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十九世紀至今,臺灣如何維持歷久不衰的「茶葉王國」地位?

謝金魚 2018-12-26

大家是什麼時候第一次喝到臺灣茶的呢?一說到臺灣茶,我們大概很容易連結到手搖茶跟功夫茶。


手搖茶大約是在 1980 年代以後,模仿西方調酒手法而興起的。


但是功夫茶則不然,一般是在自家或者廟口,由長輩或者耆老一邊講古、一邊用開水沖刷著茶具,在厚實的陶壺中放上幾匙茶米,揉成球狀的茶葉在熱水沖泡之後舒展開來,顯出原先一心二葉的模樣,然後將茶壺緩緩提起,倒出色澤清雅的茶湯。


即使到了今天,我們有時在路上看到認識的人,卻沒時間多聊,我們還是會說「有空來喝茶啊!」可見茶是如何深入我們的生活,不只是解渴之用,也包含了社交聯誼甚至是文化鑑賞的功能。


泡茶的方法與茶種源自中國,但是進到臺灣之後,是如何發展的呢?如果你漫步在十九世紀的臺北城裡,一時興起想要去買茶,你又會去哪裡買?你會看到什麼的產業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烏龍茶(Source:Flickr@ Mehmet Emin Akyüz

李春生與陶德 

十九世紀的臺灣,已經是烏龍茶的主要輸出國。烏龍茶屬半發酵茶,兼具綠茶的清香跟紅茶的醇厚。廣義來說,鐵觀音、文山包種、東方美人等等,都是屬於烏龍茶的一種。 


據史料記載,早在清代,臺灣的中南部就有野生茶樹,但沒有形成產業(荷蘭人所紀錄的《巴達維亞日記》中有提到臺灣有茶樹,但沒有說到在哪裡)。後來從福建引進茶樹之後,才開始規模化種植。大約在十八世紀末,就有契約顯示,在北部已經有茶葉貿易。


當時的臺北淡水河上游、新店溪、基隆河、大嵙崁溪的丘陵一帶,都有茶園,但茶葉並不直接販售,需要運到福州精製再販賣。 


臺灣茶的發展跟 1858 年的開港通商有極大的關係,當時,有一個英國商人約翰.陶德(John Dodd, 1838-1907)來臺收購樟腦,覺得臺灣北部丘陵地適合種植茶葉,所以就向福建購買茶苗、借資金給茶農,鼓勵種植。


後來更直接在臺灣建造精製茶場,聘請福州精製茶師父指導作業,從生產到製作完成都在臺灣進行,不用再運送到福建完成茶葉處理手續。


陶德花了這麼大力氣來確保臺灣茶的貨源,當然不是只為了自己喝到飽,他是為了要外銷。但外銷總得有可以處理貨物的店面跟倉庫,最後落腳於大稻埕。


1869 年開始,陶德將臺灣生產的茶葉直接運載到紐約銷售,就此打開臺灣烏龍茶的國際銷售大門。


陶德(Source:Wikipedia)

大稻埕的崛起

不過陶德店址選在大稻埕也算是一種意外,當初他其實是想選艋舺,結果因為當地排外,會攻擊外商,只好摸摸鼻子,跑到大稻埕去,反而讓大稻埕成為茶行聚集地跟商業區。


另外,原是淡水港卸貨口岸的艋舺,因為泥沙淤積、不利於使用,逐漸失去它的地位,大稻埕也就趁勢崛起。


我很建議大家去大稻埕走走,它的位置在現在的迪化街,從建築就可以看到當年的繁榮景象。


有的是長型街屋的形制,長型街屋不像我們現在店面那麼寬闊,但是內裡很長,前面當店面,後面就當貨物出入口跟家居空間。有的是在大稻埕財富累積後,開始出現的仿殖民地形式的洋樓建築,都很有特色。


陶德既然決定落腳大稻埕,但總不能事事自己來,於是他找到一個叫李春生的買辦來幫忙。


李春生 (Source:Wikipedia)

買辦是什麼?簡單說,是受外商雇傭,協助外商經營本國商業的人,是外商與中國商人貿易的經理人。買辦通常通曉外語,也可作為翻譯與中國政府溝通,他們也可以自己經營商業,所以變有錢的也很多。 


李春生是何許人也?他原是廈門人,15 歲隨著父親信奉基督教,學習英語,20 歲那年進入廈門英商怡記洋行。怡記洋行經營茶葉跟洋貨進出口貿易,後來被洋行主人推薦給陶德,擔任寶順洋行的買辦,類似像經理人的角色。他在大力輔佐陶德推廣臺灣茶的過程中,學習到茶葉經營的相關知識。


李春生與陶德的個性完全不同,後來也分道揚鑣。陶德在經過幾次經濟危機跟中國茶葉的市場競爭之後,生意大受打擊,最後不得不灰心離開臺灣。


李春生則自營茶葉外銷,還進口煤油,提供臺灣的煤油照明市場,成為北臺灣好野人,財富僅次於板橋林家。李大老闆親自告訴你,只做一門生意是不行的,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要多方發展。


李春生能白手起家,經商成功,是因為他細心、有耐心,永遠只用三分之二的資本去投資。勇於投資,幸運的就能一夕致富沒錯,但一旦失敗,也沒有錢東山再起了。李春生跟人不同,他憑藉著得多失少的投資計劃,成為臺灣茶葉之父。


除了做生意,李春生也懂得經營關係,他熱心公益,踴躍捐錢,在劉銘傳主政期間,什麼築路、造堤、建街,李春生都有幫忙。而且他英語流利,熟悉洋務新知、廣交洋人,所以官府要跟洋人打交道,就會想到李春生。等到日本人來了,也協助總督府處理地方事務。 


在今天臺北甘州街 40 號的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就是他捐獻的。晚年他在大稻埕教會擔任長老一職,致力於傳教,自己也寫了許多關於中西哲學、宗教思想的書,不是個只會賺錢的商人而已,是有書香氣息的。


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Source:Wikipedia)

李春生的人生可以說風光顯赫,臺北茶商合資創設新高銀行,李家是最大的股東。新高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新高山的簡稱,新高山就是玉山,簡單說就是玉山銀行這樣的概念,不過,新高銀行後來幾經整併,成為現在的第一銀行。


後來子孫繼續經營貿易、金融,也赴日、美等國留學,也與日本政府關係良好,李春生之孫還曾任總督府評議會員,相當活躍。


Formosa Tea

在陶德來臺前幾年,就曾有一個英國的外交官,將臺灣茶葉寄給英國的茶葉檢驗人員。檢驗人員認為臺灣茶葉品質佳,缺點是包裝過於粗陋不精緻。所以外銷的茶葉不僅看品質,也看外表。


在陶德跟李春生的努力之下,臺灣的烏龍茶逐漸打開市場,為了強調臺灣茶的異國風情,後來有些商人也為臺灣烏龍茶設計了美麗的仕女喝茶圖。


現在可以看到的烏龍茶包裝藏品,是日本時代留下的,有著東方鳳眼的女性,穿著傳統漢族婦女的大襟女衫,姿態優美地坐在圓桌旁,面露微笑,端著紅茶杯,裡頭是熱騰騰泛著澄黃色澤的茶液,封面大大的寫著 Formosa Oolong Tea,充滿東方神秘風情,你能不買嗎?(真是假掰文青風格啊~)


Formosa Oolong Tea(Source:http://t.cn/EbsEF0T

進入日治時期後,臺灣茶葉也在世界各地的博覽會屢屢獲獎,並在博覽會設置喫茶店,提供臺灣茶飲用,吸引了無數愛茶人士讚賞。


有了權威認可,有了宣傳,臺灣茶葉外銷蒸蒸日上。日本政府為了茶產業的外銷發展,還特別立法,嚴格控制茶葉出口品質,也在臺灣舉辦茶葉品評,刺激品質競爭。 


可惜二次戰後,由於茶園荒廢,產量銳減,臺灣茶遭到重挫。加上臺灣茶的種植、製茶成本過高,產量也有限,雖然曾有一段發展出口的時間,最後還是不敵成本因素,轉以內銷為主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環保意識抬頭,加上農業轉型的風潮,讓過去使用慣行農法種植的茶業,必須面對新世代的挑戰。有經驗的老師傅漸漸凋零,培育新的茶農、新的茶師、研發新的品種與推廣新的栽種方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


近年來,更便宜、更接近臺灣茶口感的越南茶或中國茶,也大舉進攻臺灣,甚至在臺灣拼裝混合之後,以臺灣茶的名義出口,更是進一步打擊臺灣茶的生態。


要想喝到真正的臺灣茶,除非找到可以信賴的茶行,要不就是要直接產地直送。在這些困境之中,網路成了可以殺出重圍的一條路,近年來的網路電商發展,縮短了茶農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讓臺灣茶可以用更便捷的方式來到我們的杯子裡,然而,挑戰還在前方,有志喝茶的同志要繼續努力才是。

參考書目
  1. 林木連、蔡右任、張清寬、陳國任、楊盛勳、陳英玲、賴正南、陳玄、張如華著,《台灣的茶葉》,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年。 
  2. 角山榮著,王淑華譯,《茶的世界史》,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3. 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台灣近代名人誌》全五冊,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7-1990年。 
  4. 徐英祥,《台灣之茶》,台北:台灣區製茶工業同業公會「台灣之茶」出版委員會,2009年。
  5. 許麗芩,《百年迪化風華》,新北:策馬入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
文章資訊
作者 謝金魚
刊登專欄 謝金魚的金魚缸
刊登日期 2018-12-26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2020|八月關鍵字:故事冰菓室
夏日裡的涼爽滋味,抵擋不了的零度誘惑!歡迎進到故事冰菓室,和我們一起清涼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