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基督宗教有點認知的讀者應該都知道,耶穌生前在追隨他的人之中點選了十二使徒: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小雅各、西門、達太、猶大;身為對外傳教者,這十二位使徒擁有醫病與驅鬼的能力,也被後人認為在門徒中格外出眾。
相對於隔壁棚佛陀的十大弟子、孔子的四科十哲,耶穌的十二使徒被視為是基督宗教初代教眾的代表(耶穌:「耶~我有十二位,我贏惹!」,孔子:「老夫只是不想把七十二位都排出來好嗎?」,佛陀:「你們都太執著數字了~」)
當使徒們並立在教堂中,教會為了讓他們的身份一目了然,就從各人的故事中找出代表性的元素作為他們的象徵符號,除了能標示每個使徒的身份,也能讓信眾藉此懷想他們的事蹟。
本週的冷知識週刊要來跟大家介紹其中一位用剝皮刀當標誌的使徒:巴多羅買。
巴多羅買是誰?
在米開朗基羅的壁畫〈最後的審判〉中,天堂聖眾裡有一個特別的使徒,手上拿著一張人皮,他就是本篇的主角──聖巴多羅買/拿但業(Bartholomew the Apostle / Nathanael [1])。
根據《新約聖經》的計載,巴多羅買是加利利(現今以色列北部的一個地區〉的居民,他聽到稱號彌賽亞(救世主)的耶穌時,一開始感到十分懷疑,但在親眼見到耶穌的言行後,巴多羅買就當場折服,稱他是神的兒子並拜他為師,耶穌:「我又收服一個門徒啦~(高舉右手)」。
後來巴多羅買也和其他十一人一起,成為耶穌基督親自點選的十二門徒。
順道一提,如果有讀者覺得巴多羅買的名字很難唸,那提到他的另一個中文譯名,想必讀者們會很有共鳴,那就是:
「巴索羅繆」
沒錯,「巴多羅買」的 Bartholomew 就是《海賊王》中「王下七武海」的「バーソロミュー」名字由來,不過這位使徒拿著剝皮刀的原因我們稍後會介紹,絕對不是因為他的職業是海賊唷!
巴多羅買如何成聖?
基督宗教的傳統中,巴多羅買被認為具有誠實、坦率的美德;一般相信他與其他十一位使徒一起跟隨耶穌,見證了耶穌的受難和復活,並在使徒的聚會中體驗了聖靈的降臨。
據說,後來的巴多羅買前往亞美尼亞和印度宣揚耶穌的福音(這兩個地方差有點多,一個在西亞高加索山、一個在南亞喜馬拉雅山下,但總之可以知道他是往東走就對了),但在傳教過程中遭到攻擊,最後被剝皮而死 [2],為了紀念巴多羅買的遜道,天主教(羅馬公教)將其殉道之日 8 月 24 日訂為「聖巴托羅繆日」。
為了紀念他的事蹟,許多藝術家在描繪巴多羅買時都會用剝皮刀當作標誌(不然每個聖徒都長得差不多,教友們也是很難辨認),甚至讓他拿著自己的皮(真是讓人情何以堪啊......)。
看完了巴多羅買的故事,最後讓我們來看這位使徒的兩大信仰圈。
眾所皆知,基督宗教是信仰耶和華為唯一真神的一神教,但中世紀時也有尊崇「守護聖徒」的風氣:信徒們會因自己的家鄉、行業而選擇和自己較有關連的聖徒,希望他們能代自己向耶穌基督轉達自己的祈禱。
會特別尊崇聖巴多羅買的信徒,當然就是亞美尼亞教會的會眾。因為前段故事提到,巴多羅買在殉道前曾在該地傳教,亞美尼亞國內普遍認為認為福音事由巴多羅買所帶來的。
不過,除了地區教會之外,聖巴多羅買也被「某行業」視為守護聖徒;聰明的你,猜猜看是什麼行業吧!
.
.
.
.
.
你猜到了嗎?
.
.
.
.
.
.
.
答案就是:皮革業!!!
巴多羅買真是情何以堪啊啊啊啊啊啊啊~~
[Mr.Namaste]
[1] 在《新約聖經》中,「巴多羅買」和「拿但業」分別出現在不同的福音書中;但傳統上,許多神學家將此視為同一人物的兩個名字。
[2]巴多羅買的殉道方式眾說紛紜,包括斬首、倒釘十字架等,但都和剝皮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