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中國長城」為何出現在柏林?──孤懸德國的中國飛地,見證東德的興衰起落

程樹榆 2023-04-13
由「中國長城」所圈起來的荒地,像是一塊穿越舊時光來到今日的飛地,充滿著尷尬與無奈(Source: 程樹榆)

柏林是德國首都以及歐洲歷史名城,近代以來親歷兩次世界大戰,戰後又淪為冷戰前沿地帶,被人為地一分為二、「一市兩制」,成為人類歷史上的奇景。有著豐富文化遺蹟的柏林,每年都要接待成千上萬名各國遊客,觀光景點自然數不勝數。然而在柏林北部的潘科(Pankow)區,卻有著一處名頭響亮可是不太為人所知的「小眾景點」——「柏林中國長城」(Chinesische Mauer Berlin-Pankow)。這個名字弔詭地把中國和柏林兩個以「牆」而聞名的地方連結在一起,凸顯著歷史與現實迴環往復的些許尷尬。

 

柏林小眾景點「中國長城」

在柏林用 Google 地圖搜索「中國長城」(die chinesische Mauer)或「中國牆」(Chinesische Mauer),便赫然看到它被標記為「觀光景點」(Sehenswürdigkeit)、「全天開放」。然而這個所謂的「景點」顯然十分小眾,不同於布蘭登堡門、柏林圍牆遺址等觀光客排隊打卡的世界名勝,Google 地圖中僅有的四條留言顯得十分慘淡。其中有一個五星評論用華麗的詞彙深沉地讚美這個「景點」:

 

成群結隊的建築系學生乘車而來,敬畏地站在寧靜的潘科區紐曼大道(Neumannstraße)上,欣賞著這個新社會主義建築風格的美麗範例。倘若沒有它,潘科區將變得多麼無趣且乏味。巨大的、以混凝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的立方體設計,通過應用金屬裝飾元素,以一種前衛的、幾乎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變得明快生動。最佳的觀賞地點無疑位於紐曼大道對面的道路分隔帶上。夕陽西下時,手捧日落酒(Sundowner),注視著下沉的斜陽照亮這個建築傑作,那是一種極致的體驗。

 

當你看到文辭如此華美的讚譽,再聯想起「中國長城」的名頭,或許會不自覺地對標真正的長城,認為這一定是宏偉莊嚴、極富歷史感、文化感與滄桑感的建築傑作,巴不得趕緊到如此高端且小眾的景點打卡,挖掘城市裡尚不為人所知的風水寶地。

 

好吧,如果你產生了這種想法,那麼你就成功地被德式冷幽默擺了一道。實際上這個「中國長城」或「中國牆」根本就不是什麼風景名勝,而是一堵用水泥砌成的牆,牆上插滿高三公尺有餘的鐵製柵欄,柵欄緊密排列,上方無比銳利,以防止外人翻牆。不過它其實有點多此一舉,因為它圍起來的並不是什麼富豪的庭院,而是一塊面積 15111 平方公尺的荒地。而這堵圍牆的唯一作用,就是給街頭的嬉皮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創意的絕佳塗鴉畫板。如果非要說圍牆還有什麼別的功能,那就是冷峻地警告每一個試圖一窺究竟的好奇人士:「非禮勿視!閒人勿擾!翻牆後果自負!」

 

事實上,這塊被居民區包圍著的荒蕪土地,除了過路或玩耍的在地居民,可能沒有人會對它產生什麼獨特的興趣。然而在 2019 年,這堵方方正正的高大柵欄圍牆出現在荒地上後,立刻引起了附近居民的關注。有人不留情面地在鄉民網路論壇上吐槽:「這個圍牆簡直像監獄的高牆,實在觀感不佳,本來我們區就讓人感覺灰色陰冷,這個圍牆的存在更加惡化了這種觀感。」疑似是環保人士的鄉民無限傷感地說:「其實這塊地不應該被圍起來,開發用作小公園比較好,畢竟地上還有這麼多漂亮的樹木,時常有各種鳥類光顧、築巢,我記得圍牆建起來前還有狐狸呢(現在應該還有吧)!」
 

出現在柏林的「中國長城」(Source: 程樹榆)

神祕的委託人

《每日鏡報》(Tagesspiegel)的記者也探訪了這座突然出現的高牆。他們注意到,儘管牆邊並沒有施工單位的醒目告示,但還是存在一些有跡可尋的小線索,比如在牆面的一個簡陋宣傳海報上,印著一家建築師事務所的名字。在網路上追本溯源,不難發現他們的主頁上掛著一堆自我行銷的代表性項目。但在一張張老王賣瓜式的華麗建築圖中,有一個項目特別詭異,因為它不是什麼富麗堂皇的深樓高苑、華屋美舍,而是鐵製的圍欄。

 

點開項目介紹,可以看到這家事務所展示的一系列項目圖片,包括詳細標畫了如何安置圍欄、圍欄長寬等數據的建築設計圖、初步製作成的鐵製柵欄照片、施工現場照片,以及水泥牆和柵欄安裝好後的實景圖等。在實景圖上並沒有日後可見的塗鴉,可見是剛剛落成時所拍攝。而在這一系列圖片下方的施工委託方一欄,其它項目都有著明確標註,唯獨這個圍牆項目的委託訊息空白了。但是,從兩張剛剛製造完成、似乎尚在工廠中的鐵製柵欄照片裡不難發現,柵欄上方有明顯的簡體中文標牌——「半成品區」。從設計規劃到施工完成,這個項目實在沒法讓人品鑑出什麼巧妙的建築美學構思,但時至今日,這家事務所依然把它放在首頁上。或許這個不願具名的項目委託方交付給他們的項目,讓他們擁有了極大的滿足感,以至於必須在事務所的發展史上大書特書,記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神祕的柏林中國長城,由水泥牆和鐵柵欄建成(Source: 程樹榆)

《每日鏡報》還就這一圍牆走訪了附近的居民。一位不願具名的女士表示,圍牆給人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這麼高的柵欄再加上上方的鋭利金屬,感覺充滿了挑釁意味。儘管不明詳情,這位女士還是用她敏銳的觀察力注意到了建築過程中的一個細節,「這些建築工人來自亞洲」。

 

日本學者楊海英在《文明的遊牧史觀》一書中指出,遊牧文化具有天然的開放性,與之相對,中國文化則具有較強的封閉性。他所舉的一個突出例子就是中國人特愛造封閉式的圍牆,只有「住在被高聳城壁圍繞的家宅裡,才能讓中國人感到安心」。如古代中國的城池均有城牆,而將之推廣到極致,則是中原政權在與北方遊牧經濟帶交界處所修建的長城,其在本質上仍是一個加強版的城牆。

 

即便時至今日,中國人這種愛造牆的特質也沒有退化。中國的各個居住區大都建有圍牆,這在疫情期間成了社會管控的好幫手。身在海外的中國人也不例外:在許多中國承建的外國基建工程施工地,常常見到將工地同外界隔絕開來的圍牆。因中國勞工服從性更強、更為勤勞肯幹,施工方往往不聘用外國工人,這就使得牆內幾乎全是中國人的身影。他們說中國話吃中國菜,用中國式的管理文化構建工作環境,儼然在外國土地上建起一個小中國,讓牆外的本國人十分困惑。

 

很顯然,這一特質也被中國人帶到了德國——《每日鏡報》採訪的那位女士的觀察很準確,這堵牆確實是來自亞洲的中國人所造。而中國人之所以將這個迷你版的「長城」建到柏林,很有可能只是為了守護這塊牆內屬於他們的荒地。
 

牆的一邊還設上了鐵絲網,「雙重保護」著這塊荒地(Source: 程樹榆)

 

一塊荒地的中德「孽緣」

聽起來很奇怪:這塊地既然位於柏林,當然應該從屬於德國主權之下。不過,中國對這塊土地卻擁有建造及使用權。這個弔詭現象的起因要上溯到 1982 年,當時的東德同中國是友好盟邦,出於共產國家之間的「親密友誼」,東德政府將這塊土地給予中國使用,契約直至 2066 年有效。自此,這塊地搖身一變成為了中國的「飛地」。

然而,或許是由於這塊地位處柏林北部,遠離市中心;或許是因為土地被德國普通居民區包圍,沒有太大價值,於是直到東德崩潰、兩德統一,這塊「屬於」中國的「飛地」還是處於閒置狀態。2002 年,因兩德統一後大量東德人口流入西德,導致東部地區的房屋閒置嚴重,德國聯邦遂開展了一場促進東部地區城市更新的「聯邦競賽」(Bundeswettbewerb)。當時的潘科區公所看準時機,提交了對這一地塊的開發案,可最終不了了之。直到前幾年區公所仍繼續提出空地使用的計畫,建議臨時改建成戶外冒險遊樂場,供市民休閒娛樂,無奈最終同樣無疾而終。區公所只能望洋興嘆,不是我不努力,只是臣妾真得辦不到。

 

但事實上,中方也不是完全棄置這塊土地,任其荒蕪。2010 年,中國大使館主動同德國外交部進行了溝通,希望能夠選擇一個位於市中心的其它地塊來置換潘科的這塊地。可此事其後發展的複雜程度卻遠遠超過了各方的想象。一方面,要尋找一塊地處中心、各方均滿意的置換地塊,在寸土寸金的首都柏林顯然十分困難;另一方面,此案除區公所、市政府之外,德國外交部的「海外不動產部門」也須介入其中,於是事件演變成一場複雜的外交談判。四年後的 2014 年,德國外交部表示,換地案已被撤回。在交涉不成後,中方也正式拒絕了歸還地塊的要求,並告知德方,中方想要在該地塊上建設大使館員工的居所與辦公區。

 

然而,此後這塊地還是一直空置著,究竟中方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德國上至政府下至鄉民均不明所以。直至 2019 年,這塊地上突然出現了醜陋的圍牆。《柏林周報》就此採訪了柏林市建築及城市發展部門,該部門發言人頗為無奈地表示:「我們部門確實負責審批外國使領館的建築案,也收到了中方關於要在那塊空地上建牆的方案,這一方案我們批准了。但是關於接下來他們要在那塊地上建些什麼,這個我也不知道,因為他們到現在也沒有提交建築提案給我們審批。」至於實在有礙觀瞻的柵欄圍牆以及上面的尖銳金屬,發言人表示,鑑於外國外交人員的安全風險相對較高,德方對他們的駐地有保護義務(Schutzpflicht)。中方既然考慮要在這塊地上建設相應的外交建築,而柵欄圍牆也確實有利於提高安全性,那麼實在沒有理由駁回。

 

因此,在樓還沒蓋起來前,牆就先建好了,出現了高牆守護荒地的奇怪局面。

 

在紐曼大道的牆對側,座落著一個大型購物中心(Source: 程樹榆)

潘科區的前世與今生

也許對於今日的外交人員官邸駐地而言,這塊地以至於潘科區確實都不是什麼上乘之選。這也讓潘科的年輕鄉民和新住民對於中方為何選擇這塊地感到十分不解。但雖然今不如昔,往日的潘科區絕對可謂「東德第一區」,東德政權的建立與終結都同這個區緊密相連。

 

1949 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就是俗稱的「東德」)誕生於位處潘科的帝制時期宮殿——美麗宮(Schloss Schönhausen),這也是柏林市罕見的歷經戰火保留下來的宮殿。此後該宮殿被用作東德首任、也是唯一一任總統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的總統府。在他過世後,此處於 1964 年被改建為東德接待外賓來訪的國賓館。巧合的是,近四十年以後的 1990 年,宣告兩德統一的《四加二條約》(正式名稱為《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也正是在美麗宮簽署,東德的歷史由此在潘科畫上了句點。說潘科是東德興衰的見證人毫不為過,這座美麗宮更是絕佳地印證了一句戲文:眼見它起高樓,眼見它宴賓客(畢竟曾為國賓館),眼見它樓塌了。

 

東德時期的宮殿「美麗宮」位於潘科區(Source: A.Savin / CC BY-SA 3.0)

 

馬雅可夫斯基環 29 號,威廉·皮克曾居住於此,此處距離美麗宮不過500公尺之遙(Source: Berlin Brewer / CC BY-SA 3.0)

其實,潘科與共產政權的淵源還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1945 年第三帝國垮臺以後,蘇聯即封鎖了位於潘科美麗宮附近的一條橢圓形環狀路——今日以俄國知名詩人命名的馬雅可夫斯基環(Majakowskiring)臨近地區,並將此處設為軍事區。1949 年東德政權成立以後,此處就被移交給東德統一社會黨。此後的東德共產政權在該區域內按照黨內幹部等級的尊卑差異興建了不同層級的幹部公寓。一時之間,東德高幹匯集於此,潘科在東德成為如同哥倫比亞特區之於華盛頓、博愛特區之於臺北的存在。在國際上,潘科也被作為東德政權的代名詞。

 

為了接近政治中心,各國派駐東德的使節多被安置在潘科鄰近的使館區卡爾霍斯特(Karlshorst)。自 1950 年中國同東德建交直至 1973 年,中國使節團即駐於該區。1973 年後,大使館搬入潘科區,離政治中心更近了一些——可見,中國同潘科的淵源其來有自。此後直至 1999 年,原駐波恩的西德使館同駐東德使館合併以後,中國使節團才遷入今日位於柏林市中心斯普雷河畔的大樓。

 

1952至1973年間的中國駐東德大使館,位於大使館雲集的卡爾霍斯特區(Source: Angela Monika Arnold, Berlin - Eigenes Werk / CC BY 3.0)

 

1973至1990年間的中國駐東德大使館,位於潘科區,門口的兩個石獅子令人矚目(Source: Bundesarchiv, Bild 183-1987-0130-314 / CC-BY-SA 3.0)
今日的中國駐德大使館位於柏林市中心斯普雷河畔(Source: Achim Raschka (talk) / CC BY-SA 3.0)

巧合的是,這棟完工交付於 1988 年的新使館建築,最早是自由德國工會聯合會(Freier Deutscher Gewerkschaftsbund,東德官方唯一的工會組織)所在地。東德政權崩潰以後,此樓被改建為會議中心,後由中國購入此樓作為使館。這棟大樓當年是東德用於外宣的模範建築,如今又被另一個共產國家接手用作辦公大樓,這也算是中國同東德延續至今的歷史淵源了。而除去大使館,中國在柏林尚設有兩處機構,均位於原東柏林。其中一處領事部門正處在潘科區的馬雅可夫斯基環內,似乎還在訴說著與東德的羈絆。

 

時光荏苒,在兩德統一三十餘年後的今天,潘科區早已不具當年榮光,區內的諸多高幹公寓別墅以及外國使節建築被沒收或變賣。而那塊由「中國長城」所圈起來的荒地,更像是一塊穿越舊時光來到今日的飛地,充滿著尷尬與無奈。2023 年,柏林州政府再度對那塊地動了心思。柏林城市發展部門認為,附近區域近年有許多年輕家庭遷入,而這塊地的面積理論上也非常適合建設學校,若能實現此案將為附近居民區的孩子們帶來一些便利。但是,冰冷的高牆和鐵柵欄再度駁回了這一動議。或許正如《每日鏡報》對這堵牆不無諷刺的評論:潘科的鄉民必須學著和這個鄰居妥協,並試著與它相處。也許不久之後,這塊土地上就會飄揚起中國的國旗呢?

參考資料
  1. Bernd Wähner. Chinesische Mauer: Die Volksrepublik lässt derzeit ihr seit Jahrzehnten brach liegendes Grundstück umzäunen. 
    https://www.berliner-woche.de/pankow/c-bauen/die-volksrepublik-laesst-derzeit-ihr-seit-jahrzehnten-brach-liegendes-grundstueck-umzaeunen_a232261
  2. Stefan Peter. Volksrepublik lässt Gelände verkommen: Chinesische Mauer blockiert Schulbau in Pankow. 
    https://www.bz-berlin.de/berlin/pankow/chinesische-mauer-blockiert-schulbau-in-pankow
  3. Christian Hönicke. Nachbarschaft. 
    https://leute.tagesspiegel.de/pankow/unter-nachbarn/2019/09/05/93802/
  4. Thomas Schubert. Schutzwall mit Dornen: China baut in Pankow eine Mauer. https://www.morgenpost.de/bezirke/pankow/article227007813/Schutzwall-mit-Dornen-China-baut-in-Pankow-eine-Mauer.html
  5. Schuberth Architekten. Neumannstraße: Einfriedung eines Baugrundstückes in Berlin-Pankow. https://www.aschuberth.de/projekte
  6. 楊海英 著,鄭天恩 譯. 《文明的遊牧史觀》. 新北:八旗文化,頁14-17.
  7. Grundstück der Chinesischen Botschaft. 
    https://mein.berlin.de/budgeting/2021-10721/
  8. Dietrich Lincke. Chinesische Botschaft. 
    https://www.berlin-lese.de/vorgestellt/botschaften/chinesische-botschaft/
  9. Schloss Schönhausen: Von der königlichen Sommerresidenz zum Zentrum sozialistischer Repräsentation. 
    https://www.spsg.de/schloesser-gaerten/objekt/schloss-schoenhausen/
  10. Stadtspaziergang zur DDR- Prominenz. 
    https://www.akademiehotel.de/de/pankow-guide/sightseeing-in-pankow/stadtspaziergang-zur-ddr-prominenz
  11. 中國駐德國使館大樓簡介. 
    http://de.china-embassy.gov.cn/sgjj/200404/t20040423_2821624.htm
  12. DDR-Regierung hatte Besitzer enteignet: Im Prominentenviertel am Majakowskiring stehen viele Häuser leer: Erben der Alteigentümer bekommen Pieck-Villa zurück.
    https://www.berliner-zeitung.de/ddr-regierung-hatte-besitzer-enteignet-im-prominentenviertel-am-majakowskiring-stehen-viele-haeuser-leer-erben-der-alteigentuemer-bekommen-pieck-villa-zurueck-li.16429

 

文章資訊
作者 程樹榆
刊登日期 2023-04-1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