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東方羅馬城:中國、印度與歐洲文明的歷史交會

黃偉雯 2016-01-21
如果說現在的歷史教育重視國際觀與世界觀,亦或是大家常講的多元發展,那麼其實在印度歷史部份,也就不能不關心一下屬於他們當年的國際觀與多元發展了。

提到四大古文明,不會錯過的其中一項就是印度。象徵古印度城邦文明的哈拉帕(Harappa)與摩亨佐.達羅(MohenjoDaro),其確切的地理位置位在今日的巴基斯坦。分處在印度上游的哈拉帕與下游的摩亨佐.達羅,相距大約 640 公里。這裡曾經是很發達的城市,並與當時兩河流域的阿卡德王國有貿易往來,留下的印章泥版至今還無法解讀出文字,獲取更多當時的資訊。


這個文明在西元前一千五百年突然結束,最引人注意的解釋是寫在印度最長的史詩《摩訶婆羅多》裡,講述俱廬大戰的部份。戰爭過程描寫的有如核子爆炸一般,而這印度古文明城市,經探測也具有核反應,因此又有「核死丘」之稱。留下為後人津津樂道的不解之謎。


後來的印度河主人,在西元前一千七百五十年改成了因受人口壓力進行大遷徙的印歐民族阿利安人,他們從印度河流域南下,將土著達羅毗荼人趕至南方,一路征服恆河東部及德干高原,也因為要保留征服者的強大優越感,影響印度世世代代的「種姓制度」便從此開始發展。其宗教經典《吠陀經》與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影響印度幾千年來的宗教思想、哲學與思維邏輯,乃至音樂、戲劇、舞蹈、瑜伽、服飾等各個不同層面,帶給印度的影響直到今日都強大的不可動搖。


談到北方的印度河文明歷史發展,也不可忘了西方亞歷山大大帝,曾東征達到印度河流域,帶來了融合希臘與波斯等不同風格的希臘化文化,將人像雕刻藝術帶進了印度河流域,影響了後來興盛於印度河流域的貴霜王朝。貴霜王朝因信奉佛教,加上地處中亞,位在絲路的東西要衝之處,國家富庶,因此發展了影響後世佛像藝術「犍陀羅文化」。是佛教藝術人像化的開端。最有名的「巴米揚大佛」(The Buddha of Bamiyan)便是約西元五至六世紀 「犍陀羅文化」的極致代表。唐朝的玄奘大師曾親眼見過,並寫在《大唐西域記》裡,當時的阿富汗是「梵衍那國」的所在地(就是電影『通天神探狄仁傑』裡有提到的《梵衍那國書》 ) ,可惜這佛教經典藝術在二十一世紀初被塔利班政權破壞,現在已經被炸毀了。


一路從五千年前印度河文明的發展說到兩千年前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主要就是想強調我們對印度歷史的慣有印象。諸如 :種姓制度、瑜伽、有著皺褶布料特色的各種印度服裝(例:紗麗、兜迪)等,其實探究來源,都與這來在中亞的亞利安人及受到中亞影響的文化發展息息關。如果說現在的歷史教育重視國際觀與世界觀,亦或是大家常講的多元發展,那麼其實在印度歷史部份,也就不能不關心一下屬於他們當年的國際觀與多元發展了。


兩千年前的羅馬帝國是西方強國,漢朝則是東方霸主,那麼夾在兩大帝國之間的西域 36 國及波斯,也在絲綢之路上佔有一席之地。曾經在中亞出現過一座特別的「驪靬古城」,有所謂的東方羅馬城之稱,這座古城的歷史也與阿利安人有關係,更有人說這裡是中國與印度及羅馬人共存的城市。令人對於當時中國、印度與羅馬到底存在什麼關係,產生濃厚的興趣。


羅馬和西漢,作為兩千年前並存於世界的兩個大國,探索它們的交流與關聯,長久以來一直吸引著中外史家。


 「驪靬古城」在中亞還是北非

曾經存在的「驪靬古城」不斷有人認為是漢朝的子民在中亞建立的一座城池,因為舊時西漢有個縣名就叫「驪靬」。可是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雖然設置「西域都護府」保衛絲路之上的各國通商的順暢,但中國的勢力真的有遠到中亞並建造城池的實力嗎?另一方面,當時的羅馬帝國的實力最多也就到達小亞細亞北部。


那麼,為什麼西漢的縣名會有個叫「驪靬」的呢?有可能是這個「驪靬」應該是位在北非的托勒密王國首都亞歷山大城(Alexandria)的音譯,與羅馬並沒有直接關係。直到阿克提姆戰役(Battle of Actium)之後,羅馬共和時期的屋大維打敗了安東尼,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後的希臘化托勒密王朝自此歸屬羅馬,成為日後羅馬帝國的版圖之一。這個亞歷山大城的名號隨著羅馬帝國的強大漸漸傳到了中國,與西漢縣名「驪靬」,是一場美麗的交錯與誤解。


「驪靬古城」在甘肅嗎

也有一派學者認為這個西漢時的「驪靬縣」位在甘肅省永昌縣,而且住個古羅馬兵團到中國打仗後,留下來的後裔。這個言論引起廣大討論,「驪靬縣」的百姓也自栩為羅馬兵團的後代,以異邦人的身份如何渡過重重困難,與當地文化適應,繁衍至今。甚至還有人成立「驪靬文化研究會」、在村子裡建造羅馬人雕像等等。後來經學者研究之後發現「驪靬」與古匈奴語「犁汗」頗為接近,加上過去甘肅一帶本為匈奴人的領地,長相不若漢人的匈奴人以及北亞民族的後裔就此被誤傳是羅馬兵團的後代了。


這個東方羅馬城與印度又有什麼關係呢?

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元素,為什麼會被穿鑿附會在一起,起催化劑的原因極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印度正處於佛教興盛的貴霜王朝時代,自栩為天朝的中國,在漢武帝之後即屯田給予往返河西四郡的使者使用,至漢宣帝時正式設立西域都護府。而當時保持絲路通暢是都護府最大的功能,在廣大的戈壁與沙漠之中,要保持西域 36 國至羅馬帝國的通暢,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而當時地處中亞絲綢之路要衝的貴霜王朝,遇見紛爭,中國派兵去調停支援的情況也不是沒有可能。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得知,雖然中國沒有羅馬兵團的後裔留下的村落,東方羅馬城也不是在甘肅,那麼會有這許許多多的花絮與美麗的錯誤,極有可能是因為漢代與印度貴霜王朝在絲路之間的關係與往來,引起許多的穿鑿附會與聯想。即使我們知道很多都是傳說與誤解,但兩千多年前的中國與印度,乃至更廣大的世界,都是有所聯繫與往來,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2015 年由成龍、好萊塢影星約翰.庫薩克(John Cusack)及韓國明星崔始源等人即以這一段歷史,演出一部保護絲路和平的動作片「天降雄師」,在片中很有趣的就是運用了本文所敘述的一些歷史元素,以西域都護府為保護絲路和平,在雁門關外,集西域諸國及流浪的羅馬兵團之力,重建一座城池的故事。如果對本文感興趣,不妨可以帶著輕鬆的心情去觀賞這部故事取材頗特別的電影喔!

 

◎ 本文刊載於《翰林高中歷史專刊》2015 年 12 月號,並經由該出版社同意將文章轉載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以供教學交流之用

文章資訊
作者 黃偉雯
刊登專欄 黃偉雯的世界視角
刊登日期 2016-01-2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