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屯田練兵、蓋廟興學:一代軍師陳永華,奠定臺灣數百年統治基礎

2024-07-03

陳永華以「鄭氏諸葛」的形象深入人心,受到開創鄭氏王朝的鄭成功賞識,陳永華成為奠定臺灣統治基礎的功臣,在鄭成功逝世後,又繼續輔佐第二代鄭經的政權,就像是諸葛亮先後輔佐劉備與劉禪兩代;鄭氏王朝以「反清復明」為號召,如同蜀漢標榜「匡扶漢室」;陳永華的戮力奉獻也讓人聯想到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這些相似處建構出了陳永華與諸葛亮重疊的形象,也讓陳永華成為了臺灣民間津津樂道的歷史人物。

現今臺南、高雄一帶存有永華里、永華路、永華廟等地點,紀念陳永華在臺灣的辛勞與成就,可見他在民間的影響力。史學家林衡道推舉陳永華為前五名重要的臺灣偉人,鄭成功曾經稱呼他為「今之臥龍」,而,連橫則也評價陳永華的人格特質與統治建設都和諸葛亮相等。那麼,究竟陳永華是何方神聖,何以得到各方如此高度的肯定?
 

臺南永華宮所供奉的陳永華神像(Source:wikipedia

少年陳永華初出茅廬

陳永華出身書香世家,他的父親陳鼎是考取功名的舉人,並曾被鄭成功任命為教育官員。陳永華跟隨著父親的腳步,年紀輕輕就考取了秀才,準備進入官學進修。時代的動盪卻不從人願,父親在清軍攻擊同安城後不幸身亡。為了貢獻自己的學識,陳永華回應時局的召喚,選擇放棄學業,經介紹後面見當時求賢若渴的鄭成功。當時鄭成功大約三十多歲,而陳永華則是不滿二十的青少年,兩人一見面就相談甚歡,討論了許多國事,鄭成功在這場會面的當下就說出了「今之臥龍」的評價,並賦予陳永華參軍的職位,兩人的君臣情誼就從此開始。鄭成功對於陳永華的信任,更在陳永華更被指定為鄭經的老師可以看出,鄭成功曾經訓誡著鄭經:「陳永華是當代的出色學者,你要好好的向他學習。」

鄭成功的賞識讓年輕的陳永華能夠得到重用,可惜的是,鄭成功進攻臺灣的戰事曠日持久,且在攻下臺灣後四個多月就病逝。此時滿清對於沿海的控制越來越穩固,讓掌握金門與廈門的鄭氏政權備感威脅,剛攻下的臺灣又百廢待舉。當鄭經準備接班時,甚至遭遇叔父鄭襲挑戰他的地位,一時間風聲鶴唳,鄭氏政權幾乎要被一分為二。此時,鄭經想起父親的教誨,升任陳永華為諮議參軍,將政務大權賦予了陳永華,而他也向鄭經獻策,要求鄭經強調保障將領地位,以求叔父受到眾將孤立,最終讓鄭經安穩繼承鄭成功的領導地位。


屯田、製糖、精鹽:臺灣產業基礎的奠定

鄭氏王朝來臺初期所碰上最大的危機莫過於糧食問題。當時臺灣瞬間湧入三萬多名士兵,再加上清朝下令沿海居民「遷界」,導致許多人難以營生,因而投靠鄭氏政權。兩種因素加乘下,臺灣的漢人人口在短時間內快速膨脹到原本的兩倍以上,糧食供給成為一大隱憂。面對可能到來的饑荒,陳永華積極推動軍事屯墾,親身走遍鄭氏政權南北前線、測量土地範圍與界線、規劃防禦開墾地的戰略部屬。現今臺灣南部仍然留有許多如「左鎮」、「左營」等相關地名,見證著陳永華所施行屯墾範圍廣佈各地。在陳永華的努力經營之下,臺灣的糧食供應終於逐漸步入穩定。

除了糧食作物之外,在農業方面,糖也是臺灣重要的貿易物資。隨著糧食供給逐步穩定,蔗業與糖業也慢慢復甦,後來甚至成為鄭氏政權貿易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較不為人所知的事情是:陳永華就連在製鹽方面,也是影響臺灣鹽業的重要人物。在荷蘭統治臺灣的時代,臺灣的食用鹽大多數由福建沿海進口,不過鄭氏政權受到清朝海禁政策的影響,難以繼續從福建進口食用鹽。而原本臺灣的製鹽方法是用火源將海水煎煮至乾涸而取鹽。這樣的製造方式會讓鹽帶有很重的苦味,令人難以下嚥。由於食用鹽為民生必需品,陳永華因此主導並擴大食用鹽生產,也帶來改進製鹽品質的方法。

據說陳永華的做法是闢建出一塊塊像是田地一樣的鹽埕,並引入海水浸泡。取得高含鹽量的沙土,再重複將海水澆過這些砂土以提高水中的鹽濃度,當鹽水濃度足夠之後引入結晶池,將鹽水日曬乾燥後取得食用鹽。透過這樣的改良,臺灣的鹽產量與品質都提升不少,才得以供應鄭氏政權軍民日常所需。

糧食、糖、鹽三樣民生必需品,在陳永華的規劃與技術改良之下,臺灣終於能夠穩定供給,在打下臺灣產業開發的基礎。


統治之後:鄭氏王朝留下了什麼?

那麼在陳永華的建設下,鄭氏王朝還留下了什麼給現代的我們?走入現今的臺南府城,或許我們能在街道上找到一些答案。

在鄭氏王朝糧食與經濟狀況基礎穩固之後,陳永華將臺灣的建設規劃伸向了教育與文化體系的建立。他向鄭經提議「開闢業已就緒,屯墾略有成法,當速建聖廟,立學校。」即使鄭經認為臺灣各方面都剛起步,希望暫緩,但陳永華表示建學校是為了培養人才,有了人才政權才可以好好延續。當時所建立的「聖廟」與「學校」,便是位於現今臺南鬧區的孔廟。與學校合為一體的文化機構,也延攬了許多忠於明朝的讀書人來臺任教,可惜鄭氏政權在臺灣的統治過於短暫,讓官學培養出的人才還無法發揮才能、東寧王朝就先殞落,但陳永華創建的學校的仍然將漢人的傳統文化移植到臺灣來的先驅。
臺南孔廟(Source:wikipedia
除了孔廟之外,另一項答案則藏在臺南府城的街道上。課本上常提及於日治時期發揮維護社會秩序功能的「保甲制度」,或許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其實在鄭氏政權時期,保甲制度已經建立了大概的雛型。在《臺灣通史》的紀錄中,連橫認為鄭氏時期的「里甲」制度與「保甲」制度相呼應著。鄭氏時期在統治穩定行政區設置里、並在里下設置甲,這樣的劃設可以稱為「里甲制度」。若檢視現今留下的地名,會發現鄭氏政權統治過的區域有大量「堡」與「甲」等地名留存。當時鄭氏政權將原本荷蘭人的開墾地域有劃分為二十四個里,在新屯墾的土地則設「鹽水港堡」、「下茄冬堡」等單位。里與甲是在「縣」之下設置的行政區劃,甲則是更低一級的行政單位,在今日的臺南歸仁區,就有二甲、六甲、七甲等地名,仁德區也有一甲、二、六甲仔、十三甲等名稱。隨著時間的過去,制度逐漸演變,但里、堡、甲還是在地名中留下了他們的痕跡,同時也都在在提醒著鄭氏王朝在臺灣打下的根基。


鄭氏王朝的輓歌

永歷二十八年,「三藩之亂」發生,本來受清朝收編的漢人將領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決定起兵反清,而鄭氏政權也趁機參戰,原以為能夠吹響反攻清朝的號角,但參與三藩之亂卻意外重挫鄭氏王朝。為了推翻清朝統治,鄭經為此親自渡海出征,將臺灣政局留給兒子鄭克臧處理,此時陳永華接任了「東寧總制」的新職位,管理鄭氏政權在臺灣的一切事物,盡力輔佐年輕的鄭克臧施政。

以臺灣當時的資源,要支撐鄭經的軍事行動其實是很困難的事情,但陳永華還是盡力的協調生產、分配、運輸各方面的工作,在鄭經西征的六年之間保障軍糧供應無虞。可惜三藩之間無法通力合作,再加上清朝實力強大,最終三藩之亂遭到平定,鄭氏政權耗費無數資源仍黯然退兵。三藩之亂結束後,失意的鄭經常常藉酒澆愁、對政治的建設一籌莫展,也導致鄭氏政權陷入了內鬥危機。即使鄭克臧與陳永華在鄭經出征期間表現良好,仍然不斷遭到敵對派系的攻擊。陳永華在心灰意冷之下,身體也更加虛弱,先是被迫卸下相印,更在不久後染病而死,鄭經也在不久後逝世,鄭氏政權被鄭克塽一派把持,分崩離析。最後清朝水師提督施琅看轉時機,一舉攻向臺灣,已無抵抗能力的鄭氏王朝只能黯然向清朝投降,結束三代在臺的統治。
 
陳永華將軍墓,位於台南市柳營區(Source:wikipedia
回顧陳永華的一生,他從少年開始就為鄭成功效力,持續為祖孫三代奉獻心力,在內政、軍事、文教、經濟都事必躬親,一生勞碌。在從軍事集團發跡、擁有眾多武將的鄭氏政權中,以文人的治理方法打造臺灣的建設基礎,打響「今之諸葛」的名號。不過,也如同諸葛亮最終未能復興漢業,陳永華為了鄭氏王朝鞠躬盡瘁,雖最終未能實踐理想,卻也為臺灣奠定各項產業發展基石。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王學儒
刊登日期 2024-07-03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