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十二年一次的出巡遶境中,哪位神明是關帝爺的先遣部隊?

2018-12-07
庄廟也有角頭?關帝爺的先遣部隊是怎麼形成的?建醮跟地方創生能放在一起思考嗎?(Source: 作者提供)

物殷俗阜的臺南關廟,出產鳳梨、竹筍、關廟麵,號稱「關廟三寶」,新光里是重要產地,地勢山巒起伏,排水良好,竹苞松茂,「陸軍山鳳梨」更是遠近馳名。在這樣的山村中,每十二年逢戌年(狗年)就有一次重大任務──關廟山西宮王醮「先鋒」。


故事要從百年前講起

現今在山西宮廟後的「定安宮」原名「燈樑山董公祠」,主祀董元帥本名董祈年,是清末捕頭,乙未抗日曾投在劉永福黑旗軍麾下,與吳彭年北上抗拒日軍,後來因為義軍潰散只好潛回臺南,持續在二層行與關廟地區間,游擊抵抗日軍。光緒 25 年(1899)11 月,董祈年受部屬背叛,失敗被捕,遭日軍斬首。


後來,當地人們紀念董祈年的英勇事跡,於是在燈樑山建一小廟,祭祀董祈年,尊稱祂為「董元帥」,與朱葛元帥、陳春公二位合稱三位元帥,同時收存其他無主枯骸,前廟後墓,合為有應公廟董公祠,因董元帥英勇超群,統領眾多陰兵陰將,依據山嶺。


燈樑山蜿蜒起伏,地勢奇秀,在夏秋清晨時,旭日初昇,滿山紅光普照,群峰黛綠,是絕佳的地理勝地。原在榕樹下(牌樓前處)的關帝廟山西宮,神靈顯赫,香火鼎盛,需要擴建為大廟,關帝爺看中了燈樑山下之廟地,雖然關帝爺神格位階較董元帥公高,但是廟地屬董元帥所有,雙方各有立場,互不退讓。為了廟地爭執不下,入夜,甚至有居民聽到遠方傳來馬鳴蕭蕭、槍戟鎗鎗,地方不得安寧,人心慌慌。


黑面 vs. 紅臉的矛盾大對決

正好新光代天府池府千歲雲游經過,主動請命要來調和衝突「做公親」,提議以「過油鼎」的方式鬥法,比試法力高低,約定廟地歸法力高者得,於是關聖帝君與董元帥公展開鬥法。


關廟山西宮關帝爺(Source:作者提供)

只見池王爺以乾柴烈火,鐵鍋煮油,滾燙翻湧,爍石流金,高溫難以抵抗,薰得池王爺滿面黑炭。


董元帥先行上陣,董元帥見油鼎高溫灼熱,遲遲不敢通過,再來輪到關帝爺面對油鼎亦感躊躇,滿臉脹紅,就在這個時候,池王爺鼓著大眼偷偷暗示,關帝爺丹鳳瞇眼看破端倪,不疾不徐緩緩通過油鼎,終於贏得這場鬥法,順利取得現在的廟地。從此,山西宮關帝爺與代天府池王爺結為神界好友,傳為佳話。池王爺黑面瞪眼,關帝爺紅臉瞇眼,木雕金身就像重演當初鬥法的神情。


新光代天府池王爺(Source:作者提供)

角頭作先鋒

十二年一次的建醮遶境活動,不管是抽籤或擲筊杯選,先鋒都由池王爺獲聘擔任,曾榮膺山西宮戊戌科(1958)、庚戌科(1970)、壬戌科(1982)、甲戌科(1994)、丙戌科(2006)王醮先鋒官,戊戌科(2018)擲筊來選任杯數高的角頭廟來作先鋒,新光代天府池王爺更高達六杯中選,關帝爺為「主帥」、池王爺為「先鋒」,宋江陣為「先鋒宋江陣」。


新光代天府現貌於民國 96 年(2007)1 月竣工,同年舉辦慶成三朝祈安建醮大典,合併原南寮代天府池朱譚三府千歲、北寮田府元帥壇、溝仔溪朱府千歲等寺廟,主神為池府千歲。


擔任關帝爺的先鋒有相對嚴格的條件,也是崇高榮譽,基本條件為角頭廟必須擁有宋江陣,才能開斧驅煞,且就任先鋒之神格要王爺千歲等級以上,並且為武將,才有資格為關帝爺出巡整個行伍率領先遣部隊的將領。


誰是關帝爺的先遣部隊?

先鋒部隊要擔負整個隊伍的探路任務,偵察軍情,查看地理,所面臨的危險和困難是很大的,因此,對先鋒官要求比較高。12 年一次的建醮,經過關帝爺向值科鑒察的「代天巡狩」千歲爺保奏後,再由千歲爺榮封角頭寺廟主神為先鋒官,擁有先斬後奏、保駕出巡的權力。


過去,山賊橫行,草匪乞丐遊民眾多,為了保護村莊安全,關廟近山地區習武風氣興盛,新光代天府宋江陣原為北寮田府元帥壇「田府都天元帥」武陣,歷史悠久,屬於紅腳巾系統,隊員腰圍紅色腰帶,手執各式兵器,例如齊眉棍、官刀、雙鐗、盾牌短刀、鈎鐮槍等等。傳說負責訓練帶領宋江陣的「田府都天元帥」曾經降駕指示,自稱為清水祖師之高徒,代天府廟中鎮殿之寶為一柄「青龍偃月刀」,為元帥爺之武器,青銅龍首刀柄配合鋒利的刀片,具有上百年歷史,一般於武器全套表演時,做為壓軸表演。


池王爺神轎(Source:作者提供)

藝薪相傳:新光里宋江陣

現任教練為鄭福仁教練,領隊為施龍仁,鄭福仁教練為民國 82 年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台南、高雄地區知名宋江陣教練,訓練以嚴謹紮實著稱。目前所傳陣法有:拜旗、打圈、巡城、串心、龍捲水、蜈蚣陣、黃蜂結巢、黃蜂出巢、排套;巡內外城、七星陣、連環套招、八卦太極圖、巡四城門、梅花陣、安八卦、開斧、行旗、個人兵器表演、拜旗圓滿等。


新光里宋江陣與南關線一般武陣不同,其節奏明快,連環接續,腳步手路有力劇烈,配合鳴金擊鼓,聲揚沉穩,新光里宋江陣為山西宮境內陣頭之先鋒陣,在繞境與友宮接禮時,均排列在第一陣,氣勢不同凡響。


在這不到三百戶的山村,人口流失老化嚴重,實際居住生活在本地的里民可能只有五、六百人,且老年人口占了四分之一,當初找尋成員時,由里長、鄰長與代天府委員挨家挨戶找尋適合的男丁,勸募意願者加入,奔波戮力之下,終於宋江陣人數達到七、八十位青壯年成員,觀眾不知道他們叫什麼名子,只好用他們所展演的武器來稱呼,「拿耙的」、「牌刀的」、「尾支官刀的」,表演得好,博得群眾熱情的歡呼與掌聲,臨時出錯或是表演失誤,也添增了趣味性。


除了正規訓練以外,還有培育新光國小十幾位小學生組成「小小宋江陣」,年紀最輕僅有八歲,傳承保存外,同時為了十二年後埋下種子。練習與表演時,老老少少,滿塞廟埕,煙硝味與掌聲,激發更多的爆發力。

 
新光宋江陣拜旗(Source:作者提供)

文武齊發的新光里

相對於北寮人為主的宋江陣,南寮「太平清歌」陣頭約民國 38 年時由館東何振良邀集南寮人士阮珍、劉東等約二十人起義創團,編制有月琴、殼仔弦、品笛、大廣弦、三弦、拍板等,當時聘請新化礁坑師父來教學,太平清歌多為南寮人參加,後因時代變遷,武陣學習較易也較流行,文陣在出陣時唱曲時間長又紅包比較少,加諸先輩凋零,傳承中斷。


民國 105 年 9 月新光國小原有天子門生學生社團,接續原新光國小太平歌學生與家長親子共學,寬仕公司林昭圍總經理贊助下,成立以學校社區結合之太平歌社團,聘請公親寮清水寺太平歌李進輝老師、許碧華老師指導,傳習曲目有「告蒼天」、「今燒香」、「春天來」等,在山西宮架棚遶境與接禮時,一同與宋江陣出陣。加上許厝湖傳統的跳鼓陣,新光里文武陣頭齊備,南北寮河谷間,戊戌今年,除了鼓聲鑼鈸,終於又響起悠揚弦音、唱曲和諧。


不夜山城的「鬥法」奇蹟:
當王醮碰上社會秩序維護法

關廟山西宮 12 年一次的王醮大典,文武陣頭非常重要,除了展現地方實力外,更是各角頭競技之機,宋江陣、金獅陣、獅陣等武陣莫不摩拳擦掌,秣馬厲兵。從開館練習、探館、山西宮廟前校閱、架棚遶境、送王船直到謝館休息,歷經約 10 個月的時間,為信仰付出時間血汗,隊員參加的動力除了護衛鄉里隊伍安全外,更重要的是自我成長訓練與文化傳承。


另外一個奇蹟,在臺南市政府高舉「廟會優質化」大旗,反覆動用民政體系來處理民眾「1999 市民專線」電話對廟會活動的檢舉,各案件登錄派工,要求基層區公所的廟會稽核人員常備不懈,連日繼夜,即時處理回覆;對廟會負面案件檢舉層出不窮。然而,關廟山西宮自「取王船龍骨」到「恭送代天巡狩千歲爺」以來,全部轄內的陣頭、神轎齊發,半夜出陣接禮,隊伍延綿,卻未收到任何檢舉案件,實在是因為十二年一次的建醮活動,對關廟人而言非常重要。


漫步建醮時關廟夜晚,家家戶戶豎立燈篙,裝飾美麗燈光,爭奇鬥艷,猶如不夜山城;民眾接受建醮齋戒觀念,長達廿八天的茹素,封山禁水嚴止殺生,也讓心靈透過信仰祭祀活動獲得澄淨;里民自組陣頭,練習展演,為角頭贏得榮耀。


代天府宋江陣練習(Source:作者提供)

建醮齊心的「地方創生」?

這些活動,讓居民知道了建醮重要性,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是多麼不易,而外地遷居者也入境隨俗,遵從地方信仰跟著吃素齋戒,這樣的包容與尊重,里仁為美,促進了地方社會的和諧。透過里鄰與角頭宮廟,廣泛的組織與動員,以信仰凝聚群眾力量。


而新光里先鋒宋江陣就是代表著這樣的精神,在這遠離都市化的山村,建醮濃厚了原本聚落裡逐漸疏離的人際網絡及社會結構,找回來年輕人,動員殷勤練習與出陣,喚醒老一輩的盛年記憶,活化了慢靈魂的傳統陣頭文化,看著宋江陣團結一致的展演,跟著鑼鼓,在共同目標下齊聚,努力維護池王爺先鋒官的威儀,一舉一動,都是動人的旋律片影。


我們也可以透過新光里宋江陣的故事,思考地方活化、地方創生的可能性,也可以再進一步想想,傳統陣頭與地方社區要如何在時代巨輪的轉動下同生共存?

 

本篇圖文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藝術發展科與故事共同製作。
用行動支持《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一起灌溉臺灣的人文土壤!
  •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故事》是全臺第一家、也是目前最大的歷史專門新媒體,擁有超過 20 萬使用者與 50 萬社群追蹤者,在輕視人文素養的時代,仍堅持專注於人文知識的傳播。

  •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故事》懷抱著知識走進生活的使命,透過有趣的文筆和切角,讓臺灣與世界的歷史進入大眾日常,已經累積超過 5000 篇深入淺出的歷史文章!

  •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在資訊爆炸破碎的時代,《故事》集結超過 50 位作者,以歷史人文的專業,提供理解世界的脈絡、探索議題的深度,帶領讀者在眾說紛紜中慢下來好好思辨。
文章資訊
作者 戴瑋志
刊登日期 2018-12-07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佮藝逗陣:那些神明coser與他們的產地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