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二林蔗農事件專題】蔗農事件被捕的劉崧甫,他的獄中日記寫了什麼?

「這一本日記在鐵窗裡每日與我作伴、安慰我,真的是一個天恩的東西。托這一本日記的福,我可以忘記鐵窗裡的千辛萬苦,過得快樂而有趣,覺得長久的鐵窗生活也如一日。」


劉崧甫在日記的開頭如是寫道自述了這一本日記的緣起。


作為二林蔗農事件的領袖被日本警察逮捕後,他在監獄裡一天寫一頁。每一頁通常都寫得密密麻麻。雖然寫日記對現代人而言並非難事,但換作生活條件匱乏、又缺乏娛樂的年代,書寫日記就成為了格外重要的抒發管道。對於監獄裡無事可做,又鬱鬱寡歡的劉崧甫來說,更是如此。


解讀獄中日記無非是解碼劉崧甫的獄中心聲。雖然獄吏偶爾會檢查日記,有些事情劉崧甫也不可以直接寫,不過在字裡行間我們還是能夠抽絲剝繭,聽見他的弦外之音。


作為專題的第三篇,本文試圖揭示來自劉崧甫內心深處的聲音。


解碼內容:探索事件的真實和全貌

一般看待農民運動領袖的日記最為人期待的莫過於其政治言論。劉崧甫即使身陷囹圄,仍透過日記對時政提出針砭,包括對臺灣總督府以及製糖公司政策的批判、製糖公司與地方資本家勾結的描寫、對社會階層的看法等等。


雖然我們可以從《台灣民報》的報導或後來出版的回憶錄等歷史資料,了解蔗農事件領袖的政治立場,不過藉由這些當年領袖階層親筆寫下的紀錄,無疑是提供了後世對於理解當時發生的人事更全面的關照與切入點。


再者,劉崧甫亦會在日記中回顧二林蔗農組合的活動。這些記載揭示了過去我們從不知曉的史實。例如,從《台灣民報》的報導中可以得知,蔗農組合曾在二林街上的公廟仁和宮以及舊製酒場開會。不過,在 1926 年 5 月 3 日的日記中他寫道,蔗農組合也曾在「耶穌教堂」舉辦過演講。這裡所謂的「耶穌教堂」指的應該是二林地區傳道工作剛起步的長老教會的教堂。由此可知,當時地方上支持農民運動的勢力,其實比我們原先認知的更為多元。


根據近年學界的研究成果,其實當時長老教會裡面有一群批判日本殖民政策並支持台灣人自治的牧師以及信徒。二林蔗農組合能夠用到教堂舉辦演講,其背後也許存在著這樣的脈絡。

 
「講場在二林庄耶蘇教堂」

解讀形式:文體、笑話、插畫的多元呈現

然而,這本日記吸引讀書會成員之處,不只有上述對於農民運動領袖日記內容的一般期待,還有存在於日記中的文體、笑話、插畫等多元內容。


當初開始解讀日記時最讓我們驚訝的是,劉崧甫寫作時所使用的文體。在這整部日記之中,漢文約佔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則以日文書寫。劉崧甫受過傳統漢文教育,並取得公學校畢業的學歷,屬於「雙語學歷菁英世代」,[1] 因此採用兩種語言寫作在當時並不稀奇。


不過,劉崧甫書寫的漢文是相當特別的。他的漢文語法不僅與現在台灣民眾使用的國語不同,也和傳統漢文不一樣。例如,他經常在名詞的後面加「兒」,也就是兒化音。此外,他經常以漢字表現台語的一些詞彙。譬如 1926 年 7 月 16 日他被釋放的那天的日記中,記錄了他的親戚「言起全工來保釋的事」。這一句裡的「全工」,是台語的 tsuan-kang,專程的意思。這件事說明了解讀劉崧甫日記正需要挑戰這種特殊語言用法。


另一方面,他經常引用四書五經等漢文古籍,也創作漢詩。


由於劉崧甫上公學校(相當於國小)之前在父親開的私塾學漢文,因此奠下了漢文的底子。我們曾經有去劉崧甫老家整理他的藏書,裡面有找到嘉義蘭記書局刊行的圖書目錄。蘭記書局是當時台灣最著名的漢文書局之一,郵購上海的各大出版社的出版品,再銷售給台灣各地的漢文讀者。由上述可知,他在成年以後也有機會讀漢文書、消費文化。


蘭記書局刊行的圖書目錄:劉家收藏

劉崧甫採用這種語言風格書寫的內容也特別值得玩味。他雖然沒有每天撰寫政治言論,卻也不會僅只交代日常瑣事。在日記中,他既創作故事、寫笑話、記錄他做的夢、與家人的回憶等等,甚至經常在日記的角落畫可愛的塗鴉。這些事物在簡吉、林獻堂等其他日治時期政治人物的日記上較為罕見,我猜想可能和他的教育背景有關。關於劉崧甫寫的笑話以及做的夢,將在本專題後續的文章中說明,敬請期待。


1926年3月22日日記

與劉崧甫的時代對話

談及日治時期農民運動,過去的討論或許過度關注政治經濟的面向。雖然台灣總督府的糖業政策、製糖公司的經營模式確實是農民運動的重要背景,而運動領袖們對時政的看法以及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影響等固然是蔗農組合行動的關鍵。但當我們在解讀劉崧甫日記的過程中,不難發現這類政經層面的思考並不會獨立存在,而是必然鑲嵌於社會文化的發展脈絡之中,劉崧甫留下的獄中日記即是此例證之一。


劉崧甫的獄中日記乍聽之下雖然沉重,但實際上內容卻相當豐富,舉凡文體、笑話、故事創作、漢詩、塗鴉等各種呈現,反映了時代性及其個人性格。日記解讀無非是跟著他走過那個時代。就像本文舉的幾個例子,我們每一個發現或許甚是渺小,似乎與蔗農事件領袖的思想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當我們在一步步傾聽劉崧甫的心聲的過程中,他的時代情境在我們的眼前逐漸地浮現出來,躍然於紙上。


雖說我們無從知曉最終蔗農事件會呈現什麼樣的面貌,也許和過去的理解大相逕庭,或許沒有差多少。但無論如何,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跟隨著劉崧甫走的這一路來,風光明媚,景色宜人,就這樣吸引著我們繼續前行。

 



[1] 陳文松,《殖民統治與「青年」: 臺灣總督府的「青年」教化政策》。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5。

 

文章資訊
作者 都留俊太郎
刊登日期 2017-11-05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二月關鍵字:糖,甜蜜成癮
砂糖,這個甜蜜結晶,創造帝國的繁榮,成就國家的驕傲,也帶來殖民的哀愁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