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出發!桃園人的捕鰻行動:沿海居民的冒險拚博,換來臺灣外銷日本的「白金」歲月

2022-10-19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是誰捕鰻去,為什麼還不回家?
 
當入秋後天氣轉涼,直至整個冬季結束的每個夜裡,會有一群人,頭上戴著一盞燈,摸黑踏進水邊,張網一撈,細細的魚苗落在網間,晶瑩剔透,在漆黑的大海裡宛如一顆顆細碎的流星──這是桃園沿岸一帶入秋後常見的景象,人們抓的是高單價魚種「鰻」,因為鰻魚苗透亮的身軀,又有「海裡白金」的稱號。沿著岸邊以網捕撈魚苗的這份工作,當地人叫做「扒鰻」、「牽鰻」或「打鰻仔」。
 
捕鰻苗的時間多在秋冬,需要隻身下海,刺骨的海水將全身包圍,手裡拿著的網卻一刻也不能鬆懈,眼睛要緊緊盯著海面,耐心等待著鰻魚苗入網。
 
捕鰻人隨著潮汐作息,捕撈的最好時間是在潮汐慢慢漲起至退潮間。手裡拿著「三叉網」或「手抄網」,將網迎向浪頭,透明小魚隨著手勢落在手持處,得而放入水桶中。一晚作業時間約 2 至 3 個小時間,於水及膝的淺灘區沿岸來回一直走,直到潮水退去,過程極其辛苦,且有著相當高的危險性。
 
曾勤英,我的叔婆,就是這樣一位與大海拚博的捕鰻人。
 

年終獎金,海裡領

身為土生土長的桃園人,叔婆曾勤英自幼居住在觀音靠海的村落。根據她的回憶,大約在 1960 年代末期,就耳聞街訪鄰居間興起捕撈鰻魚苗的買賣生意,當孩子稍微有點大了、夜晚可以自己入睡,她便和妯娌相約前往海灘瞧個究竟。看好夜晚漲潮的時間,身著防水服裝,當時沒有頭燈,他們背著裝有巨大電池的照明設備,在沙灘上與他人學習如何捕撈魚苗,等到學成,她就自己下海捕撈,這樣的「牽鰻」工作一做便做了四十幾個年頭。
 
曾勤英形容,每天捕撈鰻魚苗的工作就像是開樂透,今天去,沒有幾條、明天還去;明天去,沒抓幾條、後天再去;運氣好的話,一次撈出的魚苗可以賣幾十萬元,那麼日常的辛苦就值得了。
 
隨機的漁獲量,讓捕鰻人必須每夜浸在海裡,親自「開獎」,一整個冬季平均起來仍會有筆好收入。雖然白天顧小孩、夜晚撈鰻魚的生活十分辛苦,作息也因為配合潮汐時間不同變得非常混亂,但對曾勤英來說,這仍是份願意承擔風險、投入心力的工作。她講述,這幾十年來鰻魚數量、價格有起有落,曾經一尾才幾角,家後院的溝裡隨手一撈都有;近年來雖然數量降低,但價格也跟著提高,尤其是日本福島核災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能賣到不錯的價錢。
 
有段時間,夜裡的海灘就跟大街上的人一樣多,最好價時一尾魚苗可以賣到 200 元。曾勤英說,她有一位親戚白天在工廠工作,每天晚上卻仍到沙灘河口報到,不僅態度認真,技巧還非常好。問他為什麼有正職還要來撈魚苗?他回答:「工廠沒有年終,我的年終獎金在海裡。」

 

叔婆家中的手抄捕撈網
叔婆家外曬著捕撈網

各行各業的「副業」

鰻屬於洄游性魚類,跟大家熟知的鮭魚一樣,會從海洋逆著河流而上。然而,和鮭魚恰恰相反的是,鰻魚是在海裡誕生,洄游並生活在淡水,這種型態稱作「降河洄游」。
 
在西太平洋海域中,鰻魚媽媽在深海裡產卵孵化後,鰻魚寶寶會被黑潮洋流帶著,漂到臺灣沿海一帶,抵達河口時已經成為一條長了兩隻眼睛的透明針狀物,遠看就像是一根銀針,臺灣人稱作「鰻線」。鰻線抵達臺灣沿海的時間是每年 10 月,始見於宜蘭,並漸漸在屏東、西臺灣海線各地出現。經過一個月後,桃園沿岸的新屋、觀音、大園等地可以見得,一直到隔年 3 月,數量才會慢慢減少。
 
每年鰻魚洄游時,便是沿海居民捕撈的季節。目前的技術還無法透過人工繁殖鰻魚苗,也因此臺灣的養殖來源必須仰賴人工自海中捕撈魚苗,經過中盤商轉售,進入養殖戶的池水裡。桃園居民自 1960 年代開始,便陸續有人以此為兼業。
 
桃園沿海鄉鎮的產業發展,以農業、工業、航空業為主。在日本時代,因發生乾旱而開始建設、並於 1928 年(昭和三年)完成桃園的水利工程──桃園大圳,共有主幹道與十二條支線,串連起各處埤塘。整合水源後,農業逐漸發展完善,在政府輔導下,以種植水稻、西瓜、花生等。
 
1970 年代,為推動經濟、發展工業,桃園各地陸續建設大園工業區、草漯工業區、觀音工業區、中壢工業區……,不僅在地人轉往工廠工作,也帶來了移民人口。
 
1979 年正式啟用的桃園中正機場(現桃園國際機場),則帶動整個區域航空業及其相關產業發展,包含倉儲、物流等。20 年間,儘管產業人口比例發生變化,產業類型也越來越多元,仍持續有居民透過捕撈鰻魚苗,換取額外的收入,可以說是桃園沿岸居民「隱藏的副業」,這份工作並不明顯見於統計資料當中,但流傳在居民口耳間,走訪村落時,亦輕易可見捕撈網曬掛在房子牆邊。
 
據桃園大園區圳頭里里長卓榮騰口述,鰻魚捕撈是個隱蔽性高的個體戶工作,他們不成群結隊,並有其地域性。海口像是有隱形的結界,每個人有固定捕撈的區域,而且捕撈的數量對外也會有所保留。每天早晨,中盤商會到各家收購魚苗,但是為保密數量,捕鰻人不見得會將前晚所有捕撈到的魚苗賣給同一個人。能收到多少,要看中盤商與捕鰻人的交情。
 
這些在沿岸捕撈鰻苗的「隱藏性人物」大部分是冬季農事休息的農民,但在工廠上班的工人也不少,因為工作時間與原工作不衝突,為了賺取更多生活費,因此有許多人以此為副業。曾勤英提到,她甚至還曾在沙灘上還遇到學校教書的老師。
 

走在大園圳頭里濱海路上偶遇的捕撈網
行經觀音快速路旁的三合院中亦掛曬著捕撈網

居民生計、賺取外匯通通靠鰻魚

日本是東亞鰻魚產業最大的市場。因為地理位置佳,且鰻魚苗量多,臺灣政府在 1951 年底開始發展鰻魚產業,投入技術研究與輔導漁民,包括養殖、活體運輸、冷凍運輸等方法,商業化養殖一直到 1966 年確立而成熟。1968 年,臺灣終於成功地將「活鰻」外銷至日本,以「白金」賺取豐厚外匯。
 
由於氣候因素,臺灣主要養殖區域集中在中南部,尤其是雲林、臺南等地,隨著養殖面積逐年增加,源頭的魚苗捕撈「副業」也順勢而起,大海成為一般居民兼工賺取額外收入的好所在。
 
1991 年,是養鰻產業的黃金年,產值達 5 億 6 仟萬美元,供應日本市場一半以上的量體。但也就是從該年開始,鰻苗供應量逐漸不足,以致鰻苗價格高漲。
 
以個體戶捕鰻人來說,價格是由中盤商所操控,他們到家中收購時喊價,算好魚苗數量,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曾勤英表示,經常天還沒亮、眠尚未補夠時,收購魚苗的人就會抵達家中,在街坊鄰居間收購一輪後當天直送中南部。漁獲量多時,為了保障「白金」的安全,他們還必須包車親自南送。
 
1989 年 4 月,臺灣輸出日本的活鰻被檢驗出超量的歐索林酸(Oxolinic acid)藥物殘留,日方要求要將活鰻全部留置,經過檢驗後無藥物殘留者才可通關,中間為數不小的活鰻死亡或失重,造成漁民巨大的損失。
 
這次事件後,促使水產品檢驗中心的誕生,作為鰻魚出國門前的最後一道關卡。為求檢驗完可以快速外銷,鰻蝦輸出業公會選定鄰近機場的大園圳頭里做為基地,於 1995 年 11 月完工,正式建立檢驗中心,上飛機前,成鰻會在此進行抽樣檢查,確保品質穩定。不過因應航空城的規劃,檢驗中心已於今年(2022 年)3 月已遷移至蘆竹。
 
 

捕鰻架──海岸上最吸睛的風景線

在大園捕撈的鰻魚寶寶,被運往各地培育,兜兜轉轉,長大後又再度回到圳頭的水產檢驗中心──這段溫馨的緣分,對於居民來說並不是太在意。實際上,對一般居民影響最深的事情,是魚苗量逐年地減少。當淺灘上的漁獲量不夠,居民就只得越走越深,到離岸更遠的地方拚運氣,不僅要能忍受冬季冰冷的海水,還得要承擔更高的生命風險。
 
圳頭居民開始以木麻黃為支架,插入藻礁礫石灘,形成三角支架,一旦漲潮時便可以往上爬到更高的平臺。在新街溪口到埔心街口這一段黃金海岸線上,建立出「捕鰻架聚落」。潮漲時被淹沒的支架深有 20 至 30 公尺,為確保支架的安全性,居民們甚至在海岸植入水泥樁,或以水塔中裝石頭,放置於支架前方,用以減緩海浪的衝擊。
 
在漁架上,居民拉起形似漏斗的大網,人則站在漏斗底撈取。各地捕撈鰻魚苗的方法多有不同,在桃園,一直以來是使用手持網、步行海岸線的方式撈捕,然而近 15 年所發展出的捕鰻架,從消波塊上有空橋可以直達潮間帶,是在地居民運用現地材料、理解海域環境所誕生的特殊技法,也因此成為大園獨特的人文海岸景觀。
 

位在許厝港沿岸地捕鰻架(Source: Minchi Chen/CC BY-NC-ND 2.0)

消失的鰻魚

然而,近幾十年來的野生魚苗銳減,影響了臺灣鰻魚產業的發展。行政院農委會於 2013 年頒布「鰻苗捕撈漁期管制規定」,限制捕撈期於每年 11 月起至隔年 2 月底,將原本的秋冬兩季縮短至 4 個月間,讓部份的鰻魚可以沿著河口上溯成長。此外,自 1990 年代起,中國加入了鰻魚市場,超越臺灣成為日本鰻魚市場主要的供應源,同樣影響了鰻魚產業。
 
在鼎盛時期加入鰻魚產業的個體戶們也因年紀漸長不再重返夜晚的海岸,捕鰻人數減少,但仍有少數人堅持這項工作,包含少數承父業的圳頭里返鄉青年,以及仍然想掙點家用的婦女們,地方上的中盤商也依然存在。圳頭里里長卓榮騰表示,因為近年來天氣漸暖,沿岸居民自組「魚苗生態研習發展協會」,成功申請桃園區域延長捕撈期,同時也由社區共同發起環境維護,加強生態保育。
 
直至今日,因應人口變遷與產業轉型,可在當地看到許屋多廢棄鰻魚池,這裡的文化也在人們口耳相傳間保留了下來,這項「副業」仍然在桃園沿海默默進行中,或許你未來到日本品嚐的鰻魚飯,就來自桃園的捕鰻人手中。

 

大園區圳頭里里長卓榮騰
本文與桃園市政府合作刊登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專訊,陳玟妤、吳龍靜,〈高屏地區鰻苗動力叉手網捕撈作業初步調查〉  (tfrin.gov.tw)
  2. 楊善堯、皮國立主編,《憶載航空城—大園落地生根的記憶》,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22。
  3. 農業主題館鰻魚知識家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28885、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28826
  4.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專訊,劉富光,〈臺灣的鰻魚養殖產業概況與永續發展策略〉https://www.tfrin.gov.tw/News_Content.aspx?n=300&s=26825
  5. 臺灣區鰻蝦輸出業同業公會水產品檢驗中心http://www.apic.org.tw/
文章資訊
採訪撰文 歐品妤
刊登日期 2022-10-19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那時此地:飛往過去的航空城
請大家繫好安全帶,飛往過去的航班即將啟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