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社會非議一定有,但誰規定你一定要在乎?奇裝異服背後,Cosplay 滾燙的愛與夢想

2020-12-08

近年來, cosplay 不再受到社會與媒體汙名化,知名 coser 紛紛參加國內外競賽盛事,展示他們身上精緻的服裝與道具、推廣熱愛的作品。然而 cosplay 是何時傳入臺灣的呢?這些身著奇裝異服的 coser ,又為何要持續燃燒熱情,手作裁縫、研究妝容和布景,甚至上山下海、飛簷走壁攝影,寫出一份份縝密的企劃書(沒錯,企劃書)呢?我們訪問了臺灣知名 coser 席珍、日月妖與 Alma 、泣花冥,從臺灣初代布袋戲 coser 到《戀與製作人》茶會,深入解析 cosplay 的狂熱、愛戀與信仰。


漂洋過海來到臺灣的 Cosplay

Cosplay 是 costume play 的縮寫,中文通常譯作「角色扮演」,是指以服飾搭配道具,加上化妝造型、身體語言等方法輔助,來扮演成文本中的角色。

關於起源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在日本 Comic Market (全球最大同人誌即賣會)活動中,某些攤位賣家會裝扮成動畫角色,為自己的攤位打廣告而興起。有人認為, 1939 年莫兒桃・道格拉斯(Myrtle Douglas)與佛雷斯特・阿克曼(Forrest Ackerman),打扮成 1936 年科幻電影《Things to Come》的角色,出席第一屆「世界科幻年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Convention),身上的「未來式」服裝皆由莫兒桃設計並親手縫製,是發明 cosplay 的人。

但也有人提出, 1950 年代迪士尼樂園中扮演米老鼠的人,才是第一位角色扮演者。由於大多史料不足,目前較確定的說法還是在二十世紀初,以科幻(Science Fiction)大會的姿態出現在美國,之後於 1960 年代末期出現在日本,並由日本發揚光大,成為目前 cosplay 活動最活躍的地區。

 
出席第一屆「世界科幻年會」的莫兒桃・道格拉斯(Source:Wikipedia

臺灣因為地理、歷史等因素,出版社主要選擇日本漫畫翻譯引進,導致對日本漫畫文化的高度依賴性,而由漫畫所延伸的同人誌及 cosplay 文化也陸續傳進臺灣。1990 年代, cosplay 活動在保守、資訊不流通的臺灣發跡,目前並沒有明確的開始時間,在文獻記載的正式紀錄中,國內第一場活動是 1994 年在松山外貿展覽館所舉辦的動漫相關展。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心中對原作角色充滿熱愛的人,藉由扮演現實生活中無法成為的角色,來達成内心的期待,慢慢聚集許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同好之間漸漸成立類似社團的組織後,開始壯大。


一、席珍:臺灣第一代 coser

席珍是臺灣最早開始玩 cosplay 的知名 coser 之一,踏入領域至今已 25 年,常被冠以「元老」稱號。


席珍cos布袋戲電視劇《東離劍遊記》的殺無生(Source:席珍 提供)

從小愛看漫畫的她,學生時代與同好自組社團創作同人誌,在訊息閉塞的 1994 年,一位會日文的朋友告訴席珍,日本同人誌販售會中會有「看板娘」穿著角色的衣服招攬生意。席珍第一次知道「角色扮演」,隨後也在 1995 年的學校表演活動中,與漫畫社同學一起買布做衣服,將日本漫畫《夢幻遊戲》改編成舞臺劇演出。


我們相信「人文知識」是重要的
我們相信「認識歷史」該是全民運動
我們相信「脈絡與思辨」才能好好理解世界


——每日 5 元,今天就成為「人文知識」的守護者!——

49TWD/一篇
我只想讀這篇,支持好內容
訂閱故事,可以得到什麼?
文章資訊
作者 徐慈臨、羅瑄
刊登日期 2020-12-08

文章分類 故事
標籤
收錄專題
2020|十二月關鍵字:LOVE and 癖s
即使不被世人理解,狂熱的愛意與癖好,仍有其存在意義與容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