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二戰結束半世紀後,中日關係更加惡化的原因是什麼?

2020-02-24

在中日接觸的一千五百年間,日本天皇或中國皇帝訪問對方國家的情況只發生過一次。無法想像中國會歡迎昭和天皇,這位日本侵略的最高象徵者來訪。


1989 年 1 月,昭和天皇駕崩後,起初日本政界領導人企圖淡化其戰爭責任。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在代表中方參加在東京舉行的昭和天皇葬禮時,為此指責日本,並告誡他們應該「正確對待歷史」。不僅中國發言人,就是西方人士,甚至很多日本各界領袖和作家都承認,昭和天皇曾出席過討論戰爭計畫的會議。


1989 年繼承皇位的明仁,在二戰結束時只有十一歲,這就提供了一個強調中日兩國關係已進入和平新時代的好機會。對於在 1989 年 6 月鎮壓天安門廣場示威群眾而成為西方國家制裁對象的中國來說,也是展示已回到國際外交舞台的機會。


明仁天皇訪華

199 年 4 月 6 日至 10 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訪問日本,為明仁天皇訪華奠定基礎。

在東京,江澤民與天皇、高層官員以及各界人士晤面。官員們希望中國政府不會利用天皇訪華宣傳日本戰時的暴行,中方對此做出了保證。


江澤民訪日期間,天皇中國之行的若干細節還未敲定,其訪華計畫尚未公之於眾。首相宮澤喜一和內閣官房長官加藤紘一負責規劃天皇訪華的行程以及與中方討論訪問的事宜。宮澤喜一受過良好的教育、具有國際視野,一般認為屬於親中派人士。加藤紘一是國會重要議員,能講中文,曾任外務省外交官。


1992 年 10 月 23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僅四天,明仁天皇就攜美智子皇后抵達中國,開始為期六天的訪問。在天安門廣場,天皇受到二十一響禮炮的歡迎,樂隊奏響日本國歌《君之代》。警察驅逐了街上可能參加抗議的人士,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件。江澤民和國家主席楊尚昆熱情接待天皇,兩人對日本的批評都很克制。陪同明仁天皇遊覽長城的北京市長陳希同告訴媒體,天皇「對中國非常友好」,還加上一句「我們很歡迎他」。中國的電視節目形容,明仁天皇訪華象徵著日本現在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


1992 ,明仁天皇曾攜美智子皇后訪問中國。圖為 2016 年,明仁天皇夫妻前往馬尼拉,告慰因二戰喪生的亡魂。(Source:Wikimedia

外交部發言人吳建民表示,「天皇訪問期間發表什麼講話,是由日方決定的」。在北京的歡迎晚宴上,明仁天皇承認日本在二戰期間的侵略以及日本給中國造成的痛苦。他說:「在兩國關係悠久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一段我國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苦難的不幸時期,我對此深感痛心。」明仁天皇訪問了對日本文明的形成起到關鍵作用的唐朝首都西安。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天皇和皇后參觀了一塊刻著「地平天成」四個字的石碑(明仁天皇的年號「平成」的出處)。這是兩國之間深厚文化淵源的見證。天皇訪問全程沒有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這一訪問成為兩國關係史上的一個高潮。


然而,1992 年出現了一些影響兩國關係的新問題。那一年,中國透過了一部法律,首次為認定尖閣諸島/釣魚島屬於中國領土這一主張提供了法律根據。1996 年,中國在島嶼附近探勘石油,開始進一步加強對尖閣諸島/釣魚島所有權的主張。島嶼歸屬問題日益緊張,兩國輿論開始轉向。2006 年的調查顯示,只有 27% 的日本人表示他們對中國持正面看法,而對日本抱持正面看法的中國人也只有 21%。此後直至 2015 年,兩國關係持續惡化。


中日兩國的關係,因釣魚台主權爭議,持續惡化。(Source:by Mitch,via Flickr

1992 年後中日緊張關係的根源

中日關係惡化有多個原因,其中之一就是兩國政府都沒有關鍵的「搭橋者」,即像當年致力於邦交正常化的資深人士。


鄧小平、田中角榮和其他「搭橋者」的退場

1992 年明仁天皇訪華前幾日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結束時,鄧小平出現在會場,表示對江澤民的支持,這意味著江澤民正式成為了中共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對改善對日關係的態度一直非常堅定。鄧小平在黨內的經歷無懈可擊,又有七年抗日經驗,因此很難指責他對日本態度軟弱。江澤民的情形正相反。除了年輕和沒有抗日經歷外,江澤民的父親和其他生意人一樣,在戰時與日占區官員有過一些往來。


所以,一旦他對日本的態度被認定為軟弱,就難以招架隨之而來的批評。有人說江澤民腿上有一個被日本官員飼養的狗咬過後留下的疤痕。無論什麼原因,江澤民並不喜歡與日本領導人走得太近。他也不像鄧小平,從來沒有公開呼籲中國應與日本維持良好的關係。


1983 年,廖承志去世。此後,沒有任何一位中國高層政治人物能像他那麼了解日本,以及與日本人建立那麼深厚的友誼。在中日建交的談判過程中,田中角榮、大平正芳和園田直與中國官員培養了私人交情,但在 1992 年他們都無法再為改善中日關係做出貢獻:田中在 1976 年被捕;大平於 1980 年去世;園田直也在 1984 年逝世。他們的繼任者仍與中國合作,但與為 1972 年中日關係正常化以及 1978 年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搭橋的人相比,這些繼任者既缺乏與中國領導人的私人交情,也沒有要維持友好關係的決心。

 

蘇聯解體

從 1969 年中蘇發生邊境衝突,到 1991 年蘇聯解體,中國、日本和美國有著共同的戰略利益,即聯合起來對抗蘇聯。但隨著蘇聯的崩潰,三國間的共同利益消失了。由於他們無法再繼續依靠過去的盟友,因此一種不確定感油然而生。隨著中日各自擴張軍力,並都主張擁有尖閣諸島/釣魚島的主權,這種不確定感愈來愈強烈。


日本援助的重要性下降

在 1980 年代初,日本的經濟和技術援助是中國發展工業的關鍵動力。1978 年,中國的 GDP 總值只有一千四百九十五億美元。隨著中國經濟急遽增長,到 1993 年,GDP 躍升至四千四百四十七億美元。1991 年,由日本援助興建的寶山鋼鐵廠第二高爐啟用之時,中國資源已然充足,日本援助與否不再是關鍵。從 1989 年到 1992 年,日本在幫助中國突破國際經濟制裁方面扮演了關鍵角色。


但到 1992 年,國際上制裁中國的壓力已經非常和緩。到 1993 年,很明顯,日本經濟已經無法回到九○年代初經濟泡沫破滅前的高增長狀態。對中國而言,日本不再是有吸引力的榜樣。


李登輝總統及日本與臺灣本土主義的關係

1988 年,蔣經國逝世,本省人取代外省人取得了臺灣政府的領導權。北京高層官員擔心抗拒統一的臺灣本土勢力因此得勢,日本也可能會支持此一勢力。1975 年蔣介石去世後,其子蔣經國繼任總統。蔣經國認為,為了臺灣的長期穩定,需要讓本省人扮演更重要的治理角色,因此他選擇本省人李登輝擔任副總統。1988 年,蔣經國病逝。儘管遭到部分國民黨官員阻撓,李登輝還是順利以副總統身分繼任總統之位。


1988 年 1 月 13 日,時任國民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的蔣經國逝世,李登輝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Source:Wikimedia

李登輝當選前,國民黨以有機會光復大陸為前提、「淪陷區」無法改選為理由,無限期延任 1947 年在大陸選舉產生的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和監察委員。李登輝安排全面改選,首次國民大會改選在 1991 年進行,立法委員改選在 1992 年進行。此後,占人口多數的本省人能更多地參與臺灣政治。


北京知道,日本曾支持兩個中國政策,且李登輝及其他本省人與日本關係密切。幼年時,李登輝先學日語,後學中文。1944 年和 1945 年,他在日本軍隊服役,其兄還為日本戰死。他在臺灣入讀日語學校,並獲得獎學金到京都帝國大學短期留學。成為總統後,李登輝與日本領導人保持緊密聯繫,其中有些領導人在 1945 年前曾在臺灣工作。中國政府官員擔心,日本會支持李登輝繼續讓臺灣維持獨立於大陸的狀態。


李登輝(右)與其兄李登欽。當時李登輝就讀臺北高等學校三年級,李登欽為警察學校學生。(Source:Wikimedia

為了繼續向臺灣施壓,使其接受大陸的管轄,北京官員設法限制臺灣官員的國際空間。作為邦交正常化的條件,中國要求日本和美國同意限制其高層官員訪問臺灣,也不允許臺灣最高層官員訪問日美兩國。李登輝試圖突破這一限制。1994 年,他訪問數個仍然與臺灣維持正式外交關係的拉美國家時,要求美國允許其在回台途中在夏威夷停留一晚,以便為乘坐的飛機加油。在權衡與中國的協議以及李登輝停留夏威夷的請求後,美國決定同意他在夏威夷落地,但只准其在一個軍事機場著陸,且不得離開機場。


李登輝將受限於夏威夷軍用機場一事公之於眾,引發很多美國人的同情,認為美國在冷戰時期縱容獨裁者,現在該是支持民主原則的時候了。他們追問,為什麼美國要聽從中國,一個槍殺天安門廣場附近抗議學生的國家的意願,不允許民主國家臺灣的領導人、一位在美留學數年並獲得了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的總統來訪?第二年,也就是 1995 年,康乃爾大學邀請李登輝在校友會上演講。


眾議院以三百九十六票對零票,參議院以九十七票對一票,同意李登輝來美。比爾.柯林頓(Bill Cliton)總統別無他法,只能中止與大陸達成的不允許臺灣高層官員訪美的協定。李登輝獲准入境,並善用當年六月在康乃爾大學演講的機會,吸引了大量聽眾、製造出正面的國際輿論。康乃爾對待他如同一位英勇的自由鬥士。


中國大陸對美國給予李登輝簽證一事甚為憤怒,而日本對李登輝獲邀訪美表示同情也引起大陸不滿。1995 年 7 月,在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大學後不久,為了對臺灣試圖尋求獨立發出「警告」,中國進行了導彈試射。第一批導彈的目標區在距離臺灣基隆港五十六公里的彭佳嶼海域附近。8 月,中國在距離臺灣北部八十到一百英里處海域進行第二批導彈試射,同時在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福建省進行軍事演習。11 月,中方進行兩棲登陸作戰演習。


1996 年三月,中國再度進行飛彈試射,目標區位於距離臺灣北部基隆以及西南海港高雄約二十五至三十五英里的海域,擾亂附近的空中和海上交通。美國的立場是不反對臺灣與大陸統一,但反對動用武力。美國官員擔心中國正在準備入侵臺灣。3 月導彈試射後,美國宣布派兩艘航空母艦到臺灣附近,這是自越南戰爭後美國在亞洲最大規模的軍力展示。

 

不久,中國進行了多次兩棲登陸作戰演習,並從俄國購入更多軍事裝備。很多人擔心會發生軍事衝突。江澤民敏銳地意識到,自從鄧小平在 1978 年決定促進經濟發展而非為軍事現代化進行大量投資後,中國的軍事力量變得非常虛弱。因此,他決定提高軍費支出。相反,鄧小平主張的是「韜光養晦」政策。


八○年代,臺灣的本省人已經開始與大陸發展更親密的關係。但到二十一世紀初,本省人感覺被大陸的影響和壓力所宰制,很多人開始認同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1949 年後的幾十年間,外省人的孩子和本省人的孩子都已長大,在一起上學。儘管兩個族群間的敵意尚未消失,但關係已經逐漸緩和。另一方面,臺日關係逐漸變淡,但彼此間的好感沒有消失。中國官員一直擔心日本與臺灣本省人親近,而本省人希望維持臺灣獨立於大陸之外的狀態。


海灣戰爭後,中國愈來愈擔心日本軍事力量的復興

自從 1945 年日本戰敗後,中國領導人一直在擔心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在很多中國人看來,軍國主義是日本人的真實本性,體現在各個歷史階段:早在明代那些嗜血的日本倭寇身上就呈現了這一點;十六世紀末,殘暴的日本軍隊在豐臣秀吉的率領下企圖經朝鮮直逼中國;1894 至 1895 年,氣勢洶洶的日軍進犯朝鮮和中國;很多中國人都記得 1931 至 1945 年日本對中國殘酷的軍事占領,即便沒有親身經歷過的人也都聽說過。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民眾與離開中國後的日本人沒有任何聯繫,因此他們沒有機會看到大多數日本國民是如何堅決地摒棄了軍國主義。


1969 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在關島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就算美國會提供幫助,各國仍需為自己的安全負責。中國開始擔心日本會再度出現獨立的軍隊。八○年代中期,中國人擔心中曾根康弘正在恢復日本軍隊,同時他們把中曾根參拜靖國神社看成是對日本過去那一段軍事成就致敬的標誌。


1969 年 7 月 25 日,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在關島舉行的記者會上提出「尼克森主義」,象徵著尼克森對亞洲國際政策的轉變,特別是「越戰爭越南化」。圖為尼克森與參與越戰的美軍。(Source:by Oliver F. Atkins, via Wikimedia

八○年代末,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發展,日美矛盾加劇,中國領導人擔心日本在日美關係中會設法增強獨立性。若果真如此,日本會利用透過美日同盟獲得的新軍事技術增強軍力嗎?1991 年蘇聯解體後,中國領導人想知道,美日同盟這個用於控制日本軍國主義的瓶塞,是否還能繼續奏效?


1991 年海灣戰爭結束後,美國對日本極其不滿,認為日本從中東進口那麼多石油,卻對這次戰爭的付出那麼少。美國對日本施壓,當有國際問題發生時,要求日本派出「地面部隊」,為維持全球和平做出更多的貢獻。對中國來說,這增加了瓶塞脫離瓶子的風險。


此後數年,日本同意承擔更多的對國際事務的責任和財務支持,不僅承擔駐日美軍基地的支出,也分享更多軍事科技,在國際維和行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996 年,日本同意,如果本國周邊發生突發事件,將提供後勤支援。


九○年代,日本媒體充斥著北韓發展核武器和綁架日本國民的新聞。1993 年,北韓在離日本不遠的地方發射火箭,日本的焦慮因此升級,要求增強軍事力量的呼聲也變得更強。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就任總統前曾提出美軍應該撤離南韓。美國對日本國家安全政策的控制,始於同盟國軍事占領,難道現在就要結束了嗎?日本的有些人想知道,是否還可以依靠美國的支持對抗北韓?如果不能,為什麼日本不能擴充軍力?


總之,隨著冷戰的結束,中國有理由擔心美日同盟無法持續,美國再也不能將「瓶塞塞在瓶子裡」了。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中國與日本:傅高義的歷史思索》
中國 VS. 日本,究竟是敵是友?
東亞大國的恩怨情仇該如何解開?
1979年傅高義以《日本第一》讓讀者重新認識日本這個國家,2012年的《鄧小平改變中國》讓大家看見新中國的崛起。
2019年的《中國與日本》將要帶我們同時看見兩個亞洲大國1500年來的交流,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異同,以及千絲萬縷的糾葛,另附中日關係史上十四位關鍵人物的深度側寫。
文章資訊
作者 傅高義 (Ezra F. Vogel)
譯者 毛升
刊登日期 2020-02-24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