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與羅馬帝國纏鬥百年,古代地中海最強大的航海民族──《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2019-02-10
栗田伸子、佐藤育子著, 黃耀進譯,《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臺北:八旗文化出版,2019。

迦太基在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件,莫過於西元前三世紀至前二世紀與古羅馬的戰爭,其間迦太基的勢力一度深入義大利半島,重創羅馬的軍事能力,使羅馬的一些重要同盟倒戈,似乎有機會將羅馬的國祚劃上休止符。


然而在長達超過 100 年的競逐與纏鬥,羅馬的組織與謀略更勝一籌,也許也更為殘酷,迦太基終於完全被剷除,從歷史上消失。


我們今天在臺灣對於迦太基的瞭解,很大的部分便是從上述羅馬史的角度來談,但是迦太基作為地中海地區貿易的推手,具有其自身的宗教與文化,實在需要被獨立出來看待。


本書《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便是以迦太基為主體,從許多方面呈現其面貌。在中文的學術界以及出版界中並沒有許多關於這一主題的書籍,因此本書從日文翻譯為中文,大大地彌補了中文出版界這方面的不足。


以商業力量掌控地中海的城市國家

迦太基是在羅馬崛起以前掌握地中海的主要勢力,它位於現今北非突尼西亞一個突出的半島,與義大利西西里島的距離約 280 公里(相當於基隆至嘉義的距離),形成地中海的一個瓶頸,控制了東西向的貿易航道。


藉由航向地中海沿岸不同地方進行以物易物的交換,特別是與西班牙以及北非交換獲得銀、金與錫,為迦太基奠定了富庶國家的基礎,其他地區也因此得到欠缺的物資。海上貿易是迦太基的命脈,從西元前七世紀下半葉至前三世紀中,長達約四百年的時間,地中海西部大都是迦太基的勢力範圍。


在古代,大概沒有一個國家像迦太基一樣如此仰賴貿易,而迦太基也因此獲得高額的利潤。西元前 201 年,迦太基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敗給羅馬,被處以 10000 塔藍特的鉅額罰款,大約 26 萬公斤的銀,分 50 年還清,然而迦太基卻能從破敗中迅速恢復,10 年之內便付清罰款,其經濟實力可見一斑。


在羅馬擴張的過程中,與迦太基在地中海的勢力發生衝突,似乎無可避免。羅馬發源於義大利半島中部泰伯河畔的一個小村莊,屬於拉丁族群,從西元前四世紀起開始與義大利半島的不同民族發生戰爭,逐步向北與向南獲得新的領土,與不同的城市形成同盟。


西元前 261 年,羅馬與迦太基同時被捲入西西里島東北部城邦內的紛爭,此一事件發展為羅馬與迦太基首次的戰爭,即第一次布匿戰爭。羅馬攻擊西西里島西邊迦太基的勢力,致使迦太基警覺羅馬將影響其地中海的主導權。


為了擴張其領土、確保海權、獲得人力以及資源,西元前 237 年迦太基的將軍哈米爾卡.巴卡在西班牙建立了新的王國,但卻也不能逃過羅馬的覬覦。西元前 219 年,哈米爾卡.巴卡之子漢尼拔,與羅馬軍隊於西班牙發生衝突,導致了第二次的布匿戰爭,也是一場幾乎動搖羅馬根基的戰爭。


迦太基與羅馬的對決──軍事天才漢尼拔的活躍

漢尼拔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迦太基的主帥,他想利用南歐與義大利半島各族群的勢力,切斷羅馬的人力以及物資來源,以爭取迦太基的生存空間。他的策略也突顯了羅馬命脈之所繫,在於藉由政治以及軍事的組織方式,對其同盟加強控制力。


當時在南歐及義大利半島的族群包括高盧人、伊特拉斯坎人、薩莫奈人、希臘人等等,他們形成許多的聚落、城市以及村莊,能夠與越多的聚落、城市或村莊結盟,就有越大的力量阻止敵對勢力的擴張,也能確保自己在戰時的人力、物資、運輸、偵察等各種需求。


羅馬以及迦太基的策略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一方所得之處必定讓另一方在意其所失,二者的競爭十分激烈。西元前 216 年在坎尼一處的戰役,迦太基大敗羅馬軍隊,數萬名羅馬士兵被殲滅,是羅馬歷史中兵力損失最大的一次戰爭,而此結果對於雙方在義大利半島的盟邦造成了明顯影響。


卡普阿是當時義大利的第二大城,向羅馬倒戈而與迦太基結盟,使羅馬為之喪氣,也使其他城市對羅馬的忠誠度面臨了挑戰。迦太基當時是採取「以其人之道還治其身」的方式打擊羅馬,命中羅馬的命脈以及組織同盟國的方式,這是將領漢尼拔的過人之處。


漢尼拔之所以能夠對羅馬造成如此深刻的打擊,軍事上謀略的成功極為關鍵。西地中海當時已經在羅馬的掌控之下,若走海路必定被發現。漢尼拔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要出其不意走陸路攻打羅馬,即使路徑艱險、代價高昂也在所不惜。


經過數個月的準備,與位於現在法國的高盧人達成嚮導與補給等協議,漢尼拔帶領了 50000 名步兵、9000 名騎兵、37 頭大象,從西班牙出發,渡過隆河,穿越阿爾卑斯山,於西元前 218 年的秋季到達義大利北部的波河河谷。


根據羅馬時期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的計算,漢尼拔的軍隊總共走了大約 1620 公里的路程,花費 5、6 個月的時間,其中 15 天的時間在寒冷積雪的阿爾卑斯山渡過。


等到軍隊到達義大利時,只剩下 20000 名步兵、6000 名騎兵,象群倒是大多數存活下來。未經訓練的馬匹不敢接近大象,大象龐大的身軀也使不熟悉象群的敵人不敢輕舉妄動。


根據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的估計,羅馬能夠動用的步兵人數可達 70 萬人,騎兵可達 7 萬人,這些數字也許有誇張的嫌疑,但是無論如何相較之下漢尼拔的軍隊實在是人數稀少,然而卻能在幾次戰役大敗羅馬軍。


以在特雷比亞河畔的戰役、特拉西美諾湖畔的戰役與坎尼的戰役,可以看出漢尼拔善用騎兵、地理條件,以及羅馬將領急切的心態,在戰爭史上獲得極高的評價。


西元前 218 年的冬至,羅馬軍隊的將領因為任期即將屆滿,想盡快立功,中了漢尼拔的計謀,為追擊挑釁的騎兵渡過水深及胸的特雷比亞河,卻在上岸之後夾在陣勢嚴謹的漢尼拔軍隊以及河流之間,成為象群以及騎兵攻擊的對象,一萬名羅馬步兵逃走,兩萬數千名被殲滅。


這場戰役不幸成為象群的最後一戰,因為接下來持續的豪雨及大雪,除了一頭大象以外,其餘皆被凍死。西元前 217 年春天,漢尼拔看準羅馬將領弗拉米尼急躁的個性,故意騷擾羅馬的領土,弗拉米尼等不及與另一位將領會合,率領軍隊獨自追擊漢尼拔的軍隊,結果在特拉西美諾湖的山谷遭到從上方以及左右兩側的攻擊,通過隘口後羅馬士兵被推向湖中,使他們不是溺死便是被砍殺而死。


至於西元前 216 年的坎尼之役,戰場是在一廣大的平原,使得漢尼拔人數較多的騎兵可以發揮功用,同時羅馬的兩位將領的作戰謀略不合,使迦太基的軍隊有可趁之機。迦太基的步兵排成向前凸出的陣勢,假裝敗退後改變成向後凹的陣勢,羅馬軍以為占了上風,趁勢追擊,卻進入了迦太基軍隊的中央,被迦太基軍隊團團圍住,當中的士兵被全數殲滅,死亡人數大約是四萬八千至八萬五千人,是西方至今在一天當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之一。雖然羅馬時期的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稱漢尼拔為天才,但漢尼拔也繼承了迦太基的軍事風格。


迦太基軍隊強大的原因──多民族組成的雇傭軍

迦太基的人口並不足以支撐一支龐大的軍隊,因此除了本國的公民以外,以支付薪水的方式徵集外國人為迦太基作戰,即以本國士兵及大量的雇傭士兵組成迦太基的軍隊,是迦太基軍事力量的來源。


大量採用雇傭軍也是為了避免軍隊成為某個個人的勢力,以免獨裁者出現。徵集的士兵來自西地中海的不同民族,以漢尼拔的軍隊為例,他的士兵包括高盧人、伊比利半島的民族、巴利亞群島的民族,以及北非的利比亞人和努米底亞人,其中高盧、利比亞和努米底亞的騎兵在戰役中的表現十分突出。迦太基能夠成功獲得不同民族傑出的雇傭軍,是漢尼拔得勝的關鍵之一。


迦太基在地中海地區的影響力,使得附近的一些地區逐漸接受並同化於迦太基文化之下,迦太基能夠成功向其他民族徵聘雇傭軍,與其經濟以及文化的強勢應該有很大的關係。從西元前五世紀起,迦太基占領了突尼西亞北部及中部的許多土地,從一個以海上貿易為主的國家,開始也致力於安定的農業發展。


到西元前三世紀末以前,北非大部分的地區,例如迦太基西邊的鄰居努米底亞,已經具有迦太基文化的特徵,明顯受到迦太基的影響;這與迦太基在此能夠徵得大量的雇傭兵,應該是有關聯的。


此外,迦太基進行海上貿易的過程,也累積了與不同民族接觸的經驗,並建立一定程度的關係。第二次布匿戰爭,漢尼拔能夠獲得高盧人的嚮導與補給以通過阿爾卑斯山,也反映了迦太基長期貿易所打下的地緣基礎。迦太基採用雇傭軍是因其人口不足,也因為要避免私人軍隊的出現,同時來自各地的雇傭軍反映了迦太基在貿易及發展中所建立的勢力。


傳承自腓尼基人的海洋性格

大量採用雇傭軍是起源於埃及與近東的作法,而迦太基受此影響是因為他們的腓尼基血統。迦太基人的祖先是來自於東方的腓尼基人,其書寫系統啟發了西方的字母體系。


腓尼基與巴勒斯坦、埃及、亞述以及阿拉伯一直保持著緊密的關係,因此由於腓尼基傳統的影響,迦太基大量採用近東的作戰方式也不足為奇。在東地中海的腓尼基城市中,泰爾(推羅)是相當重要的,位於現今黎巴嫩南部海岸。


它在地中海西部建立了許多殖民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迦太基。迦太基的母國是腓尼基城市泰爾,因此在許多方面迦太基保持了腓尼基文化的特徵。


在古代,大概沒有一個民族像腓尼基人一樣與海洋的關係如此密切:腓尼基人非常善於造船與航海,往往選擇海港作為他們的城市以及殖民地,這兩個因素使得他們成為地中海貿易以及軍事的主要角色。


他們是波斯海軍的主力,他們海上的實力使亞述與巴比倫為之警戒,數度出兵攻打。他們貿易所交換的物資,包括食物、布料、工藝品、稀有的舶來品、著名昂貴的紫色染料(腓尼基人由貝殼萃取而出)、以及含金屬的礦石以及精製後的金屬,這些都為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


這些物資當中,最重要的當屬金屬資源,包括可以製作青銅器的錫,以及貴重金屬金與銀;據說第一個發展出銀器製法的便是腓尼基人。掌握金與銀便掌握了大量的財富。作為腓尼基人最重要的殖民地,迦太基在西地中海的貿易網絡,無疑是建立在腓尼基人向西邊貿易中所打下的基礎。無論是軍事或是貿易,迦太基都繼承了腓尼基的傳統。


跳出希臘羅馬中心,思考迦太基能帶給臺灣什麼啟發?

由於迦太基是腓尼基人的後裔,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腓尼基人,拉丁文為「Poeni」,翻譯為「布匿」,布匿戰爭即為羅馬與迦太基的戰爭。最後一次布匿戰爭,也就是第三次布匿戰爭,發生於西元前 149 至前 146 年。


迦太基與鄰國努米底亞的國王馬西尼薩因為邊界的問題起衝突,使羅馬獲得藉口對其發動戰爭。一開始迦太基委曲求全,交出人質以及所有的戰備,但仍被羅馬要求放棄其城市,向內陸遷移大約 15 公里。


迦太基無法接受,決定發動戰爭,成功抵禦了羅馬的進犯,被圍城 3 年之後才被攻下,迦太基的人民全數被賣為奴隸,城市被摧毀,土地被灑鹽,象徵永不為人居。迦太基從西元前八世紀起縱橫西地中海數百年的歷史就此結束。


對羅馬而言,完全摧毀迦太基雖然是羅馬元老院成員老加圖所倡議的,但是這也很可能是當時許多羅馬人心中的想法。迦太基的勢力一日不清除,羅馬對西地中海的控制便可能再度受挑戰。迦太基被消滅以後,長達數個世紀之久沒有任何政治實體能威脅羅馬的存在。


我們為什麼要讀迦太基的歷史呢?西洋上古史一直以希臘和羅馬為中心,而事實上迦太基人、以及與他們血緣相通的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地區扮演著無可取代的角色,無論在貿易、軍事或是文化,都有極為突出的表現,但是在臺灣我們對此的認識相當不足。


迦太基作為一個與海洋息息相關的小城邦,能夠在許多不同的人群之間尋求生存的方式,且迦太基人雖然不是非常多,卻能夠結合多方的資源,發揮巨大的影響力。迦太基的時空背景當然與臺灣並不相同,不可等量齊觀,但是它的歷史卻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作者為東海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本文摘自八旗文化《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原標題〈古代地中海最強大的航海民族──迦太基〉
本書首先從「腓尼基人本土及殖民城市的歷史」展開,填補羅馬崛起前的歷史空白。當時是由腓尼基人的活動、以及與希臘勢力持續保持均衡而寫下的前羅馬地中海史。緊接而來的,則是「羅馬和迦太基的對決」,並以迦太基的滅亡與留給後世的遺產做總結,完整重新鳥瞰古代地中海全史。

文章資訊
作者 許家琳
刊登日期 2019-02-10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