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從臺灣小箱根到反共精神基地:陽明山的百年歷史

吳亮衡 2016-04-07

每年冬末春初,百花齊放的陽明山國家公園,總是吸引著全臺各地的遊客一睹其風采,許多女性遊客們甚至會穿上和服,爭相擺出「人比花嬌」的 POSE,就是把這種風景好、氣氛佳的氛圍,牢牢地鑲嵌在每個人的回憶之中。


這種到陽明山賞櫻花的舉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就要先從「陽明山」開始說起。


陽明山原名「草山」,就地理範圍而言屬大屯火山群,泛指大屯山、七星山、紗帽山所圍繞的山谷地區,清朝方志曾描述該地因為多草而有這樣的稱呼。


日治初期,「抗日三猛」之一的簡大獅就盤據在草山之中,時而突擊、時而撤退,這種游擊戰的方式令掃蕩的日本軍隊相當頭痛,1899 年 9 月簡大獅集團一度接受招降,在今天芝山岩一帶進行歸順儀式,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臺北縣知事村上義雄等日本大官都前來「見證」,簡大獅也保證日後不再跟地方民眾收取保護費,也絕對不再私藏武器。


招降儀式結束後,他被調派協助修築士林通往金包里的道路,工程工程地約散布於燒焿寮(今士林區新安里)─山仔后(今士林區陽明里)─山豬湖(今士林區菁山里)之間,直到現在,老一輩的人都還會稱這一條路為「土匪仔路」或是「日本仔路」,甚至有流傳一首「士林土匪仔歌」,歸順之後是「順」還是「不順」?想必從歌詞裡面就可以猜想的出來:

 

錢銀給汝去造路  講實不是打嘴鼓  不可路頭無招呼  大獅心內想好好  兄弟造路有人無  減彩日後若失錯  建置江山無功勞  兄弟造路免認真  較講也是愛汝銀  返來守營大要緊

 

日治初期,台灣北部的「土匪」們,可是讓日本軍隊相當頭痛
日治初期,日本人對於反抗者皆以「土匪」稱之,圖中這些北部「土匪」們,可是讓當時候的日本軍隊相當頭痛。籃色的字體代表反抗集團的「匪首」,紅色的圖示則代表日軍在該地與反抗勢力有過激烈的戰鬥。

 

雖然最後遭到殲滅,但卻在征討的過程中,日軍在無意之中發現草山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草山溫泉」就這樣登上歷史舞台,而從耆老口中敘述的「草山公共浴場」、「草山眾樂園」、「草山溫泉療養場」、「草山御賓所」等等,不難可以想像日治時期草山溫泉產業盛況,同時也突顯了當時縈繞著草山的休閒、觀光氛圍。這樣的氛圍,跟 1927 年的一場投票有著密切的關聯。


1927 年由臺灣日日新報所主辦的「新臺灣八景」票選活動,賦予包含日本本島、臺灣、朝鮮等地方民眾投票的權力,草山以及北投溫泉以自然風景的優越條件獲選為「臺灣十二勝」,時人形容草山不但具有夏季避暑、溫泉療養的休閒功能,更因為沿途的景緻與日本箱根的雙子山極為相似,因此獲得「臺灣の小箱根」的稱號。


同年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出版的旅遊書─《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更是以「北投草山の勝」的專文介紹,除了說明草山北投是一個「風景絕佳之地」之外,更大膽的預測,未來這個地方將會成為臺灣相當重要的觀光勝地。


1927年7月8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形容草山為「臺灣の小箱根」
1927 年 7 月 8 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形容草山為「臺灣の小箱根」

於此同時,由於日本人無論是傳統或是先天都對花有所憧憬,來臺後發現在這麼熱的島嶼所開出來的花都無法比擬日本內地的花,行樂之時就是缺少了櫻花與梅花。在這種邏輯下,日本人在 1910 年代專程組團到竹子湖賞櫻,到了 1920 年代前後開始在草山上種植大量的櫻花,再到戰爭時期櫻花作為「日本國民」的象徵代表,這種從「賞櫻」到「植櫻」的舉動,某種程度來說可以說明日本殖民統治的本質,但是如何透過櫻花來「同化」臺灣人,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日治時期從草山到竹子湖的路上,種滿了櫻花
日治時期從草山到竹子湖的路上,種滿了櫻花

到了戰後,隨著國民政府遷台,1949 年 6 月蔣介石入住草山,臺灣省政府為了維護國家元首的安全,成立了「草山管理局」,將原本隸屬於臺北縣政府管轄的士林、北投兩鎮(也就是現在的士林區、北投區)劃入「草山管理局」的管轄範圍之內。


「管理局」是一種源自於中國大陸時期的特別行政區的概念,而當時的「管理局」設置的位置,大多是為處於戰事緊張的山區之中,一方面可以藉由山明水秀的風景排解戰爭之苦,另一方面則有易守難攻的防禦考量,這樣的概念也沿用到臺灣。


在中共得知蔣介石入住「草山」之後,到處宣傳「蔣匪已入草為寇」,1951 年臺灣省政府以「戡亂時期臺灣省陽明山管理局設置辦法」作為因應之道,也就是將過去所有「草山」字樣全數改為「陽明山」,除了可以避免落入中共刻意營造的國民黨失志形象,取明朝大儒王陽明的「陽明」,又可以強化中華民國政府與儒家、「道統」精神的連結,再加上蔣介石生平對於「知行合一」學說的崇拜,「陽明」於是出現再「草」山囉。


戰後初期的陽明山為了保護國家元首安全,在警務還有民眾動員的部分作足了功課,1949 年 9 月 23 日成立「反共保民動員委員會」,委員會的工作主要是編訂民眾組織訓練手冊、印製傳單、國民反共公約,強化陽明山人民的反共抗俄意識;另一方面,警務科與保安警察大隊合併為陽明山警察所,直接受到陽明山管理局的指揮,警察所下轄士林、北投、草山三個分駐所,三個分駐所下再分別設置地區性的派出所,再另增設「陽明山防護團」,團長由陽明山警察所所長兼任。


到了 1950 年,「中國國民黨陽明山特區黨部」成立後,開始推動陽明山地區內的黨務作業。陽明山地區的保防、組訓作業就這樣被納入了黨、警、管理局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之中。


未命名
1951 年陽明山地區的警察派出所,圖中紅色園圈之處,就是分散於各重要路口的派出所。

如果是士林、北投的市民,可以發現過去曾經有一段時間內出生的身分證字號開頭不是「A」,而是「Y」,這是因為以「Y」字開頭的身分證字號,是取自於陽明山管理局的英文拼音(YANG MING SHANG)身分證上的「Y」,有「天字第一號」之稱的身分證字號「Y10000001」,就是由當時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介石所有。


根據地方耆老回憶,隨著 1968 年陽明山管理局併入臺北市之後,1975 年以後出生在士林、北投區的人,身分證字號開頭的「Y」字開頭才改為現在普遍的「A」,這也說明了戰後初期陽明山的重要地位。


蔣公身分證
蔣中正身分證上的「Y」,就是源自於陽明山的「Y」。原件珍藏於中國國民黨黨史館

到了 1974 年 1 月 1 日,臺北市政府去除陽明山管理局的地方行政權,改稱「臺北市陽明山管理局」,只負責風景區維護與管理,3 年後,陽明山管理局奉命改組為陽明山公園管理所,專職陽明山公園的管理事宜,一直到 1985 年,就變成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陽明山國家公園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兩則有趣的史料:

 

「北投草山的遊覽地,可以從北投地獄谷噴出的瓦斯氣體一直到位於頂北投的溫泉場,而到草山的沿路也有絕佳的景緻,將來肯定是一大遊園勝地。」[1]

 

 「為紀念有名一代哲學家王陽明先生之戡亂精神與知行合一學說,建議將草山改為陽明山,藉以激發全國人民愛國情緒,力行精神,以爭取反共抗俄之最後勝利。」[2] 

兩則史料分別摘自西元 1927 年的《臺灣鐵道旅行案內》,以及 1950 年代中國國民黨對外發送的文宣。同樣是來自官方宣傳品,也同樣是以陽明山地區作為記述的對象,卻傳達出截然不同的空間意象,可以理解為不同時代下的歷史產物。


或許下次到陽明山賞櫻花、拍照時,按下快門的瞬間,鑲嵌的就不再只有風景好、氣氛佳的回憶,畫面中所呈現的,將會是一幅文化積累下的多元圖象,訴說著這一塊土地的歷史與靈魂。


由Boris D.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8204152
Boris D.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8204152

本篇文章曾於 2016 年 1 月 3 日「臺灣時光機05-陽明在草山」廣播節目播出。

 



[1]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27。


[2] 「陽明山」,國民黨文傳會黨史館庫藏史料,館藏號:一般576/54,出版年不詳。

參考資料
  1. 顏杏如,〈日治時期在台日人的植櫻與櫻花意象:「內地」風景的發現、移植與纓花論述〉,《臺灣史研究》,第十四卷三期,2007.09。
  2. 緒方武歲,〈草山より竹仔湖〉,《步み寄る道》,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1934,頁 612。
  3. 溫振華主持,《陽明山國家公園草山(陽明山)管理局相關檔案、資料之蒐集及研究計畫》,臺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計畫,2013。
  4. 〈臺灣八景候補地草山溫泉の風光〉,《臺灣日日新報》,1927.07.08,夕刊 2 版。
  5. 吳亮衡,〈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


文章資訊
作者 吳亮衡
刊登專欄 尋「臺」啟事
刊登日期 2016-04-07

文章分類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