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臺灣的五大家族,大家或許可以如數家珍的說出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基隆顏家和高雄陳家。不過,如果再往下追問,高雄陳家到底是誰?又是怎麼起家的?或許很多人就不一定說得上來。
而且一旦談起關於高雄陳家是誰,這中間又會出現許多複雜的糾葛。因為,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兩個「頂港有名聲,下港上出名」的高雄陳家。
高雄陳家之一:跨越清日政權的富商陳中和
現在大家所熟悉的高雄陳家,應該是陳中和一家。他們家發跡的故事要從開創者陳中和開始說起。陳中和在 1887 年成立了和興行,運用過去長期在中國沿岸福州、廈門、廣州、香港等地從事貿易的豐富經驗,迅速從甫成立的新興公司躍升打狗地區最大的糖商,以營運中國、香港與日本等地之間的貿易為主,在甲午戰爭前幾乎一手掌握了東亞一帶的糖業市場。[
1]
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日兩國在春帆樓簽署《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歷經了臺灣民主國象徵性的抵抗,日軍在 5 月登陸臺灣,陸續向南推進並一一接收各地。在進入 10 月以後,一路向南的日本軍隊抵達了打狗。當日本軍隊逼近打狗時,通曉日語的陳中和代表打狗民眾出城迎接乃木希典的軍隊,陳中和向新來的統治者表示打狗當地沒有反抗意圖。
陳中和自稱是一介商人,16 歲就投入海上貿易,因為多次來往日本,因此對於世局比較有了解,知道今天臺灣改隸日本,已經是日本人。很高興能夠成為日本人。如此識時務的俊傑,很快獲得日本政府的信任,在 1897 年即獲得官方授勳,而後還參與了招降從事抗日運動的林少貓,並獲得了在南臺灣販售鹽的特權。
[2]
日本人統治臺灣時期,嘗試在臺灣推動新式製糖業,這剛好也是以糖業貿易起家陳中和的守備範圍。當時日本有意籌設新式製糖公司的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在許多日本商人仍然裹足不前時,跨政權的臺灣本地商人陳中和立刻選擇將大把資金投入,放手一搏的行徑不僅讓日本政府對他的信任再度提升,而新時代的技術也讓陳中和資產大幅擴張。1903 年,臺灣總督府頒行《臺灣糖業獎勵規程》,陳中和邀請友人集資了第一桶金 24 萬圓,合股創立新興製糖株式會社,正式進軍製糖事業。
在這段時間,陳中和靠著敏銳的商業嗅覺以及洞悉政局情勢,巧妙地運用時機,讓陳中和家族資產持續擴展,不出幾年的時間,已經可以說是富賈一方的南霸天了。
[3]就像許多大家族一樣,在商場上發達以後,陸續轉向政界,透過掌握權勢與資產,進而奠定高雄陳家一家的大家族地位。
然而,如果追溯陳中和發跡的歷史,便會發現他其實也不是有一天突發奇想,貿然投身海上事業。他之所以從事海上貿易,是因為同樣來自鳳山縣苓雅寮的陳福謙,也就是另外一脈的高雄陳家。
高雄陳家之二:清末南臺灣糖業巨賈陳福謙
來自鳳山苓雅寮莊的陳福謙,年輕時因為家裡貧窮,早年以撐船維生,在過了幾年累積一點資本以後,改以賣米為生。又過了幾年,賣米獲得的財產又累積了更多以後,除了賣米以外,也兼作賣糖。
[4] 在臺灣開港以後,陳福謙掌握了時機,迅速與來到臺灣的外國商人建立合作關係。他擔任英商德記洋行的買辦,負責銷售進口的鴉片並採購臺灣南部的砂糖交付洋行外銷。
歷經與洋行的往來以外,他發現糖業貿易的商機超乎預期。於是,自己在旗後設立了順和行,自己將南臺灣盛產的糖外銷到世界。為了確保糖的供應,他在東港、阿里港和鹽水港等重要的蔗糖生產地設立糖棧,和當地糖商以預付款的方式建立起穩定的供貨網絡。有了穩定的貨源,順和行開始以自己的體系將糖外銷。
[5]
一開始,順和行將臺灣糖銷售到海外的香港和上海,再進一步轉售到世界各地。不過,這樣的商業模式不僅受到下游廠商鉗制,而且先運到香港上海,再進一步轉運,這樣的運費成本不低。陳福謙注意到日本對於糖的需求量大,在派人調查以後,知道中間或許有商機可趁,索性在 1870 年時,嘗試自己將糖運送到橫濱,直接跟日本商人接上,省卻了多轉一手的成本。這樣的模式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於是臺日之間的直接糖業貿易逐漸擴展,1874 年順和行更是直接在橫濱設立分棧,後來又陸續在長崎、神戶等港口設立貿易據點。除了糖業以外,順和行也販賣布疋、五穀、鴉片等各種品項。
各種貿易業務帶來巨大的獲利,讓他可以繼續轉投資各個領域。在商場上,他知人善任,起用了許多有能力的人,用人唯才的眼光吸引了許多人才投入他的麾下。
[6]高雄陳家的陳中和最早也是在同鄉的陳福謙手下工作,在商業上展現長才的陳中和獲得了陳福謙的賞識,有意栽培這個同鄉的後進。他先是出任順和行七十二行郊之一的橫濱棧家長,後來更是一舉登上七十二行郊總家長。透過出任七十二行郊總家長一職,可以察覺陳福謙對於陳中和的器重與肯定。
時運流轉:陳福謙家族的沒落
發跡以後的陳福謙在苓雅寮的頂寮興建了占地數千坪的大房子,當地人稱「順和內」,當時的陳家也是當地赫赫有名的一家。除了為自己建造氣派的大房子以外,商場得意的陳福謙為人樂善好施,積極回饋鄉里,樂於為需要的人提供協助。
[7]連橫就曾在《臺灣通史》中,盛讚福謙好善、多義舉,甚至「無盜賊之警,亦無爭鬥之患」。不過,很可惜的,陳福謙在 1884 年時,正值壯年之時不幸過世,享年49歲。
連橫所說的「無爭鬥之患」,其實只是隱藏在伏流之中,在陳福謙身後就一一浮現。延續著對陳中和的肯定,陳福謙生前曾經交代要重用陳中和,不過在他去世以後,陳福謙生前的囑咐並沒有落實。順和行上層與陳中和之間每每形成摩擦,最後造成陳中和自立門戶,另外成立同樣從事貿易的和興行。
在 1887 年時,陳家分家,由陳福謙的弟弟陳北學取得了半數陳福謙的遺產,不過中間的過程或許有些蹊蹺。根據《臺灣日日新報》記載,陳北學當時透過賄賂某個主持分配家產的孝廉,導致原本價值七、八萬,應該由陳福謙長子陳日翔繼承的邦記行,後來竟然由陳北學僅透過事先準備好的一萬五千元接收。陳北學在分家的過程中花了心思,最後掌握到大約半數陳福謙的遺產。
[8]
陳福謙總共有五個兒子,陳日翔、陳文遠、陳筱竹、陳和智和陳和信。長子陳日翔在陳福謙過身以後致力於考取功名,在考取以後也以仕途為重,沒有參與太多家業的運營。在 1887 年分家以後,主要由陳文遠和陳筱竹接掌家業,繼續經營順和行。
然而,看見了糖業貿易所帶來的巨大利益,許多競爭對手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德記號、順源號、和興公司等公司陸續成立,順和行過去業務受到了相當的挑戰。原先旗下經營有成的各棧家長也陸續有人自立門戶,藍海市場突然殺成血紅,加上日本新時代的到來,新式製糖公司、新的經濟制度和體系,面臨許多嶄新挑戰的陳福謙後人經營陸續遇上危機。
在 1905 年日俄戰爭時期的糖價大暴跌以後,陳筱竹退出順和行的經營,移居臺南專心從事創作。陳文遠在糖業面臨損失後,曾經轉嘗試開墾土地,但也沒有成功,昔日繼承的家產慢慢逐漸凋零。陳日翔和陳和信都曾經嘗試投資,不過最後都以失敗告終。五個兒子之中,僅有陳和信比較有建樹,透過繼承來的遺產順利發展並持續在今天的臺灣商界發展。
[9]
「眼看他樓塌了」:兩個陳家百年來的愛恨糾葛
陳福謙的陳家與陳中和的陳家既有地緣關係,也在商場上有關係,是師徒關係,是夥伴關係,也是競爭關係。如此複雜的關係也為兩個陳家帶來剪不斷理還亂的爭議。在二十世紀下半葉,陳日翔的孫子陳聯松,將父親陳玦琳遺留下來的稿件整理集結以後出版成《珽瑜謎稿》。在《珽瑜謎稿》中,陳玦琳以陳小禾為化名影射曾任順和行掌櫃的陳中和,指稱陳福謙經商成功後,收養孤兒陳小禾給長子陳日翔伴讀,一路重用提拔,最後派任他為順和行掌櫃,負責日本分行業務。殊不知,陳小禾在日本侵占公司,並以自己名義另外成立公司,知道海外消息以後,陳福謙活活氣死,在正值壯年的四十九歲時過世。
陳福謙過世後,順和行由次子陳文遠接班,他飛到日本查帳,卻遭陳小禾檢舉吸食鴉片而入監,家族成員緊急聯絡朝廷中任官的陳日翔,利用官方管道營救陳文遠。陳文遠回到臺灣以後,召開家族會議,在會議中陳小禾跪求原諒,陳日翔念及舊情不再追究,不過怒氣沖天的陳文遠卻一拐杖直接打中陳小禾左額,瞬間血流不止。在故事中,陳小禾最後的結局是「吞金而亡」。
[10]以陳福謙兒子的身分指控,可信度相對比較高,這自然為這本書帶來了話題。話題延燒到政壇,1983 年,當時擔任高雄市議員的洪壽美曾以「吞金事件」影射當時高雄市議會議長陳田錨的祖父陳中和侵吞東家財產,在當時政壇引起輿論,最後洪壽美因為誹謗遭到判刑九個月。
[11]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從一個高雄陳家,到另一個高雄陳家,中間財富到底如何流轉,帳務關係到底有沒有什麼蹊蹺?在近百年後的今天,很多事情已經難以論斷了,不過,這些人與人之間複雜的愛恨情仇,正是大家茶餘飯後的話題。關於高雄陳家以及鄉里之間的八卦,將會繼續流傳下去。
[1]趙祐志,〈日治時期高雄陳家的資本網絡分析:以企業經營與投資為中心〉,62:4《臺灣文獻》,(南投,2011.12),頁417-484。
[2]趙祐志,〈日治時期高雄陳家的資本網絡分析:以企業經營與投資為中心〉,62:4《臺灣文獻》,(南投,2011.12),頁417-484。
[3]趙祐志,〈日治時期高雄陳家的資本網絡分析:以企業經營與投資為中心〉,62:4《臺灣文獻》,(南投,2011.12),頁417-484。
[4]連橫,《臺灣通史‧卷三十五》,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19149#p39。
[5]李佩臻,〈臺灣糖業鉅子陳北學〉,2《國史研究通訊》,(臺北,2012.06)頁43-49。
[6]連橫,《臺灣通史‧卷三十五》,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19149#p39。
[7]連橫,《臺灣通史‧卷三十五》,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619149#p39。
[8]曾清顯,〈高雄陳福謙家族產業之研究──以和興行、新興製糖為中心〉,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7月。
[9]曾清顯,〈高雄陳福謙家族產業之研究──以和興行、新興製糖為中心〉,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7月。
[10]〈世家望族 港都雙陳 百年恩怨 陳福謙家族〉,《壹週刊》,https://tw.nextmgz.com/realtimenews/news/35470049。
[11]洪博學,〈【臺灣看天下】陳中和吞金之謎〉,《民報》,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5%8F%B0%E7%81%A3%E7%9C%8B%E5%A4%A9%E4%B8%8B-%E9%99%B3%E4%B8%AD%E5%92%8C%E5%90%9E%E9%87%91%E4%B9%8B%E8%AC%8E-010000944.html。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