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統治臺灣之初,對於臺灣山林的掌握仍十分有限,為了避免漢人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官府在臺灣西部平原及山區之間劃設了「番界」,視為官方治理的界線,一方面防止漢人越界侵墾、一方面防止原住民下山侵擾。然而,隨著 19 世紀的後半葉,西方各國藉著這條界線而引發數次糾紛,其中最著名的便是 1874 年的牡丹社事件。此後清朝為更積極掌握臺灣的資源,而採取「開山撫番」的政策。不過這項工作表面上稱做「安撫」,實際上卻是以武力迫使原住民屈服於官府統治。雖然促成了臺灣山林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但卻也對原住民生活空間受到嚴重的衝擊。
然而,當時在苗栗有位富有盛名的殖產家,便靠著撫番事業打下一片天地。這位殖產家令泰雅族大嵙崁群的原住民對這位異族入侵者聞風喪膽、在清法戰爭中大展拳腳、也在乙未戰爭中極力抵抗,為苗栗鄉里留下許多神秘的傳說故事。不僅在苗栗獅潭的義民廟內奉有他的神像外,甚至被連橫視為清末三大貨殖家,而這位殖產家的名字叫做黃南球。
從山林拓墾到國家戰場
在苗栗地區赫赫有名的黃南球出生於道光 20 年(1840),是家族五位兄弟中最小的老么。在客家人的習俗中,最小的孩子又被稱為「滿子」,因此黃南球也有「黃滿」、「黃阿滿」等別稱,等到他事業壯大之時,又被叫做「黃滿頭家」、「阿滿頭家」。
後來黃南球長大之後,隨著父親黃梅怡的腳步從楊梅壢(今桃園楊梅)遷居至雞籠庄(今苗栗銅鑼一帶),開啟在苗栗的拓墾生活。數年過去,24 歲的黃南球離開父親,在南坪(今三灣鄉大坪村)起家創業。然而南坪位處山區,與原住民的生活領域非常接近,因此漢人經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當時身強體健、熟練於傳統拳術與槍法的黃南球,便在戍守隘防事務中屢獲佳績,在南坪一帶打響自己的名號。黃南球也趁勢開設自己的土地開發公司,成立墾號「金萬成」,並且選擇了一條向深山拓墾的進路。
成為土地開發公司頭家的黃南球事業蒸蒸日上,不僅接收「金福成」墾號,開始接辦十股、接隘仔等苗栗山區的隘墾事業、也承攬八股大埤的水圳工程,為苗栗地區的開墾奠定基礎。隨著黃南球開墾區域越來越廣,拓墾的人力需求也愈來愈高,許多在平地生活不易的客家人,便前來加入黃南球的行列。
不過大量的人口湧入,造成山區的生活資源競爭愈發激烈。為了爭奪資源,黃南球率領隘勇越過番界入山開墾內獅潭,善於戰鬥的黃南球,便在清朝積極開發臺灣山林時受到器重。1881 年福建巡撫岑毓英看見黃南球在與原住民的衝突中屢屢獲勝,並有效設置對抗賽夏與泰雅兩大族的隘線,因而命令黃南球協辦大甲溪建橋築河堤,並給予「新竹總墾戶」的頭銜。今日苗栗內山的三灣、獅潭、大湖幾乎都有黃南球的足跡。黃南球所展現的實力也漸漸從山林的戰場,發揮到國家的戰場。
1884 年 6 月,清法戰爭的戰火延燒至臺灣,法國遠東艦隊攻打基隆,臺北知府陳星聚即請黃南球北上督兵守城。在烽火之後,黃南球解甲歸鄉,獲得了新竹知縣徐錫祉贈送的「保衛梓鄉」匾,同時也獲得了當時擔任福建巡撫的劉銘傳信任,因而被選派為為清賦總局的地方清丈委員。黃南球累積的地方聲望與實力,使他在戰場和官場皆有他的身影。
BOT、多角化經營,山林開發一把抓
其實早在劉銘傳來臺擔任臺灣巡撫之前,黃南球的內山拓墾事業已經相當茁壯。創業之初以製糖業、拓墾起家,隨著墾區擴大,又經營製腦、製材和造紙,可說是多角化經營。商業傾向已漸漸成形。經營方式也漸從直接生產製造,轉型為承攬代工的商業模式。
在劉銘傳到任後,在苗栗拓墾有成的黃南球,便成為官府的最佳合作對象。由於山區開發不易、尤其現今苗栗大湖、卓蘭一帶的開發,因受到原住民強烈的反擊而遲遲未有進展。因此光緒 12 年(1886)時,劉銘傳希望借用民間力量進行開墾,邀請新竹北埔姜家姜紹基、苗栗黃南球等人,共同集資籌辦清朝晚期臺灣最大型的公辦民營 BOT 土地開發案──廣泰成墾號。黃南球為廣泰成四大股中的其中一股,在募股之初黃南球就被列入當然人選,劉銘傳甚至預先借給他官本洋銀四千元作為股本,黃南球的聲勢也就被推上了高峰。而廣泰成墾號總會館後來改建為南昌宮,其中便設置「黃南球紀念廳」,並供奉著黃南球的神像。
光緒 17 年(1891)大嵙崁地區(今桃園大溪一帶)因漢人不斷侵墾,採樟製腦,成為對泰雅族人原有生活的威脅。先前已經數度與清朝政府對抗的泰雅族人,終在 9 月再度引發大規模抗爭,迎來新一波對漢人大反擊。官兵無力抵抗、四四處逃散,甫上任臺灣巡撫的邵友濂便緊急調派霧峰林家林朝棟率領地方團練「棟軍」並召募相擁前往支援。黃南球也成立「台勇營」抵達大嵙崁駐紮,在角板山一帶駐防。黃南球於該場戰役中勢如破竹,直至 1892 年 3 月泰雅族各社在當地漢人社群與政府官兵協力夾殺下,最終被迫接受「招撫」,雙方劃分明定界線,戰事才告平定。黃南球在這場戰役所留下的傳說這時也於鄉里間傳了開來。
黃南球其實是進擊的巨人?
由於黃南球的拓墾勢力遍佈苗栗,在原漢衝突事件中屢屢獲得勝利,為塑造形象或威嚇敵人,鄉野傳說便容易附著在這些人身上。其中,黃南球最為著名的傳說便是「屙屎嚇番」。這則傳說說來荒謬,大意是:黃南球在開墾時將獅潭的原住民驅趕至深山,獅潭的原住民因此計畫殺掉黃南球。黃南球得知之後,做了一雙兩尺長的大草鞋,留下許多大腳印,再以麻竹管中填滿香蕉再擠出來,形狀像是巨人的便便,讓前來反擊的原住民誤以為黃南球是一位巨人,不敢襲擊。
這些傳說附會在黃南球的開墾事蹟之上,當地客家人甚至以「黃滿頭家屙屎嚇番」用來指稱計謀智取、虛張聲勢退敵。不過這種的民間故事在臺灣各地還有類似版本,講述的都是漢人以詭計和謊言欺騙其他族群的故事。 如今,黃南球是否真有屙屎嚇番難以證明,不過對原住民來說,或許這也意味著漢人的詭計多端和不可信任。
然而,黃南球的傳說套路大多近似,不乏是欺騙原住民的或是塑造自身慈善形象的。例如:黃南球會在轎子中擺放石頭,自己則在後面走,若有原住民開槍要暗殺他,只能射到石頭。抑或是黃南球原與賽夏族頭目日阿拐為好友,但因開發利益衝突,黃南球猶如孔明生擒孟獲一樣生擒日阿拐,好意勸離前往其他地區開發,最終日阿拐在南庄地區發家致富。不過,日阿拐的後代卻表示黃南球不僅欺騙日阿拐,甚至打斷他的手腳,而數年後的日阿拐日阿拐因不堪日本人的壓榨襲擊南庄支廳,最終遭致鎮壓。在以上種種傳說之中,漢人經常將異族描繪成愚昧的樣子,或藉由慈善的形象建立起開發的正當性。不僅在黃南球的故事可見,包含吳沙等人,也有著近似的問題,而這樣的軼聞故事也在原漢關係間樹立起一堵連巨人也難以跨越的高牆。
跨時代殖產家的終章
在馬關條約簽訂以後,因割讓臺灣的協議,而在日軍進軍臺灣時爆發「乙未抗日」。由於早先在廣泰成合作關係,黃南球與北埔姜家等客家勢力保持良好關係,黃南球就在當時選擇率軍加入吳湯興軍營,成為副將。不過傳統的鄉勇團練沒有現代化的武器,就算空有一身武力,卻也不是武器精良日軍的對手。不久後苗栗縣城失守,黃南球便逃亡至廈門避難。直至 1898 年,黃南球才因臺灣產業歸屬問題自廈門暫時返臺,取得日本國籍後又趕回廈門,之後移往香港居住,從此便在臺灣、香港和廈門之間往來。黃南球取得日本國籍後,日本政府希望借重他於苗栗一帶的聲望,便邀請他出任苗栗辨務署參事並授佩紳章。
廣泰成的樟腦產業在臺灣總督府所制定的「官有林野及樟腦製造業取締規則」等林野規程下,失去原本具備的發展優勢。黃南球甚至決定退出大湖、南湖地區的樟腦業。不過有著生意頭腦的黃南球,則因轉而開始經營新時代的新事業,如彩票批發、輕鐵。1910 年他創立「苗栗輕鐵株式會社」,擔任社長,該社負責經營苗栗至南湖間的輕便鐵道客、貨運輸。
1919 年,黃南球病勢惡化,據說神智不清時,經常想起當初與原住民對抗的場景,家人必須將空槍送到黃南球手上,黃南球才得以安心。黃南球的形象複雜,他是客家拓墾的義民、是跨時代的貨殖家、也是抵禦日軍的將領、卻也是進犯原住民生活領域的侵墾者。錯綜複雜、虛實相摻的傳說故事,又讓黃南球的事蹟更為玄妙。黃南球於日治時期的事業榮景,雖不如清領時期使鼎盛,但黃滿頭家各種面貌的「豐功偉業」與傳說故事,皆已深植在當地人的口舌之中。至於如今的我們,該如何看待黃南球的功績,或許也有更多的面向值得深入討論。
參考資料
- 連雅堂,〈貨殖列傳 黃南球〉,《臺灣通史》
-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4)
- 鄭美惠,〈台灣「屙屎嚇番」傳說及「大人國」民間故事之探究〉,《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3期(2006年10月),頁121-146。
- 蘇雅玲,〈黃南球傳說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4。
延伸閱讀:
1.《臺灣通史─原文 +白話文注譯》
連橫著,蔡振豐 、 張崑將等譯,點此購買
2.《臺灣通史》
連橫著,點此購買