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冷知識週刊】第六十號:你或許不知道的畢卡索畫作

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畢卡索有幅名畫叫做《格爾尼卡》,這幅宣傳反戰與和平的畫作震撼當時的世界。但你知道嗎?畢卡索或許也有你不知道、但同樣是反戰的畫作!


1937 年,西班牙因為左翼與右翼衝突,而發生了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奏的西班牙內戰。率領右翼西班牙國民軍佛朗哥(Francisco Franco)遭遇了政府軍頑強的抵抗,遲遲無法攻下西班牙北部的戰略要地巴斯克省(Basque)


巴斯克地區地理位置(圖片來源)
巴斯克地區地理位置(圖片來源

為了早日攻下巴斯克,佛朗哥要求承認國民軍政府的納粹德國協助。正好,當時的納粹德國想試驗一個以轟炸機低空轟炸坦克車、再快速進攻以摧毀防線的戰術,就以巴斯克省中一個人數並不多、也沒有設置防禦工事的城市——格爾尼卡(Guernica作為攻擊目標。


4 月 26 日,德軍地毯式地轟炸了格爾尼卡。德軍一連轟炸了數個小時,使得小鎮幾乎全毀,也造成當地百姓非常嚴重的傷亡。當時人在法國的畢卡索,正好接受了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委託,為共和政府畫一幅將在巴黎萬國博覽會西班牙館展出的壁畫。聽到家鄉的悲慘消息,畢卡索遂以此為主題,畫出了名作《格爾尼卡》,並以此譴責戰爭及法西斯主義。


《格爾尼卡》因此成了重要的反法西斯和反戰的重要代表與象徵。在後來的反越戰或是反伊拉克戰爭活動當中,也都有出現《格爾尼卡》的蹤跡或是相關創作。


《格爾尼卡》(圖片來源)
《格爾尼卡》(圖片來源

關心人權且反戰的畢卡索,其關懷不僅僅止於歐洲,後來甚至遠及歐亞大陸的另一端──朝鮮半島。如同今天文章開頭所提,除了批判格爾尼卡大轟炸的《格爾尼卡》以外,畢卡索還有其他以反戰為題材的作品。


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鮮入侵韓國,韓戰爆發。聯合國隨之通過呼籲北韓必須停火、並退到北緯38度線以北的《第 83 號決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加入了韓戰。隔年,畢卡索完成了《朝鮮大屠殺》,以作品對於美國介入韓戰以及屠殺朝鮮手無寸鐵的人民,提出了批判。


《朝鮮大屠殺》(圖片來源)
《朝鮮大屠殺》(圖片來源

《朝鮮大屠殺》的背景,是 1950 年 10 月 17 日到 12 月 7 日,以韓國和美國軍隊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黃海南道信川郡發動的大屠殺,大約有三萬五千人死於這次的大屠殺。根據 NGO 的報告,其中包含了大約三百名朝鮮平民,被美軍殘酷的以日本軍刀斬首。大屠殺所帶來的大規模死亡人數,也使得信川郡在短短時間內減少了四分之一的人口。


《朝鮮大屠殺》畫中,畫面很類似西班牙畫家戈雅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 《 1808 年 5 月 3 日》。畢卡索將畫面分成兩部分,左邊是一群赤裸而無辜的婦女與小孩,右邊則是一群穿著鎧甲、手持武器的機器人,槍口正直接對著手無寸鐵的婦孺。他們扭曲而變形的臉孔當中,依稀能夠看到一絲惶恐與不安。在左、右兩邊明顯的對立下,更能夠讓觀畫的人彷彿置身戰爭之中,感受到平民的脆弱與暴力的殘酷。


 《 1808 年 5 月 3 日》(圖片來源)
《 1808 年 5 月 3 日》(圖片來源

 為什麼我們會對《格爾尼卡》耳熟能詳,卻對《朝鮮大屠殺》不甚了解呢?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雖然今天的冷知識週刊有一些沉重,但也是希望能讓讀者知道,無論是《格爾尼卡》或是《朝鮮大屠殺》,都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戰爭的殘酷無情,並對平民百姓有著莫大的影響。


[Mr.Yesterday]

 

文章資訊
刊登專欄 冷知識週刊
刊登日期 2016-10-08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