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假如你有機會寫歷史課本,你會怎麼做:從瑞典歷史課堂活動看史料分析的方法

2024-05-12
(Source:pixels/公有領域)

「資訊來源檢視」是「資訊素養」或「媒體識讀素養」最重要的一環,尤其是在媒體多元、資訊量龐大、資訊參差不齊的現代社會,是一項所有民主國家都不可忽視的素養。

 

史料是歷史的出發點和基礎。歷史學家透過不同的分析工具來解釋和轉化史料,成為我們口中所謂的「歷史」。

 

歷史資料和其他資訊的區別

在國語文、社會或其他課上,瑞典學生也會練習使用「資訊檢視原則」來評估報章內容、各種論述的可靠性和傾向性。而面對歷史資料,檢視原則基本上是一樣的,但是應用方法稍有不同。

基於一個歷史學者想要研究和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有時候即使透過可靠性較低的資料,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推斷出過去某事件的發展和人們的想法。比如說書信,書信當中經常包含了個人對其他人或事件的主觀描述,客觀性較低。但對於希望研究人們對特定人物或事件有什麼看法的歷史學者而言,書信仍然是很珍貴的資料來源。

 

史料分析的五個原則

真實原則:為了利益、名聲、宣揚信念或其他動機,偽造史料在古今中外都很普遍。因此對歷史學者而言,檢視史料的真偽常是處理史料的第一步。在鑑定了史料的真實性之後,才能進入以下的評估。
 

時間點原則:通常描述事件距離越接近,就越可信。時間和空間的距離都會影響描述的準確度。
 

傾向原則:描述的人是否有可能藉內容獲益?是否有理由說謊或誇大事實?
 

依賴原則:描述是獨立產生的(第一手)還是依賴其他資料?是否受到之前資料的影響?
 

有效(相關)原則:資料是否與所提出的問題相關?是否能有效解答提出的問題?

 

瑞典課堂活動:找出「歷史倒錯」(anachronism)

辨別史料真偽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檢驗古書中蟲洞的分布,墨水的年代等等,也可以對內容進行檢視。其中查找「歷史倒錯」是個重要的方法,如果史料的描述內容不符當時的情況,描述方式不符當時的語言習慣,可信度自然會大減。
 

給學生一段錯誤百出的「偽史料」讓學生揪出「歷史倒錯」,是瑞典歷史老師常用的課堂練習。這種練習不但能增強學生的歷史記憶內容、培養學生對歷史倒錯的敏感度,在偽史料中添加一些笑料,也是一種活化課堂的方式。

 

題目一:檢視一段「偽史料」-尼安德塔人與智人的恩怨

以下文字描述了三萬多年前的事件,時代距今甚遠,當時沒有文字記載,最多只能從考古遺址、洞穴壁畫中略知端倪,因此描述內容基本上毫無根基。請你指出文中有哪些「歷史倒錯」的地方?
 

尼安德塔人的足跡曾經遍布歐亞大陸,而最終被我們的祖先智人所取代。尼安德塔人滅亡的原因一直是許多學者爭論的主題。有些歷史學者相信智人和尼安德塔人之間發生了你死我活的衝突,而有些學者則認為是尼安德塔人本身的生理構造和行為特徵等因素導致他們自己走向滅絕。最近在法國南部的加龍河谷的發現,支持了前者的觀點。
 

這些發現顯示,大約在三萬四千年前,兩種人類在加龍河南部的田野相遇。尼安德塔人最後的國王Khurgan召集部落,進行最後的拼死抵抗,阻止了智人的入侵。
 

智人的軍隊從加龍河北部的森林中出現,他們只是龐大智人帝國中的一支區域軍隊,但仍然以二比一的數量超過了尼安德塔人。尼安德塔人團結一氣,率領長毛象擊退了兩波來自智人的衝鋒。然而第三次進攻,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尼安德塔人國王Khurgan被標槍擊中,從他的長毛象上跌落。這引發了一場恐慌,尼安德塔人從戰場逃逸,但遭智人追趕並剿滅。
 

但故事並未就此結束。智人公主,美麗的Murianna,致力於在兩族之間宣揚和平最終卻徒勞無功,事後,她和尼安德塔人王子Golfang一起逃往北方。他們建立了一個繁榮數千年的新部落,並與其他智人族群混合,直到今天我們的基因中仍保留著他們的記憶。
 

但智人永遠不會原諒長毛象站在尼安德塔人這一邊,將牠們全部捕獵至滅絕。

討論:這段「史料」對沒有文字紀載的史前時代事件描寫得異常詳細,甚至提及當時的人名,可信度非常低。此外,在狩獵採集時代,還沒有王國、帝國、軍隊、戰爭的概念,也沒有「家天下」的朝代體系,自然也不會有公主、王子。
 

這個活動除了讓學生練習歷史倒錯的概念和察覺倒錯敏銳度外,也配合課堂內容,進一步思考不同的人類起源理論。

 

題目二:檢視歷史畫作的歷史倒錯

老師讓學生檢視一幅描繪丹麥國王侵略瑞典哥特蘭島的經典畫作。這幅作品的色彩畫面張力十足,具強烈感染力,是藝術的上層之作。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會從建築、登場人物和人物的裝束上發現很多歷史倒錯的細節。這是因為這幅畫是在事件發生後五百多年後才完成的。
 

卡爾‧古斯塔夫‧赫爾奎斯特的畫作《丹麥國王瓦爾德馬‧阿特爾戴掠奪維斯比》。丹麥國王阿特爾戴在1361年侵略瑞典富饒的哥特蘭島,此畫作描繪他在征服主要城市維斯比後,逼迫市民填滿三桶黃金珠寶,否則就要燒毀城市的經過。除了建築和裝束不符合當時的背景以外,畫面左下方的臘腸犬也是中世紀還未出現的品種。在當時的文獻記載中,都沒有提到這個填滿桶子的事件,只有某些文獻提到丹麥國王阿特爾戴對該地區人民徵收了苛刻繁重的稅賦。(Source:C. G. Hellqvist: Valdemar Atterdag brandskattar Visby(1882),/Public Domain)

史料中的傾向和依賴

題目一:檢視耶穌事蹟的記載

《新約聖經》的〈馬可福音〉和〈馬太福音〉,都提到了耶穌治療病人的相似事蹟,而〈馬太福音〉完成時間比〈馬可福音〉晚了近三十年。老師請學生從史料檢視原則當中的「時間點原則」出發,分析這兩段事蹟記述的可信度、相互依賴性、和撰寫人的傾向。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比較晚寫成的史料雖然離實際歷史事件較遠,但經常有更仔細或誇大的情況,從此可以判斷出撰寫人的目的傾向。

 

題目二:檢視希特勒友人對希特勒的描述

從希特勒童年友人在不同時間點對希特勒的描述,可以明顯看到內容受到其他來源影響的痕跡。 

 

.歷史課本你來寫

給學生關於某一歷史事件的多種史料,請學生利用這些史料,寫一段關於此事件的歷史課本課文。完成後全班一起討論各組同學寫的課文。這個練習可以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和記憶,同時也體會彙整史料、呈現史實的難處。

 

.重複、循環的史料檢視練習

瑞典課綱對史料檢視的重視程度,可以從課綱的編排上看出。從國一開始,每一年歷史課的教學項目中都會有史料評估的教學要點,並且聚焦於下述的至少一項。可見課綱的設計團隊相信在了解了檢視資料的原則之後,學生還需要重複循環的練習和意識的強化,才能真正掌握看待、處理資料的正確態度和方法。針對這點,瑞典各地史博館都設有歷史教育與科普團隊,設計非常多的教案和教材供老師自由使用。

 

課綱中關於史料評估的教學要點:
 

.考古發現

.書信、日記和地圖

.教堂、法庭、商業紀錄

.新聞報導

.視覺的圖像、影音、數位紀錄

.學術文章和學術寫作的引用格式
 

瑞典歷史網站Sveriges Historia是瑞典全國 39 個博物館為學校老師製作的史料教材資料庫,老師可依據學生年級、主題、主題、和課綱教學要點來搜尋教案。(Source:sverigeshistoria.se)
本文摘自《上一堂思辨歷史課:瑞典提案的歷史思維刻意練習》(奇光出版),文句、段落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
上一堂思辨歷史課:瑞典提案的歷史思維刻意練習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思辨是我們的義務》作者吳媛媛最新力作!
新世紀公民必修課!「當初歷史課有學到這些就好了!」

從學校課堂、影視戲劇、電玩手遊,到新聞議題和街道名稱,歷史無所不在。
這本書分享了從檢視史料、解讀歷史到獲得歷史意識的完整過程,
是瑞典為幫助學生點燃歷史意識提出的方案。
這個從「填滿腦子」到「點燃意識」的過程,正符合了民主化的課綱典範轉移,
經過本書的思維練習後,相信未來在識讀各種歷史資訊時,一定能更加敏銳自主。

本書深入瑞典教育現場,
直擊瑞典式歷史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
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
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深入北歐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歷史教育如何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探討議題包括:課綱比較、歷史意識、檢視史料來源、歷史解讀、歷史共感、歷史同理、歷史用途、女性史、勞工史等。13堂課13個主題,每個主題導入瑞典教案,兼及呈現台灣視角,設計適合台灣的延伸思考題材。
  ◆詳介瑞典中學歷史課上生動活潑的教學例子,轉換成台灣讀者熟悉或感興趣的內容,一起探索歷史思維的趣味和歷史教育的可能性。
  ◆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為台灣的孩子以及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更鮮活的補充讀物,也為台灣教育決策者提出思維教育實踐的可能方向。

  「瑞典的歷史教師手冊上說:『歷史意識的一個重要基石,是對不同的歷史解讀採取開放的態度。』瑞典的歷史教育絕對不是最『獨特』或『正確』的。我在本書中擷取呈現瑞典經驗,不是為了比較優劣,而是以台灣為出發點,分析一個很不一樣的個案,作為靈感和參考,也邀請每位讀者朋友一起進行歷史思維和歷史識讀的腦力激盪。」──本書作者 吳媛媛

  「用一個王族的興衰來劃分所有人的歷史合理嗎?」
  「二次世界大戰是希特勒引起的,你贊成嗎?」
  「你能想出十個女性歷史人物的名字嗎?」
  誰創造了歷史?歷史是怎麼形成的?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為什麼學習歷史應以歷史思維為核心能力?歷史意識又該如何培養和運用?
  檢視史料時該如何質疑和提問?問問題也要練習嗎?
  解讀過去的工具有哪些?該如何提升歷史識讀力?
  從歷史同理、道德解讀到價值反思,我們又該往哪裡前進?

  作者吳媛媛和先生都在瑞典擔任教師,十多年來在工作上、生活中體驗了很多瑞典教育理念帶來的衝擊。繼《思辨是我們的義務》恰與108課綱契合呼應、《上一堂思辨國文課》探討瑞典式語文教育如何打造核心素養,深獲各界廣大回響好評後,本書再度深入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歷史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練習提問、統整、表達,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作者的先生在瑞典高中教歷史,在進一步了解瑞典學校怎麼教歷史這門課後,得知有很大一部分的課堂時間是分配到思考、統整、批判的訓練上,甚至連課綱都是可以「質疑」的,歷史老師的工作不是填滿學生的腦子,而是點燃學生的意識。

  在本書中,作者以瑞典的國、高中歷史課綱爲基礎,並從最貼近瑞典課堂真實樣態的觀察和研究出發,探索那些讓她驚喜、反思的片刻,並且做系統性的完整呈現。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爲現在的學校師生,以及一同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更鮮活的補充讀物;也對台灣教育決策者提出教學實踐的方向。
文章資訊
作者 吳媛媛
出版 奇光出版
刊登日期 2024-05-12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