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山林歷史上的無名英雄:遠離家鄉、用體力與死神拼搏,臺灣伐木工人們的青春和血淚

張家綸 2017-08-04

一名木材工人之死

故事發生在 1931 年 8 月 16 日。有人通知警方,羅東貯木池有一具屍體。


警方獲報後,立即趕往現場。


現場除了屍體外,水池旁還站著兩個人,瑟縮在一起不斷地發抖。


警方隨即命人打撈起這具屍體,接著詢問在場的兩個人事情的前因後果。這兩個人答說下午約莫兩點左右,死者帶著他們到貯木池,打算勾木頭以準備製材,或許因為地上太滑,死者一不小心跌進了水池中,接著掙扎一會兒就死了。


說到這裡,警方接著問:你們有救他或者對外呼救嗎?


聽到出這個問題,兩個人露出驚慌的臉色,遲遲不敢回答。


警察立刻見事有蹊蹺,於是帶點恐嚇意味地要將他們帶回警局,這兩個人大概一輩子都沒進過警局,嚇得當場勉強地擠出令人有點傻眼的七個字。


「因為我們怕水鬼」


這個答案現在聽起來或許有點荒謬,不過在那個逐漸走向現代卻仍留著許多傳統觀念的時代裡,這樣的答案其實可以理解的。


總之,那個人是溺死了。


經警方調查後,發現死者叫蘇火旺, 30 歲。


這則報導放在臺灣總督府官方報紙《臺灣日日新報》邊緣的小角落裡,不過,就像現在我們閱讀報紙的習慣一樣,或許當時的人看到這樣的訊息,若非自己熟識的人,頂多只是驚呼一聲「真倒楣」就略過去了。


不過,這則報導卻透露出一個時代的縮影。


一段臺灣森林開發史的片刻,還有一幅打下帝國森林產業基石的無名工人肖像,蘇火旺不過是這殖民怪獸觸角下的眾生之一罷了。


羅東貯木池。林鴻忠編著,《太平山古往今來:林業歷史》,宜蘭縣羅東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06。

來自日本的林業職人

臺灣是個森林資源相當豐富的地方,不管你要熱帶木、溫帶木,或者寒帶木,在臺灣這塊寶島上都有。


這件事,你知道,我知道,日本人也知道。


所以日本人來臺灣之後,就開始調查臺灣的森林。當時的第一任民政長官水野遵根據一些初期的調查和資料,輔以考量目前統治臺灣迫切需要的資源,大致整理出臺灣三大重點森林資源:樟腦、木材和木炭。


很神奇的是,之後臺灣的林業資源政策,基本上就是按照這三類擬定並發展。


撇開樟腦和木炭不談,臺灣總督府之所以重視木材,主要是因為日本統治初期,因應大量進駐的日本官員,臺灣總督府必須興建大型官廳和官舍,再加上 1898 年後藤新平擔任民政長官時推動的鐵道、港口等基礎建設,都需要大量的木材,因此極需一個可以提供木材資源的森林。


恰好在 1896 年,被譽為「日本林學之父」的本多靜六隨大夥爬玉山時,途中發現了紅檜與阿里山,於是便開始調查阿里山的森林資源,也因此發現蘊藏豐富的森林資源,這些重要的發現正好支應臺灣總督府的現代化事業。


然而,開發阿里山的初期因經費問題短缺的問題,開發歷經一番波折,一直到 1910 年臺灣總督府才正式接手經營,並接續前期事業,逐漸完成阿里山高山鐵道的興建。


在開發臺灣之前,日本已有百年以上的森林砍伐經驗,尤其知名的長野縣木曾一帶,因盛產檜木,在江戶時期是重點砍伐地區,與青森縣的絲柏林和秋田縣的杉木林,並稱「日本三大美林」。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因此培養出許多專業的木材匠師,甚至在不同的地方會出現不同專業的匠師。


當時臺灣總督府分別募集了來自宮崎、熊本、鹿兒島等地的伐木工人,以及來自木曾、紀州、土佐等地的運材工人到臺灣。而伴隨鐵路的興築,除了招募木材工人之外,也招募來的泥水匠、製磚匠、鐵匠、木匠等需專業技能之職人。


日本知名的森林砍伐地木曾山,從豐臣秀吉開始大量砍伐,到明治時期仍是重要林地,並為此設立木曾山林學校,現為日本的林業遺產,圖為木曾山的林業鐵道一景。(圖片來源

這些日本的職業匠人帶著家人渡海來臺,陸續在阿里山或嘉義定居,久而久之,移居此地的日本人逐漸變多,再加上阿里山高山鐵路的經過,開始出現房屋、電力、商店等等,形成一個小村落。也因應日本人的增加,當地出現了專門讓日本孩童念書的學校,1914 年成立的阿里山尋常高等小學校便是在這背景下出現的學校。


離鄉背井的木材工人

隨著森林開發事業逐漸擴大,必然需要更多的勞力投入林業開發產業,那麼到底是誰要做這麼粗重的工作呢?


一般來說,來林地工作的人,以打工仔居多,他們主要是居住在附近山下的農民,他們利用農閒時期,到山上砍砍樹、搬搬木材,賺取一些外快;而另一部分人來自於外地,有些是季節性打零工的,只要砍伐季結束,就會離開;也有些是到處移動以林業為專職的團體。


這些打工仔有一大部分來自臺南、嘉義沿海一帶、或是雲林的水林和口湖等地。因為這些地方的土質鹽分重,無法以務農為生,即便是下海捕魚,漁獲量也不高,生活相當窮困。因此居住此地的人民,迫於生活,只能離鄉到外地尋找工作機會。此時鄰近因森林產業崛起的嘉義市,便成為他們尋找工作機會的絕佳之地。


雖然在林地的工作極為辛苦,但這對於極需工作機會的外地人來說,只要有錢,就算再少,都是一份可圖溫飽的及時雨。只是他們不知道,未來等待他們的,是一場用體力與死神拼搏的工作。


伐木工人的一天

工人來到林地後,約莫早上 7 點就要起床,做到 10 點時,工頭會允許大家休息個 15 分鐘,接著一直工作到 12 點,12 點到下午 1 點之間吃中飯兼休息,下午 1 點開工,到了 3 點再休息個 15 分鐘,然後就一直工作到 5 點下班,總計工作 8 小時,完全符合當時的工作時數規定。


資料來源:松崎呈次,〈台湾ニ於ケル林業勞働問題〉,台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林學科卒業論文,年代不詳。

然而,表面上是這麼寫,但實際上會因應季節更動作業時數。比如夏天太熱,為了避免在大太陽底下工作以致降低工作效率,會早點起床,趁著天還未光趕緊工作,當然提早工作就會提早下班,而且因為白天日照相當長,影響工人工作意願,因此會拉長中午休息時間,讓他們睡飽一點。


事實上,這樣的顧慮是從日本人的角度出發,他們來到這麼熱的環境,顯然地相當不適應;相反地,冬天太冷,太早起床反而因為寒冷降低工作效率,因此會晚點工作,當然也會晚點下班。總之,時間的分配並非強制性,會因應四季而調整。


那麼在林地裡,又主要是在做什麼事呢?


在林地的體力活

林地的工作大致分成伐木、造材和運輸,每項都是需要消耗極大體力的工作,每項環節都不得掉以輕心,否則會有生命危險。


林地的工人在選定木材後,會運用「弓鋸」鋸木,這種鋸子由於有固定弓,使用起來有一定的距離限制。一直到 1912 年日本引進「抽胴鋸」後,才改善這種狀況,無論要橫地、直地、斜地、歪地、倒地,都可以鋸。到了 1930 年代再度引進「五齒鉤」,這種鋸子最大的特色就是鋸子每隔四個割齒,就會有一個 U 型溝,之所以挖溝,是因為以往運用的鋸子,在作業時,會噴出木屑,常噴得讓伐木工人措手不及,滿身傷痕,但運用五齒鉤,木屑會先從溝排出去,不會亂噴,是木材工人上山砍材的必備良器。


弓鋸,來源:廖景淵文圖,《檜山邊境‧觀霧森林:畫說林業》,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2。
抽胴鋸,來源:廖景淵文圖,《檜山邊境‧觀霧森林:畫說林業》,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2。
五齒鉤鋸(圖片來源

聽起來砍材這檔事好像越來越簡單,但實際上縱使器具改良,鋸木頭仍然是很多木材工人最不願做的工作,這不僅需要花費勞力,而且相當危險。

原因是樹木不是生長在平地乖乖地等著你去鋸,大部分都生長在斜坡上,光站著就很吃力,站好後,必須先判斷樹會倒向何方,然後清空人群,如果樹根過於隆起,必須在上面設置一個類似平台的棚架,才能站穩施力。開始作業後,必須確保斜坡下方無人,如果是太斜的坡度,樹木也會在砍伐後,順著山坡滾入山谷,因此必須先在樹上鑽洞,用繩子穿過洞後,找個地方綁著,以固定樹木。


設置棚架作為平台以利砍伐,後面的人正在鑽洞準備綁繩固定。來源:廖景淵文圖,《檜山邊境‧觀霧森林:畫說林業》,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2。

一棵巨木通常要花費長達一個禮拜甚至更久的時間,光來來回回鋸樹,絕對不下數百次。透過腳力抓地,長時間深蹲加來回不間斷鋸木,乃有助於訓練手臂、背部、腰部和腿部,相信抵得過十次以上的核心肌群訓練課程。


等到鋸得差不多即將倒下時,鋸木工人必須做一個很重要的動作,他必須對山裡的人大喊「樹要倒啦~~~」,藉此警惕其他人,否則參天的樹幹倒下時,頂端的樹枝勢必隨之斷裂散落各地,若有人在樹倒塌的地方附近,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是日本時代林場工作最重要的準則。


樹砍完後,必須進行整材,也就是把他修整成可以運用的木材,必須先鋸成幾塊木材,接著將他開剖,以便於搬運,之後修整成長方形的角材,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說起來好像頗容易,但實際上這是一門需要高度專業的技術,具有長久經驗的師傅可以從氣味、紋理和型態判斷樹種,並且從樹的紋理剖開,務求以最省力的方式,將樹修整成最容易處理的狀態。


修整後,接著又是需要用到大量體力的活:搬運。


在日本時代已有搬運木材的集材機,主要目的在搬運剛鋸下來的粗重原木,一開始是人力集材機,後來引進了蒸汽集材機。搬到定位後,由人力鋸成或砍成小原木,再由人力搬運。人力搬運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用拖的,當然不是叫你放在地上拖,這會傷到樹木品質。為此,有人設計木馬,前後各有一人,前者負責拉,後者除了負責推以外,在下坡時,必須負責拉住,以防木馬往前滑壓死前者。


日本時代阿里山的集材機正在搬運樹木(資料來源
目前臺灣有些登山步道原為木馬道,例如大雪山神木林道,圖為拖木的情況(來源

還有用扛的,為此設計一種便於搬運的器材,叫做「蔗架」,又稱「蔗夯」。這是用羅氏鹽膚木製成。這類植物大多生長於山地向陽處,不僅分佈普遍、生長快速,且樹質輕便,是最適合的製材。另外,由於它的果實富含鹽分,所以居民也會摘來充飢。


當工人扛上蔗架時,基本上跟舉重沒甚麼兩樣,必須用下盤的力量支撐,行走時,為保持木材之品質,腳步移動必須平穩,一直扛到有臺車、火車或木馬等運輸點為止。


羅氏鹽膚木的果實(來源
蔗架,其實在山上扛木頭重到累到沒人笑得出來。(來源

總之以上這些體力活,會耗費掉一整天的力氣,這些付出青春和血汗的木材工人,成為帝國森林產業中最重要也最不可或缺的基石。


聽起來如此重要又危險的工作,平均薪資應該很高………吧?這就等我們下集揭曉!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家綸
刊登專欄 山林碎語
刊登日期 2017-08-04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