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孚遠,字闇公,萬曆 27 年(1600)出生於松江華亭,也就是現在的上海。是一位活動於明朝末年的文人,活躍於當時的「幾社」、「復社」等文社中;並且在明朝覆滅之際,選擇挺身抗清,從此輾轉流離二十年。
明末遺臣的流寓人生
出生於書香世家的徐孚遠,自幼學習經史百家,時人皆稱讚他博學多聞,但徐孚遠卻在考場不斷失利,當摯友們已在科舉中高中進士時,徐孚遠卻仍然在試場中載浮載沉。不過,即使仕途並不順利,徐孚遠在文社卻有十分高的地位,為幾社的主要人物——「幾社六子」之一(又稱「雲間六子」),不但主持每月的文章練習,更節選社員的詩文,編為參考書。徐孚遠也在此結交到了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朋友們。
直到崇禎 15 年(1642),徐孚遠終於中舉,原以為從此仕途順利的他,卻沒能料及三年後,清軍已攻到他的故鄉松江。最初徐孚遠與友人陳子龍、夏允彝一同舉義守城,但卻終究仍不敵清軍的入侵,好友夏允彝因明朝復國無望而投水自盡。
然而,徐孚遠不願放棄,選擇參加了錢棅所主持的義軍,卻在震澤(今蘇州府吳江縣)遭到突擊,雖然徐孚遠當時因為去打探消息而逃過一劫,但錢棅與徐孚遠的長子徐世威,皆葬身在這場突襲中。
此後,徐孚遠跋山涉水投奔位於福建的唐王。在唐王身後,轉而至浙江支持魯王,在魯王政權亦失敗告終後,則南下投靠鄭成功的麾下,支持桂王,於金門、廈門一帶活動,但此時徐孚遠卻僅有官銜沒有實權,即使想抗清、想有所作為,仍然只能無奈賦閒,自己種種蔬菜瓜果。
永曆 15 年(1661),鄭成功攻取臺灣後,徐孚遠曾短暫帶著妻子來到臺灣,沒過多久又回到廈門。康熙 2 年(1663)廈門失守後,徐孚遠隨著鄭經退守於銅山(今東山島),在隔年鄭經決定遷至臺灣時,徐孚遠本想送妻子回家鄉後再到臺灣,卻甚至未能回到家鄉,止步於廣東饒平,康熙 4 年(1665)在饒平辭世。
雖說徐孚遠來到臺灣的時間不長,但在《臺灣通史》中卻有十分完整的生平記錄,從文間可以看到連橫對徐孚遠的骨氣讚譽有加,甚至整理並選集「徐闇公詩鈔」,編入「東寧三子詩錄」中,可以看出連橫對徐孚遠的欣賞。
徐孚遠詩文中的人生與友誼
徐孚遠目前所留下的著作,大多是開始從事抗清之後的作品。在徐孚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於朋友的重視。在徐孚遠較著名的個人著作《釣璜堂存稿》與《交行摘稿》中,所提及的親朋好友共有三百多人。
《釣璜堂存稿》集結了徐孚遠離開家鄉、奔走抗清到逝世這二十年間的作品。這些作品在徐孚遠歸葬家鄉時,由他的家人一並帶回家鄉,後代子孫雖二度為他整理作品卻一直沒有出版,直到民國 15 年(1926)才由姚光整理出版。不但集結了徐孚遠的眾多詩作,亦附有《徐闇公先生年譜》、祭文以及其他的小傳。全書包含樂府、古詩、律詩、排律、絕句等各種體例的創作兩千多首。因為徐孚遠時常將他與人的交往與感懷寫為詩,光是詩題中有人名出現的作品即有七百多首。
《交行摘稿》則是徐孚遠在永曆 12 年(1658)「取道安南」時記錄的作品。安南位於今日的越南,而為什麼徐孚遠會大老遠前往安南呢?
當時桂王派遣使臣到廈門,封鄭成功為延平王,並討論出師取回江南的詳情。徐孚遠在因緣際會下奉鄭成功之命赴雲南回報,沿途會經過安南地區。然而,徐孚遠的這趟旅程最終並沒有順利見到桂王。本是明朝藩屬國的安南,在清軍入關以後已經選擇依附清朝,因此要求徐孚遠等人以臣禮拜見,徐孚遠等人無法接受,取道安南就此破局。
《交行摘稿》記錄了作品包含著前往安南的所見所聞,例如徐孚遠為了順利交涉的努力與憂心,或是面對挫敗時的焦心情緒;亦紀錄沿途的景色、風土,在安南所結交的隱居之士,更紀錄了與他同行的黃以臣、張衡宇兩人,一同被困居於安南的點滴。
摯友是一輩子的想念——陳子龍
雖然徐孚遠透過詩懷念過許多朋友,但陳子龍必定是他心中最為想念的存在,光是陳子龍的名字出現在題目中的作品就有 25 首。
陳子龍和徐孚遠一樣是松江華亭人。兩人在幾社結識,初識時不僅一起讀書、切磋八股文,還一起赴金陵考試,閒暇時也一同遊玩,後來更一起住在南園讀書。南園是一棟幽靜且有豐富藏書的別墅,兩人在這度過了許多讀書時光,甚至在這裡共同編纂、撰寫了三部書籍。
南園時光是徐孚遠懷念至深的一段記憶,在〈南園讀書樓〉、〈憶臥子讀書南園作〉、〈武靜弟別墅有樓,臥子名之日南樓,時遊憩焉〉三首詩中,一再想起曾經在南園的景色與互動。兩人在南園共同讀書的時光結束於陳子龍高中進士,徐孚遠卻仍得繼續應試。當時的回憶有多美好,失去後再想起時就有多悲傷。
兩人情感雖然深厚,但朋友間的相處也難免有些摩擦。徐孚遠曾希望陳子龍能舉薦一位名叫許都的義士,但陳子龍的舉薦並未被朝廷接受,後來許都被人誣陷為謀逆者,迫使他不得不起兵反抗。當許都向陳子龍歸降時,陳子龍雖承諾可免除死罪,但最後仍按上級的意斬殺許都,並且獲得升官的機會。
徐孚遠對此事十分不能諒解,甚至曾說出「天下誰復敢交子龍哉?」痛斥再也沒人敢與陳子龍交往,兩人的友情因此瀕臨決裂。這段過程在《臺灣通史》中也有著詳盡記載。
然而不久之後,清軍就揮軍進犯、來勢洶洶。在國家危急的時刻,兩人放下過去的紛爭,重新建立起共患難的情感,成為一同抗清的夥伴,在松江城抵禦大軍的來襲。
松江城失守後,陳子龍為了照顧年邁祖母,而暫時停止了他的抗清行動。當陳子龍再次加入抗清活動後,卻因為事跡敗露而被捕。陳子龍不願降伏於清朝,就在被押送的過程中投水自盡。
得知消息後的徐孚遠悲痛不已、徒留無盡的想念,直到魯王政權失敗,徐孚遠轉而追隨鄭成功、桂王之際,陳子龍終於出現在徐孚遠的夢中。此後,兩人時常在夢中相見,如生前一般談天、下棋。然而,這終究僅是夢一場,夢醒之後仍需要面對失去陳子龍的痛苦,因此徐孚遠只得把夢境化作詩文,以此排解思念情緒。而陳子龍對徐孚遠的感念並不只在夢中,無論仲春、入夏、秋雨、除夕之時,看著四季的風景更迭,總是有那麼一些時刻會勾起徐孚遠的回憶。而在即將離開家鄉、遠赴臺灣以前,徐孚遠念的也是陳子龍,他所寫下的詩文,卻成為再也無法傳遞的思念。
互相扶持的生活夥伴——王忠孝
如果說陳子龍是徐孚遠前半生中情感最深刻的友人,而王忠孝就是徐孚遠後半生中能相互支撐彼此的存在。
兩人的深厚情誼,起於投效桂王與鄭成功後。原為明朝官員的王忠孝,亦曾加入許多抗清陣營,即便兩人皆曾為了抗清奮不顧身,如今大勢已去,也只能寄寓於詩酒、自然之間。
他們一同喝酒作詩,也一起耕種蔬果,徐孚遠擅長種植,王忠孝因此向他請教耕種訣竅。在徐孚遠經濟上有困難時,王忠孝也總是提供幫助,時常將自己釣的鮮魚送給他。
徐孚遠記錄與王忠孝之間交友的詩作,如〈王愧兩先生敘藝園圃事泠然當鄙心賦之〉、〈謝漁〉等詩,內容多是對於這些生活中的相互扶持感慨與感謝。而同樣出身文人背景的王忠孝也曾寫詩祝賀徐孚遠六十大壽。
永曆9年(1955),鄭成功曾下令要廈門的居民遷往金門以抵禦清軍,然而徐孚遠一家沒有自己的船可以渡海,王忠孝毫不吝嗇地搭載他們一家到金門。在金門時,兩人更與洪旭、盧若騰與沈佺期等人一起校訂史書。
然而好景不長,三年後,金門、廈門被清軍攻陷,在大家決定隨著鄭經退守臺灣時,徐孚遠決定先送家人回家鄉。臨別之際,徐孚遠執著沈佺期的手承諾,送家人回鄉後,隨即返回臺灣與沈佺期、盧若騰、王忠孝等好友會面。
不過徐孚遠最終無緣與這群好友相會,甚至也未能順利返回家鄉。不過在人生最後的一段時光裡,徐孚遠有幸能遇到一群友人,懂彼此的煩惱,在生活中相互扶持、幫助彼此,也還是幸運的。
詩可以寄寓許多情感,自古以來詩人文人寫與友誼相關的詩也不少。徐孚遠在生命中遇到了許多人,也失去了許多人,他將這些重要的情感寫在詩裡,遇到快樂的事、有意義的事寫一首詩給朋友;一個不經意的時刻想起故人,想念了,也寫一首詩,無論這些聲音最終能否傳遞給對方,都深刻地留下當時最真實也最深切的情感。
參考資料
-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詩乘》。
- 徐孚遠《釣璜堂存稿》、《交行摘稿》。
- 陳乃乾、陳洙,《徐闇公先生年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 蔡靖文,〈徐孚遠在世變下之生命情懷〉,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 謝明陽,〈雲間詩派的形成-以文學社群為考察脈〉《臺大文史哲學報》66(2007年5月),頁17-51。
- 賴麗娟,〈徐孚遠越南海外之行─兼論中越關係〉,2012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2年4月28日台南:國立成功大學閩南文化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