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臺灣通史】府城讀書聲與學子的試場明燈:清代臺灣文教第一領導品牌──海東書院與地方文教發展

鄭竣元 2024-07-23

在清代,倘若你是一名想要「進京趕考」,參與清代最高國家考試,成為狀元郎的讀書人,在此之前,究竟會有多麻煩呢?首先,你必須要先在自己的戶籍地考過童試,其中包含縣試、府試、院試,這三者都通過之後,就能成為所謂的秀才,取得「生員」的資格。

成為「生員」以後,接著你還得進入官學唸書,參加舉人考試前的資格考試,包含歲試、科試,通過科試後,才有辦法再進入鄉試。直到通過鄉試成為舉人之後,就能一圓進京趕考之夢,參加會試及殿試。不過,假設你出生在中國,或許各地都有歷史悠久的書院,可以陪伴你渡過漫長的國考歲月。不過如果你剛好出生在臺灣,那麼你該到哪裡參加國考的衝刺班呢?別擔心,那就是清代全臺文教第一領導品牌──海東書院。
 

日治時期的海東書院(source:wikipedia

海東書院的設立

康熙五十九年(1720),海東書院最初建立於臺灣府城寧南坊,也就是臺南孔廟的右側,由當時臺灣最高的地方行政長官──臺廈道梁文煊的規劃下所創建,設備、規模都算是全臺頂尖。不過創建後不久一度荒廢,甚至長期被挪用作為歲試(也就是生員獎學金資格考)與科試(也就是鄉試的資格考)的考場。直到乾隆五年(1740)才由時任臺灣道的劉良璧,自掏腰包整修書院,營造舒適的讀書環境。並訂定學規、聘請臺灣府學教授作為書院教師。另外,當時從生員們之中脫穎而出的「拔貢生」施士安捐田千畝,作為海東學院的營運經費與獎學金來源,至此時海東書院的規制才比較完備。 

此後,海東書院總共歷經三次搬遷,最後一次搬遷在乾隆三十年(1765)由朝廷出資,臺灣府知府蔣允焄在孔廟西側修建新的海東書院(約今臺南市忠義國小)。此次的修建使海東書院成為臺灣規模最大、藏書最豐的書院。
 
《續修臺灣縣志》上新修建的海東書院,
位在孔廟(府儒學)西側(螢光處為作者所加)(Source:wikipedia

府城街頭巷尾的琅琅書聲

那麼,誰有資格進入海東書院就讀呢?海東書院招收的學生除了臺灣府學以及臺灣各縣學「生員」中的資優生之外,還有具有資質、但尚未通過童試的童生。當時的海東書院就以培育舉人為辦學目標,儼然成為「全臺文教第一領導品牌」,除了肩負培養未來國家棟樑的重任,也深深影響著地方的文教風氣。

當然,海東書院能夠順利且蓬勃發展,也得感謝歷任兼職管理地方學務的御史與臺灣道。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時任臺灣道的徐宗幹就曾描述海東書院的盛況:「舊有海東書院肄業者三百餘人,各街巷晝夜俱有書聲,內地所罕聞也。」意思即是當時府城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傳出的不是恭喜恭喜,而是琅琅的讀書聲。這樣的讀書風氣正是在海東書院受到用心的經營之下,所形塑而成。其中,徐宗幹的努力更受到連橫的推崇:
 

道光間,徐宗幹任巡道,力整學規,拔其尤者入院肄業。每夜必至,以與諸生問難。⋯⋯臺郡為首善之區,文風丕振

在連橫的敘述中,是徐宗幹擦亮了百年老店海東書院的招牌,誇讚當時「一時文士興起,有海濱鄒魯之風」。徐宗幹每天晚上都會到書院抽考學生,與學生相互答辯學問。訓勉學生用功讀書,在如此用心的教學之下,也培育出許多優秀的公務員,將府城塑造成全臺人文薈萃之區。

徐宗幹也將海東書院學生優秀的佳作作文編纂成冊,提供給學生作參考,藉此相互學習刺激文思,提升整體讀書風氣。在這本優選作文集《瀛洲校士錄》中,收錄了說經(講解儒家經書)、論史(評論歷史著作)及以古近雜體詩文體寫作的作品,其中的主題也反映出當時臺灣的社會樣貌與風俗習慣。如:〈烏煙鬼〉、〈盂蘭竹枝詞〉、〈保生帝〉、〈草地人〉、〈伽藍頭〉、〈羅漢腳〉、〈地瓜行〉等。

其中許廷崙寫的〈羅漢腳〉就描述了臺灣單身男性無業遊民的情況:
 

羅漢腳,

不為商賈不耕作,小者游惰大飲博。

游手好閒勿事事,酗酒搏擊群狺狺。

果爾擒至即撲死,一時風俗為之馴。

作法於嚴弊難止,作法於寬復何恃。

藉以負戈殳,驅以就耒耜,

不然百人坐食一人耕,鳩化為鷹橘為枳。

刑法重,恩德深。金剛目,菩薩心。

在許廷崙的文章中,寫實地描述了羅漢腳不事生產、整天遊手好閒、酗酒打架的情況。並且主張抓到羅漢腳就應該馬上處以嚴刑,藉以維護社會善良風俗。最後強調應該以如金剛怒目般的權威,才能降伏妖魔;以菩薩慈悲的心腸,來保護這些善良的人民。顯見許廷崙對於社會亂象的痛心。這些詩作也間接的證明海東書院認真辦學且成績卓越,這些學生也並非只會不斷複誦八股文章而已。

在徐宗幹的〈瀛洲校士錄序〉中就說「校士」的意思即是考評莘莘學子、誘導人民、觀察民風,以此教化民眾。這也與當初劉良璧訂定海東書院的學規:「明大義、端學則、務實學、崇經史、正文體、慎交遊」交相呼應。學子們也就日夜在海東書院中學習,努力準備考試,好成為國家優良的公務員。


求學之路不再遠渡重洋!

海東書院的設立,為清代臺灣科舉考試帶來非常重要的轉變。清代的臺灣原先隸屬於福建省,所以臺灣學子若要備考「鄉試」,當時福建省最優質省會書院,是位在福州的鼇峰書院。因此,當時優秀的臺灣學子要獲得優渥的獎助學金、找到補教名師備戰國考,只能橫渡海峽到福州鼇峰書院。甚至還有臺灣學子為了進入鼇峰書院就讀,而把戶籍遷到福州。
 
從科舉考試的最終關卡殿試中脫穎而出者,才能成為狀(source:wikipeida
對臺灣學子們來說,這可是非常艱難的道路,不僅要在科舉考試上一路上披荊斬棘,通過層層考試;甚至得遠渡重洋,渡海至福州求學,才有辦法議圓科舉的夢。臺灣學子的求學艱辛,國家都有放在心上。海東書院的設立,免除了臺灣本地優秀學子需要渡海求學的困頓,也提高本地學子應考求取功名的意願。讓原本顛簸難行的求學之路,能夠與中國的考生們平起平坐、鋪上一層平整的敲門磚!


開枝散葉:海東品質堅若磐石

或許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不能確定清代全臺國考補習班第一領導品牌的海東書院究竟培育出多少高級官員。但是從這些學生的文章中,以及清代留下的史料中,或多或少可以拼湊出海東書院對地方的讀書風氣及在地人才培育具有領導性的影響。在名師的加持,及官員認真的辦學督導之下,海東書院出品的學生程度也與中國不相上下。

其中,海東書院最有名的學生,非屬在光緒二十一年(1895)倡立臺灣民主國,擔任防守新竹、臺中的義軍首領的丘逢甲了。丘逢甲也寫得一手好文章,「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現在也是廣為人知的詩句。他在光緒十五年(1889)考中進士,授予工部主事的職位。但他沒有就任,就返回臺灣教書。甚至在臺中宏文書院、臺南崇文書院、嘉義羅山諸書院,都能看到補教名師丘逢甲金字招牌。可惜隨後不久即遭遇甲午戰爭,丘逢甲最終內渡中國。不過從他四處兼差任教的身影,也意味著海東書院培育出來的學生也開枝散葉,領導著臺灣文教發展。
 
參考資料
  1. 連橫,《台灣通史》。臺北:臺灣通史社出版,1920。
  2. 連橫《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3. 謝金鑾、鄭兼才總纂,《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文建會/遠流出版,2005,1807年原刊。
  4. 劉振維,〈臺南海東書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1(臺中:2008年6月),頁279-322。
  5. 黃典權、游醒民編,〈學憲楊公興行海東書院碑記〉,《臺南市南門碑林圖志》。臺南:臺南市政府,1980。
  6. 林朝成、盧其薇,〈從鰲峰書院到海東書院:論清代臺灣朱子學的二個向度〉,《東華漢學》9(花蓮:2009年6月),頁281-324。
  7. 劉芝吟(2020年7月6日),〈穿越大清拚國考!清代科舉教戰守則〉,檢索日期:2022.05.20網址:https://research.sinica.edu.tw/open-museum-exhibition-examination-traditional-china/。
  8. 許廷崙,〈羅漢腳〉,收錄於連橫,《臺灣詩乘》。臺北:龍文出版社,2009,頁186-187。
  9. 徐宗幹,〈瀛洲校士錄序〉,《斯未信齋文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頁121。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
文章資訊
作者 鄭竣元
刊登日期 2024-07-23

文章分類 故事
大會報告📣限時好禮等你拿🎁
2024/10/29-11/29加入支持方案,即可獲得故事最新力作《表裏京阪》一本!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