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你也立蛋了嗎?光是試圖讓一顆蛋站好,也許就足以令你體會,市場擺放著的一盒盒完好雞蛋有多麼得來不易──圓滑的形狀讓它們容易滾動,輕薄的外殼容易破碎,試想每日需要運送的蛋可能有千百顆,如果堆在一起有了個磕碰,那絕對是場災難。
當然,如今有常見的紙質或塑膠蛋盒,好好地保護著雞蛋們。但這樣的便利,可是百年來無數先人不畏破蛋洗禮,一路嘗試而來。一只「蛋盒」背後究竟有著什麼奧秘?故事慢新聞從頭說起。
你聞過臭雞蛋的味道嗎?如果沒有的話,不妨問問你身邊曾經在超商工作過的朋友,他們或許都擁有一個,關於臭雞蛋的噁爛回憶。
2001 年左右我開始在連鎖便利商店打工,那時,茶葉蛋已是門市固定會販賣的熟食。大約每隔一、兩周吧,用來煮茶葉蛋的「盤蛋」,就會被物流大哥送進倉庫。
顧名思義,「盤蛋」指的是整齊擺放在塑膠托盤上的雞蛋。這種托盤的設計,會把每一顆蛋區隔開來,讓它們保持穩定直立的狀態,排列成整齊的方形,並且能夠一盤一盤堆疊起來(就像下圖這樣)。
為了避免在日常進出的時候不慎碰傷脆弱的雞蛋,超商店員通常會把盤蛋擺在倉庫角落。不過,當幾百顆雞蛋被疊在一起,你實在不太容易察覺哪一顆蛋的蛋殼,已經因為一次不小心的碰撞而產生細微的裂紋,並且開始腐壞。
若是運氣極差,這種情況發生在盤蛋底層的話,我跟我的同事們往往等到味道飄散出來,才驚覺「臭雞蛋」已經在倉庫角落悄悄誕生──我只能說,但願你的餘生不要有任何機會,嗅聞到那種可怕的氣味。
話說回來,塑膠蛋盤的出現,還是拯救了無數雞蛋(以及超商店員)。要不是有這種讓蛋蛋在運送過程裡維持穩定、提供保護的容器,「臭雞蛋」的災難發生率只怕還會更高。若要追本溯源,這類容器的技術原理,則來自 20 世紀初期逐漸發展成型的 egg carton,也就是今天你在生鮮超市貨架上看到的現代蛋盒。
那麼,現代蛋盒又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呢?
應「運」而生的雞蛋箱子
先來看看傳統時代的情況。兩百多年前,西方社會的老百姓都是用什麼容器來盛裝雞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