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歷史誕生的新村子,與鳳山的「臺灣第一眷村」

2024-10-18

今年是高雄設市百年,回顧起高雄的關鍵字時,眷村絕對是其一。作為全臺唯一一座有著陸、海、空三軍眷區,並完整保留至今的城市,因著眷村而誕生的料理,如牛肉麵、酸菜白肉鍋、餃子、燒餅⋯⋯,也從村內走到村外,成為代表高雄的美食關鍵字之一。

但在眾人熟知的眷村印象之外,高雄其實還有另一項鮮為人知的第一:全臺灣第一座眷村的座落地。不是在首都臺北,而是南都高雄,不僅建村時間遠早於 1949 年國府遷臺,甚至連著名的動物明星「大象林旺」都是最早的第一代村民——但,何以是高雄呢?
 

從軍事要塞到三軍高雄

高雄之所以會和眷村結下如此密切的關係,還得從更早的日本時代說起。

1936 年,配合日本南進國策,總督小林躋造喊出了「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三項治臺方針。此後,臺灣成為了日本佈局東南亞的基地,而高雄的命運也就此轉彎。

從地理位置來看,臺灣是日本的延長國土,往南向南洋、往西向中國的轉運站,而佔據臺灣南端的高雄,也就陸續出現了不同的對應規劃。最北邊的岡山,較高地勢的聚落,起建了飛行場、航空工廠;有著舊港口、背倚壽山屏障的左營,則興建了軍港、燃料廠;最南邊的鳳山,也在幾年後蓋了陸軍倉庫、鋪設軍用鐵道,以因應地面部隊的整備之需。
 
岡山樂群村原是日本海軍航空隊的宿舍群,在戰後也成為空軍要員以及退伍榮民的居所。(Source: 嘎布/ CC BY-SA 4.0)
南進國策下,高雄的從北到南,都有了日本陸海軍[1]的軍事設施。為了服務兵士們的住宿需求,地表跟著出現大批營舍,並帶動了附近的市街建設與發展。而在戰後,這些歷經戰火的遺留設施則成為了另一批軍隊復員的基礎——所以今日的空軍基地與官校位於岡山、海軍基地與官校位於左營、陸軍基地與官校座落於鳳山,並不是沒有原因。
 

起先是校名,第一村「誠正新村」

在三軍中,最早來到的臺灣的中華民國軍隊,其實是陸軍。

之所以是陸軍,而非擁有跨海能力的空軍率先抵臺,與當時陸軍訓練司令部的孫立人將軍的決策有關。孫立人早在 1920 年代就赴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就讀,有著迴異於傳統中國軍官的領導風格與獨到眼光。他眼見國共內戰走向內熱化,共軍勢力龐大,主動向主席將介石請纓訓練新軍,地點則挑在遠離中國戰場的臺灣。
 
孫立人將軍照片。(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內戰下,南北運輸日漸困難,反倒是跨海運輸的速度快;一海之隔下,面對當時尚未有海上軍力的共軍,臺灣等同有了天然屏障,更能讓軍隊安心訓練;而之所以相中鳳山,則是基於鳳山地區留存著日本陸軍完整、龐大倉庫群的優勢。

有著地利人和,1947 年,「陸軍軍官學校臺灣軍官訓練班」(後改稱第四軍官訓練班)在鳳山成立,成為了全臺第一處軍隊進駐的地區。訓練班以原有的工廠倉庫建物為基地,而和孫立人共同來臺的軍官,以及部分他們的眷屬朋友,則就近在一旁的日遺眷舍中安身。

在國軍未全面遷臺、鳳山只作為部分陸軍訓練班基地之一的時期,尚未有所謂「眷村」制度,自然也沒有完整對於眷屬的照顧。這些入住日式宿舍的第一批居民們,除了要自行整頓日漸荒廢的宿舍,對於跟隨來臺的孩子教育也需自立自強。起先是由軍官夫人自行興學,直到隔年原設立於貴州的陸軍子弟小學因內戰停辦、轉而在鳳山復校,才有了附設小學與幼稚園的「誠正中學」(1958 年轉為誠正國小),而居民們居住的眷舍也跟著有了名字,被稱為「誠正新村」。
 

「成為」黃埔新村

三年前是日本軍人,三年後改由中華民國的陸軍眷屬入住,這批木造房舍就這樣陪伴著另一群異鄉人,在語言不通、氣候不同的家鄉對岸,在日子中拼拼湊湊成一個家的模樣。

而在這段期間,臺灣也從彼岸的一處訓練班,到國共內戰失利後,成為中華民國政權的寄託希望的海外島嶼。因著孫立人而起的村子,命運也跟著孫立人的仕途跌宕起伏。當韓戰後,美軍確定協防臺灣,蔣氏在確定政權安全無虞下,「飛鳥盡、良弓藏」,無需功高震主的優秀將軍,同時為了掌控這塊新土地,白色恐怖的迷霧也籠罩著全島,由北一路飄到了南方高雄。

孫立人西方體系的背景和蔣氏的黃埔系軍官不同,加上正直不痾的個性,使他終究因當時「匪諜案」[2]被去職、軟禁。而他帶來的軍官眷屬們也同樣受到政治情勢的牽連——在匪諜案期間,許多老部屬都曾被叫到村子旁的「海軍招待所」[3],接受政工人員的訊問、強迫寫自白書,有人因此被槍決,也有人被關進牢房,釋放後雖重獲「自由」,卻難以再回軍中立足。而未有上述待遇的村民們,同樣受到高壓監控,有特務人員在村外站哨,也有家庭體驗到被特務入內翻箱倒櫃的經驗。

村子如同一座無形的大牢籠,一切和孫立人將軍有關的痕跡都得抹除,就是在此時,象徵著第四軍官訓練班過往的「誠正」之名,從陸軍眷舍配住合約、陸軍軍官資歷表上的住址悄悄地消失,被「黃埔」取代。黃埔新村的出現,見證了臺灣第一村的曲折歷史。
 

籬笆內的新村:大象阿美,與「限高」的村子

除了 1947 年由孫立人將軍帶來的部屬,在 1949 年國軍撤退來臺後,村子也多了新面孔。全面撤退帶來的大批眷屬同時湧入了村子,由於人數實在太多,入住時並非按照官階,而是由家中人口數來安排房舍。人多分到的房子就大一些,人少就小一些,也有同一門牌內,同時有多個家庭入住,甚至直接在院子裡增建的情況。

村外是家國動盪的不安氛圍,村內是家戶比鄰、廚房和廁所都必須共用的共體時艱;而籬笆內的村民,儘管來自五湖四海,但父執輩都任職於同一單位、也共享著眷村有的福利制度,這些都和村外的本省家庭有著很大不同。特殊的環境與語言隔閡下,那種只屬於眷村間的互助情感也跟著長了出來,並且在食衣住行育樂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特有的眷村文化。
 
黃埔新村的老宅舍。(Source: Sunline Liu/CC BY-NC-ND 2.0)
名導演侯孝賢的「成長三部曲」之一《童年往事》,其內容即取材自自己在黃埔新村的成長經驗,電影開頭他自述旁白,家族如何從廣東梅縣遷徙到高雄鳳山,鏡頭畫面是眷村的矮房子、日式宿舍隔間,其中的人物卻是以中國方言交談。臺灣的複雜歷史在一個家庭中交錯著,從中卻走出了一位拍出《悲情城市》的「外省第二代」⋯⋯
 
關於眷村的回憶中,有幾項是誠正/黃埔新村特有的生活經驗。首先是誠正老村民才曾見過的大象「阿美」(後改稱林旺)。阿美由孫立人將軍自緬甸戰場俘獲,編入當時的「新一軍」之列,負責揹負任務,後來跟著孫將軍一路來到臺灣鳳山。同來的大象共有三頭,但僅有阿美和阿沛熬過了初來乍到的水土不服,許多村民都是第一次看到「大象」這種龐然大物,但很快地,牠們就成為了訓練班學員和村民的一份子:
 

士兵經常帶到現今東六巷131、132號後面的三村空地上『放牧』,當時那裡是一大片草地。

曾看到大象將鼻子捲到我們家後院偷吃日本人種的香蕉。

小朋友更是愛與大象玩。曾有眷戶回憶,他的玩伴調皮地把石頭捲在蕃薯葉中餵食大象,大象發現後,竟然用鼻子把玩伴高高捲起,放在兩根長長的大牙上,最後一抖把人摔到五、六公尺外,嚇得兩人臉色發白,拔腿就跑。
 
孫立人與林旺的合影。(Source: Wikimedia/公有領域)
兩頭大象就這樣陪伴了村民好一段時間,直到阿沛因腸胃出血過世,為了讓阿美能有更好的環境安享晚年,孫將軍才在 1954 年底將阿美送到臺北圓山動物園,動物園也幫實為公象的阿美重新取了名字,從此牠以「大象林旺」的身份,繼續陪伴了大小朋友三十多年的時間。

另一項村民特有的記憶,則是房子的「限高令」。與陸軍官校僅有一條馬路之隔,村民可以說是官校最近的鄰居,但官校的特殊性,也影響了村子的樣貌:
 

以前一般民眾不能站立於官校前方兩百公尺附近,村子東側的房子(靠近今維武路側)也不能加蓋到二樓,以免有人在二樓制高點瞄準官校射擊,此政策一直到民國八十幾年後才解除,所以村子裡幾乎都是平房沒有高樓。

如今的黃埔新村,放眼望去都是低矮的平房,一致的景觀背後,其實隱藏了它特殊的時空背景。而除了高度限制外,由於村民多在官校服務之故,每逢國慶日,家家戶戶門口都會插上小國旗,或帶著眷補證、相偕去官校內參加典禮,村子的記憶與國家的記憶連動著,也構築了外界對於「眷村人」的印象。
 
低矮的平房格局,是黃埔新村的一大特色。(Source: Sunline Liu/CC BY-NC-ND 2.0)

打開竹籬笆:新的村民與眷村

走過半世紀,隨著反攻大陸的向望漸遠、房舍邁向老舊,加上都市發展的需求,「眷村」這個土地上特殊的存在,也迎來了改變。

1996 年「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實施,眷村村民遷出,部分房舍被拆除,部分在獲得文資身份後保留。興建於日治末期,見證了臺灣近代史的黃埔新村,則以「文化景觀」的身份,在市府「以住代護」政策的推動下,開放民間申請入住、修繕後使用。現在的黃埔新村,一幢幢老眷舍被改造為小餐館、民宿、工作室、咖啡館、藝廊,村子有了新的村民,帶著各自的理想入住。
 
新世代的巧手下,昔日的眷村被賦予了全新的面貌。(Source: 高雄市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在遠離戰火的當代,眷村的「家味」成為了在地的「眷村美食」,眷村也不再只是獨屬於某一群人的家,而是都市發展藍圖中重要的一份子。「這些家原來有主人,未來也有創生的年輕人」[4],作家米力在走訪眷村文化園區「三重空軍一村」後,寫下了這段話。
同樣地,黃埔新村與高雄的故事,也是未完待續。
 
[1] 戰前日本並無空軍,但陸海軍有各自的航空部隊。
[2] 時稱「郭廷亮案」。
[3] 「鳳山招待所」別稱,日治時期屬於「鳳山海軍無線電信所」,戰後由海軍接收。
[4] 米力,《緩慢是風景的名字》,臺北:新經典文化,頁111。
 
參考資料
  1.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高雄市陸軍眷村(鳳山黃埔新村)文史資料蒐集研究案》,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2014年。
  2. 黃埔新村的部落格,https://smilewillie.pixnet.net/blog/post/470477420,2022年5月21日,瀏覽日期:20240903。
本文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合作
雄躍南方,百年好市
1924 年 12 月 25 日高雄設市,從此,由一個港口小鎮,百年內蛻變成稱霸南臺灣的港都工業城,更是一座承載國家經濟使命、社會多元文化包容,與國際接軌的偉大城市。

20 世紀開端鐵道和港埠建設在港邊展開,海陸聯運打造高雄市聯通世界的平臺。1908 年高雄港吞吐量超越台南安平,成為南部第一大港,製糖、製磚、水泥、軍事工業,高雄開啟了百年工業狂飆之旅。

1950 年代塑化工業、1960 年代石油化學工業和著名的加工出口區代工產業、1970 年代的重工業,以及小兵立大功的螺絲王國、香蕉王國等,高雄長期肩負了台灣經濟發展的重擔。

1976 年高雄人破百萬、1979 年升格為直轄市,因鐵道、港口、工業構築了高雄成為大城的基礎。

2010 年縣市合併,疆域納港包山成就了現在我們生活的「高雄市」,近十數年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世貿展覽館、旅運中心等構築出亞洲新灣區的面貌,從百年推動高雄的臨港線到今天的輕軌環狀線,一種屬於高雄的新生活方式,讓百年舊港灣成了青春高雄的引領者。

2024 回望百年,作為一座年輕的移民城市,匯聚來自全台各地的人一起打拼、一起生活,成為所謂的「高雄人」,今年8到12月讓我們用繞境遊程、講座等活動更了解這片我們一起打拼的土地吧!
文章資訊
作者 邱睦容
刊登日期 2024-10-18

文章分類 故事
收錄專題
百年好市:高雄設市百年的人群聚集記
號外📣故事電子報出爐啦!
從大時代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有故事來信📩 陪你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