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跟著鄉民進來看熱鬧」的方唐鏡如何成為律師?

2016-12-23

 不管是「跟著鄉民進來看熱鬧」的方唐鏡,還是「山西布政司的五千兩在他房裡」的宋世傑,或是「當今世上點子之王,捨我其誰,之乎者也」的陳夢吉,這些口若懸河、顛倒是非的訟師形象透過現代電影深植人心,但電影的表現是揉合了傳統訟師的形象與現代律師的行為而成,與實際情況頗仍有出入。


傳統訟師的主要工作是代寫狀紙,或是指導訴訟技巧,但這兩件事情在當時都屬於非法行為,狀紙只能由官方認證的代書撰寫,指導訴訟技巧則被視為「教唆訴訟」,也是違法。即使訟師平時不必躲躲藏藏,但只要以訟師的身份出現在公堂之上,應該是會當堂逮捕。


因此,方唐鏡與包龍星的鬥嘴,以及宋世傑在公堂上的各種插科打諢,在當時都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唯獨陳夢吉做為一個傳統訟師,進入西式法庭拯救身處冤獄的徒弟,一開始在法庭上因為不懂西方法律程序而頻頻吃鱉,可能比較接近現實的情況。


陳夢吉的窘況,正好反映著傳統中國準備引進西方法律制度的複雜心情。面對時代變化的中國是如何接受西式法律制度與訴訟程序?法律從事人員又是如何轉型成為現代律師?在此之中經過了多少的磨擦與阻礙?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的孫慧敏所作之《制度移植:民初上海的中國律師(1912-1937)》即以民國初年上海的律師為例,討論此一問題。



本書改寫自孫慧敏的博士論文《建立一個高尚的職業 : 近代上海律師業的興起與頓挫》[1],內容加入較之前更為豐富的上海律師公會檔案,更從制度史、法律史、知識史的角度,全面性地梳理現代律師制度自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建立與發展,上海律師公會成立過程中的各種政治角力,以及「法律」做為一個專門學科的人才培養與知識學習。


全書除了導論與結論之外,共分成七章,包括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中國引進西式律師制度的過程,第二部份為確立律師做為一種「職業」以及上海律師公會的成立,第三部份為透過上海律師執業的實況,反映上海律師業與現代司法制度的發展。


書名有「制度移植」一詞,明白點出西式律師制度進入中國的一段適應過程,畢竟接受一個全新且完整的制度,相對的就會有一些舊有的制度受到衝擊,或是必須要隨之修改,以適應新制度。


正如同本文開頭所言,傳統訟師在訴訟程序中是見不得光的存在,即使其法律專業素養堪比官員身邊的幕友(俗稱「師爺」),其地位也無法獲得國家的承認。與此同時,法律在傳統中國雖然有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專門學科,但在明清時期,政府只是將法律做為科舉的準備科目之一,其內容也屬於公文書撰寫的技術,無意藉此培養出專業的司法人員。


此外,中國自古對於訴訟本身便隨著不同立場而有不同看法,官員「厭訟」,畢竟隨著訴訟而來的就是龐大的行政程序與負擔;民眾則是「好訟」,這個觀點多半來自於士人的觀察,認為民眾往往為了小事而打官司,其背後同時有著訟師的唆使,因此也許「好訟」的是訟師,民眾其實是「懼訟」的。


西式律師制度的引進,不僅是準備將法律視為一種專門學科,讓律師成為一種國家認可的職業,同時也要讓原本帶有負面意涵的訴訟行為,轉變為具有國民用以爭取合法權利的正向作用。因此,其衝擊的面向不僅僅在於表面的制度與教育,而是社會的整體觀念。


不管是在新式學堂成立法政學科,或是《律師暫行章程》的制訂,中央與地方也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牴觸與角力,其根本即是對舊有觀念的衝擊。而《制度移植》都以政府公報與媒體報導為基礎,如實地呈現其高潮迭起的過程。


民國二年頒發之律師證書。(Source: 中研院近史所

舉例而言,書中描寫民國初年中華民國律師總公會奪下上海律師業的主導權,先是以上海與蘇州新政府之間爭奪管轄權的政治角力為背景,再講帶有滬軍勢力色彩的中華民國律師總公會的成立,進入到中華民國律師總公會成功搶下「姚榮澤案」的審判權,成為中國律師在中國法庭出庭的先例,同時也藉此塑造出律師的專業形象與現代化的意涵。


在此之後,雖然一度受到《律師暫時章程》的影響而沒落,但中華民國律師總公會在改組成上海律師公會後,也主導了以審判廳劃分律師執業區域的制度規劃,更使上海成為自己的勢力範圍。此一過程如同企業鬥爭般地緊張刺激,戲劇化的發展讓人大開眼界。


再舉一例,本書以上海律師公會檔案與當時的媒體報導,再現整體律師職業與律師制度的發展過程,以及發展初期,律師在執業過程中因為觀念的建立跟不上制度,所出現的各種挫敗與影響。


在這萌芽期公開執業的律師們,就如同新科父母一般,一方面自己的法治觀念尚未完全建立,另一方面又得面對比自己更沒有法治觀念的社會民眾,同時還必須要做為一個領頭羊,帶領民眾建立法治觀念。在這個律師與民眾相互提攜、彼此磨合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中國的現代律師制度,也打下了社會法治觀念的基礎。


一個外來的、早具規模的制度,如何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進而向下紮根,從本質上改變這個環境?本書以民國初年的上海律師為例,從各種不同視角,講述律師制度進入中國的過程,如何引發當時社會各個層面的討論,以及觀念衝突與下的各方角力。在許多制度即將改變的當代臺灣社會,社會上不同的聲音需要彼此溝通的現在,本書足以成為思考的典範,讓讀者以古觀今,思考未來。




[1] 原論文以周星馳電影中的訟師形象開場,增添不少閱讀動機,可惜在改寫成《制度移植》一書時刪去,使讀者無緣體會原文詼諧的一面,筆者藉此開場向作者致敬。

文章資訊
作者 允中
刊登日期 2016-12-23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中國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