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曾外銷全世界的臺灣NO.1:微酸甘甜的鳳梨,打造水果王國的黃金傳說

林韋聿 2024-10-27

2021 年 2 月底,中國突然宣布暫停進口臺灣鳳梨,鳳梨瞬間蔚為話題。除了鼓勵國人多多食用的內銷以外,臺灣積極在國外市場拓展新客源,包含日本在內的國際市場也對於臺灣鳳梨的困境有所回應,不僅在日本超市可以看見臺灣鳳梨上市,時任首相的安倍晉三甚至還在推特上貼出自己與一箱臺灣鳳梨的照片,並表示「今天的點心吃鳳梨,看起來好好吃」。
 

安倍晉三在推特上盛讚臺灣鳳梨(Source:安倍晉三twitter
在 2021 年成為熱門關鍵字之前,其實臺灣鳳梨早已經歷過了大起大落,慣看秋月春風。甚至被許多臺灣人所遺忘或不知道的是:在一段時間以前,臺灣的鳳梨罐頭曾經是全球鳳梨罐頭出口量最大的國家。


從地球另一端遠渡而來的鳳梨

那麼,臺灣什麼時候開始出現「鳳梨」這種水果呢?其實鳳梨並非臺灣原生種,鳳梨最早原產於南美洲巴西與巴拉圭的亞馬遜河流域一帶,在哥倫布抵達美洲大陸以後,鳳梨從美洲來到了歐洲。隨後,在大航海時代,鳳梨也跟著歐洲人散播出去。約莫在1605年時,葡萄牙人將鳳梨傳播到了澳門,接著又進一步擴散到了一水之隔的廣東、福建,再隨著沿海地帶的移民來到臺灣。在大航海時代的推波下,鳳梨從臺灣的對蹠點──巴拉圭,穿梭到了地球的另一端。
 
《東印度水路誌》裡頭的〈熱帶水果〉圖畫,其中左下角的Annanas即為鳳梨。本圖為葡萄牙人林思索頓(Linschoten)繪製,該書記載著他在16世紀至東印度地區遊歷時的所見所聞。(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鳳梨的用途非常多元,在《臺灣通史》中連橫就曾這樣描述著臺灣出產的鳳梨:
 

一名黃萊。葉長,攢簇有如鳳尾,可劈絲以織夏布。實生叢心,皮有鱗甲。棄皮食,味甘微酸。夏時盛出。採後,以足踏碎叢心,至秋再生。實較小,味尤甘脆。置之室中,清芬襲人。臺人以鳳梨炒肉,亦珍羞也。鳳山、彰化出產最多。

鳳梨的果肉不僅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炒肉提味,而果皮更是可用來織布。舉凡婚節喜慶,鳳梨同樣經常作為慶賀的伴手禮。就算碰上生產過剩,鳳梨也能夠加工製成鳳梨罐頭等延長保存期限。不過話說回來,臺灣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生產鳳梨罐頭呢?連橫在《臺灣通史》中就曾提到:「旗後醫生林璣璋始以西法製鳳梨為罐頭」。不過林璣璋的鳳梨罐頭生產規模相對較小,若要說起臺灣鳳梨罐頭的始祖,多數人還是會以日治時期日本人作為起點。


臺灣第一座鳳梨罐頭工場

在日本領有臺灣以後,對當時的日本來說,鳳梨還是新奇的熱帶水果。在臺南軍營做生意的岡村庄太郎在臺灣首度品嘗到了鳳梨,這一吃了吃出了潛在的商機,他深切覺得來自臺灣的鳳梨值得推廣回到日本,不過他也發現鳳梨的保存期限不長,如果要銷回日本,勢必得解決保存問題。

由於在軍中做生意,他對於當時剛出現不久的罐頭技術不會過於陌生,於是,鳳梨罐頭就成為了讓日本人體驗鳳梨的解方。當時,臺灣總督府也對鳳梨產業相當有興趣,獲得總督府支援的岡村還特別前往當時鳳梨罐頭最主要的產地──新加坡考察。

歷經了千辛萬苦的前期準備,1902 年,岡村位在鳳山的的鳳梨工場「岡村鳳梨罐詰工場」開始生產一罐又一罐的鳳梨罐頭。工場之所以設立在鳳山主要有兩個原因,交通以及產地;就像《臺灣通史》中提到,鳳山是當時臺灣鳳梨的一大產地,而高雄港就在附近。為了讓新鮮的鳳梨熟成以後盡速製成罐頭,減少物流時間被納入了工場的區位因素。翌年,來自臺灣的鳳梨罐頭前進大阪博覽會,在會場來自臺灣的鳳梨罐頭吸引了大量鎂光燈的注意,臺灣鳳梨罐頭的生意蒸蒸日上。
 

圖片前面為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所種植的鳳梨、後面則為相思林。該公司的前身即為「岡村鳳梨罐詰工場」。(Source: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鳳梨工場的進化

最初的鳳梨罐頭,不僅沒有去芯,也沒有切片,整顆鳳梨削完皮後放入罐中就直接焊錫密封起來了。隨著技術的變化,製程才開始有去籽、拔蕊、切片、高溫殺菌與冷卻。為了提升鳳梨品質,臺灣總督府還參考 1920 年代全球鳳梨罐頭最大的生產地──夏威夷,試圖引入「夏威夷模式」來製作鳳梨罐頭。夏威夷的鳳梨罐頭都有自營農場,工廠機械化程度也比較高。因應夏威夷模式的引入,產量較大、適合食用的開英種鳳梨,也開始在臺灣大面積培育。
 
青果商振益商會黃清廷的鳳梨商標。1920年代黃清廷在高雄大樹庄成立振益商會鳳梨罐詰工場,為重要的臺灣鳳梨罐頭商。(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隨著戰爭的腳步逐漸接近,總督府對於經濟的掌控逐漸加深,1935 年臺灣總督府成立「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將鳳梨罐頭產業納為國營企業,逐漸收購全臺的鳳梨工廠,毫無顧忌得伸出有形的手,一手管理了鳳梨的生產、銷售和價格。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遭到經濟制裁的日本製作罐頭的材料,加上後來盟軍的轟炸,臺灣的鳳梨罐頭產業遇上了沉重的打擊。
 
日治時期臺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出產的鳳梨罐頭,一旁的臺灣地圖標示著鳳梨罐頭的產地,高雄。(Source:開放博物館

戰後鳳梨罐頭的開疆闢土

隨著戰爭的結束,戰後初期的中華民國政府注意到鳳梨罐頭昔日的光景,認定臺灣在這項產業能夠發展出優勢,為了提振產業經濟以及賺取外匯,政府積極鼓勵農民種植高經濟價值的鳳梨,支持企業投入罐頭生產,一下子冒出了許多鳳梨罐頭工廠。鳳梨罐頭生產一時蔚為風氣,從當時臺灣製造的空罐不敷需求,政府還得特別透過美援管道進口馬口鐵,可以看得出來鳳梨罐頭產業的蓬勃發展。

1955 年,政府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農林旗下的鳳梨公司轉為民營企業,成立臺灣鳳梨股份有限公司。由於鳳梨罐頭產業中小規模廠商林立,內部競爭激烈,這也連帶影響到外銷國外的價格,為了弭平內部競爭,政府陸續設立了一系列鳳梨罐頭設廠標準,有些標準甚至可以用嚴苛來形容,例如像是面積要達到 200 坪以上,而且工廠要同時具備封罐、殺菌等各種不同功能的自動化機械等。透過制度面的法規限縮參與競爭的廠商,鳳梨罐頭市場一下子又成了藍海,最後,由國家扶植、民營化的臺灣鳳梨公司,成為當時市面上最大的鳳梨罐頭企業。

當時,負責栽種鳳梨的中部地區已逐漸達到飽和狀態,為了持續提高產量,政府將眼光投向了後山。在經濟部長出面安排之下,臺灣糖業公司出面承接了這項挑戰。1957 年,臺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依循政府開發東臺灣的指示,在美援資金的挹注下,擇地興建占地數十公頃的臺東糖廠鳳梨工廠。同年年底,「糖鳳牌」鳳梨罐頭隨即殺入市面。由於獲得市場正面的迴響,隔年開始,臺糖陸續設置了 5 年期鳳梨保證產量示範耕種區域,要將示範區所生產的鳳梨全數用來製作鳳梨罐頭。
 
在政府主導之下,鳳梨產業開始往東臺灣進駐,本圖為1961年臺東鹿野二層坪果農正在摘採鳳梨的樣子。(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由於設備新穎,品質控管嚴格,而且鳳梨原料栽培體系建立成功,在 1964 年,產量最高曾經高達 85 萬箱的臺糖鳳梨工場,順利成功晉身為臺灣最大的鳳梨工廠,「TAISUCO」的糖鳳牌鳳梨罐頭得以在國內外市場獲得相當的成功。雖然熱銷海外,不過,在許多長輩的記憶中,鳳梨罐頭可不是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是只有生病才有機會吃到的珍稀食物。1960 與 1970 年代,可以說是臺灣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1971 年,全臺灣外銷鳳梨罐頭曾經高達 401 萬箱,這個數字是當時的世界第一。世界第一的外銷帶來的產業供應鏈不僅撐起無數家庭的經濟,也為國家的外匯收入帶來了高達 120 億臺幣,農村經濟數字亮眼。只是,產業總是有潮起潮落,臺灣的鳳梨罐頭不免迎向它的下坡。
 
「TAISUCO」糖鳳牌鳳梨罐頭在1960年代熱銷海外,創造臺灣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臺灣鳳梨產業的轉向

1960 年代,美國業者從夏威夷轉往菲律賓發展鳳梨產業,並藉由政治上的關係要求日本取消鳳梨保護政策,因此從 1970 年代開始,臺灣鳳梨在日本市場上逐漸不敵菲律賓鳳梨,許多業者便陸續退出日本。

除了菲律賓鳳梨的競爭以外,臺灣自身的產業變化也是一大影響。1970 年代後,臺灣經濟起飛,工商業快速發展。農村人口漸漸流向都市,隨著工資上揚,鳳梨生產成本提高。不光是日本市場,在全球市場上,臺灣的鳳梨罐頭也逐漸失去競爭力,漸漸被菲律賓、泰國、象牙海岸等國取代。臺灣鳳梨罐頭產業也隨著這波趨勢在 1980 年代出走、南移到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地區。1972 年,臺灣鳳梨種植的面積為 1 萬 6094 公頃,在十年之後降到了 6717 公頃,足足減少了三分之二。

1980 年代,政府認定鳳梨罐頭的美好年代已然逝去,重新調整方針,將原本「加工外銷為主、內銷為副」銷售策略,調整為「鮮食內銷為主、外銷為副」。遵照新的策略,臺灣的農業試驗機構隨即以「鮮食鳳梨」為目標,研發出適合即食的鳳梨。若干年後,果實呈圓塔形,果肉金黃甜美多汁的金鑽鳳梨問世,一出世隨即震驚四座,不僅收服了臺灣人的口味,也獲得國際肯定,成為臺灣鳳梨產量及外銷冠軍。除了鮮食鳳梨以外,臺灣鳳梨也積極尋找第二個春天;在糕餅界,臺灣鳳梨再次看見了曙光。
 
即便鳳梨罐頭的外銷已不如以往,不過臺灣農業試驗機構仍積極進行品種改良,其中臺農16號「甜蜜蜜鳳梨」、17號「金鑽鳳梨」皆由嘉義農業試驗分所以正常開英種雜交育成。(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以鳳梨為主要食材製作糕點倒也不是新鮮事,《臺灣通史》就有提到:「鳳山之鳳梨糕,尤馳名」,在日治時期的義美早已經在販賣鳳梨酥,當時就已經是相當知名的伴手禮。在臺灣鳳梨邁向新的紀元時,糕餅業者再次推出主打鳳梨醬的糕點,為了和傳統以冬瓜醬為主的鳳梨酥做出區隔,遂以「土鳳梨酥」為名。新推出的「土鳳梨酥」再次帶起鳳梨熱潮與話題,無論是鳳梨酥或是土鳳梨酥甚至得以昇華成臺灣的代表食物之一。

鳳梨來到臺灣以後,歷經了種種變化,曾經以鳳梨罐頭在全世界打響名號,也曾歷經沉寂,後來才透過研發新品種以及開闢新的加工方式找到新的道路。時至今日,臺灣鳳梨仍然得以在市場上屹立不搖。相信即使面對的新的挑戰,臺灣鳳梨,或是說臺灣人也會持續在當前世界找到生存之道。
 
參考資料
  1. 〈台糖的老照片與老故事-遠東最大鳳梨工場 糖鳳TAISUCO品牌名揚國際〉,《台糖通訊》,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400&p=13385574&s=13385585。
  2. 〈產業文化與歷史〉,《鳳梨主題館》,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5995。
  3. 〈臺灣外銷的榮光鳳梨王國〉,《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https://cnaphoto.culture.tw/home/zh-tw/CultureStory_63。
  4. Leetang,〈鳳梨二三事〉,https://blog.udn.com/leetang/175772206。
  5. 王凡,〈台灣鳳梨保衛戰:中國禁令下的危機與出口日本帶來的轉機〉,《BBCNEWS中文》,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8584427。
  6. 王御風、黃于津津,《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臺北:玉山社,2019。
  7. 張家綸,〈一次次墜入谷底,一次次重返光榮──臺灣鳳梨150年翻身記〉,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wan-pineapples-in-150-years。
  8. 張家綸,〈臺灣最夯的伴手禮「土鳳梨酥」,其實並不來自於臺灣本土?〉,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taiwan-pineapple-history/。
  9. 許哲瑋,〈作物身世走紅百年的台灣水果鳳梨〉,《果通信》,https://www.ourtable.com.tw/zh-tw/ourtablebook/ourbook-detail.php?MID=6&PID=21。
  10. 許峰源,〈黃金歲月:臺灣鳳梨罐頭行銷全球〉,《檔案樂活情報》,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2471。
  11. 郭立婷,〈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12. 郭琇真,〈穿越時空愛鳳梨》鳳梨罐頭曾是台灣護國神山,照亮台灣經濟〉,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79782/。
  13. 黃宜稜,〈為什麼以前的鳳梨酥沒有鳳梨,要用冬瓜醬?〉,《太報》,https://www.taisounds.com/Lifestyle/Food/uid4852911643。
  14. 臺北農產,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417488545269721&id=342383066113613
  15. 賴彩美,〈鳳梨罐頭〉,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292021。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林韋聿
刊登日期 2024-10-27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