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總督府的發財夢,就連日本人都瘋狂!臺灣史上首次全民瘋彩票的熱潮

雷鎧亦 2022-12-22
全臺彩票幾乎都在當天銷售完畢,轉賣與黃牛也聞風而來,在層層炒作下,彩票價格從 5 圓哄抬到 8 圓,每小條更漲到 90 錢。圖為原售價 0.5 圓的小條彩票(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7.024.0149)

看著彩券行外「恭賀XX彩券行開出頭獎得主」的布條,你是否也曾暗自羨慕呢?買彩券被視為是普通工薪階層最快一夜致富的途徑,許多人或許都曾做過這樣的「發財夢」──不只現在的我們這樣想,一百多年前的臺灣人也有過彩券狂熱。

1898 年,時任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剛來到百廢待興的臺灣,身上肩負著改造臺灣的重責大任:整頓治安、拓殖產業、治理衛生……。然而,這些改革都需要大把大把的鈔票,但身為殖民地的臺灣此時根本沒有這麼多資金,導致許多改革遲遲無法推進。

除了口袋空空,後藤新平還為了另一個問題頭疼──臺灣人實在太愛賭博了,根據當時總督府的調查,臺灣人賭博種類達一百餘種,而且無論士紳平民、男女老幼都有賭博習慣。人們平時小賭、逢年過節大賭的習慣,讓日本官員們看得眼皮直跳。無論是由莊家抽牌、玩家下注的四色牌,還是一群人聚在一起擲出骰子大喊「十八仔」(si̍p-pat-á),都是臺灣鄉間常見的景象。

 

四色牌是用紙做成的牌具,印有象棋棋子圖案,牌身細長,剛好可用手指拿捏(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4.001.0007)
在臺灣早期的農業社會中,玩四色牌是一項很普遍的賭博活動,只要有牌有人,隨時隨地都能「開戰」(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4.019.0111)
用來玩「十八仔」的骰盅和骰子,骰盅整體為陶瓷材質,瓷胚上以鈷料勾勒質樸紋飾,呈現青花白瓷的裝飾。(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1.001.0359)

日本時代初期,民眾因沉迷「花會」等賭博活動,而荒廢工作,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1897 年初,臺灣總督府便透過保甲制度進行取缔,雖有效減少大型的「花會」賭博出現,但好賭民眾卻暗中轉向購買香港、澳門與菲律賓的彩票。

是的,早在 19 世紀,臺灣人就已經在玩樂透啦!當時市面上正流行一種來自菲律賓,叫做「天財票」的外國彩券,廣受臺灣人的喜愛,而為了購買天財票,每年都有大筆資金從臺灣流到海外。

總督府建立之初,大部分的開銷都仰賴日本國庫的經費補助,面臨當下經濟、財政及社會問題,後藤新平突然靈光湧現──

如果總督府也來發行公營彩票,把天財票從市場擠出去,豈不皆大歡喜了嗎?

 

總督府公然開賭場?現實的重重阻礙

後藤新平的彩票夢很美好,但現實卻困難重重。當他興沖沖地召集總督府的大小官僚時,大伙一聽到民政長官要辦彩票,竟個個面有難色,不發一語。

其實在江戶時期,日本也曾風行過類似樂透的「富籤」。但早在 1842 年,德川幕府就取締了賭博遊戲,後來明治政府也承襲賭博禁令。所以嚴格說起來,後藤新平的彩票構想,根本是倡議總督府公然開賭場,走在法律邊緣啊!

不過急需資金建設臺灣的後藤新平,還是頂著風險,悄悄開始他的彩票構想。首先,後藤新平交給自己的得力手下──稅務官宮尾舜治一項秘密任務:前進東南亞,把當地經營彩票的訣竅學回來!之所以說祕密任務,是因為彩票終究屬於犯罪名詞,若讓日本內地官員知情了,很有可能節外生枝,導致計畫失敗。

待宮尾舜治成功取經回臺,總督府上下打點就緒,向中央攤牌的時機也終於成熟了。1901  年,後藤新平正式向內務省提報《臺灣富籤規則》,請求發行總督府彩票。

在給內務省的理由書裡,後藤新平宣稱賣彩票不但能「預防資金外流、搶占外國(主要是東南亞與中國)彩票市場、轉移臺灣人賭博目標」,營收也會用來維修寺廟、或補助衛生及慈善事業。彩票案雖然一路闖關到內閣討論,卻因違法與道德疑慮,遭到閣員強力反對而作罷,彩票問題從此在日本掀起廣大爭議。

直到 1906年,因為日俄戰爭造成國家財政吃緊,中央才終於許可臺灣發行彩票案,總督府發布律令第七號「有關臺灣彩票之文件」。但此時後藤新平早已卸任民政長官,前往滿洲當鐵道總裁去了。

雖然拖延了許久,最初倡議賣彩票的後藤新平也已離開臺灣,但無論如何,臺灣即將迎來史上頭一遭,全民瘋樂透的時代囉!

 

1906 年《臺灣協會會報》第 93 號中,就刊出了臺灣總督府發布〈臺灣彩票律令〉的消息,臺灣終於有政府同意發行的彩票出現了(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6.003.0093)
1906 年《臺灣協會會報》第 93 號中,刊出的臺灣總督府發布〈臺灣彩票律令〉內容(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6.003.0093)

揭開序幕:蠢蠢欲動的發財夢

萬事起頭難,雖然總督府要賣彩票的消息已經引得報刊雜誌、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但負責彩票事務的彩票局,籌備起來卻意外地克難。

由於缺少廳舍,彩票局的辦公室只好暫時屈居於專賣局大樓裡,局長也由專賣局長宮尾舜治兼任。就連最重要的開獎儀式,都得跟專賣局借大倉庫才能舉辦。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外觀上看來是文藝復興式的紅磚建築,彩票局創建初期就隱身在這棟大樓中(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1.008.0171)

為了試試水溫,宮尾舜治只準備發行 4 萬張彩票──當年的彩票是限量的,每張票券都有固定編碼,從第一號排到四萬號,號碼隨機出貨,先搶先得。

跟今天的公益彩券類似,總督府彩票也採取特許制度,只有特定人士才能販賣。不同之處在於,公益彩券是幫助弱勢群體增加收入,但當年能夠取得彩票發行商資格的,反倒清一色是紳商名流,籠絡的意味十分濃厚。除了跟發行商購買外,民眾的手中如果有明牌,也能向彩票局提前預購特定號碼,但要酌收手續費一圓。

這次彩票頭獎上看 5 萬圓,在那個年代是不可想像的鉅款,而總獎項也多達 4000 組,等於每 10 張彩票就有一張中獎。最重要的是,開獎過程完全公開透明,不僅有日臺官紳全程監督,一般人也可入場參觀。報紙上刊出一項又一項利多消息,挑動著臺灣人的發財夢。

然而這張象徵著財富入場券的彩票本身並不便宜,當時一位職工的月薪頂多 14 圓,但光是一張彩票就要價5圓,薪水一下就蒸發三分之一。擔心彩票因此賣不出去,宮尾舜治又把每張彩票分成 10 小條,每條只要 50 錢(0.5 圓),讓普羅大眾負擔得起,中獎時也可領到十分之一的彩金。

不過事實證明,宮尾舜治顯然多慮了。

 

剛開賣就一票難求!彩票事業超乎想像地成功

1906 年 9 月 8 日一大早,專賣局門口大排長龍。這天是開放彩票預購的第一天,數百名夢想一夕暴富的民眾湧入彩票局搶訂,有人一次申購數十、數百張,郵購信件也如雪片般飛來。最可怕的是,如此瘋狂的場景持續了好幾天,使彩票局僅有的八名職員狠狠體驗了一把加班地獄。

不只專賣局被人潮塞爆,全臺各地的彩票商也收到超乎想像的彩票訂單──光是臺北的發行商就收到 3 萬張預約!這遠超過總督府給予的配額,為求公平起見,商人們只得將預定金一筆筆退回去,並宣布彩票僅限公開販售,且一人限購 2 張。

只是再嚴格的措施,也擋不住群眾們的熱情。彩票開售當日凌晨一二點,商家門口就已出現等候買票的身影。八點一到,商店準時開門,隨即迎來人群蜂擁擠入,甚至有媽媽為了多買幾張彩票,特意手牽著兩個小孩,背著襁褓中的嬰兒,在炎炎烈日下排隊湊人頭……。

 

臺灣總督府彩票局第 1 次發行彩票第 31487 號,此為售價 0.5 圓的小條彩票(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7.024.0149)

全臺彩票幾乎都在當天銷售完畢,轉賣與黃牛也聞風而來,在層層炒作下,彩票價格從 5 圓哄抬到 8 圓,每小條更漲到 90 錢。即便價格如此荒唐,市面上依然一票難求,還有商家刻意扣下彩券,寧可留著自己對獎。

終於,到了萬眾矚目的開獎日,700 多位民眾魚貫走入專賣局倉庫。映入他們眼簾的,是兩臺比人高大,宛如地球儀般經緯分明的搖獎機立於臺前。宮尾局長主持開票儀式,4 萬顆彩球在搖獎機裡隆隆滾動,每開出一顆彩球,周圍身著天鵝絨服的童子便跟著大聲唱號……。

開獎過程持續了 5 個小時,兌獎結果透過記者快報,即時傳遍全臺大街小巷。此時自然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據說有賣地瓜小販一夜致富後不工作,連攤位都扔在路邊;也有人求神拜佛卻全數槓龜,氣得把神竈劈成八塊。

彩票的熱銷讓總督府大喜過望,因為扣除獎金後的收入竟高達 5 萬圓!深感於彩票事業投資可期,總督府決定利用這筆收益,委託建築師近藤十郎幫彩票局興建新官廳(欸不是,說好的收入會用於衛生和慈善呢?)。在設計圖裡,這座建築有著高挑而明亮的大殿,宛如一座豪華劇場,可容納上千人觀看開彩盛況。

 

彩票局官舍,1908 年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使用,為臺灣博物館的前身(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8.004.0047.0019)

由於這次彩票實在供不應求,後續第二、三、四期彩票均加開至6萬張。儘管如此,彩票市場仍像無底洞般,總督府印了多少張,市場就吞掉多少張。到了第五期,總督府大膽決定:獎金加碼,彩票價格也翻倍!商人們倒不必擔心彩票會因此滯銷──因為這期彩票早就被民眾預購一空了。

 

臺灣總督府彩票局第 5 次發行彩票第 00541 號,第五期的分條漲價為 1 圓,與前一期鄉比直接翻倍(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7.024.0153)

短短半年間,臺灣彩票收益已將近 40 萬圓,堪稱總督府近年來最成功的吸金事業。但奇怪的是,就在第六期彩票即將上市之際,總督府卻臨時喊停販售,且彩票業務自此徹底停擺。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總督府忍痛砍斷這棵搖錢樹?

 

殖民地臺灣發大財,賺得卻是日本人的錢──彩票事業腰斬

前文提到在後藤新平申請彩票許可時,「賭博屬於犯罪」曾經是個大問題。但後藤新平找到了一個完美漏洞──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六三法。

在六三法的架構下,日本內地的法律必須透過天皇額外頒布敕令,才能在臺灣生效。白話文就是:只要天皇沒有說賭博在臺灣也是犯罪,那總督府當然可以光明正大賣彩票囉!

不過這條規定有個但書:日本內地依然不允許彩票交易,如果有日本人想試試手氣,只能親自前來臺灣購買,否則一律以犯罪論處。

儘管大家都說臺灣人賭性堅強,但真正為之瘋狂的反而是日本人。無數內地居民透過各種走私管道購票,一度撐起彩票局絕大多數的營業額。隨著第一期頭獎、二獎都在日本內地開出,整個日本社會更陷入狂熱之中,報紙也索性撇開禁令,大剌剌地刊登彩票廣告。

大把大把的日圓鈔票從日本內地流入臺灣,不僅執法部門看不下去,內務省的官員也氣得牙癢癢。誰曾想後藤新平口中的「搶占外國市場」,到頭來竟然都是在賺內地人的錢,只有臺灣總督府獲利的結果,自然是讓眾多日本官員不滿。

1907 年 2 月,日本大阪檢警終於忍無可忍,主動開出第一槍。八位非法販售彩票的日本業者被突襲逮捕,涉案人數更傳出高達千人,且不乏當地名望。東京警方也隨之跟進,接著將數十名嫌犯抓回警局,霎時間無數賭客人心惶惶,不惜銷毀彩票以求滅證。

然而,隨著檢警深入追查,案情也愈發怵目驚心:不僅三大財閥之一的三井集團化為簽賭站,不少政商名流、陸海軍人也跟風買了彩票。倘若認真追究,將有 1 萬 2000 枚勳章會因犯罪而繳回,彩票案也將演變成日本最大規模的醜聞。

反對查緝的聲浪一波接一波,社會輿論、上流人士紛紛施壓,不僅法院作出偏袒嫌犯的判決,就連人在滿洲的後藤新平也出來發聲,批評檢調單位過度執法。無奈之下,司法省開出條件:只要臺灣總督府停止發行彩票,政商名流的涉案紀錄也能一筆勾銷。

莫名接下燙手山芋的臺灣總督府有苦難言,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扛不住各方壓力,只好宣布第六期及此後的彩票停辦。這場為時半年,由總督府與日臺民眾共同譜寫的發財狂想曲,徹底宣告終結。

 

彩票之後,臺灣人就不賭了嗎?

彩票的故事大抵結束了。

這場日本時代的彩票熱從此被世人遺忘在過去的角落,直到數十年後愛國獎券面世,相同的歷史才再度上演。

不過,臺灣人的博奕文化並沒有隨著彩票一起消失,除了四色牌、十八仔依舊熱火朝天,而後在臺灣娛樂場所流行起的麻將,更是親朋好友見面就要「搓」上一局的定番活動。到了戰後,港片帶起一股「賭神」旋風,二十一點、德州撲克、百家樂……各種撲克牌遊戲成為逢年過節的必備項目。

 

香港電影《小生獻醜》電影宣傳印刷劇照,圖中四人正在打麻將(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6.006.0633.0007)

這類「小賭」,也的確豐富了臺灣人的休閒生活,但依舊有人不滿足於此,反而一擲千金妄想一夜致富。詐賭案件層出不窮,許多人因賭博家破人亡,刑法也將公共場合的賭博活動訂定為違法項目,每年的警政宣導也都警戒大家「小賭怡情、大賭傷身」,卻仍然有人不顧後果,走上不歸路。

若將目光放回彩票,那小小一張紙片承載著許多人的夢想,或許就是因為「發財夢」給人的誘惑如此巨大,政府才會規定只有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才能購買與兌領彩票吧!高額獎金充滿誘惑,購買彩券之前記得要理智消費,判斷機率與風險,贏錢或輸錢都要自己承擔才是成年人的表現,不要過於著迷,而把身家財產都揮霍一空。

 

本文由故事編輯部與臺史博典藏網藏品故事百寶箱共同製作。

更多相關藏品

日本時代的博奕遊戲組,裝於一木盒中,內有紙牌、木籃等遊戲用具(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9.012.0165)
臺灣總督府彩票局第 2 次發行彩票第 26658 號(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7.024.0150)
臺灣總督府彩票局第 3 次發行彩票第 28001 號(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7.024.0151)
愛國獎券木牌(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10.031.0512.0003)
愛國獎券第 284 期(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2.007.1737)
愛國獎券第 396 期(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2.007.1849)
竹林書局出版《勸改賭博歌》歌仔冊(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3.009.0101)
龍介電影公司出品《瘋狂大家樂》電影海報(Source: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號2005.006.0335)
參考資料
  1.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彩票制度之探討〉,《師大學報》第33期(臺北:1988),頁283-300。
  2. 徐國章,〈臺灣日治時期之彩票發行制度〉,《臺灣文獻》第54期1卷(台北:2003),頁133-182。
  3. 蘇法達,〈從彩票到愛國獎券──公辦彩券與國家財政關係之探討〉,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新北:2002)。
  4.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史溯源,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40.html。2022年5月1日檢索。
文章資訊
作者 雷鎧亦
刊登日期 2022-12-22

文章分類 故事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