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故事臺中】臺中火車站的前世與今生

張哲翰 2018-03-21
1908 年 10 月 24 日,從臺中驛一路到臺中公園都插滿了日本國旗,熱鬧非凡。

在我們生活的周遭,有些空間會成為許多人的共同記憶,隨著不同的時代又發展出不同的意義。而「臺中火車站」就是這樣的一個例子。


1908 年 10 月 24 日這天,從臺中驛(當時的臺中火車站)一路到臺中公園都插滿了日本國旗,熱鬧非凡,因為這一天將舉行盛大的「臺灣鐵道全通式」開通典禮,以慶祝臺灣西部鐵道的通車。臺中從 1891 年清朝臺灣巡撫邵友濂將全臺政治中心遷到臺北以後,就再也沒這麼盛大的場面了。


中午 12 點 25 分,親王搭乘火車到達臺中驛,在鐵道總工程師長谷川謹介的引導下,親王下車後乘著馬車前往會場,在一路歡騰的慶祝聲中來到臺中公園,正式開啟「臺灣鐵道全通式」。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臺中的歷史就與臺中火車站脫不了關係。


閑宮院載仁親王抵達臺中驛。【圖片來源】《臺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四集
(臺中:臺中市政府,2000),頁258。

輸有運無:日治時期的臺中驛

在日治時期之前,臺中都隸屬於彰化縣,一直要到日治以後,臺中才開始有了名字。日本政府將舊有的「省城」規劃成臺中市區,並在 1900 年進行一系列「市區改正計劃」。計劃是要解決日本人最為頭痛的悶熱以及衛生問題,冀望把臺中塑造成吸引日本人居住的城市。


隨著市區改正計劃的進行,城內興建起了棋盤形的馬路、郵便局、電話交換局、電燈、電扇等電力設備,甚至還有供臺中人休憩的臺中公園;1908 年鐵路貫通西部之後,臺中也終於有了自己的火車站「臺中驛」。而走出臺中驛第一眼所看到那熱鬧的模樣,就被鎖在那張老照片中,還有多少人記得?


走出臺中驛後大街上的熱鬧情景。【圖片來源】《臺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四集
(臺中:臺中市政府,2000),頁193。

臺中驛因為是南來北往的中繼站,聚集了許多人潮與商機,許多商人為了買賣來到臺中。商人走出火車站,附近就有主導臺灣茶、糖、樟腦等出口的三井物產會社出張所、批發臺灣香蕉的臺灣青果會社,後站則有提供倉儲出租與貨物裝卸的臺灣倉庫會社出張所。


出火車站沿路向西走一些,便到政治經濟中心,那裡有彰化銀行、商工銀行支店、臺灣銀行支店,提供商人資金的匯兌。晚餐時間到了,火車站附近就有醉月樓能夠用餐;也可以到臺中座、娛樂館觀賞精彩的歌舞消除一天的疲勞。隔天若還有大買賣要談,可以在火車站方圓一百公尺之內找到千代之家、集賢館、中洲ホテル(中洲旅館)等旅館住宿一晚。


你的貨物可以搭著汽車,由火車站前的大路(如今臺灣大道)一路通到「新高港」(臺中港)出口。沿著這條路走過橋,往橋下望,可見清澈的河水映著垂柳,宛若來到日本京都,當時的臺中因此獲得「小京都」的美譽。


出火車站之後向西走,第一條遇到的河流就是綠川,整治後的模樣甚是好看,與柳川共同讓臺中獲有「小京都」的稱號。【圖片來源】景山義郎,《臺灣之文化》(大阪:內外評論社,1923),頁181。

戰後的奇遇:不只是臺中車站的車站

國民政府來臺後,臺中再次湧入大量人口。許多隨軍來臺的無業民眾開始在火車站前擺攤謀生。這些攤販在 1965 年被臺中市政府遷到中華路,成了今天中華街夜市的前身。


然而,攤販的遷移並沒有影響火車站前的熱鬧,熙來攘往的旅客,出了火車站就有他們要前往的目標。醉月樓依舊提供美味佳餚,火車站周圍仍有許多旅棧,而彰化銀行則由林獻堂接手董事長繼續提供金融服務。過去的娛樂場館臺中座在 1945 年成了臺中戲院,娛樂館則在 1958 年轉為成功大戲院,附近的行啟紀念館也在 1969 年成為現在的遠東百貨公司。


在周圍的起起落落中,臺中火車站始終保持著交通樞紐的重要角色,仍然與過去一樣的熱鬧,卻有不一樣的風情。那張老照片裡的臺中火車站,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呢?


戰後的臺中火車站仍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還有周圍聚集的攤販,形成一片熱鬧的模樣。 【圖片來源】《臺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四集(臺中:臺中市政府,2000),頁192。

戰後的臺中火車站曾經一度站上國際舞臺,然而那時的它卻不叫作「臺中火車站」。


1958 年 10 月,一個中義合資拍攝電影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楊,義大利導演麥路西帶著一本由《北京最後一次火車》回憶錄所改編的劇本來到臺灣,希望藉著臺灣的景色,表現國共內戰時期中國的慘況。劇中難民為了躲避戰亂,一起搭上從「北京車站」開向南方去的火車。那個「北京車站」並不在北京,其實就是「臺中車站」,演員們擠入臺中車站表現戰亂下難民的恐懼。


有趣的是,導演帶著在臺灣拍好的影帶回到歐洲後,輾轉經歷各種資金周轉不靈,1962 年在臺灣合作片商毫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在巴黎各大電影院變成《上海最後列車》上映,電影轟動了整個巴黎。此時,臺中火車站又化身為「上海車站」,感動巴黎人的心。也許就是在戰後反共的氛圍下,臺中火車站化身為中國某個大城市的車站亮相於世界的舞臺上,成為外國人對當時「中國」的一種印象。


故事伴我行:挖掘臺中車站的記憶

1960、1970 年代以後,臺中火車站附近舊市區的交通堵塞問題日益嚴重,一個接著一個興起的重劃區分散了臺中火車站附近的人潮,再加上國道高速公路與客運據點也都駐足在臺中西半部,加速了臺中舊市區的人口外移,臺中火車站周遭似乎不若以往的熱鬧了。


此後,臺中火車站內的倉庫也因此有許多閒置空間,為了活化、妥善利用這些倉庫,政府決定將 20 號倉庫做為鐵道藝術的創作空間,希望能夠培養在地藝術人文的氣氛,帶動觀光的振興,重現臺中車站的榮景。只是發展五年之後,不只受到許多拆除與縮減倉庫傳言的困擾,駐村藝術家也認為倉庫的運作難以取得在地民眾的認同,彼此間形成隔閡,有許多需要進一步的改善的地方。


至於車站本身,為了舒緩火車站周邊的交通問題,2016 年 10 月 16 日正式將運輸責任交棒給高架的新臺中車站,周邊也在重新規劃中。而那座被留下來、從日治時期直到今日的舊臺中火車站,會不會就此被遺忘呢?


當臺中火車站卸下交通運輸的功能後,他所承載的眾人記憶並未就此消失,只是隨著時間慢慢被隱藏起來了。如今,我們仍可以從臺中火車站身上,發現許多勾起人們回憶的角落,因為在這空間中每一塊磚、每一根柱子,以及周圍起起落落的變化,都訴說著豐富的故事,仍舊留在那個地方等待著我們的挖掘,它們都是我們與臺中火車站的重要記憶。

參考資料
  1. 陳靜寬,《從省城到臺中市:一個城市的興起與發展(1895-1945)》,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2。
  2. 《臺中文獻》第3期(1993.10)、第5期(1997.11)、第6期(2003.03)。
  3. 景山義郎,《臺灣之文化》,大版:內外評論社,1923。
  4. 《臺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一集(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5)、第三集(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7)、第四集(臺中:臺中市政府,2000)。
  5. 《臺灣日日新報》
  6. 《聯合報》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哲翰
刊登專欄 夜覓大員坊
刊登日期 2018-03-21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