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山下奉文之外,另一隻在馬來亞劫富濟貧、反英殖民的馬來之虎──谷豐

陳勇健 2020-06-23
(首圖來源:《マライの虎》影片截圖)

說到「馬來之虎」(Tiger of Malaya),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太平洋戰爭時期,以馬來亞戰役聞名的日本陸軍大將山下奉文(1885-1946)。其實與山下共享此威名者,在日本史上還有另一人。


以「馬來之虎」聞名的日本陸軍大將山下奉文(1885-1946)
(Source: wikipedia)

山下奉文僅是在馬來亞戰史上留名,而另一位馬來之虎則一生都與馬來亞半島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其傳奇且短暫的生涯,被日本人視為異邦怪傑。他和山下一樣都猛捷如「虎」,但有別於山下是戰時名聲響譽國際,這位馬來之虎在戰前的馬來亞早已以「虎」(Harimau)稱著,他就是「谷豐」(Tani Yutaka, 1911-1942)。


谷豐出身於日本福岡縣筑紫郡曰佐村五十川,是家中的長男,父親谷浦吉是理髮師,1913 年全家移居英屬馬來屬邦[1]的丁加奴(Terengganu,今馬來西亞登嘉樓州)首府瓜拉丁加奴(Kuala Terengganu)唐人坡,在當地開理髮店做點小生意。由於當地特殊的語言與文化環境,谷豐自小和馬來人接觸,並深受馬來文化熏陶,與當地人和事物打成一片。成長過程中的谷豐曾一度回歸日本家鄉,接受日本教育,直到他 16 歲時才重返瓜拉丁加奴。1930 年,谷豐在迎娶馬來女性為妻時,決定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並持有穆斯林姓名莫哈默阿里阿都拉(Mohd Ali bin Abdullah)[2]


自 1873 年,大日本帝國實行徵兵令後,成年男子均需服兵役。1931 年,谷豐成年之際同樣也須回國接受征兵檢查。沒想到,谷豐因身高不足(合格標準為 5 尺 1 吋以上),僅符合戰時征召性質的「丙種合格」,不適合成為現役軍人。回到日本的谷豐,在福岡縣的橡膠企業和鋼鐵廠任職一段時間後,變賣了家鄉的六畝田地施濟貧困的友人,一心想著返回他思念中的故鄉丁加奴。


此時東亞局勢產生態變,日軍於中國東北發難佔據滿洲全土,次年擁立滿洲國政權和進犯上海,1933 年再度侵略華北,引起中國人高漲的排日情緒和抵制日貨運動。日本因滿洲國承認問題,同於 1933 年 2 月退出國際聯盟,導致全世界市場排斥日貨現象湧現,使海外日商和日人陷入窘困。


雖然英殖民政府有效壓制馬來亞各地的反日運動,卻也無法全然阻止事故發生。 1933 年 9 月,一名日本婦女在上霹靂(Upper Perak)郊區遭殺害;同年 11 月 6日,悲劇降臨在谷家的理髮店。谷豐年紀最小的同父異母妹妹靜子,慘遭持刀闖入店內的廣西籍華人暴徒殺害,並割下女孩的頭顱走上街道遊行和演說,可怕的行徑震驚了馬來亞各方。更不用說,此前該華人已闖入隔壁的日人商鋪,砍傷一人。


1933年11月18日 《南洋商報》對瓜拉丁加奴慘案的報導,受害者為谷豐異母妹靜子

事後,該名華人遭到逮捕和被指為癲瘋人士,但妹妹靜子的慘死,對谷豐的打擊甚大。即便當地族群關係向來處得不錯,卻造成了谷豐日後對華人深懷憎恨和敵視。 1934 年下旬,谷豐告別引揚回國的家人,表面上是回到馬來亞繼承家業,暗地裡卻與當地馬來人組織盜賊集團四處搶劫。其作案範圍甚至從東海岸北上不斷延伸,擴大至馬泰邊境如吉蘭丹的哥打巴魯(Kota Bahru)和陶公府(Narathiwat),作案對象多為富裕的華人和英藉人士,甚至上升至馬來統治階層。


事實上,稱谷豐是反華者並不甚正確,更切確的說是其對體制的不公和不滿所引發的劇烈反應而走上了歧途。其劫富濟貧的行徑,在民間尤為的馬來人所歌頌,被冠以義賊或俠盜「拉惹哈利茂」(Raja Harimau,即馬來語「虎王」之義)的稱號。


1939 年,谷豐為了躲避政府的重金懸賞捉拿,躲到了泰南邊境,期間曾遭到泰國警察逮捕,卻被一貴婦人保釋出來,並與她生活了一段時間。1941 年,谷豐在馬來亞的舉動,被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的駐泰國公使館武官田村浩(Tamura Hiroshi)大佐盯上,委派前滿洲國警察的神本利男,將不知名原因再次被逮捕收監的谷豐保釋出來,說服他與日本軍方合作。


神本掩飾身份,在日本陸軍主導的昭和通商公司旗下從事諜報工作,這個諜報組織隨後為本部派出的軍事參謀藤原岩市(Fujiwara Iwaichi)少佐所接手,取藤原姓氏的英文部首,組成負責南方作戰和馬來亞軍情事務的「F機關」。


1941 年 12 月 8 日,日軍兵分兩路,於泰南(宋卡、北大年)和哥打巴魯登陸,精通馬來文和地理環境的谷豐,成為日軍南下馬來亞半島的主要領航者,成為F機關馬來亞作戰計劃一系列工作的執行人才。谷豐主要負責「哈利茂工作」,協助帶路和破壞英軍情報工作,以及教育宣撫等事務。谷豐指揮一支囊括馬來人和泰籍人組成的隊伍,執行各種游擊戰略如破壞橋樑、切斷通訊線路和情報收集等工作,還一路招攬逃難的馬來人組成義勇軍,藉此號召馬來人反抗英軍。另一方面,谷豐也協助執行 F 機關的方針,即策反印度裔兵和人士支持印度抗英獨立戰爭。

(右)藤原岩市和其撰於1942年的F機關馬來(亞)工作報告

馬來亞戰役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速戰速決,僅在兩個月內從北到南直搗新加坡,除了日軍作戰精良和豐富經驗,情報搜集和敵後破壞工作亦為重要的致勝點,可見谷豐在作戰計劃中無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日軍登陸泰南宋卡海岸。馬來西亞國家檔案局藏號:1999-000269W

然而,正當日軍從霹靂怡保市(Ipoh)南下至柔佛全境被攻陷(12 月下旬至 1 月下旬)時,谷豐在途中不幸感染瘧疾,高燒至 40 度,抵達柔佛時,他人已進入危急狀態。2 月 1 日,谷豐被送往柔佛的陸軍野戰醫院急救。當新加坡戰役結束、駐馬來亞英軍宣佈投降(2 月 15 日)後,谷豐又旋即被轉往新加坡的陸軍後勤醫院(舊陳篤生醫院)接受治療。藤原岩市對谷豐這名優秀部下病況極為關注,命令照顧他的神本利男,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哈利茂」死去。奈何時不予己,谷豐最終於3 月 17 日病逝新加坡,年僅 30 歲。臨終前,前往探病的藤原告知谷豐已正式獲委為軍政府要員。


新加坡日本人墓地公園的谷豐墓

谷豐身為穆斯林,其遺體於醫院附近的清真寺進行伊斯蘭葬禮儀式,據說被安葬於鄰近的墓地(伊斯蘭教規定穆斯林喪葬時間須在一日內完成),但埋葬地點至今成謎。目前縣存於新加坡日本人墓地的谷豐墓僅是顯彰碑,並非實葬墓地。然而,即便已成虔誠的穆斯林,谷豐仍以一名戰死軍屬的身份,供奉於日本的靖國神社。在谷豐的「故鄉」瓜拉丁加奴,當地日本人墓地也立有谷豐碑,是日本駐馬來西亞檳州領事於 1995 年所設立。而埋葬在同一墓園的谷豐父親和妹妹靜子之墓,同樣已經過翻新。


在藤原的安排下,大映電影公司根據谷豐的事跡翻拍成戰時宣傳電影《馬來之虎》,使這名暗中協助作戰的日人盜賊頭目以「英雄哈利茂」聲名遠揚。馬來之虎之名即使戰後仍不絕於耳,陸續成為日本的影視題材。即便如此,谷豐在馬來亞的事跡極具爭議性,在華人眼裡,谷豐必然是無惡不作的反華日諜,但若按日本當時所推行的「大東亞新秩序」,無疑鼓舞和煽動了許多欲從歐人殖民者手中解放的在地民族主義者,這種例子在東南亞各國民族主義運動中屢見不鮮,至今看來依然「政治不正確」,但歷史是容許各種客觀條件和視角進行探討和對話。


1943年電影《馬來之虎》dvd封面

谷豐的歷史角色該如何被定位,他是以日本人抑或是「馬來穆斯林」的身份或立場出發?只能說,他是在特殊的時代被歷史選中的人物,並且無悔於他所做過的一切,其是非功過則留待後人去評說。

 




[1] 馬來屬邦(Unfederated Malay States)或「五州府」,是大英帝國在馬來半島殖民地的5個馬來保護領(玻璃市、吉打、吉蘭丹、登嘉樓和柔佛)的總稱,比一般劃入馬來聯邦(Federated Malay State)的其餘馬來土邦政權(雪蘭莪、霹靂、森美蘭、彭亨,或「四州府」)的自治程度更高。除柔佛王國外,其餘四邦原屬暹羅(今泰國)藩屬,於1909年《英暹條約》劃歸英屬。

[2] 伊斯蘭教沿用阿拉伯文化父名制度,故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人也同樣採用此命名制度,一般皈依伊斯蘭教新入教者(Mualaf),都會冠以「阿都拉」(Abdullah)為父名,即「真主的僕人」之義。

參考資料
  1. 江新興,《近代日本家族制度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
  2. Joyce C.Lebra,Japanese-Trained Armies in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ISEAS, First reprint 2010.
  3. Joyce C.Lebra, The Indian National Army and Japan,Singapore:ISEAS,First reprint 2008.
  4. Stephen C.Mercado, The Shadow Warriors of Nakano:A History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s Elite Intelligence School, Washington DC: Potomac Books Inc.,2002.
  5. 藤原機關,〈馬来工作に関する報告〉,1942年3月15日,陸軍省藏,檔號:C14110646200。
  6. 《南洋商報》:〈全世界市場排斥日貨〉,1933年8月11日,12版;〈丁加奴發生日本女孩頭被割脫慘劇〉,1933年11月9日,8版;〈瓜拉丁加奴斫取日女孩頭之瘋人與警長爭長短〉,1933年11月18日,7版。
  7. Malay Tribune: ‘Little Girl’s Head Chopped Off’,9th November 1933,Pg7.
  8. The Straits Times: ‘Chinese Amok in Trengganu’,8th November 1933, Pg12.
  9. マレーシア日本人墓地を訪ねて,http://www.eva.hi-ho.ne.jp/yasu-ito/travel/malaysia_jpn_cemy/malaysia_jpn_cemy_body.shtml
文章資訊
作者 陳勇健
刊登專欄 無境南國
刊登日期 2020-06-2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