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樁賭馬引起的兇殺案:整座城市都瘋狂,20世紀初的上海人如何沉迷於賽馬?

2024-05-13
1928 年,上海賽馬會公共看臺和行政大樓(Source:wiki/public domain)

清末城市居民因無法進場,對於跑馬的興趣主要集中在「看跑馬」一事上。不過進入民國時期,江灣、上海兩地的跑馬場相繼開放華人入場,城市居民的興趣便迅速由「看跑馬」,轉向了「買馬票」。
 

新的賭博商機

1908年,上海賽馬場絡繹不絕的人潮。(Source:wiki/public domain)

華人進場後,很快發現展現在眼前的不僅是一種新式運動,還是一種全新的賭博方式。原來,跑馬場採用的是「贏家分成法」(pari­mutuel),其特色在於莊家不參與對賭,僅在旁抽成,賭金由贏家均分,其中包括了:「獨贏」(win)、「位置」(place)等名目。所謂的「獨贏」,就是買一個號碼,若該馬跑第一,便可贏得彩金。至於「位置」的機會更大,號碼所屬的馬不論跑了第一或第二,下注者均可分得彩金。贏家分成法的好處在於:娛樂性質高,只要跟著熱門馬下注,贏的機率就很高。但若是下注者眾,平分的彩金也有限,只有難得爆冷的狀況,才可能抱得多數彩金歸。
 

舉例來說,馬票的價格一張五塊錢,若一百人下注,總賭金就是 500 元,跑馬場最後會抽取 10%的手續費,剩下的 450 元就由贏家均分。假定 1 號馬的成績向來優異,近來狀態又佳,是個大熱門,前述一百人當中,有 80 人買牠獨贏,而牠也不負眾望,果真勝出,那麼這 80 人便可平分450 元,即每人贏得五元六角,金額不算多,僅比本金多出六角—這就是所謂的:跟著熱門馬下注,贏的機率高,但平分後的彩金多半有限的原因。反過來說,如果勝出的不是 1 號而是 5 號馬,這匹馬又剛從關外進來,其貌不揚,眾人不明底細,只有一人買牠獨贏,沒想到最後卻爆出冷門,牠果真脫穎而出,那麼 450 元的彩金,便盡歸一人獨有,等於淨賺 90 倍之多。
 

在這種賭法下,不論是想小賭助興,或大賭過癮,都有機會。由於賠率的多寡與下注的人數密切攸關,需要大量計算,跑馬場引入了賭金計算器(totalizer)協助賭客做決定,眾人可隨時看到每匹馬的賠率變化,所以不管是上千人還是上萬人下注,都不成問題。
 

當時上海已有麻將、搖攤、番攤、牌九及花會等各式賭博,分別適合不同階層的人參與,但贏家通常只有一位;另外,傳統賭博一般規模都不大,參與的人數有限,像是賭場中的一場搖攤,下注者也不過數十人,僅有花會可以讓數百人同時參與。然而,「贏家分成法」藉由賭金計算器的協助,可以讓場內多數人同時贏得彩金,娛樂性高,加上跑馬廳的設計宏偉堂皇、占地遼闊,在城市居民心中代表了西洋、現代與體面,遂使得城市中產階級樂於參與。
 

全民瘋賽馬:人手一指南,報刊滿版登

為了協助城市居民了解賽馬,《申報》自 1922 年秋季起,聘請上海跑馬總會職員方伯奮開始撰寫較完整的報導。從這之後,報紙對賽事的描述不再只用顏色區分,例如:「第二次 15 馬,大英公司黃衣帽黑馬勝。」而是清楚說明賽事名稱、參賽馬匹、騎師姓名、所負磅數,及獨贏和位置的賠率等;甚至不幸落敗的馬也一一列出細節,使人一目了然。通常,方伯奮會在賽前提供試馬成績、騎師動向等消息;比賽當天,又會在報上刊出賽馬預測;若是遇上重要大賽,更會在場邊分送賽馬預測表。這些都讓觀眾下注時有所依據。
 

此外,賽馬老手邱如山也出版了本袖珍手冊,名曰《賽馬指南》,以圖表羅列當年各馬賽況,註明擅長泥地或爛地,使人一目了然。另有一老手化名「晉陽逸民君」,將數年賽馬經驗及購票祕訣編寫成《賽馬必讀》,供賭馬愛好者參閱。1931 年,上海小報中最具規模的《社會日報》也加入戰局,在賽馬期間發行兩大張增刊,隨報免費奉送,內容除三地跑馬場的試練成績及賽事預測外,還添加了「今日有希望之名駒成績摘錄」一欄,成為其重要特色。該欄將重要馬匹的歷年成績,依賽事距離分類,詳列負重、時間、速度、跑道位置、騎師姓名、同場對手,及最後衝刺秒數等細節,使讀者能據以分析馬匹的狀況、習性和勝出機率。
 

至此,賽馬的中文資料可謂大備,不論行家或業餘愛好者,均可找到合適的資料入手。是以《申報》形容:「每逢賽事,賽馬記錄與賽馬預測幾乎人手一張,賽畢隨手一丟,地上殘片滿地,有如秋季落葉,隨風飛舞。」
 

1908 年,一位上海馬主和他的戰利品合影(Source:wiki/public domain

在如此密集的宣傳和教育下,城市居民逐漸掌握下注的方法與技巧,所謂的「馬迷」也漸漸出現。著名的作家趙苕狂(1892–1953 年)便是一例。趙苕狂,浙江吳興人,早年就讀上海南洋公學,畢業後,先是在大東書局任總編輯,後又被請至世界書局任主編達十七年之久。他同時也從事小說創作,被認為是鴛鴦蝴蝶派的主力作家。這樣一位文化人,不知怎地,迷上了跑馬,而且每逢春、秋大賽,必得參與,否則茶不思,飯不想,「心慌意亂,不知怎樣纔好」。他甚至和書局老闆約定,每逢賽馬季,必須讓他放假。可能賭馬需要觀察與分析,特別吸引喜歡用腦的知識人。趙苕狂坦承跑馬這種賭博比其他賭法都要來得厲害,若是上癮,休想戒掉。他有個朋友,就是因為輸太多,一度發狠話說再也不賭了,但等到下次起賽,又見到他手裡挾本跑馬書,靜靜地站在場邊。
 

趙苕狂是那種看準便緊跟不捨的類型。有匹馬名喚「亨利第八」(Henry VIII),是英國人都易(Raymond Elias Toeg,1843–1931 年)馬房的馬,1921 年連贏兩次,從此以後,趙苕狂便「摸熱屁股看定牠去買」,出來一次買一次,幾乎沒停過。剛開始經常落空,1922 年春賽首日第一場,終於爆出冷門,5 元一張的獨贏票,彩金高達 790 多元。可惜當天趙苕狂趕稿遲到,剛好錯過,只能徒呼負負。
 

由於賭博因素的加入,使得場邊觀眾不自覺地改變了觀看的習慣,本來跑來跑去看熱鬧的情形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站定一處、屏氣凝神地注視。賽馬場上素來就有看與被看的傳統,如今依舊如故,例如:中西仕女依舊利用此一機會展示服裝;專為看人而去的,也依舊覺得看人贏錢比賽馬有趣。只不過,多數人已存了勝負之心,所看之重點,便已由看人轉為觀看奔馳中的馬匹或騎師,加上周遭聲音吵雜、眾馬奔馳、觀眾情緒大起大落,遂形成一股獨樹一幟的興奮感。這種氣氛正如新感覺派小說家劉吶鷗(1905–1940 年)描述的:「塵埃、嘴沫、暗淚和馬糞的臭氣發散在鬱悴的天空裡,而跟人們的決意、緊張、失望、落膽、意外、歡喜造成一個飽和狀態的氛圍氣。」
 

金錢殺機:來自賭馬的悲劇

就在華人大眾逐漸掌握下注技巧時,有關賭馬的負面消息也開始傳出,內容多半是公司職員因買馬票盜用公款,最後身敗名裂等事,但 1920 年發生一起閻瑞生(1895–1920 年)因買馬票失利,轉而勒斃「花國總理」王蓮英(1900?–1920 年)的圖財害命案,轟動滬上,不僅報紙日日報導,首創上海現代劇場「新舞臺」的夏月珊(1868–1924 年)、夏月潤(1878–1931 年)兄弟更將之先改編為話劇,後改編成電影,廣為流傳,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劇情長片。
 

此案的主角閻瑞生年僅二十六,震旦大學畢業後,在洋行任翻譯,外語流利,人又長得體面,可能是因為錢財來得容易,很早便流連花叢,上海各種好玩的事物無一不精,開銷頗大。1920 年 3 月突然因故被洋行解雇,沒有了收入。到了該年 6 月,眼見端午在即,過不了收帳這一關,乃向自己相好的妓女「題紅館」借了一顆大鑽戒,在當鋪裡當了 600 元,想以此為本錢到江灣跑馬場賭馬,不料買馬票失利,血本無歸。「題紅館」因怕被鴇母責罵,對鑽戒追索甚急,閻瑞生無奈,遂把主意打到另一名妓女王蓮英的頭上。
 

王蓮英是杭州人,曾就讀女校,因家境之故至上海為妓,1917 年在「新世界」遊樂場舉辦的「群芳會選」上獲得第四名,遂得到「花國總理」的稱號,在妓界頗有名氣。此時上海的高級妓女雖不像清末那樣,每逢春秋賽馬珠光寶氣地乘馬車招搖過市,但行頭依然講究,鑽戒、珠圈、手錶必不可少,王蓮英在這方面尤其不吝投資,以致成為閻瑞生等覬覦的對象。
 

1920 年 6 月 9 日下午,閻瑞生找了兩個同夥,又向熟人朱葆三的第五子朱維嘉借了一輛汽車,藉故把司機打發走,然後駕車邀請王蓮英兜風。閻瑞生不是熟客,王蓮英本不願前往,但當時汽車在上海還是很罕見的東西,敵不過汽車的面子和派頭,最後還是盛裝出行。不料行至上海西郊偏僻處時,被閻瑞生及其同夥先用麻藥迷昏,然後勒斃棄屍,身上珠寶首飾被劫掠一空。
 

此案發生後轟動一時,租界警力全部出動,兩個多月便將逃往外地的閻瑞生等人逮捕歸案,俯首認罪。據說閻瑞生在捕房撰寫口供時,還念念不忘地詢問巡捕江灣最近的跑馬日期。
 

本文摘自《禮帽與彩票:上海灘的賽馬與社會風貌》(三民出版),文句、段落經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調整。
禮帽與彩票:上海灘的賽馬與社會風貌
聲色滿溢十里洋場,勝負僅在毫釐之間
一起回到上海灘,那紙醉金迷的租界生活!

  在西方列強的掌控之下,租界變成「國中之國」、「法外有法」的特殊場域,隱藏在其中的發達機會與滿盈財富,更吸引商業巨賈、黑道幫派、市井小民在此聚首,既各有所求,亦各取所需。經典電視劇《上海灘》裡,繁華又放浪的舞廳、賭場、百貨公司如雨後春筍般開張營業,各種新興娛樂活動除了滿足人們的欲望,也代表身分地位、階級與財富的流轉。

  在這些窮盡豪奢的娛樂裡,「賽馬」這項充滿速度、技巧與激情的競技運動被洋商引入,帶著對上流階級的想像與效仿,在上海租界生根發芽。場中馬匹奔馳競速、騎師使出渾身解數,駕馭愛駒向著終點衝刺;場外觀眾更是成日吶喊助威、血脈賁張,不僅期望支持的馬匹率先衝線,更希望自己手上那張彩票能夠換回鉅額財富!

  ★英式賽馬傳入中國,最早只是在華洋人的大型野餐會?
  英式賽馬作為一項上層階級的社交活動,最初傳入中國時,與帝國主義殖民的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來華經商的洋人們把賽馬給引入,一開始只是聚會娛樂時的節目,既沒有專業場地,也沒有負責單位,可謂隨興至極。上海開埠後,幾家知名洋行熱心推動、爭奇鬥富,好不熱鬧!上海賽馬也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發展起來。

  ★急馳、續跑都難不倒,蒙古馬個頭嬌小也能出頭天!
  相比高大俊挺的英軍軍馬,關外引進的蒙古馬顯得粗頸短腿、嬌小可愛。不過雖然長相輸一截,實力卻不可小覷!蒙古馬有著過人的膽識與續航力,反應又是聰明矯捷,加上不必從海上引進的產地優勢,讓牠們在上海賽馬界日漸占有一席之地。賽馬要奪冠,倚靠的可不是「顏值」,而是最先回到底線才算數,衝吧!

  ★比洋人更瘋迷!華人馬主如何一頭栽進賽馬的世界?
  賽馬熱門度這麼高,馬會裡卻連一位華人會員都沒有?沒關係,且看商業鉅子葉子衡如何出錢出力籌辦華人的賽馬會!至於在全英文的世界裡,華人馬主如何為自己與馬房取個響亮又有意義的名號?怎麼挑選醒目的騎裝顏色與樣式?馬匹應該要叫什麼名字才有辨識度,又能展現馬主豐富的學養呢?透過華人馬主的參與,也讓租界內的賽馬發展出獨特的文化。

  ★金尊、白相、上海灘!杜月笙、張嘯林等人的馬場風雲錄
  說起清末民初的上海,不免讓人想到青幫大亨呼風喚雨的龐大勢力,而像賽馬這樣需要人脈與財力的活動,自然無法避免與他們打交道。另一方面,杜月笙、張嘯林等人也想跨足娛樂界,既有商業利益可謀,更可以參與殖民社會的運作,表面上還能得意風光,真是何樂而不為!

  ★從「看跑馬」到「買馬票」,一券在手,發財致富希望無窮
  賽馬比賽的舉辦期間,就像是一段節慶假期,吸引各路人等來湊熱鬧。不僅場內競賽刺激、場外活動有看頭,更多人期待手上的彩票能帶來天降橫財!為了投注贏面大的馬,賽前分析、成績摘錄都是必不可少的參考資料。想投注常勝軍,穩紮穩打地贏取獎金嗎?還是會被高賠率吸引,轉而支持冷門的組合呢?無論如何,一券在手就有無窮希望!

  ★非男性專屬!從觀賽到直接參賽,上海仕女也愛跑馬?
  女性在賽馬比賽中的身分地位變化,無疑是令人好奇與關注的一面。賽馬如何讓租界內的女性從「觀眾」變成「被關注的對象」?她們又如何設法突破性別限制,爭取馳騁賽場的機會呢?透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參與方式,女性從觀眾、頒獎人、馬主或騎師的家人等身分,轉而成為真正的馬主與騎師,也突破賽馬長期被男性壟斷的局面。

  ★城市生活的寫照、殖民社會的縮影,也映照出繁華起落的近代上海
  賽馬與大英帝國、殖民、階級、現代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全球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本書介紹英式賽馬在中國,特別是聚焦在上海的起源與發展,從場館選擇、馬匹養成、賭博、服飾,到場邊的女性活動,帶讀者回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上海,從這項無論中外人士、男女老幼皆風靡其中難以自拔的活動,觀察中西文化匯聚下形成的衝擊和影響。
文章資訊
作者 張寧
出版 三民
刊登日期 2024-05-13

文章分類 故事
有故事來信📧
大歷史到小人物、熱話題到冷知識, 讓故事電子報,陪你一起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訂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