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組隊來治病:文物修護的跨界團隊分工

大家應該都有看病的經驗吧?針對不同的病症,大醫院裡有相當精細的分工,健保卡一刷,大部分的病都能找到合適的醫師,大病住院,小病看完病、拿完藥、付錢就可以回家了。但如果今天生病的是不能說話的文物呢?它們也跟人類一樣,有先天體質的問題,也會因為外在因素而生病、受傷、隨著時間而自然老化,如果不好好注意、情況繼續惡化,它們也是很有可能破碎到無法彌補,我們也就失去了這些重要的文物。


所以,有一種專業可以說是「文物醫師」,在文物們被送來「掛號」之後,針對文物狀態需求將進行系列的科學檢測與分析,就像人類的醫院分科一樣,文物醫師也同樣按照文物的材質區分不同專業的部門,並且有個別的主治醫師來負責治療文物。維持這些文物們壽命的背後,是仰賴一群跨領域、跨學科的專業人士共同努力才有的成果。


修護團隊檢視X光攝影成果,針對文物細節進行討論。
(圖片來源:圖片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提供。)

文物專屬的醫療團隊

那麼,這些文物醫師究竟是誰呢?隨著近幾年的媒體報導、曝光,甚至紀錄片的播出,文物修護行業逐漸為人所知。不過其實臺灣的文物修護工作大約在 1990 年代就已經開始萌發,而當時從事修護工作的人員多自國外留學歸國,直到 1997 年國立臺南藝術學院(現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成立古物維護研究所(現為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並依材質分設各組,而後如雲科大文化資產保護學系、臺灣藝術大學古蹟修護學系等科系陸續成立,臺灣開始培育本土的修護師,迄今已經發展二十年了。


而這個在大家口中覺得特別的神秘職業,實際運作也確實很複雜。這是因為文物修護牽涉的知識範圍相當廣泛,其中囊括了藝術史、材料史、博物館學、技術史、人類學、科學分析、物理與化學概念等,除此之外,修護師還必須具備穩定且心細手巧的個人特質。正因為術業有專攻,且並非人人都是「全才」的達文西,因此現代文物修護更加強調跨領域的整合,這其中所集結的不光是各種材質專業的文物修護師,還包含了藝術史學者、保存科學人員、策展人、藏品運輸包裝、藝術保險等……要集結眾人之力才能保護文物的健康。


在文物修護的取捨之間

然而,跨領域整合並非易事,試想要將不熟悉對方領域的人放在一起共事,難免會有意見相左的時候,這時候該如何協調?


以「福隆宮蔡草如雲龍水墨壁畫」為例,由於壁畫正好位於正殿神龕內壁的木板上,經過長年的香火煙燻後,使得壁畫細節難以被觀賞與判斷。在這樣的情況下,檢測分析就顯得十分重要,畢竟有圖有真相。為了能讓大師蔡草如留存的壁畫作品能更好的被保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運用紅外線影像技術來檢測被煙燻所覆蓋的畫面原貌,提供了許多肉眼無法觀察到的細節,讓我們能觀察到煙燻底下原作的樣貌與完整性。


有了檢測結果圖像的支持,廟方、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以及修護人員也達成共識,決議先改善壁體防水措施,再進行清潔與後續修護處理。完成保存維護作業的雲龍水墨壁畫不但被登錄為一般古物的傳統彩繪作品,更展現了文物修護與各領域相互合作的良好成果。


審議委員會會勘福隆宮蔡草如雲龍水墨壁畫。
(圖片來源: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一件文物的修護經常會有無法預期的狀況出現,甚至也有現代科技依舊無解的問題,修護師能做的就是以文物的安全為最高準則,給予當下所能做到的最合適處理。一件文物的修護經常會有無法預期的狀況出現,甚至也有現代科技依舊無解的問題,修護師能做的就是以文物的安全為最高準則,給予當下所能做到的最合適處理。


隨時保持 open mind 的跨界修護合作

在這個經常跨界又聯名的時代,許多意想不到的領域就這樣跨來跨去產生了精彩的應用成果。對於文物修護師來說,工作中需要與不同專業的人合作,因此對於自身的挑戰除了專業能力與知識的持續精進之外,更多的是多面向的決策與挑戰能力,綜合思考修護中的研究、檢測、修護甚至與展示運輸等各面向的配合,運用現有的資源起到互補加乘的效果。


正因為文物修護所包含的面向出乎我們想像的廣泛,底下的分工又需要高度精緻的執行能力。以一件文物的修護為例,在送達修護室後便開始一連串的繁複工作:檢視撰寫狀況報告、文物攝影紀錄、判斷劣化情形並依據需求評估需要進行何種科學檢測、與科學保存人員合作進行各式分析判讀、擬定修護方針……過程需要許多不同專業之間的相互配合。比如初期需要檢測一件文物材質時,就可以運用 X 射線螢光光譜儀(簡稱 XRF),透過這項初步的非破壞性檢測方法,能快速分析出所含元素與含量的高低,修護師與科學保存人員就能透過這些資訊來討論,找出文物是否有不同時期所使用材料的元素與成分等資訊,並且提供給修護師作為修護依據。噢!也別忘了,早在文物一抵達時,修護師就已經先確認是否有病蟲黴害這類可能會擴散的病害問題。終於進到修護執行過程,還有更多繁瑣的步驟等著完成。


上述各項無論有形或無形的成本累積起來都相當可觀,也因此,臺灣現階段的文物修護工作大多都亟須政府的資源挹注。臺灣豐富的文化資產,透過政府的資源整合與投入,不僅能讓更多文物得到治療與照顧,也能帶動臺灣文物修護專業的提升。


將XRF檢測技術應用於文物修護工作,可初步分析出文物的組成成份。
(圖片來源: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油畫與木質文物修護組提供。)

藝術文化的保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見成果,很多時候隱身在文物背後的修護師與相關從業人員,只能靠一點一滴的積累來換回這些文物有限的存續壽命。文物修護是一門極其專業的學科,同時也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持續成長、進步,因此在醫治文物的過程,面對各式各樣不同的文物,都需要與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共同合作,一起為了文物的健康努力!

 

本特輯與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合作刊登。
文章資訊
作者 陳雯婷
刊登日期 2020-08-18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臺南古JOB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