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北漂」,讀者們最先聯想到的是什麼呢?
許多人會直覺想到 2018 年九合一選舉時吵得沸沸揚楊的「北漂青年」議題。我想許多青壯年朋友們,多半都曾面臨過「北漂」的抉擇:是否該順應著時代趨勢前往都市發展?也許是為了更好的工作,又或是對於生活環境的追求。
而這樣的困境,同樣的也發生在正值青壯年的幫派成員們身上。就讓我們從歷史檔案中,去追尋這些 1980 年代「北漂」的幫派成員,究竟他們北漂後創造了事業的另一高峰,又或是面臨到慘痛的挫敗呢?
臺中→桃園 中正路尾「肉吉仔」
相信許多讀者們都曾經從新聞或報章雜誌當中,了解過臺中「海線」地區的幫派傳奇故事,以及地方聞人們的強大勢力。
這些故事也代表著臺中地區幫派的飽和程度,以及幫派間的激烈競爭。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臺中地區新生代的「青壯派」幫派成員,多有向外縣市發展的紀錄。
而在 1980 年代的「桃園市中正路」尾,就曾出現這麼一位從臺中北上桃園,而且在短短兩年內,便順利在「桃園中正路」建立了勢力的人物──「肉吉仔」。
根據肉吉仔手下所做的偵訊筆錄,我們更可以詳細了解到肉吉仔本身的背景,和他的幫派經營策略。
每一家在中正路尾拍賣五金百貨及作場子的攤販,皆須經過「肉吉仔」同意,允諾給予抽所得一成,且必須以每月一萬伍仟元交由「肉吉仔」轉交給OO派出所管區警員,才能平安無事的前往做生意……。
若攤販不給保護費,則馬上由「肉吉仔」打電話給管區警員前來取締,不准該攤販做生意。
從筆錄我們可以發現,肉吉仔從臺中到桃園後,所接觸到的多是在桃園深耕已久的地方角頭。
肉吉仔與地方派出所特定警員的關係也非常值得注意。我們從筆錄中可以清楚看到:肉吉仔除了運用自身的力量讓攤販們恐懼與屈服外,當他面對到不願繳交保護費的攤販,更是直接指使特定警員前去取締、癱瘓這些不願配合業者們。而這樣的手段逼迫著整個中正路尾的攤販,都要臣服於他的勢力。
從肉吉仔縝密的犯罪手段、地方合作對象的地位來看,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測,[F3] 他在來到桃園發展前,就已經與地方有力人士聯繫過。甚至當肉吉仔還在臺中時,就已經有著知名度與聲望,才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在桃園中正路再次建立精細的幫派網絡。
中壢→臺北 竹聯幫董姓成員
從 1980 年代到現今的臺灣,「竹聯幫」這個名號都是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甚至說「竹聯幫是臺灣知名度最高的幫派之一」也不為過。
讓我們藉由一段被捕後的筆錄來觀察,一群正值青春年華的中壢青年,是如何一步步跟隨錯誤的道路,前往臺北並加入竹聯幫的。這段筆錄的主角是當時剛滿18歲的「竹聯幫董姓成員」:
「阿輝」帶我及蕭OO、羅OO等十三人至徐OO開設之OO地下舞廳擔任小弟兼保鑣……由「阿輝」每人每天新台幣三百元做為酬勞……‧
隔了數日「阿輝」向我們表示渠為竹聯幫信堂分壇之掌旗,要我們加入竹聯幫竹葉青非法組織,我等因到台北後吃住均是「阿輝」負責,且知道竹聯幫黑道勢力龐大亦想藉為竹聯幫之一份子顯威風,乃參加竹聯幫竹葉青之非法組織……
從筆錄中我們可以發現,「阿輝」最初並未向董姓少年表明他的幫派背景,反而以「臺北工作待遇優厚又輕鬆」的理由,陸陸續續將董姓少年一群人連哄帶騙地帶去臺北工作。「阿輝」最初也以提供居住的場所及介紹工作等方式,來照顧這群剛滿18歲的青年。
在提供眾人這些資源一段時間後,「阿輝」才向董姓少年等人表明自己是竹聯幫的掌旗。而這些從中壢來到臺北打拼的年輕人,或許正因為寄人籬下、受照顧的人情陷阱,以及可以倚靠竹聯幫聲勢的想法,盲目地走向加入竹聯幫。
追逐利益而生的幫派生態
相較於「董姓少年」一群人,「肉吉仔」這種「幫派領導階層」們北上桃園後的唯一目標,就是專注在地方保護費的收取事業;他們同時與警員及地方有力人士互動,藉此來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利益策略。肉吉仔的「北漂」原因,就如同前往一塊尚未開發的新天地做投資,期望能在這塊肥沃且無人管轄的地盤寄生,以獲取利益。
而竹聯幫的「阿輝」則是利用了年輕人對於金錢的渴求、對幫派聲望的崇拜來吸引他們北漂前往臺北打工,他用「工作輕鬆、利潤又多」及「竹聯幫在全國響亮的名號」成功吸收了多名剛滿18歲的青年成為他的手下,並且為他工作。
我們可以發現「肉吉仔」和「阿輝」兩個例子有個最大的共同點──不論是組織的運作,或是下層成員的任務分派,都與幫派的「營收利益」有著直接的關係。這些幫派組織不再像是部分傳統角頭,會為了「文化」或「傳統」去運作,而是轉為寄生特定地區或青年,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