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南朝國運的關鍵
侯景之亂(549~552 年)是南朝後期決定性的大事,可謂一陣強烈風暴席捲南朝,所到之處,花果飄零,萬物變色。南朝的國運,在侯景之亂中急轉直下;南方世族的家運,也在侯景之亂中急轉直下。侯景之亂後,南朝實際上已無法與北方抗衡,南朝最後的命運,可說在侯景之亂中決定。
當時的天下情勢是:南方由梁武帝統治,但已盛極而衰。原來統一北方的北魏於五三四年分裂,黃河流域東部成為東魏(534~550 年),西部成為西魏(535~556 年),二者後來又分別被北齊、北周所篡。
北方由統一變成兩個彼此敵對的政權,它們和南朝又是長久的對手,國際局勢頓時複雜,各國之間與各國內部的矛盾日益增長,隨時可能出現動亂。果然,牽動南北大勢的侯景之亂就在北魏分裂後十四年發生。
侯景是羯族後裔,東魏大將,鎮守南方邊疆。東魏權臣高歡死後,繼任者對侯景不放心,想要削奪他的兵權,侯景遂反叛北朝。侯景反叛後,自知並非東魏中央大軍敵手,乃請求投降南梁。消息傳來,南梁的朝臣怕北朝以接納侯景為藉口南侵,大多認為應不予理會;但年老卻仍然好大喜功的梁武帝宣稱「夜夢太平,侯景求降,正符所夢」,決定接納,派人聯繫,封侯景為河南王、大將軍。
東魏聞訊,當然派出大軍討伐侯景。梁武帝以姪子蕭淵明為主將,率軍救援侯景,結果被東魏大敗於寒山堰,幾乎全軍覆沒,蕭淵明被俘。東魏乘勝進擊侯景,侯景迎戰大敗,只剩下八百多人南逃,騙取屬於南梁的壽陽城暫駐。但東魏因對抗西魏的軍情更為緊急,不願兩面作戰,戰勝後反而與南梁講和,侯景大起恐慌,只怕被南梁當作和談的禮物送給東魏。於是侯景使出「投石問路」之計,偽造東魏皇帝的信函致送梁武帝,建議以蕭淵明換侯景。
梁武帝被愛惜姪子之心蒙蔽,不查其詐,輕率覆信說:「貞陽(指貞陽侯蕭淵明)旦至,侯景夕返。」同意雙方交換。侯景略施小計就摸清梁武帝的內心,知道不得不反,遂暗中勾結梁武帝的另一個姪子蕭正德做內應,準備叛梁。
548 年秋,侯景發動叛亂,領兵南下,直抵長江。梁武帝完全沒有防範,情報也完全不靈通,倉卒之間竟命蕭正德指揮保衛京師。蕭正德求之不得,趁此機會派船接應侯景叛軍過江,開建康城門迎接,叛軍遂輕易占領外城,包圍臺城(宮城)。
此時,侯景兵力只有八千人,臺城中則有十餘萬人口,二萬多軍隊,南梁還有各地的勤王軍號稱三十餘萬;但彼此不相統屬,又大多頓兵不前,保持觀望,領兵的南梁宗室諸王無非想保存實力以奪取皇位,甚至不排除有些人還可能幸災樂禍,只等老皇帝一死,就自行稱帝。梁武帝的命運,便在這種「觀望時機」、「借刀殺人」的微妙暗黑心態中注定。
臺城的攻防戰漫長而慘烈,雙方傷亡慘重,屍體無法掩埋,引起傳染病的大流行,殺死更多人。拖到 549 年 3 月,侯景終於攻陷臺城。城破時,城內只剩下二、 三千人,屍骸堆積,血汁漂流,慘不忍睹。侯景為攫取資源,同時大規模搶掠江南各地,手段殘酷,殺人如麻,尤其針對家大業大的世族下手,幾個月之間就使富庶二百多年的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炊煙斷絕,人跡罕見,白骨到處堆積,像一座座小山。
侯景占據建康後,殺蕭正德,軟禁梁武帝。不久梁武帝憂憤飢餓而死,侯景立太子蕭綱為帝,即南梁簡文帝,不久又廢殺蕭綱,改立蕭棟。551 年,侯景終於廢蕭棟稱帝,國號漢。次年,起自基層的南梁將領王僧辯、陳霸先大敗侯景軍,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才告平定。
南梁喪失西部地區以至滅亡
侯景反叛時,其勢力僅到達江南,從此以西的荊州到益州(今四川)一帶依舊由南梁掌控,只是各地方首長心懷鬼胎,互相牽制,對長江下游的大亂坐視不理。反而是廣州刺史部下的番禺(今廣東廣州)太守陳霸先與湘東王蕭繹派遣的大將王僧辯聯合攻滅侯景。五五二年湘東王蕭繹隨即於江陵繼位,是為梁元帝。此時據守益州的武陵王蕭紀也宣布稱帝,並攻擊江陵。梁元帝向西魏求救,西魏派兵攻滅蕭紀,從此占領益州要地不走。
554 年,昭明太子之子蕭詧引西魏軍攻陷江陵,梁元帝投降前將南朝政府與他私人的藏書全部焚毀,西魏立蕭詧為傀儡皇帝,繼續用梁的國號,但只給他江陵附近一隅之地,史稱西梁或後梁。
梁元帝被殺後,陳霸先與王僧辯立蕭方智為帝,即梁敬帝。此時東魏已遭北齊篡位滅亡,北齊起兵,帶著以前戰敗被俘的蕭淵明南下攻梁,梁軍被擊敗,王僧辯屈服,迎立蕭淵明為梁帝。陳霸先反對,殺王僧辯。此後陳霸先繼續奮戰,擊潰北齊南侵軍及王僧辯餘黨,最後於 557 年篡位,建立南陳,南梁滅亡,距離侯景之亂不過九年。
南朝的「不歸點」: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擊,南方社會受到極大破壞,在六朝古都建康居住數百年的世家大族,損失尤其慘重。叛變之前,侯景曾向梁武帝表示,希望求婚於瑯琊王氏、陳郡謝氏兩家,梁武帝知道王、謝門第太高,他也無法答應,只得回覆:
這話說得意味深長,等於婉轉拒絕。其實既然皇帝認為王、謝家族的事自己都無法管,那麼僑姓世族緊隨在後的就是袁、蕭兩家,梁武帝蕭衍身為當時蘭陵蕭氏的族長,只要下個命令,不難派一個蕭氏宗族的女兒出嫁,還不必是自己的親生女兒,唐太宗以皇族女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國王就是這種案例。
所以,對侯景來說,這種答覆只是推託敷衍,根本對他十分輕視,因此深刻記恨,說:
果然攻入建康後,侯景立即對南方世族展開大屠殺,王、謝兩家尤其悽慘,幾乎被滅族。此時侯景與他的部下從自卑變成自大,南梁以前對他們的輕視轉化成他們對南方與南方人的仇恨,在報復心理下,恨不得將從前輕視他們的一切砸爛抹平,江南各地遂遭到空前浩劫。
建康原有二十八萬戶居民,動亂後倖存者百無一二,幾乎完全成為廢墟,江南經過侯景的燒殺搶掠,普遍呈現殘破荒涼的景象。大亂中南朝的另一個重心荊州,也被西魏乘機攻占,荊州失去後,位在長江上游的巴、蜀與漢中殘餘部分與南梁中央失去聯繫,孤懸在外,難逃被西魏占領。江南、荊州與巴蜀是東晉以來的南方三大經濟、文化中心,此時兩個失去,一個遭嚴重破壞,南朝的損失已經無法彌補。
在這場戰亂中,東魏取得淮南,直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西魏取得四川、漢水流域,直抵湖南、貴州,北朝勢力大增,南朝版圖大為縮小,不但稅收與兵源大減、防禦縱深被壓縮,也失去三大地區彼此互相支援照顧的機會,此後江南地區被迫單獨對抗北方,北強南弱的局面更加嚴重。
與南朝相比,漢、唐、清都是大型帝國,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國家精華地區不止一處,可以彼此支援;即使情況惡劣到像唐朝的安史之亂、清朝的太平天國與捻軍起事,也只波及一部分國土,朝廷還有其他地區的資源可用,終能平定叛亂,延續王朝生命。
南梁則不然,國土本已僅限於南方,最精華的地區江南、荊州二處,也都是駐有重兵的國防要地。侯景之亂摧毀江南地區,又導致荊州地區喪失於北朝之手,南朝元氣大失,又無法從他處獲得足夠補充,江南更失去荊州在軍事上掩護上游、牽制敵人與支援首都的協助,從此處境艱困而別無解決方法,難免淪亡。
侯景之亂對南朝的意義,類似航空名詞「不歸點」(point of no return),指飛機航線中的某一點,一旦飛越此點,機上攜帶的燃料就無法使它返回原出發地,若不能及時降落或獲得補充,只有墜毀一途。
侯景之亂給南朝帶來物資的大破壞、人口的大損失與領土的大縮減,使南朝從此飛越不歸點,正像一架油料將盡又無法補充的飛機,只能懷著對南梁盛世的回憶,蹣跚墜落。
在大清盛世早過,就連「同治中興」都已遠去的甲午戰爭前夕,丘逢甲在臺灣讀《南史》,對侯景之亂的感觸是:
三捨皇身贖已回,倉皇下殿避星災;
安知白馬青絲客,專向金甌缺處來。(按,「白馬青絲客」指侯景。)
百官戎服聽元虛,又撥秦灰到石渠。
父誤涅槃兒道德,反將遺劫怨圖書。(按,元虛,同玄虛。石渠,西漢未央宮的藏書閣。)
歷史學博士葉言都探歷史:這部書就是以歷史旅遊觀點寫出的南北朝歷史書,若稱為「南北朝歷史旅遊導覽」亦無不可。
魏晉南北朝,一個夾在秦漢帝國與隋唐帝國之間,被學者形容為「歷史曲線兩次高峰間的低潮」,在傳統的治亂史觀之下,被當成是一段只有戰亂、複雜難懂又沒有光彩的年代,因此在歷史課上,不是完全被漠視,就是被三言兩語簡單的帶過。
然而,它卻是一個政治大分裂、文化大碰撞與民族大融合的時代,有帝王有權臣,有才士有名將,有陰謀和戰爭,有詩賦與兵法,精彩絕倫,也因此成為知名影視作品:《蘭陵王》、《瑯琊榜》、《楚喬傳》等,皆取材自南北朝。
在這套《讓我們來到南朝》與《讓我們來到北朝》的真實歷史書中,作者葉言都,將帶領讀者,當個穿越時空的旅人,俯瞰那個令人驚心、驚異又驚豔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