獲新生,但幾百年來的奴隸制度突然消失卻沒有配套措施,讓他們在動盪的社會裡沒有棲身之地,也沒有收入。
財務困難迫使他們上街打劫,使用卡波耶拉進行攻擊,製造了大量社會問題之餘,也讓卡波耶拉和暴力、兇殘劃上等號。因此自 1890 年起,卡波耶拉被認定為非法行為,實行這項武術會被處以死刑或是被切斷阿基里斯腱,如此嚴格的禁令一直到一九四〇年代才正式解除。
社會壓力讓卡波耶拉漸漸地更趨娛樂性質,人們在酒吧前開始跳些不具攻擊性的舞蹈。
二十世紀初期,被尊稱為「賓巴大師(Mestre Bimba)」的卡波耶拉宗師積極向政府爭取推廣巴西戰舞。除了強調卡波耶拉的文化特色之外,也特別指出觀光客對這些技藝的興趣,終於成功說服巴西高層,在禁令解除前,在不使用「卡波耶拉」為名的前提下,於 1932 年開設第一間專門教授這項舞藝的學校。
另一位維埃拉大師(Mestre Jelon)則在 40 年後從巴西搬到紐約,於 1975 年起在美國分享、傳授卡波耶拉,教學場所甚至包含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不少人也相信維埃拉大師就是將卡波耶拉融入現代霹靂舞的始祖。
雖然命運多舛,但巴西戰舞卡波耶拉現在已經成了力與美、以及文化的象徵,也讓人更加期待巴黎奧運時各國好手在霹靂舞大戰時綻放的光彩。
(整理自The Culture Trip、Smithsonian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