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閱臺灣歷史的發展,可發現鈔券的發行歷經多次改變。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投降,政府接收臺灣之際,因金融狀況不穩定,決定不使用中國法幣──金圓券,改印製並發行臺幣,即所謂的舊臺幣(圖 1)。後來受到國共戰爭影響,臺灣通貨膨脹劇烈,舊臺幣幣值一落千丈。
為穩定金融秩序,臺灣省政府於 1949 年 6 月 15 日公布「新臺幣發行辦法」,進行幣制改革,規定以舊臺幣四萬元兌換新臺幣一元,開始使用新臺幣(圖 2),並於隔天停止新臺幣與中國大陸各地貨幣匯兌,以抑制物價波動惡化。年底,政府遷臺,中央銀行因應情勢變遷緊縮組織,僅保留總行 6 個單位,撤銷所有分行,因此大部分業務必須委託臺灣銀行辦理,其中包括鈔券的發行。
1950 年代,為因應臺海局勢緊張,以及金門、馬祖戰地特殊需求,臺灣銀行就流通使用於金門、馬祖的新臺幣加印地名,成為外島貨幣的特色(圖 3)。1961 年,臺灣銀行有別於過往只發行直式的新臺幣鈔券,增加發行橫式鈔券,並讓以受贈美援興建的西螺大橋得以躍然展現於鈔券之上(圖 4)。臺灣銀行另再發行印有花蓮蘇花公路、墾丁鵝鑾鼻燈塔等風景的橫式鈔券(圖 5)。當時流通的鈔券僅壹元、伍元、拾元小面額,其後漸漸不敷臺灣社會經濟需求。
從發行額度來看,1961 年新臺幣發行總額計 26 億 1,000 餘萬元,比 1949 年增加 13 倍之多,但最高面額僅拾元(圖 6)。依照前揭「新臺幣發行辦法」第 3 條之規定,幣券面額分壹元、伍元、拾元及佰元共 4 種,已公告在案的佰元鈔券卻遲遲未能發行(圖 7)。為了回應市場交易需求,臺灣銀行於 1961 年 6 月 10 日發行多年前即完成印製的直式新臺幣佰元鈔,凸顯經濟環境的轉變。
臺灣在歷經兩次臺海危機後,政治經濟情勢趨於穩定,改進中央金融機構,完善中央銀行制度的需要迫在眉睫。1961 年 6 月 27 日,政府核定「中央銀行復業方案」(圖 8),7 月 1 日中央銀行正式復業,借用臺灣銀行重慶南路(圖 9、圖 10)、寶慶路行舍為總行辦公室,不斷朝健全銀行制度、領導全國金融、鞏固幣信、促進生產,以協助經濟發展,增進國民所得等目標邁進。
中央銀行復業後,受主客觀環境影響,繼續委託臺灣銀行代理發行鈔券。1962 年 6 月 11 日,中央銀行有感前一年在市面流通的直式佰元券,因印製多年、紙質差,故正式發行橫式新臺幣佰元券以替換直式,兌換時間 3 個月,至 9 月 10 日截止兌換,舊券不再流通。在兌換期間,新舊式兩種佰元券同時適用。外島方面,中央銀行繼續按分區行使貨幣制度(圖 11),在金門(馬祖亦同)發行印有「金門」、「限金門通用」或「限金門地區通用」字樣的鈔券(圖 12),但也將直式鈔券轉為橫式。
為鞏固幣信,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鈔券時,都有等值黃金或外匯資產作為發行之準備(圖 13)。1971 年 1 月,中央銀行公告發行新版新臺幣伍拾元鈔券及壹佰元鈔券,其中佰元鈔券正面圖案為國父孫中山遺像,背面為總統府景觀,相較上一版佰元鈔券,正面上端文字由「臺灣銀行」改為「中華民國」(圖 14)。
佰元鈔發行後,成為各券類發行量之冠,以「預估 67 年的各券類需求數」來看,佰元鈔券的發行額占 92.28%,伍拾元鈔券占 3.03%,拾元鈔券占 4.04%(圖 15)。而當發行總量至 4 億張時,每張成本為 0.801 元(圖 16)。
1980 年 2 月 25 日,因應市場需求,中央銀行首度發行大面額伍佰元、壹仟元鈔券,為首次採用蔣中正總統肖像印製的鈔券,利用平凸版不同顏色準確印刷,造就複雜華麗色彩。1982 年 6 月 15 日,為提高大面額鈔券防偽功能,發行改版伍佰元、壹仟元鈔券,使用定位人像水印並內嵌金屬安全線,足證鈔券印製水準及防偽功能又更為強化。1988 年農曆年前,為因應民間年節喜好紅色鈔券習慣,將原為綠色的壹佰元鈔券改為紅色設計後正式發行(圖 17)。其特點除採用國父遺像水印,也開始重視視障者權利,增加點字,以利面額辨別。發行後,民間婚禮衍生以 36 張佰元鈔券,排成一個「囍」字作成喜幛送給新人,除了紅色喜氣、雙喜臨門外,也希望新人事事順利。
隨著臺灣政治經濟轉型,社會大眾對中央銀行的法律地位及獨立性問題多有疑義,如以組織而言,中央銀行受總統府管轄,但總統府組織法並未規定其法定地位,且中央銀行掌管貨幣發行權,實際上卻委託臺灣銀行,鈔券上明註「臺灣銀行」字樣,產生諸多悖論(圖 18)。至 1979 年 11 月 8 日,政府修正「中央銀行法」,中央銀行改隸屬行政院。
2000 年 7 月 1 日,中央銀行訂定「中央銀行發行新臺幣辦法」,新臺幣由中央銀行直接發行,鈔券發行銀行改植「中央銀行」,象徵新臺幣成為國幣。此外,發行新版新臺幣在構圖與主題上與過往有顯著不同,從政治人物的主題,轉為本土關懷,兼具尊重歷史、展現臺灣未來希望、呈現本土景觀及生態保育等圖樣,顯現臺灣社會環境與氛圍的轉變(圖 19)。2011 年,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中央銀行發行「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佰元鈔券,首度舉行特殊號碼公開拍賣,使鈔券除用於市場交易,也可透過紀念鈔或特殊號碼方式,獨具收藏價值。
綜上所述,這些曾經在臺灣社會中流通的鈔券,體現經濟發展脈動,隨著時代演進,資通訊科技之發展,多元支付工具、塑膠貨幣、虛擬貨幣等都促使我們思考貨幣在社會的角色。歡迎透過國家檔案資訊網,共同探尋新臺幣與臺灣社會發展的軌跡。
(本文作者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科員 程驛喬)
- 中央印製廠,《中央印製廠六十年》,臺北:中央印製廠,民90。
- 莊銘國著,《典藏鈔票異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95。
-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臺海危機,檢自: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900(民111.3.1檢索)
-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人類學家的錢包,檢自:https://openmuseum.tw/muse/exhibition/d60d219db8cb45549c9c7f681f65556c#quote-bdcdkmus83(民111.3.1檢索)
- 中央銀行券幣數位博物館,臺灣券幣的發展-民國時期。檢自:https://museum.cbc.gov.tw/web/zh-tw/history/develop/roc(民111.3.1檢索)https://museum.cbc.gov.tw/web/zh-tw/circulation/banknote(民111.3.1檢索)
- 蘋果日報,〈新台幣報你知|改版要花5百億 陳水扁任內千元大鈔改成「4個小朋友」〉。檢自:https://tw.appledaily.com/politics/20201022/YFD2K2F44BFGNISHGT5GZSVBCI/(民111.3.18檢索)
- 自由時報,〈<紀念鈔市場>三開典藏版 一度炒到8,000元〉。檢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166632(民111.3.18檢索)
- 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原形「幣」露 --- 新舊臺幣的變裝故事〉,檔案樂活情報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907(民111.5.21檢索)
- 許峰源,〈四萬換一元:新臺幣的發行與流通〉,檔案樂活情報,第144期,https://www.archives.gov.tw/ALohas/ALohasColumn.aspx?c=1922(民111.5.21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