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生前遭家人聯手虐死,生後化作厲鬼大戰廣澤尊王?舊時性別枷鎖煉成臺灣最強女鬼陳守娘

2024-09-15

道光末年,臺灣府東安坊(今臺南市中西區)有位名叫陳守娘的女士,由於先生林壽早逝,於是他選擇在丈夫死後守節。可無論婆婆與小姑怎樣勸說也不肯改嫁,因而遭到百般凌辱。有一回二人聯手將陳守娘綁在椅凳上,並以錐狀物穿刺守娘的下體,陳守娘因而傷重身亡。鄉里的人們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地向官府告狀,要求官員調查。令人無奈的是,臺灣令在屍檢結果寫上「無傷」二字,企圖隱瞞真相、息事寧人。聽聞如此結果的群眾更加憤怒,砸毀了縣令的轎子,逼使官府徹查案件。最後,陳守娘被埋葬於昭忠祠後的山仔尾(今臺南中西區開山路附近)。但因那附近鬼影幢幢、屢屢傳出靈異事件,相傳是陳守娘的冤魂含恨作祟,官府也只得再將陳守娘遷葬它處。

然而在民眾口耳相傳之間,這則故事不僅廣為散播、甚至屢屢遭到改寫、誇大,有人更稱為此案為「府城三大奇案」之一。然而,這起冤案確切發生了什麼事情?
 

現今臺南中西區的辜婦媽廟,祀有陳守娘的牌位(Source:wikipedia

虛實交錯的傳說故事

上述這則故事的版本出自 1855 年劉家謀所寫的《海音詩》;而在 1920 年,連橫在《海音詩》的基礎上,增補了一些故事細節。連橫的版本寫出婆、姑二人聯手威脅陳守娘改嫁,是因縣署的官僚覬覦貌美的守娘;發現此案件背後有陰謀的人,則是守娘的弟弟。連橫甚至指名道姓,直指企圖息事寧人的臺灣知縣就是「王廷幹」。此案在群情激憤之下重啟調查,最終將婆姑二人判處極刑。

故事細節的出入,不免令人好奇王廷幹究竟是何許人也?

在歷史上真有王廷幹此人,他出生於山東,於道光 24 年(1844 年)擔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道光 25 年(1845)轉任嘉義縣知縣,咸豐 2 年(1852)任鳳山縣知縣,並於 1853 年的林恭動亂中殉職。從王廷幹的履歷來看,他一生未曾擔任臺灣縣知縣。在連橫的妙筆下,讓故事情節更為生動。不過鄉野故事經常隨時間與口耳傳遞而虛實摻雜,這也讓後世在釐清事件脈絡的時候增添難度。


夫死守節,抑或是招夫養家?

不過在這些不同版本的故事中,無論劉家謀或連橫皆盛讚陳守娘夫死守節的節烈形象。昭和4年(1930年)署名赤崁西河逸老者,更以〈崁南故事六首〉為題,寫下「潔身終守玉無瑕」,用無瑕的玉來形容陳守娘的守節意志與潔淨身軀。而中國傳統對婦女的忠貞規範,在明、清時期,趨於嚴格。士人倡導寡婦守節的價值,不只是禮教規範,也期待寡婦持續為夫家撫養子女、照顧公婆。

令人好奇的是,倘若「貞節烈女」是清代對寡婦唯一且普遍的準則,那麼為何陳守娘的婆婆、小姑還要窮盡手段,逼迫守娘嫁給縣署官員呢?

其實清代寡婦守節的實踐並不容易,相對弱勢的婦女可能因遭遇拐騙、綁架、嫁賣等而失節;清代臺灣也有著「招婚」、「賣妻」等社會習慣。許多婦女因丈夫貧病孱弱,因此透過「招夫」來養夫。而招夫的意思便是在原有的關係基礎上,在招來一名男子協助家計。這樣的協助也並非平白無故,相應的妻子需要提供身體或生育功能作為代價。有更多的女性在丈夫死後,還需要以招夫或招婿到婆家的方式,供養兒女與婆婆、小姑等維持家計。
 
現今二二八公園中的「黃氏節孝坊」,便是紀念黃嘂娘在28歲時失去丈夫後便起誓守節。(Source:wikipedia
陳守娘及其他清代寡婦所面臨的處境,便是社會一方面既希望這些寡婦成為「貞節烈女」,另一方面又給予他們撫養子女、公婆的性別角色與功能;不僅成為貞節烈女可能是出於社會期望,而在經濟地位上處於弱勢的女性,更難以透過勞力生產扶養家庭,那麼透過招夫協助生計,便成為他們不得不的選擇。陳守娘身為寡婦的角色與實踐,應該要在這樣的性別秩序下理解。


幽魂作祟,廣澤尊王出面平息

除了劉家謀與連橫的版本以外,民間口耳相傳山仔尾一帶頻頻發生靈異事件,恐是陳守娘冤屈未了而作祟,而逐漸衍生出「陳守娘的女鬼傳說」。日本人相良吉哉撰寫《臺南州祠廟名鑑》,提到陳守娘墳墓周圍,有幽靈作祟,鄉民感到惶恐不安,於是在此地祭拜廣澤尊王,希望藉廣澤尊王的力量平息陳守娘的冤魂。

相良吉哉認為此事之後,廣澤尊王信眾大增,在乾隆 15 年(1750 年)建蓋永華宮。不過若仔細推敲這些故事的時間,又會發現其中有些許出入。永華宮興建於乾隆時期,早於陳守娘遇害的道光末年,且相良吉哉指出陳守娘自殺,與前述文獻記載的婆、姑合謀殺害大為不同。因此,這份資料恐怕難以當作史實來評價。
 
臺南永華宮中祀奉的廣澤尊王神像(Source:wikipedia
即使如此,廣澤尊王與陳守娘的傳說故事,延續了下來。小說家何敬堯生動的描繪廣澤尊王與陳守娘亡魂的大戰:「守娘怨恨難消,夜半化為青光飛舞。…。廣澤尊王化為一道紅光,與青光纏鬥。」想當然耳,陳守娘不敵尊王的神威,將要魂飛魄散之際,觀音佛祖憐憫陳守娘的冤屈,請求廣澤尊王與陳守娘和解。

廣澤尊王願與守娘和解,並請鄉民依照陳守娘的要求,將陳守娘的亡魂入祀節孝祠,以表彰其守節的意志。陳守娘的牌位入祀臺南孔廟節孝祠,以及辜婦媽廟,守娘的冤屈才宣告結束。臺南孔廟節孝祠的陳守娘牌位,寫著「欽褒節烈邑民人林壽妻陳氏守娘神位」,以林壽之妻的身分被祭祀。
 
臺南孔廟節孝祠中的陳守娘牌位(Source:wikipedia

「烈女」化作「厲鬼」:陳守娘的故事改編與文化再現

陳守娘的節烈故事,及女鬼傳說傳誦至今。1930 年代,由陳玉安編劇、清香、碧雲等人錄音,紅利家唱片行發行的曲盤《臺南烈女記》,便是改編自陳守娘的故事。
 
紅利家所出品的曲盤,此為鄧雨賢作曲的《安平小調》
(Source:開放博物館
《臺南烈女記》分為前後集,共 8 張曲盤,主角陳秀娘開場感嘆丈夫林添壽無用,又受到婆婆吳阿罔、小姑林添治的虐待。府城師爺張開昌愛上秀娘,並要求林添治協助。起初,林添治不願配合,但在張開昌的威脅之下,林添治聯手吳阿罔,設計讓陳秀娘與張開昌發生性關係。然而,陳秀娘極力反抗,致使張開昌受傷,吳阿罔、林添治二人聽到慘叫聲,前來拯救張開昌,而刺死了陳秀娘。事後,吳阿罔命林添壽將陳秀娘的屍體埋葬在山仔尾,直到秀娘託夢給母親王氏,才揭露吳阿罔等人的惡行。

然而,師爺張開昌欺騙知府趙德民,又買通負責驗屍的仵作,偽造驗屍報告。鄉里人群不滿結果,而衝撞官轎,並控告至鳳山道台,這才將張開昌、林添治、吳阿罔三人處以死刑。

《臺南烈女記》改寫陳守娘的故事,不同於劉家謀、連橫批判婆婆、小姑的殺人之罪,《臺南烈女記》更強調師爺操弄權力的行徑。與連橫、劉家謀筆下的可惡婆姑相比,《臺南烈女記》的婆、姑,多出許多顧慮、不安,以及面臨師爺威脅、利誘的無奈。這樣的敘事,使得男性作為加害者、女性作為協力者與被害者的圖像,更為鮮明。此外,雖然《臺南烈女記》記載陳秀娘死後託夢給母親的情節,但沒有細說秀娘化作厲鬼的恐怖事蹟,亦未落入過往厲鬼大多以女性為主的敘事模式。

除了日治時期的《臺南烈女記》外,在 2018 年底,漫畫家小峱峱的作品〈守娘〉在 CCC 創作集連載,廣受好評。隔年,蓋亞文化出版《守娘(上)》,再度掀起陳守娘女鬼傳奇的熱潮。小峱峱不同於過往的創作者,將陳守娘的故事改編後搬上舞台,而是雜揉諸多清代女性的生命境遇,以及重男輕女的社會氛圍,諸如纏足、查某嫺、換肚求子、溺女嬰等。故事的主角杜潔娘,是一名出身良好,不必纏足、可識字的女性,且具好奇心,對女性處境也抱持同理,與處境與同時代府城女子相差甚遠。杜潔娘的角色,既是清代府城女性形象,又具現代女性性格與條件,作者以這樣的人物角色,反省清代女子的處境。
 
漫畫家小峱峱《守娘》書封(Source:博客來CCC創作集
在杜潔娘與仙姑替這些溺死女嬰亡魂的超度儀式中,仙姑說道,「不論生死,都無人在乎他們。變成厲鬼,人們就祭拜供奉。非得要作祟,才有人知曉祂們的冤屈。這人間的事,要靠官府處理。女人報官還得找男人報告呢。還不如變成厲鬼…。」這段話精要的闡述清代女性的卑微處境,也解釋了女性亡魂化作厲鬼的原因。《守娘》漫畫並非刻寫厲鬼、冤魂的可怕、兇惡,險惡的反倒是人心,以及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

陳守娘的烈女、厲鬼敘述流傳在民間,從劉家謀、連橫寫下故事雛形,到小峱峱的漫畫創作,陳守娘傳說象徵著清代寡婦受到的不公待遇,以及人們如何藉由「厲鬼」形象,來記憶冤屈?民間普遍以生前冤屈,死後作祟,理解妖魔鬼怪作祟的原因,並在同理後,為之平反冤屈。然而,陳守娘的「冤屈」到底從何而來?人們將陳守娘靈位供奉在孔廟節孝祠,將守娘的冤屈導向婆婆與小姑的殺害,以及未被正視的守節願望。然而,在日治與戰後的改編、重寫,陳守娘的冤屈,亦來自加害者師爺,甚至是清代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下次在聽取鬼怪故事的同時,我們也能反過來思考,究竟這些故事反映著怎樣的社會觀念?這些故事又是如何生產?或許可以更溫柔地理解深埋在可怕故事背後的那一股哀愁與人性。
 
參考資料
  1. 清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頁226。
  2. 呂奕蓉,〈臺南民間故事《陳守娘顯靈》蘊含之女性悲劇及厲鬼塑造探討〉,《國文經緯》17(2021.7),頁5-19。
  3. 柯榮三,〈厲鬼‧節婦‧烈女記─臺南陳守娘傳說探賾〉,《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1(2020.10),頁9-52。
  4. 黃淑卿,〈傳統女性生命的文化價值─從〈陳守娘故事〉觀看烈婦的文化現象〉,《東方學報》30(2009.12),頁110-117。
  5. 連橫,《臺灣通史》,頁731。
  6. 王凱泰、馬清樞、何徵、劉家謀等著,《臺灣雜詠合刻》(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32。
  7. 謝宜安,〈有多悲慘,就有多強:代替女人活下來的女鬼們〉,收於王鈺婷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新北:聯經,2021),頁36-65。
  8. 相良吉哉,《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大通書局,1933。
  9. 何敬堯,《妖怪臺灣地圖:環島搜妖探奇錄》,新北:聯經,2019。
  10. 赤崁西河逸老,〈崁南故事六首〉,《三六九小報》,1930年10月29日,第16號。
  11. 張孟珠,〈人身安全之憂:清代貞節實踐的困境〉,《政大史粹》10(2006.6),頁89-130。
  12. 張孟珠,〈「賣某少頭嘴」:從「以妻為貨」現象窺探臺灣底層社會的能動性(從清領到日治初期)〉,《文化研究》25(2017,秋),頁81-130。
  13. 小峱峱,《守娘(上)》,臺北,蓋亞,2019。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姚惠耀
刊登日期 2024-09-15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