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一三八號:抓到了!埃及人也是KMT?

大家週四好。今天每日一冷又要來聊,有關名字的一個非常特別的現象——各說各話。


本則冷知識的起心動念是 KMT,呃,不是國民黨,而是古埃及人的自稱:寫作 km.t,例如有份現代埃及學雜誌就叫作 Kmt,如圖。


(source)

根據每日一冷報社的資料照片所示,km.t 這個詞在埃及聖書體中,記載的形態是這樣的:一個三角形(q)、一隻貓頭鷹(m)、和一個饅頭(t)。一旁有個圓圈中畫叉叉的記號,代表 X 戰警……噢不是,是代表整個詞彙是一個地名。


(source)

可是奇怪,怎麼埃及人不叫自己埃及人,而要叫自己 KMT 呢,難不成是喜歡 Kermit 科米蛙?那又是誰自作主張,要叫他們埃及人的咧?


(source)

讓我們話說從頭,先談 km.t 這個詞的推定意義吧。


埃及人的語言和「閃族語系」關係很密切,和今天的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是近親。閃族語言的特徵是,以同一系列的【三個子音】為基礎,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意思相近的字。


白話文就是:「閃族語中,有連續三個子音押韻的單字,先猜它們意思接近。」埃及學家於是從非常古老、也非常混亂、數量也有限的證據中推理出 km.t 的意義可能和「黑色」km 這個詞根有關,也代表「黑色的什麼什麼」。


這時候後排有人舉手:「是不是代表古埃及人其實皮膚是黑的?」


呃......那個尼,尼,尼ㄍ,對了,是尼羅河!哈哈哈。


目前比較強盛的一派說法是,埃及人的母親河——尼羅河定期氾濫,給整個流域帶來肥沃的沖積土壤,讓埃及文明自古就是水利與農業大國。km.t 可能的意義是「黑色土壤的土地」,就是沃土之鄉的意思。


(source)

先前我們在〈微冷:日文五十音不是字母〉分享過,埃及文明幾乎是全世界書寫系統的起源,只有極少數例外(例如中日韓文馬雅文)。


但不知怎麼的,埃及人不喜歡把母音標記出來(有可能是閃語系的特徵),於是,在人類發明時光機或是 Animus 系統之前,現存的所有埃及文都不能確定母音的部分該怎麼念。只能從蛛絲馬跡中,有系統的推理、重建。


總之,根據各種蛛絲馬跡,km.t 這個詞,可能讀作 Kemet 或 Kumat。 #靠還真的是科米蛙


與埃及同為閃族的航海民族的腓尼基人,偷學走了埃及的字母,變成腓尼基字母,在整個地中海散播開來,但這時這套書寫系統還是沒有母音。後來的後來,又被印歐族的航海民族:希臘人給學去了。希臘人的語言(印歐語,和閃族語很不相同)之中,母音對正確理解話的意義很重要,於是希臘人首先發明了一套含有母音的書寫系統。


不含母音的「字母」稱為輔音音素文字:abjad,來自於阿拉伯語的前四個符號 أبجد(←起讀向方個這從請)。含有母音的完整字母 alphabet,全音素文字,就來自於希臘字母的前兩個 α、β。


是說從上次的伯朗咖啡冷猜謎,可以觀察出臺灣大約有一半人和希臘字母不熟。這會不會是文理分組的......啊啊啊,理性,勿戰 XDDD。說實在,現代希臘的文化影響力真的是一落千丈。也不是不能理解讀者先把希臘字母誤認成俄文使用的西里爾字母了。俄國真是很強大......


說到希臘人,嘿好巧哦,他們就是把埃及人叫做埃及人的始作俑者。這絕對是巧合,絕不是科宅的神轉移話題之術 XD。


埃及的名字到了希臘人口中就變成了 Aígyptos (Αἴγυπτος),這個轉變的由來有不只一種說法,目前看來較流行的一種是,這個詞來自 Hikuptah 這個字的訛傳變音。Hikuptah 是一個地名,意思是今天尼羅河三角洲的頂點:位在開羅再上游一點點的「孟斐斯」(Memphis)的古埃及名稱,原意是「Ptah 神的靈魂(ka)所在的地方」,因為造物神 Ptah 被孟菲斯當地所崇拜,有很大一所神廟在那裏。


不過我是覺得這說法很奇怪,因為希臘人基本上是個航海經商的民族,互動較多的還是埃及沿海的港口吧,怎麼會以孟斐斯做代表呢?所以有另一個說法是 Aígyptos  來自古希臘語  Aigaiou huptiōs (Aἰγαίου ὑπτίως),意思是「在愛琴海下方的那個國家」。這個說法頗有把「臺北車站」簡稱為「北車」的感覺。


接下來,就講到關於名字的各說各話。


用你的名字呼喚我,談語言學中的「當地名與外來名之爭」。

所謂「當地名」(endonym or autonym)就是「在地人自己叫自己什麼名字」。而「外來名」(exonym or xenonym)就是「來自於外國人的稱呼」。


例如說,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件事:一個納粹黨員,是不會叫自己納粹黨員的。這是因為納粹(Nazi)是一個含有貶意、外來的蔑稱。納粹黨的正式名稱是「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真正的黨員,它常用的自稱是 Nationalsozialisten,或縮短成 NS 或讀成 Nasos。


Nazi 一詞的貶義來自 Ignaz 這個德語名字,含有德國南部農民的刻板印象,即「俗、笨蛋」的意思。(source)

又例如說,三國蜀漢丞相諸葛孔明,是不會叫自己主持的政權「蜀漢」的。首先,蜀漢是後世史學家的稱呼。此外,劉備建立的政權的正式名稱,明明就是「漢」,或是自稱「季漢」(季有小的意思)。而同時期,自視為中原正宗的魏國,當然不會跟著這樣叫,而是叫劉備他們「蜀」國,帶有偏遠的四川國的意思。


所以今後,要是看到三國題材的ACG與戲劇,道具軍旗上出現大大一個「蜀」字,讀者們就知道笑點在哪裡了。記得笑XD。#金黃大蜀 (source)

持不同立場與理解的各方,雞同鴨講地,把同一個東西叫做不同名字,這是歷史上常有的事,曉得之後,也許能稍微以平常心看待,臺灣硬是要被中國叫作「中國臺灣」的情形了……


......不我騙你的,完全不平常心,心裡還是很幹。幹幹幹幹幹......


因為,盡可能使用對方自己稱呼自己的方式(就是本地名)稱呼他們,是一種尊重的表現。相反的,就是一種妄尊自大的不優表現:我才不管逆雷,我愛怎麼叫就怎麼叫


聽說,中國自稱中國,就是因為「明明是個大國,器量卻很狹小,平均起來只是個中國」的原因。


再例如,蘭嶼達悟族的舊名是雅美族。「達悟」是在地語言中稱呼「人」的意思。有許多「在地名」都來自於「人」、「最初的人」,甚至「好人」、「文明人」等詞彙。「雅美」則是北方的意思,這是達悟人給自己在世界的定位,表示蘭嶼是「北方的島」,相對於和他們同源的「南方島」:菲律賓巴丹群島。其實兩個名字都有其道理,那該怎麼叫?便看對話情形,何者被認為較為尊重、對等決定囉。


再以慣例的冷知識連發(讀作浪費題材)作結。


不曉得有沒有人也像科宅一樣想過,咦?很奇怪耶,英文裡的希臘是 Greek,但 Greek 就聽起來一點都不希臘啊!


沒錯!很喜歡叫錯人家名字的希臘人,自己也得到報應了。英文的 Greek 來自於拉丁文的 Graeci。很可能是羅馬人以最初與他們接觸的某個希臘族群的地名,拿來稱呼整個民族。


在資訊流通速度很慢、很有限、誤解很多的古代,很多「外地名」都是這麼來的。


有點像是說,假設台灣中國自古不相往來,忽然有天,兩艘漁船在臺灣海峽相遇了,船上漁民彼此交流之後各自回家,從此,有一方決定用「廈門」來稱呼整個中國,另一方則錯誤地叫所有臺灣人「澎湖人」這樣子的感覺。


不同歐洲語言中,對德國有大相逕庭的稱呼。其中 Saksa 來自薩克森(Saxons)。(source)

這種「最早接觸最後變成通稱」的例子超多,最惡名昭彰的例子就是德國了,因為古時候,德國這個政治實體還不存在,實際上是未統一的超多日耳曼部族。在這些部族它們各自與周遭的民族接觸交流後,導致現代整個歐洲,不同語言中對於德國都有著完全不搭嘎的稱呼,像 Allemand、Saksa、German、Niemcy 和 Tyskland。德國則是自稱 Deutschland。


順帶一題,從平埔族「大員社」變成「臺灣」也是一個例子。


而中文的「希臘」則是蠻尊重希臘人的稱呼,參考了希臘人的自稱 Ελληνικά(轉寫:Ellinika)。這來自希臘神話中的希臘人祖先希倫(Hellen)。歷史上的希臘化時代就是 Hellenistic period。


如上圖,一個考察當地名 autonym 的好地方是維基百科的語言欄。可以看到以該語言自稱該語言的名字為何,而語言名通常和族群名相同。


維基百科語言列表 (source: wikipidia)

關於國家民族,常見的一些「外地名、本地名」衝突還包括:國家叫「匈牙利」,但匈牙利人自稱「馬札爾」(Magyar)。國家叫「印度」,但印度河流域(北印度)的人自稱「婆羅多」(Bharat)。國家叫「芬蘭」,但芬蘭人自稱「蘇米」(Suomi)。


...........


「我們這個世代」要如何稱呼自己呢?值得好好想一想。更不要讓外人恣意亂叫的名稱,影響到了我們原初的實質。畢竟,想像的共同體,名字就只是這樣,名字......不只是這樣。


這裡是冷知識失禁的科宅編,忍不住分享越來越多,每日一冷我們下次見!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8-06-12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