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社群上曾流行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婚姻美滿,請記得一定要買三機。」所謂的三機是指洗碗機、掃地機、烘衣機,外國鄉民也有“Happy Wife.Happy Life”的類似說法,不約而同告誡婚姻中的男性,要有幸福寧靜的婚姻,就得先費盡心思哄好妻子,因此購買智慧家電便成為常見的解方。但,我們可曾想過,以前的人沒有這些家電,甚至連電力還沒普及到一般家庭時,他們是怎麼過日子的呢?
許多人應該都在古裝劇或早期臺灣時代劇看過這樣的橋段:三五成群的婦女在河邊,費力地搓衣洗衣,時不時還穿插幾句腰痠的抱怨。畫家李梅樹 1981 年的作品《清溪浣衣》,也生動地描繪過去的臺灣婦女群聚在河邊清洗衣物的情景。過去婦女們在溪邊或圳溝旁以石頭為洗衣板,帶上肥皂、木製的搗衣棒,在衣服上又敲又打,把肥皂水及髒汙拍打出來,再用溪水將肥皂與髒污洗去,最後用力將衣服擰乾。洗一家的衣服就得花上好幾個小時,每件衣服都得費力搓洗擰乾,除了花時間、更花體力。而華人觀念往往會認為「男主外、女主內」,將家事歸為女人需要負責的工作,所以一個家庭的女性,常常一肩扛起打理家務、餵飽家人,並扮演好母親與妻子的角色。
早期大同公司曾刊登過一份報紙廣告,內容描繪了一對夫婦和一個小孩,先生看著太太手洗衣物,心想:「手洗是很吃力啊!給她買一台大同電氣洗衣機吧!」太太身邊有個正在哭泣的小孩,多少暗示了:如果太太可以省下洗衣服的時間,就有時間可以陪伴孩子了,某種程度也反映出當代社會少數人對使用洗衣機的嚮往──雖然,我們都了解陪伴與照料小孩並非母親獨自一人的責任,只是 5、60 年代的臺灣家庭組成,往往是男主人外出工作、女主人打理家務,廣告文案會這麼設計也是無可厚非。
若我們追溯歷史腳步,在所有家電中,洗衣機的發明,可以說是解放家庭主婦勞動與近代家庭電器化的開路先鋒。
最初洗衣機不是一門好生意?
洗衣機最早出現在臺灣,大概是在 1950 年代左右,但那時只有一個洗衣功能的單槽,具備脫水功能的雙槽洗衣機,是很後來才發明出來的,大同洗衣機還曾以「全自動雙槽式」作為廣告賣點,左邊是洗衣槽,右邊是脫水槽──只是,這種雙槽洗衣機仍需手動將洗完的衣物從左邊放到右邊脫水,儘管比起手洗省時,但仍得花上不少力氣。
除了功能差異,早期洗衣機容量也不像現在這麼大。例如大同洗衣機曾號稱「首創超特大洗濯槽,洗衣最多一次可洗 12 件襯衫」,但對比現代的 10kg 洗衣機,一次洗 25 件襯衫早已司空見慣;若以四口之家的洗衣量計算,在今日,只要四到五天洗一次衣服即可,但以前可能一到兩天就得洗一次衣服,不管在時間、心力或是水電資源上,皆是一筆不小的家庭開銷。
這麼看起來,早期的洗衣機對於臺灣人來說,並非想像中這麼方便美好?我們可以從 1954 年 11 月 11 日《聯合報》報導 〈工業界輝煌的成果〉[1]瞧見一些端倪:
⋯⋯大同製鋼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各式電風扇以外洗衣機的生產,已大有進步,他們準備減低成本,大量推銷,有人說,家有三機,即收音機,縫紉機和照相機,現在應該再加上洗衣機,而變為家有「四機」了。
由這篇報導可以看出,洗衣機在當時確實並不普遍,並且成本高昂;四機中,收音機與照相機均屬於嗜好類別,對於家務沒有太多的幫助,以功能性來說,僅有縫紉機可以派得上用場。
解放家庭主婦之路,從洗衣機開始
說到家庭主婦在做家事所耗費的心力與時間,到 21 世紀的今天仍是一個不斷被大眾討論的主題,早在 1956 年 9 月 1 日,《聯合報》刊載的〈賦閒的主婦?〉[2]一文便曾探討過,文中先轉述日本家庭主婦的家務工時調查,而後作者提出「時間的分配大概不相上下,但我認為燒飯的時間會更長,因為我們的老爺們更講究吃些呀!」不知是否真如其所言,當時臺灣的婦女煮飯時間更長,除了煮飯之外的家務,其實花費的時間與心力也不相上下:
⋯⋯拿一個五口之家的主婦來說,她從朝起到夜晚,如果沒有僕婦的話,她要忙成什麼樣子?對於調查主婦工作時間一事,我國一向是不注意的,但在注重家庭生活的國家如美日等國,都有各種的調查統計,為的是在調查之後,政府想辦法努力改進他們國家的家庭生活,減少主婦的勞累工作,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如何的慚愧!
主婦們每日家務與花費時間大約如下表所示,可以看出他們平均每天需耗費 7 至 8 小時,差不多等於正常上班族一日的工時。
項目 | 所需小時數 |
燒飯 | 2:51 |
縫紉 | 0:22 |
育兒 | 0:32 |
買物 | 0:29 |
洗濯 | 0:44 |
掃除 | 1:00 |
其他 | 1:25 |
社會生活 | 1:21 |
教養娛樂 | 1:20 |
休息交際 | 1:23 |
其他身邊瑣事 | 1:23 |
吃飯 | 1:52 |
副業 | 1:08 |
睡眠 | 7:11 |
隔天,報上又刊登出同一位作者的文章,標題為〈如何從煩重的家事中解救出來〉[3],在這裡他強調了洗衣機的重要性:
上文所列的主婦的家事工作時間表,我們看了當有所感,如果家事能科學化,是可以把主婦從煩惱的工作中解救出一部分時間來,從事社會生活,或自修,對於社會及個人不是更有意義些嗎?⋯⋯主婦每天洗衣約要四、五十分鐘,如果用電動洗衣機,可以減省四分之三的時間,指洗衣一項,如果燒飯、縫紉、掃除,都有科學化的工具,每天省卻很多時間,年月累積,時光是多麼可怕啊!
作者在文中指出,臺灣應該向美國看齊,全面實行家庭內的電氣化。他以生活型態更相近的日本為例,洗衣機雖然仍屬於昂貴電器,但臺灣可借鑑日本家庭,透過合力出資、幾戶人家共用,減輕經濟上的負擔。簡言之,作者認為家庭內的電氣化等同於社會進步的象徵,主婦減少了家務的時間,更能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
普及之路道阻且長:人力比洗衣機划算的時代
既然洗衣機這麼重要,不只能降低做家務的時間,也可以換取家庭主婦對社會更多的貢獻,那為何沒辦法一推出就普及呢?
1962 年 3 月 19 日《聯合報》有篇〈電氣洗衣機 購用未普及〉[4]的報導,基本上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在生活水準日趨提高的日本,與電視、電冰箱同時,被視為「三種神器」的電氣洗衣機,本省也在幾年前,由大同製鋼機械公司創製應市,惟其普及的情形不如理想。最大的因素為台灣勞動力過剩,工資低廉所致。
目前要雇用一個下女,並不很困難,且又有專門替人家洗衣服的,洗一個人的衣服,索價低廉。⋯⋯因此,要使電氣洗衣機,也能普遍的打進電化的生活裏,必須首先謀取本省經濟的高度成長,國民充份就業,使人的「價值」提高。⋯⋯沒有人願意以低廉的工資替人洗衣服了,每個家庭也就非有電氣洗衣機不可了。目前,本省的情形,逐漸的由農業社會蛻變為工業社會,所以,電氣洗衣機終將有吃香的一天。
由此可見,洗衣機普及化最大的敵人,是因為當時臺灣人力低廉──與其買一台洗衣機在家,不如外包請他人清洗。
那麼購置一台洗衣機究竟價值多少錢?
我們可以看到 1967 年大同公司刊登在報紙廣告上的「洗樂洗衣機」,其售價為 4,500 元,以當時大學教師的薪水,每個月大約 750 元換算,得不吃不喝半年才買得起,如此所費不貲的家電用品,自然不是家家戶戶都能負擔的。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洗衣機大躍進,家務革命尚須努力
或許因為當時洗衣機售價居高不下,當時各廠牌的洗衣機廣告多半會鼓吹「先生可以買一台送給太太」,一方面是當時決定家電開銷的,絕大多數是掌有家庭經濟大權的男性,廠商希望營造「買洗衣機」等於「紳士、體貼另一半」的氛圍,吸引有家室的男性選購,另一方面,也想讓其他看到廣告的人留下印象,將洗衣機與「輕鬆解決家務」的形象連結。
另外,也有一套廣告手法是以「新婚家庭所需」為出發點,頗有「反正結婚後也要買,不如現在先買」的說服意味,此時其實便已凸顯,也逐漸提升洗衣機作為家庭必需品的地位與必要性。
不過,在 1970 年代後,臺灣經濟成長、國民所得增長,加上政府對於進口家電採取關稅保護政策,使得洗衣機逐漸普及至一般家庭。各家廠商也百家爭鳴,大同、聲寶、三洋等至今我們仍然熟悉的品牌,紛紛投入洗衣機的製造與販售,而家庭電氣化後,其他家電如電扇、電視機、冰箱也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同時,科技的進步也讓洗衣這項工作更加輕鬆,雙槽洗衣機逐漸被更省空間、更省力的單槽洗衣機所取代。比較省水及較不傷衣物材質的滾筒洗衣機,也開始進入市場,與單槽洗衣機各據山頭。隨著經濟發展與購買力上升,人們對生活品質的重視,具有洗脫烘功能的洗衣機成為了家裡的新寵,從此,臺灣人洗衣不再需要看天氣,可以輕鬆面對每一個梅雨季。
從解放主婦勞動力的結果來看,洗衣機的出現,確實為廣大主婦們省下不少時間與精力,不過,在家務分工上卻還是沒有太多變化──許多職業婦女下班後,家事又是另一個戰場。根據行政院重要性別統計資料庫 2021 公布的料理家務時間[5],15 歲以上有配偶之國民,平均每日花在做家事的時間:女性為 2.23 小時、男性卻僅有 0.87 小時。因此,不論是從統計資料或是無形的社會價值來看,女性基本上還是主要的家務勞動者。
無論時代如何更迭,從洗衣機到文章開頭的「婚姻三機」,家電最根本的作用皆是以減輕家事負擔、省時省力為最大訴求,但機器終究需要真人來操作──通常會是誰去處理這項工作呢?也因此,近年來除了性別平權意識崛起,也有許多人意識到並開始提倡,母親節「不要再送家電給母親,而是送母親想要的禮物」,家電廠商也開始改變廣告手法,不再以主婦或女性為主要客群,便是希望扭轉「家務都是女人的工作」觀念。
如果你的家裡有家人負責打理家務,除了添購家電之外,記得也要多分工家務,與向辛苦的家人致上敬意。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的人、土地與電力的故事。百餘年前,電力引進臺灣,一切的建設都象徵著文明與進步的現代化觀點,自此全島燈火通明、華燈絢爛。然而文明發展的光明背後,卻隱含著我們付出的許多成本,以及被忽略的幽暗。故事從早期畫家眼眸中對於「電」的風景描繪開始,進而闡述臺灣來電後的文明發展,從第一盞電燈亮起、電廠設立、電網蔓延到再生能源的展露,說明「電」在臺灣發展下與土地共譜的時代樣貌。
▌時間:2022/12/06 ~ 2024/04/07
▌地點:臺博館南門館紅樓展示館2樓
[1] 林笑峰,〈工業界輝煌的成果〉,《聯合報》1954-11-14/聯合報/04版。
[2] 菱子,〈賦閒的主婦?〉,《聯合報》1956-09-01/聯合報/06版。
[3] 菱子,〈如何從煩重的家事中解救出來〉,《聯合報》1956-09-02/聯合報/06版/聯合副刊/藝文天地。
[4] 聯合報,〈電氣洗衣機 購用未普及〉,《聯合報》1962-03-19/聯合報/05版/。
[5]https://www.gender.ey.gov.tw/gecdb/Stat_Statistics_DetailData.aspx?sn=9H5JM59Swi6YhdicthksZg%40%40&d=m9ww9odNZAz2Rc5Ooj%24wIQ%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