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二林蔗農事件專題】1920 年代臺灣農民運動的起點:二林蔗農事件

 
 
讀書會資訊。(海報設計:吳紫莖)

大家都來讀日記

你和史料談過戀愛嗎?有一位國際著名的歷史學家曾經說過,凡是研究歷史的人,都需要一份與史料相遇,甚至和它談戀愛的機緣。


2014 年冬天,我從日本京都飛來臺灣,在彰化縣二林鎮做短期田野調查時,經由當地文史工作者的介紹得到了一本日記,他們稱之為「鐵窗日記」,是日治時期農民運動的起點「二林蔗農事件」領袖之一劉崧甫在獄中的日記。


我一入手立刻與它陷入情網,覺得非讀通它不可。


所以,我對劉崧甫日記的一見鍾情,就是我們讀書會的緣起。


我覺得必須跟朋友分享這甘美的戀愛經驗,也相信這份日記可以吸引很多人。我想,如果能跟三五好友一起解讀、討論,一定會受益匪淺,解讀日記的過程也會更加有趣;況且劉崧甫的字跡有時相當潦草,行文間又夾雜不少閩南語詞彙和詩文,我個人的能力只怕有所不足,因此興起了舉辦讀書會的構想。


很幸運地,我在臺北本來就認識一些來自二林附近的研究生、文史工作者,以及關心現代農業問題的朋友。由於日記本身深具吸引力,我一提出邀請,他們便立刻決定參加,就這樣從 2016 年初第一屆讀書會以來,我們已經開過十幾次會議,讀完將近一百天的日記。


日記的內容非常有趣,我們越是深讀,便越相信讀書會的成果可以貢獻於學界以及臺灣社會。雖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已經為蔗農事件後成為農民組合領導者的簡吉出版了日記,但臺灣史學界目前對於農民運動的了解還相當粗淺。簡吉算是農民運動領導者的領導者,而學界對於真正面對農民,扮演領導角色的菁英認識相當有限。劉崧甫日記可以彌補這個缺陷,讓我們更加了解帶領農民的菁英是什麼樣的人物。


接下來,我們會發表一系列文章分享讀書會的成果。不過,我想讀者也許對蔗農事件與日治時代的農民運動有點陌生,因此以下我要先簡單地介紹蔗農事件的內容,以及其於臺灣史和世界史中的位置,以引領各位進入本專題。


1920 年代臺灣農民運動的起點

大家對二林蔗農事件有多少了解呢?


現在臺灣的歷史教科書也談蔗農事件,所以大家縱使不至於耳熟能詳,或許也或多或少有一點認識。 1990 年代開始,二林的文史工作者就一直致力於整理相關資料、進行口述訪談、探討事件的經過以及領袖的思想。後來,張素玢、陳翠蓮等的學者老師也陸陸續續討論過該事件,也許也有讀者曾經從她們的著作中讀過事件的經過。


最近有不少介紹臺灣歷史的通俗性作品,有些也提過蔗農事件,譬如「臺灣吧」第3.5集〈二林農民運動〉便採取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事件發生的過程,值得一看。


蔗農事件之所以如此受到關注,是因為它是 1920 年代臺灣農民運動的起點,日後簡吉等人率領的農民組合抗議運動也發端於此。關心日本殖民政策,與林獻堂、蔡培火有所來往的經濟學家矢內原忠雄也曾在其經典著作《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說道:「這臺灣史上第一次現代農民運動。」


日治時期臺灣農民如何遭到日本政府以及資本家剝削、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發起抗議運動?研究蔗農事件很可能是回答這些重要問題的捷徑。


林田富,洪長源,魏金絨,李坤北,謝四海,蔡詩傑,李根培,《殖民地的怒吼:二林蔗農事件(二版)》, 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7。

蔗農事件之始末

蔗農事件的背景是林本源製糖會社與其採收區域內甘蔗農民之間的糾紛。


1924 年初,農民因甘蔗購買價格過低、肥料價格過高、會社秤量甘蔗方式不公正等原因發起抗議,一開始先透過庄長、公醫等地方有力人士表達不滿,1925 年 6 月成立二林蔗農組合後,便由該組織代表農民負責與林糖交涉。


蔗農組合的領袖是出生於日治初期、畢業於二林公學校、隨後活躍於地方社會並參與文化協會活動的青年菁英們,其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是李應章(偉光)。他後來前往中國大陸發展,加入共產黨。我們讀書會的主角劉崧甫比他小一歲,在蔗農組合的活動中輔佐李應章,並至各地演講,批判總督府的糖業政策以及製糖公司的鴨霸,鼓勵農民站起來。


不過,蔗農組合與林糖的談判不久後就破裂了。


秋冬是甘蔗收成的季節,而按照地方的習慣,林糖會在收成之前公布甘蔗購買價格,但 1925 年卻沒有事先公布。這顯然是為了壓低購買價格,因為若事先公布過低的價格,一定會引起農民的不滿甚至抗議,所以林糖試圖隱藏價格,先在與林糖關係良好的甘蔗園進行採收,使其他農民不得不接受這個價格。蔗農組合從 1925 年 7 月起就不斷批評林糖的這項政策,不過林糖卻置之不理,到 10 月 15 日,兩者的交涉完全破裂。


10 月 22 日,林糖在日本警察的協助之下,進入二林庄謝才的甘蔗園試圖強行採收甘蔗,結果引發聚集在現場的 300 餘名民眾的公憤,會社員、警察和民眾發生暴力衝突。事後總督府雷厲風行地追究責任,有 93 人遭到檢舉,39 人被起訴,25 人被判刑三個月到一年。


二林事件第二審紀念攝影:最前排左四是劉崧甫,左三是李應章。蔣渭水文化基金會黃信彰提供本圖片。

西來庵事件(1915 年)以來,臺灣就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暴力抗議事件,所以這場衝突使總督府與製糖公司大為震撼,也成為臺灣農民抗議運動的濫觴、自治運動的里程碑。


世界史中之二林蔗農事件

大家也許雖然知道蔗農事件在臺灣現代史中的重要性,不過你們知道這和世界史有什麼關聯嗎?


首先,既然臺灣當時在日本統治之下,蔗農事件當然引起了日本內地知識份子的關心。尤其除了矢內原忠雄之外,還有不少左派人士也一直在關注蔗農事件。蔗農事件審判時,協助辯護的不只鄭松筠、蔡式榖等文化協會的人士,還有布施辰治、麻生久等日本內地著名的左派律師。


2010年日本國內公開把布施當成主角的紀錄片「弁護士 布施辰治」。上面是紀錄片的海報「弁護士 布施辰治」紀錄片製作委員會提供

布施辰治不只關心臺灣,也同樣關心在日本統治下朝鮮人的抗議運動,從戰前到戰後多次參與涉及朝鮮人的訴訟,2004 年還獲得韓國政府頒發韓國建國勳章。由此可知,蔗農事件可以透過布施連結到遭日本殖民統治壓榨的其他民族的經驗。


古巴

我們同時不可忽略的是,糖的產地不只在臺灣或日本帝國內,而是遍及世界各地:糖是代表現代社會的全球商品。食物人類學家西敏司(Sidney W. Mintz)在其經典著作《甜與權力》中指出,中美殖民地生產的糖以「紅茶加糖」的形式占據了十八世紀英國勞動階級的餐桌,支撐了產業革命的發展。既然糖是全球商品,二林蔗農事件也當然可以放在全球史的脈絡裡理解。


『甜與權力』英文版的封面 (Source: Amazon)

其實林糖的經營方式和世界糖市場的狀況息息相關。1910 年代,古巴大量增產砂糖,1920 年生產的分蜜糖約有四十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四成。再者,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暫時減產的世界砂糖產地開始恢復生產,世界砂糖市場因此趨於供給過剩,糖價開始走跌。在不景氣之下,臺灣的各製糖公司勢必得努力壓低甘蔗生產費,林糖也不例外。林糖當年之所以要勉強壓低甘蔗購買價格,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瓶頸。


德國

蔗農事件和全球世界的關係不只在市場上,在糖業技術上也可見一斑。除了提高甘蔗購買價格之外,降低肥料販賣價格也是蔗農對林糖的重要訴求之一,由此可知肥料等技術對農民的重要性。林糖也相當重視技術改良,試圖以改良栽培技術改善單位面積產量,進而節省甘蔗的單位成本。


當時林糖特別重視提高區域內甘蔗的含糖度,而其知識主要來源是德國。德國不只是 20 世紀初科學最發達的國家,也是砂糖的另外一個原料──甜菜──的重要產地。1910 年代總督府曾派技師前往德國學習有關糖度的知識,1920 年代林糖更試圖積極地將之應用於自己的採收區域內,包括產出的甘蔗糖度相對較低的二林地區。這當然是引起蔗農事件的關鍵背景之一。


蔗農事件其實關係到日本內地、歐美技術強國,甚至像古巴等世界其他甘蔗產地。種植商品作物以及積極改良技術並不是臺灣現代史的獨特經驗,而是現代世界農民的共同經驗。就此發生衝突,甚至引起大規模的農民運動,在世界現代史上也不罕見。研究二林蔗農事件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回應這些世界史的主題。


我們迷上的不過是一本日記,但它卻彷彿帶領我們進入了臺灣史的核心。希望我們的分享能夠引導讀者進入劉崧甫日記的豐富世界。

文章資訊
作者 都留俊太郎
刊登日期 2017-10-23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二月關鍵字:糖,甜蜜成癮
砂糖,這個甜蜜結晶,創造帝國的繁榮,成就國家的驕傲,也帶來殖民的哀愁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