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當日升之地淪為黑暗象徵──二戰之後,日本國旗的漫長重生之路

2020-05-13
來源:Wikimedia

日本帝國的國旗,曾在二十世紀時飛揚於朝鮮半島三十五年。這面國旗現在代表一個穩定、和平的民主政府,但它和當年殘暴歲月的那面國旗一模一樣……這之中的問題其實很大。


當年,日本在朝鮮的殖民統治相當殘暴,它把朝鮮視為日本帝國的一部分,硬要升起日本國旗。每天上午,公家機關都要升起日本國旗,學童也要高唱日本國歌。


這個太平洋島國的國名原意就是「日升之地」,國旗的正式名稱則為「日章旗」(Nisshoki),不過一般通稱為「日之丸」(Hinomaru)。我們一看到它時就能立刻認得它,因它十分單純──長方形白底正中央有個紅色圓形。同時我們也會想到另一面旗幟日本軍旗,同樣是白底紅太陽,但有十六道光芒。


日本軍旗──旭日旗。(Source:Wikimedia

不同樣式的日之丸旗在日本列島使用了數百年後,才終於成為代表日本的國旗。數以百計的日本列島位於歐亞大陸塊的東方一隅。自列島往東望去,一望無垠、大海汪洋,旭陽每天都從海上升起。


最早提到太陽代表日本的,是 607 年一位相當魯莽的日本皇帝修書中國皇帝,自稱「日升之國天子致函日落之國天子」。日落之國天子聽了,感到很不爽。


依據日本的傳說,兩千七百年前天照大神(Amaterasu)創建日本。她是神道教的主神,也是第一代天皇的先祖。目前的皇帝號稱「天皇」,信徒將其視為天照大神的直系子孫。不過就和中國人一樣,日本人覺得沒必要認定自己是誰,因此直到近世,都沒有代表國家的表徵。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天照大神為伊奘諾尊和伊奘冉尊之子。(Source:Wikimedia

十九世紀中葉,歐洲列強叩關而來,早期的明治政府認為,需激勵人民的團結精神,因而下令以日章旗為海軍軍旗。海軍於日本的地位,猶如英國人對其海軍的重視,日章旗因而漸為代表國家的旗幟。後來,「君之代」(Kimigayo)也成為了日本國歌。

 

接下來,由於日本已為工業國家、卻缺乏天然資源來推動工業化的進程,軍國主義精神遂大行其道,開始覬覦西側鄰國的豐富資源。日本帝國發動一系列戰爭,最後在歷史長流上,為國家惹來了重大的災害。

 

首先是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其次是日俄戰爭(1904-1905),再來是有限度參與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第二次中日戰爭(1937-1945),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因原子彈轟炸廣島和長崎,導致其全面投降。這段過程中,日本占領、凌虐過許多國家。


日本人原本認為將「照亮黑暗世界」的國旗,如今卻變為黑暗的表徵


日之丸旗自日本、朝鮮、中國、新加坡、菲律賓等地降下,而且日本的暴行劣跡在自己國內也廣為人知,於是,國內媒體開始藉由檢討戰時紀錄,協助全民挖掘真相。這個過程今天仍持續著,我們也看到日本鄰國──尤其南、北兩韓和中國──仍不能原諒日本,新世代也還無法吞忍那影響他們生命至鉅的戰時傷痕。

 

起先,美國占領軍當局嚴格限制日本國旗和軍旗。然而 1947 年,盟軍最高統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則批准日之丸旗可升起於若干政府機關。次年,一般人民也獲准許在國定假日升降日本國旗;1949 年,所有限制取消。重新恢復國家象徵的漫漫長路自此展開。

 

即使如此,它還是很困難現代日本國旗的麻煩出在於,它和飄揚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舊日本國旗一模一樣。某些觀察家認為,這就好比現代德國仍以納粹的卐字旗為國旗。有鑑於納粹卐字旗是邪惡的縮影,這麼說並不完全公平,因日本戰爭機器在戰時雖有種種可恥的行為,但它並不像納粹那樣,基於意識型態的理由、使用工業的方式,有系統地著手摧毀整個民族。


另外,這兩者還有一個區別。日本國旗的出現,早於軍閥橫行肆虐東南亞之前,而納粹旗則由接管德國的一個政黨推出,而這個政權只存活了十二年。戰時的德國國旗指的是一個政黨、一種意識型態及某一特定時期;但戰時的日本國旗則代表國家。


如果你認為,由於歷史上某一時期的行為,日本應變更國旗,你對其他許多國家也可提出相同的主張──譬如,殖民時期販賣奴隸的英國。反過來說,理論上也可主張,更換國旗或有助於戰後和諧,因它等同於承認這個象徵會引爆的憤怒


若我們把話題轉到日本軍旗上,情勢會變得更加複雜。要改變這個問題原本比較容易。但 1954 年日本成立自衛隊時,卻重新採用有十六道光芒的旭日旗為軍旗;這是很突兀的選擇,而對戰時年代稍有知識或個人有所經驗者,都會覺得突兀。改變軍旗可謂承認,日本軍事機器在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的行為不當,但更改國旗就茲事體大;這對日本人民來說將是極大的創傷,將導致他們失去部分國家認同。

1954 年日本成立海上自衛隊時,重新採用旭日旗為軍旗。(Source:Wikimedia

到了 1950 年代,日本已經成為民主、和平的國家。但部分人民仍為 1930 年代和 1940 年代皇軍的殘暴行徑感到創痛,因此決定繼續沿用軍旗就益發令人難以理解。不過我們應記住的是,日本「知識界去軍事化」本來就沒有德國人來得深刻。


然而,這件事的後續效應不小。譬如,若我們把時間快轉到 1970 年代,左傾的日本教師同盟便指示,會員不要向國旗鞠躬敬禮,也不要唱國歌。國旗自 1947 年即升起,但一直沒受到熱切的反應,也沒有法令將它明訂為國家象徵。


1989 年,二戰期間主政、在位的裕仁天皇去世,日本因而有了辯論升起日本國旗好處的空間;1999 年,國會藉著把國旗長寬比從 10:7 改成 3:2 的機會,正式承認它代表國家,不過在通過立法之前,辯論一直十分激烈。


自此,又衍生了一些結果。1999 年,文部省頒布指針,規定各級學校應於畢業典禮升國旗、唱國歌。有個不無道理的說法如下,它認為:若日本學生不能敬重自己的國旗,恐難以尊重其他國家的國旗。


但並非人人都贊同這個觀點。廣島有位中學校長石川氏便因強烈反對而自殺身亡。這個故事惹議極大,辯論強度也始終不減,即使 2002 年世界盃足球賽決賽在日本,為主隊喝采而升起的日本國旗仍然不多。


隨著時序流轉,二十世紀最災難的時刻已從歷史中淡去,日本國旗逐漸走出戰時陰影。即使如此,到了 2016 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仍覺得有必要發布通告,「強烈建議」全國大專院校校園升起國旗。


畢竟太陽永遠不會從東方落下,同樣地,以一塊布代表日升之地的意義,也不會被打落至歷史的洪流中。

 

本文摘自遠足文化《國旗的世界史:旗幟的力量與政治》
歌德曾說:「國家始於一個名字和一面國旗,然後才成為國家,就好比人類落實他的命運一般。」

每個國家都有一面國旗,見證歐洲帝國在全球擴張、思想散播,及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我們如此寄託感情的這些國家標誌從何而來? 本書敘述主要國家國旗和一些罕為人知國旗的故事,還有一些有相當趣味歷史的國旗故事。我們正處於地方、區域、國家、族群和宗教的認同政治都在增長的大環境。權力轉移,舊日的確定性已不復存在,因此人們在動盪、變化的世界尋找熟悉的標誌,做為意識型態的定錨。
文章資訊
作者 提姆.馬歇爾(Tim Marshall) 
譯者 林添貴
刊登日期 2020-05-13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